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A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4年10月11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地区多处拍摄到星空与极光共同出现的画面。据此完成1、2题。1.北京拍摄到此次极光现象需具备的条件是()①强烈的太阳辐射②剧烈的太阳活动③较低的海拔高度④优质的大气质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此次磁暴现象发生期间可能出现()①指南针故障增多②地球磁场扰动减弱③太阳风活动增强④短波通信故障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如图为2010﹣2022年杭州市、温州市总人口和经济发展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期间杭州市总人口反超温州市,其主要原因是()A.温州市新生人口少 B.温州市经济增速快 C.杭州市环境质量好 D.杭州市迁入人口多4.杭州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有()A.第一产业发展 B.人口容量提高 C.文化交流加强 D.老龄化加剧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在145千米高度开始自由滑行,约100千米高度再入大气层,约10千米高度开伞减速。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据此完成5、6题。5.对神舟十八号飞船开伞后经过的主要大气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的大气成分为氧气 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D.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6.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时,与东风着陆场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塑料瓶内依次加入沙子、方块状物体、沙子,并加入适量纯净水,通过方块状物体的形态变化模拟溶洞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7、8题。7.实验中的方块状物体最可能是()A.岩石 B.塑料 C.方糖 D.海绵8.为加速实验结果的出现,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提高注入水的温度 B.延长实验持续时间 C.改变注入液体颜色 D.增加瓶中沙子质量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因为云层顶部和底部温差较大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据此完成9、10题。9.下列四幅图中,近地面易形成“热泡”的是()A.①﹣乙地 B.②﹣甲地 C.③﹣乙地 D.④﹣甲地10.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①云顶长波辐射,降温快②云顶反射强烈,降温快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花棒为生长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植物,叶片细小而紧密,其表面覆盖白色绒毛和凹陷气孔。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花棒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花棒叶片上白色绒毛和凹陷气孔的主要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白色绒毛﹣削弱风蚀凹陷气孔﹣抵御严寒 B.白色绒毛﹣抵抗灼热凹陷气孔﹣输送养分 C.白色绒毛﹣减少蒸发凹陷气孔﹣促进呼吸 D.白色绒毛﹣反射强光凹陷气孔﹣减少蒸腾12.大面积种植花棒对区域环境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提高土壤肥力②减少洪涝灾害③减小昼夜温差④减小地表摩擦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024年11月17日,浙江宁波老外滩发生江水倒灌事件。据气象专家分析,本次倒灌事件系“超级月亮”(比平时的月亮更大更圆)和“天文大潮”互相作用所致。如图为地球、月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本次倒灌事件出现时,月球最接近公转轨道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4.图中四处出现的月相及可观测时刻正确的是()A.①—满月,24:00 B.②—上弦月,21:00 C.③—新月,12:00 D.④—下弦月,18:00如图为某科研小组绘制的青藏高原南部某地地表松散层受到的风力作用过程。该小组用粗化指数描述该地地表松散层的颗粒变化。与浅层颗粒物相比,表层粗颗粒物比重越高,表示粗化指数越高。据此完成15、16题。15.图中主要的风力作用与粗化指数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风力侵蚀粗化指数变高 B.风力沉积粗化指数变高 C.风力侵蚀粗化指数变低 D.风力沉积粗化指数变低16.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示过程最接近的是()A.雅丹地貌 B.戈壁 C.沙漠 D.风蚀壁盒在地球演化史上,叠层石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成分,创造有氧环境,调节气温,为高等生命的诞生创造条件。叠层石剖面的纹理特点与太阳辐射、海洋环境等因素相关,其呈现出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特点,称为“月理”。如图为地质时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和发育良好的叠层石纹理图。据此完成17、18题。17.叠层石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18.影响叠层石“月理”特点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海水温度 B.潮汐水位 C.洋流性质 D.海水盐度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波检测传感器,地震预警中心收集和处理传感器信息。在地震造成破坏前,地震预警中心向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设备提前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图1为地震预警系统原理示意图,图2为某次地震发生时手机显示的地震预警界面。据此完成19~20题。19.关于甲波、乙波及两者前沿之间距离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横波乙—纵波增大 B.甲—纵波乙—横波不变 C.甲—横波乙—纵波不变 D.甲—纵波乙—横波减小20.推断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利用GIS采集震区气象要素信息 B.利用RS分析地表形变数据 C.利用BDS获取终端用户位置信息 D.利用RS获取震区卫星影像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多选)21.(3分)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暖流()A.使船舶航行省时、省燃料 B.使沿岸地区气温年较差缩小 C.流动的方向为西南向东北 D.使沿岸地区森林带北界南移白浆化棕壤往往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即淋溶层)。如图为白浆化棕壤的剖面示意图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据此完成22、23题。(多选)22.关于甲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呈暗黑色 B.基岩构成 C.厚度较大 D.质地黏重(多选)23.该土壤剖面的分层中,白浆层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A.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腐殖质的淋失多 C.枯枝落叶的来源少 D.动物巢穴分布多如图为沿130°W经线太平洋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小题。(多选)24.影响甲、乙两地表层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蒸发量 B.降水量 C.海陆分布 D.径流注入(多选)25.图中四地位于温跃层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45分)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图1为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范围略图。材料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自然景观差异明显,但甲、乙两地均出现了河曲景观(图2、图3)。(1)图2景观位于图1中的(填“甲”或“乙”)地,该河曲流经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填“大”或“小”),河流侧蚀作用较(填“强”或“弱”)。关于该河曲所处河谷的描述,正确的是(填序号)。①是深切的V形河谷②是宽浅的槽型河谷③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为河流阶地④河谷中留下了大量的刃脊、角峰和峡湾等地貌遗迹(2)图3中河曲的曲流颈在(填“洪水期”或“枯水期”)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这段被废弃的河道,称牛轭湖。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未来牛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对流域内的人口容量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序号填在图表中相应的位置。①洪涝②泥石流③陡坡④沟谷⑤修建抗滑挡墙⑥加固河堤材料三如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海拔与曲线图(4)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南北。1500﹣2000米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填“坡度”或“海拔”)。3500米以上人口稀少,受(填“热量”或“水分”)因素影响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填地形类型)地带。27.(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茅尾海位于广西南部,如图为茅尾海及周边略图。材料二光滩是在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如图为钦江河口地区光滩面积变化统计图。材料三生蚝最适宜生长在水温为15﹣25℃盐度为10%﹣15%(海水平均盐度为35%)的潮间带。钦州以生蚝养殖闻名,号称“大蚝之乡”。(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该区域每日有两次涨潮、落潮。()②该区域的典型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③生蚝养殖属于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④钦江河口处表层海水夏季较冬季温度高、盐度高。()(2)对光滩面积进行监测可借助(填地理信息技术)。2007﹣2017年钦江河口光滩面积变,是因为钦江流域进行了、(填人类活动)等活动,导致河流输沙量减少。(3)茅尾海东岸多分布淤泥质海滩,影响其形成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是、。(4)茅尾海湾口处水较深,是因为该地区湾口处水道较(填“宽”或“窄”),水流流速(填“快”或“慢”),对海床(填“侵蚀”或“堆积”)较强。(5)分析茅尾海适合生蚝养殖的自然原因。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4年10月11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地区多处拍摄到星空与极光共同出现的画面。据此完成1、2题。1.北京拍摄到此次极光现象需具备的条件是()①强烈的太阳辐射②剧烈的太阳活动③较低的海拔高度④优质的大气质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解:联系已学可知,极光是太阳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与较高纬度地区附近的高层大气碰撞形成的发光现象,即与剧烈的太阳活动有关,②正确。优质的大气质量,有利于观察欣赏极光现象,④正确。太阳辐射不属于太阳活动,无法引起极光,①错误。拍摄极光等自然现象最好位于较高海拔地区,视野开阔,效果更佳,③错误。故选:C。2.此次磁暴现象发生期间可能出现()①指南针故障增多②地球磁场扰动减弱③太阳风活动增强④短波通信故障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解:磁暴现象发生期间,太阳风活动增加,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受到强烈扰动,导致指南针故障增多,无法正确指示方向;电离层受到干扰,短波通信故障会增多不会减少,太阳风活动增强,地球磁场扰动加强①③对、②④错。故选:B。如图为2010﹣2022年杭州市、温州市总人口和经济发展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期间杭州市总人口反超温州市,其主要原因是()A.温州市新生人口少 B.温州市经济增速快 C.杭州市环境质量好 D.杭州市迁入人口多【解答】解:读图可知,与温州相比,图示期间杭州市经济水平高、增速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因此迁入人口多,导致总人口反超温州市,D正确,B错误。材料中没有新生人口及环境质量相关信息,AC错误。故选:D。4.杭州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有()A.第一产业发展 B.人口容量提高 C.文化交流加强 D.老龄化加剧【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杭州市二、三产业发达,因此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影响的是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发展影响不大,A错误。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快速增长并不会直接提高人口容量,B错误。大量人口的流入,不同地区的人带来不同的文化,会加强文化交流,C正确。人口快速增长,一般会使劳动力和总人口增加,缓解老龄化,D错误。故选:C。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在145千米高度开始自由滑行,约100千米高度再入大气层,约10千米高度开伞减速。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据此完成5、6题。5.对神舟十八号飞船开伞后经过的主要大气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的大气成分为氧气 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D.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解答】解:A、我国位于中纬度,对流层厚度在10﹣12千米之间,神舟十八号飞船开伞约10千米,属于对流层,对流层的主要的大气成分为氮气,故错误。B、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大气平流运动为主,故错误。C、对流层密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故错误。D、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正确。故选:D。6.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时,与东风着陆场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答】解: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11月份夜半的地表温度应该在0℃上下,BC错误。该地是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在10﹣12千米,故A正确,D错误。故选:A。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塑料瓶内依次加入沙子、方块状物体、沙子,并加入适量纯净水,通过方块状物体的形态变化模拟溶洞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7、8题。7.实验中的方块状物体最可能是()A.岩石 B.塑料 C.方糖 D.海绵【解答】解:溶洞的形成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进行溶蚀作用形成的。在该实验中,方块状物体要模拟岩石在溶蚀作用下形态变化,方糖能在水中溶解,类似岩石被溶蚀的过程,而岩石、塑料和海绵一般不溶于水,所以方块状物体最可能是方糖,C正确,ABD错误。故选:C。8.为加速实验结果的出现,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提高注入水的温度 B.延长实验持续时间 C.改变注入液体颜色 D.增加瓶中沙子质量【解答】解:提高注入水的温度,能加快方糖溶解的速度,从而加速实验结果出现,A正确。延长实验持续时间并不能加速实验结果出现的操作,只是让实验过程更长,B错误。改变注入液体颜色和增加瓶中沙子质量,与方块状物体的溶解过程无关,CD错误。故选:A。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因为云层顶部和底部温差较大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据此完成9、10题。9.下列四幅图中,近地面易形成“热泡”的是()A.①﹣乙地 B.②﹣甲地 C.③﹣乙地 D.④﹣甲地【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白天时,甲陆地升温更快,气温较高,①﹣甲地容易出现“热泡”,A错误。夜晚,乙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②﹣乙地容易出现“热泡”,B错误。相比郊区,市区人口数量多,工业及生活排放较多的废热,气温较高,③﹣甲地和④﹣甲地容易出现“热泡”,C错误,D正确。故选:D。10.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①云顶长波辐射,降温快②云顶反射强烈,降温快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答】解: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降温快,①正确。云顶反射强烈,不是降温快的主要原因,②错误。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③错误。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④正确。故选:D。花棒为生长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植物,叶片细小而紧密,其表面覆盖白色绒毛和凹陷气孔。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花棒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花棒叶片上白色绒毛和凹陷气孔的主要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白色绒毛﹣削弱风蚀凹陷气孔﹣抵御严寒 B.白色绒毛﹣抵抗灼热凹陷气孔﹣输送养分 C.白色绒毛﹣减少蒸发凹陷气孔﹣促进呼吸 D.白色绒毛﹣反射强光凹陷气孔﹣减少蒸腾【解答】解:花棒生长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该地区光照强、气候干旱。白色绒毛可以反射强光,避免叶片被强光灼伤;凹陷气孔可使气孔周围形成相对湿润的小环境,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D正确。气孔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相关,不能抵御严寒、输送养分和促进呼吸,ABC错误。故选:D。12.大面积种植花棒对区域环境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提高土壤肥力②减少洪涝灾害③减小昼夜温差④减小地表摩擦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答】解:花棒根系发达,能固定土壤,其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后可增加土壤肥力,①正确。由材料可知,花棒主要生长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这些地区降水少,大面积种植花棒对减少洪涝灾害作用不明显,②错误。花棒植被增多,可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减小昼夜温差,③正确。花棒有一定的高度和枝叶,会增加地表摩擦力,④错误。故选:C。2024年11月17日,浙江宁波老外滩发生江水倒灌事件。据气象专家分析,本次倒灌事件系“超级月亮”(比平时的月亮更大更圆)和“天文大潮”互相作用所致。如图为地球、月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本次倒灌事件出现时,月球最接近公转轨道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解答】解:结合图中地球、月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在③处时,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容易形成天文大潮。又因为本次江水倒灌事件是“超级月亮”和“天文大潮”互相作用所致,所以本次倒灌事件出现时,月球最接近公转轨道的③处,C正确。①处为新月,不会出现“超级月亮”,A错误、②处、④处为小潮,引潮力不会叠加到最大程度,不易形成天文大潮,ABD错误。故选:C。14.图中四处出现的月相及可观测时刻正确的是()A.①—满月,24:00 B.②—上弦月,21:00 C.③—新月,12:00 D.④—下弦月,18:00【解答】解:①处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此时月球被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是新月,而不是满月,A错误。②处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月面朝西,21:00处于上半夜,符合上弦月的可观测时刻,B正确。③处是满月,而不是新月,C错误。④处时是下弦月。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月面朝东,18:00是傍晚,还未到下弦月的可观测时刻,D错误。故选:B。如图为某科研小组绘制的青藏高原南部某地地表松散层受到的风力作用过程。该小组用粗化指数描述该地地表松散层的颗粒变化。与浅层颗粒物相比,表层粗颗粒物比重越高,表示粗化指数越高。据此完成15、16题。15.图中主要的风力作用与粗化指数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风力侵蚀粗化指数变高 B.风力沉积粗化指数变高 C.风力侵蚀粗化指数变低 D.风力沉积粗化指数变低【解答】解:读图结合材料“与浅层颗粒物相比,表层粗颗粒物比重越高,表示粗化指数越高”可知,左图中地表粗、细颗粒物混杂,风在经过此地时,细颗粒物质量小,易被气流搬运带走,粗颗粒物留在地表,经过反复的风力侵蚀搬运,粗颗粒物在地表大量积聚,粗化指数变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示过程最接近的是()A.雅丹地貌 B.戈壁 C.沙漠 D.风蚀壁盒【解答】解:在干旱地区,强劲的风力把细小的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在地面,就形成了戈壁,故戈壁与图示过程最接近,B正确。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后形成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沙漠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风蚀壁龛是风力侵蚀岩石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凹坑,均与图示过程不符合,ACD错误。故选:B。在地球演化史上,叠层石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成分,创造有氧环境,调节气温,为高等生命的诞生创造条件。叠层石剖面的纹理特点与太阳辐射、海洋环境等因素相关,其呈现出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特点,称为“月理”。如图为地质时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和发育良好的叠层石纹理图。据此完成17、18题。17.叠层石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答】解:甲时期氧气浓度几乎没发生变化,说明没有大量藻类活动,A错误。乙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氧气浓度开始上升,这意味着藻类出现,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促进叠层石的形成,所以叠层石最早可能出现在乙时期,B正确。丙丁时期氧气浓度已经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出现降低,此时叠层石可能已经经历了一段发展时期,而不是最早出现的时期,CD错误。故选:B。18.影响叠层石“月理”特点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海水温度 B.潮汐水位 C.洋流性质 D.海水盐度【解答】解:海水温度虽然会随时间变化,但一般不会呈现出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A错误。潮汐水位具有明显的以月为周期的变化规律,这与叠层石“月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特点相契合,潮汐水位最有可能是影响叠层石“月理”特点的主要因素,B正确。洋流性质主要分为暖流和寒流,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通常不会呈现出以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C错误。海水盐度同样没有明显的以一个月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D错误。故选:B。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波检测传感器,地震预警中心收集和处理传感器信息。在地震造成破坏前,地震预警中心向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设备提前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图1为地震预警系统原理示意图,图2为某次地震发生时手机显示的地震预警界面。据此完成19~20题。19.关于甲波、乙波及两者前沿之间距离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横波乙—纵波增大 B.甲—纵波乙—横波不变 C.甲—横波乙—纵波不变 D.甲—纵波乙—横波减小【解答】解:地震发生时,纵波和横波同时产生,但由于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的速度,所以乙是纵波,甲是横波,随着时间的延长,二者的距离在扩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推断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利用GIS采集震区气象要素信息 B.利用RS分析地表形变数据 C.利用BDS获取终端用户位置信息 D.利用RS获取震区卫星影像【解答】解:联系已学可知,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查询等,采集震区气象要素信息一般用RS(遥感),A错误。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分析地表形变数据一般用GIS(地理信息系统),B错误。读图2可知,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可获取终端用户位置信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可根据用户位置精准推送预警信息,C正确。RS(遥感)可以获取震区卫星影像,但不能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发挥预警作用,D错误。故选:C。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多选)21.(3分)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暖流()A.使船舶航行省时、省燃料 B.使沿岸地区气温年较差缩小 C.流动的方向为西南向东北 D.使沿岸地区森林带北界南移【解答】解:读图,由经纬网及图例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半球,洋流为暖流,自西南流向东北,船舶逆流航行时,会增加航行时间和燃料,A错误,C正确。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能使沿岸地区气温年较差缩小,沿岸地区森林带北界北移,B正确,D错误。故选:BC。白浆化棕壤往往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即淋溶层)。如图为白浆化棕壤的剖面示意图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据此完成22、23题。(多选)22.关于甲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呈暗黑色 B.基岩构成 C.厚度较大 D.质地黏重【解答】解:根据土壤剖面可知,甲为淀积层,淀积层的颜色通常较浅,一般为灰白色或棕红色,A错误。淀积层是由土壤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在一定深度淀积形成的,不是由基岩层构成,B错误。淀积层是由于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而形成的层次,因此其质地黏重、紧实,D正确。根据图中剖面深度可知,甲层厚度为65cm,厚度较大,C正确。故选:CD。(多选)23.该土壤剖面的分层中,白浆层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A.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腐殖质的淋失多 C.枯枝落叶的来源少 D.动物巢穴分布多【解答】解:白浆层(即淋溶层)是由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形成的,微生物分解作用不强,A错误。淋溶层是由长期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胶体以及细小土粒会被淋洗,腐殖质的淋失多,枯枝落叶的来源少,BC正确。表层土富含腐殖质和有机物,这些物质为土壤小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动物巢穴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淋溶层分布较少,D错误。故选:BC。如图为沿130°W经线太平洋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小题。(多选)24.影响甲、乙两地表层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蒸发量 B.降水量 C.海陆分布 D.径流注入【解答】解:甲乙纬度相差不大,蒸发量、降水量没有明显区别,AB错误。结合具体海陆位置可知,乙处更靠近陆地,海洋深度较浅,周边陆地有较多河流等径流注入,因而乙处盐度较小,CD正确。故选:CD。(多选)25.图中四地位于温跃层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温跃层处在表层区与深水区之间,温度随深度增加快速降低,不同纬度海域温跃层深度不同,一般深度在1000米以内,①②深度处在温跃层处,且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③④处在深水区,AB正确,C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45分)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图1为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范围略图。材料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自然景观差异明显,但甲、乙两地均出现了河曲景观(图2、图3)。(1)图2景观位于图1中的甲(填“甲”或“乙”)地,该河曲流经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小(填“大”或“小”),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填“强”或“弱”)。关于该河曲所处河谷的描述,正确的是②(填序号)。①是深切的V形河谷②是宽浅的槽型河谷③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为河流阶地④河谷中留下了大量的刃脊、角峰和峡湾等地貌遗迹(2)图3中河曲的曲流颈在洪水期(填“洪水期”或“枯水期”)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截弯取直。这段被废弃的河道,称牛轭湖。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未来牛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对流域内的人口容量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序号填在图表中相应的位置。①洪涝②泥石流③陡坡④沟谷⑤修建抗滑挡墙⑥加固河堤材料三如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海拔与曲线图(4)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南密(大、高)北疏(小、低)。1500﹣2000米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坡度(填“坡度”或“海拔”)。3500米以上人口稀少,受热量(填“热量”或“水分”)因素影响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山谷/盆地(填地形类型)地带。【解答】解:(1)读图2可知,该处河曲流经地区远处有雪山,应位于图1中的甲,河曲两侧地形起伏小,河流流速缓,侧蚀作用较强;下蚀作用弱,故形成宽浅的槽型河谷,②对;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强,形成深切的V形河谷,以及河流阶地,①③错;刃脊、角峰和峡湾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一般位于高寒地区,而不是出现在河谷曲流处,④错。(2)读图3,曲流颈由两个相对的河曲凹岸组成,洪水期水量大,冲击力强,凹岸流速快,更易冲开曲流颈;河流不经过曲流颈直接进入下一河段的现象叫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河道,称为牛轭湖,由于与河流分离,汇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减少,水量的收入减少;而另一方面,湖水不断蒸发、下渗,水量的收入持续小于支出,导致牛轭湖面积萎缩。(3)读图联系已学可知,滑坡多发生在③陡坡,由于陡坡的岩土体稳定性较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滑动,所以⑤修建抗滑挡墙可以增加岩土体的稳定性,阻止滑坡体下滑。修建格栅坝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削弱泥石流的冲击力,起到防治泥石流的作用,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积水形成洪涝,加固河堤可以约束河水,防止河水泛滥,是防治洪涝的重要工程措施,如下图所示:(4)读图可知,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故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南部稠密北部稀疏。在1500﹣2000米范围内,该区域海拔变化相对较小,人口分布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坡度不同,土地利用难度、交通建设难度等不同,进而影响人口分布。35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不足,不宜人居,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山谷或盆地地带,由于海拔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可以满足人类居住和发展农业。故答案为:(1)甲;小;强;②(2)洪水期;裁弯取直/截弯取直;上游河川径流来水减少/入湖地表径流减少,补给水源减少,湖水不断蒸发;湖水持续下渗;水量收入少于支出。(3)(4)密(大、高);疏(小、低);坡度;热量;河谷/山谷/盆地27.(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茅尾海位于广西南部,如图为茅尾海及周边略图。材料二光滩是在径流和海水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股份转让协议书
- 劳务合同到期不续签
-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维护合同
- 石油钻井服务合同
- 房屋委托租赁居间服务合同
- 大型挖掘机买卖合同
- 综合办公服务合同
- 双11策划活动方案模板
- 公司内部借款协议
- 连锁餐饮企业加盟合同
- 兰溪市排水防涝提升雨污管网修复改造初步设计文本
- 2024-2030年中国永磁电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及答案
- 小儿急性胃肠炎课件
- 翁恺C语言课件下载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
- DB3209T 1236-2023 西兰花采后处理与贮运技术规程
- 《液压缸与设计》课件
- 山东省物流工程师职称考试参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课件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