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标准
二。•七年六月
目录
1.《预防医学》........................................................
2.《血液检验》........................................................
3.《卫生理化检验》...................................................
4.《微生物检验技术》.................................................
5.《生物化学检验》...................................................
6.《生物化学》.......................................................
7.《免疫检验》........................................................
8.《临床输血学技术》.................................................
9.《基础检验技术》...................................................
10.《分子生物技术》...................................................
1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12.《病理生理》........................................................
13.《病理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课程性质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
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c它与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
交叉和联系,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教学以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作指导思想,立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以
“环境一人群一健康”的模式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大卫生”观的宗旨灌输预防医学
理念,贯彻三级预防观念,使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检验技术有机结合,树立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的观念,获得三级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
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辨证地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
防治和人群保健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
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预防医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
的内容。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预防医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必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临床医
学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
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
基本能力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
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团结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或编)次总学时数讲授学时数实验(习)时数
绪论22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论22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862
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862
第四章食物因素与健康1064
第六章预防保健的社会策略22
合计32248
(二)基本要求(理论课程标准)
绪论(2学时)
【II的要求】
1、掌握: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我
国现行卫生工作的方针。
2、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内容、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四种类型。预防医学
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模式的定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四个发展阶段,预防医学的内容、我国预
防预防医学成就。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四)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五)疾病的三级预防
(六)我国预防医学成就及卫生工作方针
(七)预防医学的进展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的定义;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定义、内容和作用和功能;生态平衡的定义;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剂
量一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污染远期作用的三种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熟悉:构成环境的因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人群健康
效应谱、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四种类型;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四个步
骤。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
【教学内容】
人类的环境
一、人类的关系
1、环境的概念
2、构成环境的因素
3、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4、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二、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1、危害鉴定
2、暴露评价
3、剂量一反应关系的评定
4、危险度特征分析
四、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
1、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2、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
3、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
4、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层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原因及
危害;介水传染病的概念和介水传染病对健康危害;常用饮用水消毒方法及原理。
2、熟悉:大气层的物理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空气中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大
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3、了解:空气中阳离子对机体的作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甲醛、
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
雾、一氧化碳、多环芳燃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室内空
气卫生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生活饮用水质卫生规范。
【教学内容】
生活环境与健康
大气环境与健康
1、大气物理因素与健康
2、大气的污染与及其影响因素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1、污染的来源
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3、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
饮用水与健康
1、用水污染与疾病
2、水的净化和消毒
3、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实验一水的物理性状(2学时)
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8学时)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损伤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3、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囚素
2、职业性损害
3、职业病的概念
4、职业病的特点
5、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第二节职业中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慢性铅、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掌握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掌握常见的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掌握有机磷、氨基甲酸脂农药的毒理和临床表现,
掌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
2、熟悉:铅、7代、苯的毒理;熟悉刺激性气体的毒理、治疗和处理原则。熟悉
职业性慢性铅、汞、苯中毒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熟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
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熟悉有
机瞬理化特性和诊断原则
3、了解:铅、汞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了解苯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了解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了解有机磷、氨基甲酸脂和拟除虫菊脂农药的接触机会。了解农
药中毒的预防
【教学内容】
(一)铅
1、理化特性
2、接触机会
3、毒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二)汞
1、理化特性
2、接触机会
3、毒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三)苯
1、理化特性
2、接触机会
3、毒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四)刺激性气体
1、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2、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
3、急救与治疗
(五)窒息性气体
1、窒息性气体概况
2、一氧化碳
3、硫化氢
4、轨化氢
(六)农药中毒的防治
1、有机磷农药的理化特性
2、有机磷农药的接触机会
3、有机磷农药的毒理
4、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
6、有机磷农药的治疗
7、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接触机会
8、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9、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10、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治疗
11、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理
1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1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诊断
1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治疗与处理
15、农药中毒的预防
第三节职业性肺疾患
【目的要求】
1、掌握:生产性粉尘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硅肺的概念、硅肺X线胸片表现
特征,硅肺的诊断原则,硅肺的主要并发症,石棉肺的诊断原则和尘肺的预防措施
2、熟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熟悉尘肺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生产性
粉尘的概念、分类和来源;熟悉硅肺的基本病理变化;熟悉硅肺的X线胸片表现特征
3、了解:接尘作业及影响硅肺发病的因素,硅肺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矽肺
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接触作业及影响石棉肺发病的因素,石棉肺的病理特征、
石棉肺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教学内容】
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2、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
3、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危害
4、硅肺的概述
5、硅尘作业和硅肺的发病情况
6、硅肺发病的影响因素
7、硅肺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8、硅肺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9、硅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硅肺的治疗
10、硅肺的预防和控制
11、石棉肺
12、有机粉尘引起的肺疾患
第四节工作有关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特点
2.了解:常见工作有关疾病
【教学内容】
1、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
2、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3、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第五节职业性外伤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外伤的概念。
2、熟悉:职业性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3、了解:职业性外伤分类。
【教学内容】
1、职业性外伤的概念
2、职业性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3、职业性外伤分类
4、职业性外伤的预防对策
实验二空气中粉尘的测定(2学时)
第四章食物因素与健康(1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素种类;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必需脂肪酸的定义;
食物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膳食纤维的定义;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及钙缺乏症;维生
素的概念、分类;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烟酸的缺
乏症;生热营养素的种类;成人能量消耗的决定因素;合理营养的概念;合理营养的
基本要求;老年人的膳食原则;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三个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概
念及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各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河豚鱼中毒
的中毒机制;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分型。
2、熟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C
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膳食纤维的功能;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和铁缺乏症;营养素需要量
和供给量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营养不良对母体健康的影
响及母体营养不良对婴儿的影响;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老年期营养性疾病;心脑血
管疾病、肿瘤、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及骨质软化症的膳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分类和
流行病学特点;预防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主要措施;河豚鱼中毒的临床表现;食物中
毒的调查内容;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措施;亚硝基化的阻断及防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危
害。
3、了解:蚩白质、脂类、碳水化物、必需脂肪酸的生理作用;钙、铁、锌及各
种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状况评价指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孕期、乳
母、儿童、青少年、老年期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心脑血管疾病、肿痛、佝偻病、骨质
疏松症及骨质软化症的相关营养素;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各型细菌性食
物中毒的病原、临床表现和治疗;河豚毒素的理化性状及在河豚鱼体内的分布;鱼类
引起的组胺中毒、贝类中毒、鲜黄花菜中毒和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有毒成分、治疗与预
防;食物中毒的处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与致癌性。
【教学内容】
第四章食物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营养素与热能
1、营养素
(1)蛋白质
①氮平衡
②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③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
④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2)脂类
①脂类的生理功能
②食物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③脂肪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3)碳水化物
①碳水化物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
②膳食纤维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③碳水化物的食物来源及供给帚
(4)无机盐钙、铁、锌均按以下五个方面讲授
①生理功能
②代谢
③缺乏症
④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⑤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5)维生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C均按以下五个方面讲授
①理化性质
②生理功能
③缺乏症与过多症
④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⑤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2、能量
(1)人体的能量消耗
(2)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第二节合理营养
1、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2、营养素需要量和供给量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及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节特殊人群营养
1、孕妇营养与膳食
(1)营养对母婴的影响
(2)孕期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3)乳母营养与膳食
2、儿童青少年营养与膳食
(1)儿童营养特点
(2)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
(3)儿童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4)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3、老年人营养与膳食
(1)老年期营养性疾病
(2)老年期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
1、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及骨质软化症
第五节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三个基本特征
2、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3、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4、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1)食物中毒
(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3)食源性寄生虫病
5、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第六节常见的食品污染及预防
1、黄曲毒毒素
(1)理化性质与食品污染
(2)毒性
(3)致遍性
(4)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措施
2、N—亚硝基化合物
(1)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在食物中的分布
(2)N—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与致癌性
(3)亚硝基化的阻断及防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
实验三食物蛋白质的测定(2学时)
实验四食物脂类的测定(2学时)
第六章预防保健的社会策略(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概念、特点及原则和内容
2、熟悉:社会卫生策略;初级卫生保健四个方面内容及八项工作任务
3、了解:特殊人群社区保健
【教学内容】
第六章预防保健的社会策略
社会卫生策略
初级卫生保健:概念
原则
内容和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概念
特点
原则和内容
实施
特殊人群社区保健
四、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负责人组织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撰写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以先进
的教学理念实施合格课程建设。
(二)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性质:考杳课
2.考试方式分值与解释
(1)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2)实训成绩的综合评价为全面反映学员的操作技能和治学态度,将学员的
实训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操作回示成绩(占10%),作业或实验报告成绩(占10%),
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占10%),实训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3.试题类型及权重
选择题40%、名词解释9%、填空题15乐判断题10乐简答题12%、论述题或综合
分析题14%o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实用性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应适合护理专业学员认知规律与特点,方便学员
学习、阅读和理解。必要时可配套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使学员明确学习的目的,并通
过自测检验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2.先进性预防医学的内涵和范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医学模式及卫生医疗保
健系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材中应注意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业
务。
3.使用教材《预防医学》主编杨秋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建议
大气采样仪加热电热板水浴锅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进一步加强素材库的建设,素材库包括图片库、文本库、视频库、动画库等。
2.鼓励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
3.注意积累案例教学、典型病例或典型问题的电子素材。
4.课程标准主要编写人徐文平
(六)说明
1、本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总学时3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8
学时。本大纲仅就理论部分的讲授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予以说明。
2、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本大纲教学目标中的知:只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和
了解3个层次:
(1)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此部分内容。对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谓掌握即可运用此部分内容,
通过自学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2)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所谓熟悉即熟知能详。
(3)了解内容要求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初步的认识,知
道它的正确的概念,所谓粗知了解。
3、能力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实验教学环节,力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达到会、能
和熟练掌握的要求。会: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能:是指能按实验指
导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是指能按实验指导熟练地
完成实验,并能利用所学的刍物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
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
难点:三级预防思维方法
5、预防医学为考查课,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
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医学检验专业《血液检验》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血液学检验》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骨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的新体系。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诊断思维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门学生感觉较难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应学会目前基层医院
临床应用的检验项目和常见血液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检
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基层的实用性高等技术人才,要求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适用,
动手能力强,操作熟练。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对《血液学检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牛.在学会血液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学会常用的血液学技术
及应用。学会新型血液学技术的原理、血液学检验原理、项目及临床意义。正确使用血液学检验
的常用仪器,正确进行各种血清学反应及有关血液学检验的实验准备和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血液学检验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血液学检验的整个过程,并
实施有效的血液检验课程学习评价。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本课程采用讲
授和实践为基础形式,辅以自学、演示、电教、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提问、
作业、讨论、笔试、理论考试、实验考试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64学时
单元学时
理论实践合计
绪论11
第一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33
第二章造血细胞检验6410
第三卓细胞化学染色技术426
第四章骨随其他检查22
第五章贫血与临床22
第六章铁代谢障碍性贫血与检验33
第七章DNA合成障碍性贫血与检验22
第八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与检验22
第九章溶血性贫血与检验55
第十章其他红细胞疾病与检验224
第十一章白细胞检验基础理论与临床22
第十二章急性白血病检验与临床44
第十三章慢性白血病与检验22
第十四章少见类型白血病与检验123
第十五章浆细胞病与检验123
第十六章恶性淋巴瘤与检验11
第1七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检验11
第十八章其他白细胞疾病与检验22
第十九章骨髓增值性疾病与检脸123
第二十章组织细胞病与检验11
第二十一章血栓与止血检验22
第二十二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22
合计521464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学生能系统的学会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及常见血液疾病及与血液相关疾病的检测:知道常见
血液疾病的血细胞、骨髓细胞学特征和血液学诊断的临床意义:能了解血液学及检验的发展动态
与进展。
2.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学会血液学与检验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学会造血微坏境的概念和特征、学会过氧化物的染色、
能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诲染色和铁染色的原理、学会造血功能障碍性
贫血的概念和分型、知道骨髓细胞发育成熟及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知道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
血病的细胞类型判断中的应用、了解血液学发展史、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特征、了解铁粒幼细胞贫
血的鉴别诊断。
(2)技能教学目标
1、能熟练学会常用血液学检验技术要点,知道其临床意义,并学会用血液学检验技术诊断临床
血液学疾病。
2、设计型实验要求利用基本的理论和实验知识、以解决和验证某一具体的科学问题为目的进行
实验设计•,是一个主动的实验探索过程,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完成。
3、综合型实验是将若干个相关的实验组成一个系统实验,这样可以训练组织和驾驭大型综合实
验的能力,综合型实验强调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睑总结的连续过程,要求对所开设实睑进行
归纳、分组讨论,实验课结束时做好实验总结。
4、现代血液学检验技术发展很快,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成套血液诊断试剂盒不断出现,这使
临床血液学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操作者实验经验的依赖,在实验课程中对有关新技术和新
方法应有相当多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临床实验室见习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3)素质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团结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
三、内容标准
依据五年制检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
确定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共设置四个模块。第一模块:造血检验:第二模块:红细胞疾病与检
查;第三模块:红细胞疾病与检查:第四模块:血栓与止血检验及检验;
知识点和技能点按不同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能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能识别它。
能够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达到认识,并能自述、解释和举例说明。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应用概念、方法和规则进行实践操作: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
模块一:造血检验(21学时)
一、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3学时)
能够说出造血微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知道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特征。
二、造血细胞检验(10学时)
能够说出各种原始细胞的特点.
知道骨髓细胞发育成熟及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了解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实验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正常骨确红、粒细胞系各期形态观察。
实验二正常骨髓淋巴、单核、巨核、浆细胞系各期形态观察。
三、细胞化学染色(4学时)
能够说出过氧化物酶染色、酯海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铁染色
的原理。
知道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判断中的应用。
了解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及临床意义。
四、骨髓其他检查(2学时)
能够说出骨髓组织活检的适应正和骨髓活组织切片的血细胞定位的规律。
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典型骨髓病理学特点
了解造血干细胞检测的主要实脸方法和常见表面分子标记的种类。
模块二:红细胞疾病与检查(18学时)
一、贫血与临床(2学时)
能够说出贫血的概念和分类。
知道贫血的临床表现。
了解贫血的诊断思路。
二、铁代谢障碍性贫血(3学时)
能够说出铁代谢检查项目及意义。
知道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了解铁粒幼细胞贫血的鉴别诊断。
三、DNA合成障碍性贫血(2学时)
能够说出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和分类
知道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的标;隹
了解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诊断
四、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2学时)
能够说出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的概念和分型。
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隹
五、溶血性贫血(5学时)
能够说出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知道血红蛋白病的种类、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了解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查结果。
六、其他红细胞疾病检验(2学时)
能够说出继发性贫血的常见的病因。
知道常见红细胞疾病常用检查的意义。
了解常见红细胞疾病常用检查实验。
实验三贫血的骨髓片观察
模块三:白细胞疾病与检验(20学时)
一、白细胞检验基础理论与临床(2学时)
能够说出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动力学。
知道各系造血细胞的分化抗原标记分子。
了解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动力学。
二、白血病检验与临床等(7学时)
能够说出白血病定义、分类及FAB分型诊断及复发标准。
知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特点。
实验四白血病的骨髓片观察
实验五骨髓形态学检杳
模块四:血栓与止血检验及检验(4学时)
一、血栓与止血检验(2学时)
能够说出抗凝蛋白的组成及作汨机制。
知道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了解血栓形成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2学时)
能够说出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筛选试验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
知道血管性血友病的临床特点和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了解易栓性的诊断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
原则、开放性原则。
1、教材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确定教材深度,并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要注意实用性
和实践性。
2、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及时对原版教
材内容进行更新。
3、尽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材H勺编写方法,考虑学生对教材的
感受。
4、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材编写观念,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积极探讨行为导向法等新方法编写教材,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
(二)教学建议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教学,要注意学用结合。
能力的培养应锄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采用“行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
“动”起来。
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鼓励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本课程与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的联系。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函数计算器和电脑的运用。
重视实验课教学环节,加强实脸课操作,并重视实验课教学效果。
(三)评价建议
评价内容: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侨相结合。
基本方法: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个别答疑、阶段考查、实验报告等)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五、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标准应用于五年制高职检验专业。
2、本课程标准对任何课教师有全面的要求,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3、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现场教学能力;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4、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教学媒体。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的要求,应充分利
用现有的教学课件,进一步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必须的教具、挂图、录像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等。
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理化检验》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骨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物理.、化学的基
本埋论与方法,特别是现代的仪瓶分析埋论与技木为手段,检测分析环境因素中与人体健康’密切
相关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其作用是通过初步阐明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
人体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各类卫生标准和采取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管
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手段。我校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就业情况,结合我校办学特色
和人才培养目标,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诊断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门学生
感觉较难学习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毕业生学生可以适应疾控中心,卫生监督,环境保护等
部门的工作,从而拓宽我校学生就业途径。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常用的理化检
验技术及应用。掌握环境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原理、项目检验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正确使用
理化检验的常用仪器,正确进行各种理化检验的实验准备和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化检验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学习卫生理化检验的整个过程,并
实施有效的R生理化检验课程学习评价。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本课程采
用讲授和实践为基础形式,辅以自学、演示、电教、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提
问、作业、讨论、笔试、理论考试、实验考试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8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学时
学时
单元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一章卫生理化检验技术224
第二章水质卫生检验概述22
第三章水的物理性状及阳的枪验224
第四章水中有机污染指标的检验246
第五章水中非金属成分的检验224
第六章水中金属成分的检验224
第七章水中有机成分的检验224
第八章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概述22
第九章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224
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检验224
第十一章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检验224
第十二章几类食品的卫生质量检验224
第十四章空气卫生检验概述22
第十五章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验268
第十六章空气中粉尘的测定224
机动2
合计323264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以国家卫生标准和推荐的检验方法为基础。使学生通过木课程的学习掌握水质检验、食品检
验、空气检验中部分代表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木技能及现代的检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了解H生理化检验学理论和实验的最新进展。
2.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卫生理化检验的分类、有机质破坏法、掌握水样采集、保存的一般原则、掌握水温、臭
和味、色度(钳钻标准比色法)、浑浊度(福尔马游比浊法)、电导率测定的原理、掌握水中溶解
氧测定(碘量法)、耗氧量测定1酸性高镭酸钾滴定法)、氨氮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原
理及测定结果计算、掌握氟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氯化物(电位滴定法)测定的原理、掌握水
中总格测定(二苯碳酰二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结果计算、掌握水分(直接干燥法)、灰分(灼
烧重量法)、脂肪(索氏提取法)、蛋白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的原理与结果计算、掌握食品
添加剂的概念,纸色谱法测定人二合成色素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酱油中总酸和氨基态氮的测定(酸
度计法)原理、掌握采样方法(集气法和浓缩采样法)、采样仪器(采集器、采集动力和气体流量
计及其校正、专用采样器)原理、分类和正确使用采样仪器的结杓及各部件的作用。
(2)技能教学目标
1、能.熟练堂握常用卫生理化椅险技术要点,熟悉其卫生学意义,并学会用卫生理化检验术
判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设计型实验要求利用基本的理论和实验知识、以解决和验证某一具体的科学问题为目的
进行实验设计,是一个主动的实验探索过程,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完成。
3、综合型实验是将若干个相关的实验组成一个系统实验,这样可以训练组织和驾驭大型综
合实验的能力,综合型实验强调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总结的连续过程,要求对所开设实验
进行归纳、分组讨论,实验课结束时做好实验总结。
(3)素质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团结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
三、内容标准
依据五年制检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
确定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共设置五个模块。第一模块:总论一二生.理化检验概述;第二模块:
水质卫生检验:第三模块: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第四模块:空气卫生检验:第五模块:其他样
品检验
知识点和技能点按不同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能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有一定的r解,能识别它。
能够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达到认识,并能自述、解释和举例说明。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应用概念、方法和规则进行实践操作: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
模块一: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概述(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卫生理化检验的分类、有机质破坏法。
知道卫生理化检验的一般程序和要求、卫生理化检验的常用分析方法。
了解样品分析前的其它处理方法、检验结果的报告、卫生理叱检验的学习方法
实验一:实验准备(2学时)
模块二:水质卫生检验(28学时)
一、水质卫生检验概述(2学时)
能够说出水样采集、保存的一般原则。
知道水质卫生理化检验的意义、水样采集、保存的原理和应用范用。
了解水质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水的物理性状及pH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水温、臭和味、色度(珀钻标准比色法)、浑浊度(福尔马脱比浊法)、电导率测定
的原理。
知道水温、臭和味、色度(粕钻标准比色法)、浑浊度(福尔马肿比浊法)、电导率的测定的
注意事项。
了解阴值的测定(分析化学已经学过),水温、臭和味、色度、浑浊度、电导率、川值的各
项指标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睑二水的物理性状及pH的检睑(2学时)
三、水中有机污染指标的检验(6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水中溶解氧测定(碘量法)、耗氧量测定(酸性高镭酸钾滴定法)、级氮测定(纳氏
试剂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测定结果”•算。
知道1.溶解氧、耗氧量、获氮的概念及测定时的注意事项。2.酸性高钵酸钾滴定法测定耗氧
量时采用回滴法的原因。3.溶解氧仪的使用。
了解1.“三氧”、“三氮”的测定意义。2.影响溶解氧的因素。
实验三水中溶解氧测定(2学时)
实验四水中亚硝酸盐测定(2学时)
四、水中非金属成分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氟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氯化物(电位滴定法)测定的原理。
知道1.氯化物测定(电位滴定法)的终点判断的计算。2.离子选择电极法.
了解氨化物、氯化物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五水中氟化物的测定(2学时)
五、水中金属成分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L水中总铭测定(二苯碳酰二胧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结果计算。2.原了•吸收光谱
法的原理。
知道总格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耕分光光度法)的注意事项。
了解铭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六水中总络的测定(2学时)
六、水中有机成分的检验(4学时)
模块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18学时)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概述(2学时)
能够说出食品样品的采集原则,平均样品制备的目的和方法,
知道食品样品的采集步骤与方法,食品样品采集的注意事项,
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的意义,食品卫生法及食品质量的卫生学评价。
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水分(直接干燥法)、灰分(灼烧重量法)、脂肪(索氏提取法)、蛋白质(微量凯
氏定氮法)测定的原理与结果”•算。
知道水分(直接干燥法)、灰分(灼烧重量法)、脂肪(索氏提取法)、蛋白质(微量凯氏定
氮法)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了解食品中各营养要素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八水分、灰分的测定(2学时)
三、食品添加剂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纸色谱法测定人工合成色素的原理和方法。
知道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的种类和卫生标准。
了解薄层色谱法测定人工合成色素。
实验十甜蜜素的测定(2学时)
四、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1.总碑的测定(神斑法)原理。2.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轨化物、碎、汞)
原理。
知道:1.总碑测定(碎斑法)的方法及结果计算。2.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制化物、
部、汞)的方法及结果报告。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月。
了解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概念、来源、特点。
实验十一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测定(2学时)
五、几类食品的卫生质量检验(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1.酱油中总酸和氨基态氮的测定(酸度计法)原理,2.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品红
亚硫酸钠分光光度法)原理。
知道1.移油中总酸和氨基态氮(酸度计法)、酒中甲醉(品红亚硫酸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方法和结果的计算。2.酱油、酒的分类、感官检查,乙醇浓度的概念。
了解普油、酒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十二食物油酸价及过氧化值的测定(2学时)
模块四:空气卫生检验(14学时)
一、空气卫生检验(2学时)
能够说出:1.采样方法(集气法和浓缩采样法)、采样仪器(采集器、采集动力和气体流量
计及其校正、专用采样器)原理、分类和正确使用采样仪器的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2.最小采气
量的意义及计算、采样效率及其评价方法,提高采样效率的方法。3.采样体积的换算。
知道:1.集气法和浓缩法采样的适用范围。2.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3.有害物质浓
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1.各种采集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2.采样点选择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二、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验(8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空气中氮氧化物测定(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结果计算。
知道1.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氮氧化物的注意事项。2.空气中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
径。3.冷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汞的原理。4.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原理。
了解氮氧化物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十三空气中采样、氮氧化物、硫化物的测定(6学时)
二、空气中粉尘的测定(4学时)
理论(2学时)
能够说出粉尘浓度的概念,粉尘浓度和粉尘分散度的测定原理。
知道粉尘浓度和粉尘分散度测定的注意事项及结果计算,目统测微尺的标定。
了解:1.粉尘的理化性质和对人体的危害。2.粉尘浓度和粉尘分散度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实验十四粉尘的测定(2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
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教材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确定教材深度,并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要注意实
用性和实践性。
2、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及时对原
版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3、尽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编写方法,考虑学生对教
材的感受。
4、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材编写观念,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枳极探讨行为导向法等新方法编写教材,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
(二)教学建议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教学,要注意学用结合。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
程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采用“行动为载体”的教
学模式,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动”起来。面向全体学
生,贯彻因材施教。鼓励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本课程与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的联系。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与复习相结合。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函数计
算器和电脑的运用。重视实验课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操作,并重视实验课教学效果。
(三)评价建议
评价内容: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
基本方法: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个别答疑、阶段考查、实验报告等)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五、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标准应用于五年制高职检验专业。
2、本课程标准对任何课教师有全面的要求,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3、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现场教学能力: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4、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教学媒体。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的要求,应充分
利用现有的教学课件,进一步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必须的教具、挂图、录像片、投影片、多媒体课
件等。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
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常见病原微牛.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
点、抗原性和分类,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检验鉴定程序、具
体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要点和报告方式。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细菌学基油知识;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
病毒学及检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及其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
获得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并能运用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在检
验实践中开展各种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及微
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要将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并实施有
效的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学习评价。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
课堂讲授,实验练习,参观练习等手段,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测验、提问、实
习报告的实施等手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7、8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6学时。
学时
单元
理论实践合计
模块一:细菌学基础知识
细曲形态结构235
细菌的生理235
细菌与环境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动驾驶技术测试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拉紧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干式检漏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吸塑热封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保冷袋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委托市政施工合同范本
- 歌舞团运营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交织万寿缎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墨放料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GPD水泵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物业公司行政人事部职责
- 医疗健康行业保密免责协议书
-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件
- 第一课走进人工智能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 体检中心前台接待流程
- 2024年大唐集团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及答案
- 小儿急性胃肠炎课件
- 翁恺C语言课件下载
-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课件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