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1页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2页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3页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4页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3年)【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①,至是始芳。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②,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节逸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注释】①稽雪:这里是积置,②磊落:众多而错杂的样子。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茅出涧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为松谷庵旧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循溪东西行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D.至是始芳斯是陋室(《陋室铭》)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2)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甲】文用“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用“A_____,B_____”极写水波壮阔。【乙】文用“C______”和“D______”写出青龙潭水势特点。(ABCD请用原文回答)【答案】7.C8.(1)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2)抵达青龙潭,这是一乱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9.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10.①.浩浩汤汤②.横无际涯③.势既雄壮④.奔流乱注【解析】【7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出现\状语,在国外;B.动词,是\介词,对,向;C.动词,行走\动词,行走;D.代词,这里\动词,表判断;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过,渡过。五水,五条溪水。则,就是。(2)抵,抵达。更,又。会,汇合。【9题详解】考查断句。句意: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10题详解】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和第二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为:水流浩荡,无边无际。这句话极写水波壮阔。第三空和第四空:“势既雄壮”突出了潭水水势雄壮的特点。“奔流乱注”突出了潭水水势湍急的特点。【参考译文】【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远山,吞下了长江,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乙】又前行,到鲤鱼石;再往前行,是白龙池。总计走了十五里路,一座茅庐出现在涧水边,这是松谷庵的旧址。再走五里路,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山谷严寒到处积雪,到这里才开始有花香芬芳。抵达青龙潭,这是一乱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白龙潭,气势既雄壮,又有突兀的大石,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着,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观。(2023年辽宁沈阳)【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则吾师也齐师伐我(《曹刿论战》)C.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D.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②及去周,老子送之。(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谓:对……说/是;B.师:老师/军队;C.然:……的样子/但是;D.反:同“返”,返回/同“返”,返回。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乃,才。王,称王。句意: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②重点词有:及,等到。之,代孔子。句意: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故可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可根据“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得出答案。②甲文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示我们要把学和教结合起来。乙文孔子远赴周学礼乐、道德,且“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说明孔子注重实践,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答案:(1)D(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4)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2022年辽宁沈阳)【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叹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匡庐奇秀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判论战》)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秀:秀丽/茂盛;B.之:代词/助词,的;C.面:面对/当面;D.既:已经/已经。故选:D。(8)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若,像。去,离开。句意为:就像远行的人路过故乡一样,依依不舍不愿离开。②中重点词语有简:卒,终于。何以,有什么。句意为:我最终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9)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句子的意思是: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故断句为: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10)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明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表现自己的高洁傲岸。乙文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体现了白居易的乐观。答案:7.D8.(1)像远行的人经过故乡,依依不舍不愿离开。(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9.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10.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C:高洁傲岸(安贫乐道)D:豁达、乐观【点评】文言知识积累:“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代指这件事)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乙】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2020辽宁沈阳)【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参考答案】【答案7.B【解析】7.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答案8.(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点晴: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握,再适当拓展。【答案9.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答案10.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发司农之菜;C:募民兴利【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附【《范仲淹救灾》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2019辽宁沈阳)【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窘于衣食皆以美于徐公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公问其故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有亲以为之依归吾谁与归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10.【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7.D8.(1)我看见您题写的宇,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9.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10.(1)宋濂:勤奋好学;诚信。(2)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解析】甲文选自《宋学士全集》作者:宋濂年代:明乙文选自《答李几仲书》作者:黄庭坚年代:北宋【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乙】看到您的题字,认为写这些字的人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就这样过了一年,很是遗憾没有当面认识您罢了。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穷困。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所以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了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的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众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时光和功力感到惋惜啊。(2018辽宁沈阳)【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10.【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D8.①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②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9.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10.【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而:转折。溪水很深,鱼儿鲜美。而:并列。B句意: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能:能够;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能:才能。C句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备:具备;右边备有香囊。备:备有。D句意: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之:连接主谓;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之:连接主谓。故选D。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9.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1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官差此行目的即可。【参考译文】【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乙】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2017辽宁沈阳)【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留侯论》,有删节)【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卒然临之而不惊(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4分)【参考答案】7.D8.(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参考译文】【乙】古代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有超过一般人的品行节操。不能忍耐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感情,普通人受到侮辱,一定会拔出宝剑,站立起来,挺身而出,与人搏斗,这不能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将带有某种侮辱性的事)加到他身上时,也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志向非常高远(的缘故)。考察汉高祖取得胜利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所以在百战百胜后轻易地使用他的锋芒。汉高祖能够忍耐,把他的锋芒养足,来等待项羽的衰败,这是张良教他的。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2016辽宁沈阳)【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10.《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B8.(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9.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10.【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参考译文】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的不同而自名其国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至于印度的界域,我们可以谈一谈。五印度这块地方,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诲,北面背靠雪山。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天气特别炎热,地方又多潮湿。北方耸立着很多高山,丘陵地带多是盐碱地,东部河流平原肥沃滋润,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十分贫瘠。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2015辽宁沈阳)【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选自《史记》,有删节)【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1)期年之后(2)众功皆兴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仁如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B.就之如日停数日(《桃花源记》)C.以亲九族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D.乃命羲、和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译文: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齐威王:尧帝:【参考答案】9.(1)满一年(2)兴办10.A11.(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12.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13.(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参考译文】【乙】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2014辽宁沈阳)【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故:缘故,原因10.B11.(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参考译文】【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间的游侠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读书来驰骋于天下,但最终没有实现愿望。晚年时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我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为什么会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着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2013辽宁沈阳)【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3)有峰东环而下:____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参考答案】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参考译文】【乙】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走,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一扇门,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2012辽宁沈阳)【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3)严闻亮卒:______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参考答案】9(1)忠诚(2)商议,询问(3)听到,听说10.B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参考译文】【乙】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2011辽宁沈阳)【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起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公将鼓之(2)故逐之(3)凡主将之道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曹刿论战》)B.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D.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岳阳楼记》)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参考答案】9.(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10.C11.(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12.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13.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参考译文】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2010辽宁沈阳)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诚:间: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参考答案】8.诚:的确,实在间:偶尔9.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2)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10.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2009辽宁沈阳)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战:期年:(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3分)【参考答案】11.(1)(2分)作战满一年各1分(2)(2分)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一处1分(3)(4分)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是”“善”1分,句意1分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故”“胜”1分,句意1分(4)(3分)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吸取教训”“励精图治”“顺从”各1分,具体内容亦可【参考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2008辽宁沈阳)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窥:蔽: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参考答案】8、(2分)察看;受蒙蔽各1分9、(2分)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每句各1分(修、余、呋丽)10、(2分)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2分答出具体内容亦可(2008辽宁沈阳)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壑:(2)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9.概括选文画横线部分的内容。(2分)10.下面是欧阳修《泷冈阡表》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8分)修不幸,生eq\o\ac(○,1)“四岁而孤,太夫人eq\o\ac(○,2)守节自誓eq\o\ac(○,3),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eq\o\ac(○,4)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eq\o\ac(○,5)以是为我累eq\o\ac(○,6)!’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节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生:出生。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守节自誓:意思是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④俾(bǐ):使。⑤毋:勿要;不可.eq\o\ac(○,6)累:牵累。(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②毋以是为我累!(3)从太夫人的话中,你能看出欧阳修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参考答案】7.(1)山谷(2)情趣(各1分)8.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峰回路转”1分,“翼然”1分,判断句式1分)9.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及周围的景色)10.(1)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各1分)(2)eq\o\ac(○,1)欧阳修(我)很不幸,(长到)四岁就成了孤儿。eq\o\ac(○,2)不要因为这些(财物)使我受累。(“孤”、句子疏通各1分;“以是”、句子疏通各1分)(3)为官清廉、乐善好施的人。(“清廉”、“乐善好施”各1分)【参考译文】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2007辽宁沈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1)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