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湘潭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3年)【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泰、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1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百叫无绝沿溯阻绝绝处逢生绝无仅有B.久之不散何陋之有钟鼓乐之荣幸之至C.千转不穷欲穷其林山穷水尽穷且益坚D.不可悉见悉如外人悉以咨之悉听尊便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13、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14、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说说甲乙两段选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3分)【参考答案】11、DA.不同,停息/断绝/危险的境地/完全。B.不同,补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窈窕淑女/取消句子独立性。C.不同,断/走到……的尽头/尽头/不得志。12、①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13、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14、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参考译文】【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2023年湖南湘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12、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0、A1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12、舍生取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2022年湖南湘潭)范蠡①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②。……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1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乃:
间:
14、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15、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范蠡乘船到齐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B.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子积累了数千万家产。C.范蠡辞相的原因是他认为位高权重、久负盛名是不祥之兆。D.从“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参考答案】13、①于是
②秘密。14、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15、B【参考译文】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鸥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鑫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偷偷地从小路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于是他自称为陶朱公。(2022年湖南湘潭)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___________(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_____________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有一老父衣粗衣: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衣,穿。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患,祸患。(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守,遵守;此,这。句意: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孙叔敖是个谦逊有礼,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由此分析即可。答案:(1)衣,穿;患,祸患。(2)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3)孙叔敖是一位谦逊有礼,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对,我会牢记在心的。(2021湖南湘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宴酣之乐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泉香而酒洌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行者休于树
征于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酿泉为酒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联系全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A.宴酣之乐,之,结构助词,的;客之美我者,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相同。B.泉香而酒洌,而,表并列;乃记之而去,而,表承接。不相同。C.行者休于树,于,在;征于色,与,在。相同。D.酿泉为酒,为,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不相同。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句中的重要词语有:从,跟随;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乐,以……为乐;乐,快乐。整句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意思是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再结合后文,这个人正是欧阳修。欧阳修的醉不只是因为喝酒而醉,而是醉在山水之间,醉在清明的政治和人民的安乐之中。欧阳修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后又能够将这份快乐写成文章,体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答案:(1)C(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参考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2021湖南湘潭)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二十,预于次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③噆④肤,虎狼食肉,岂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注:①祖:出行前祭祀路神的仪式。②预于次:排列在次等的位置。③蚋:吸血的昆虫。④噆:叮,咬。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齐田氏祖于庭
预于次B.田氏视之
众客和之如响C.以为之用
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D.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15、短文中田氏和鲍氏之子各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6、阅读短文,你有什么感悟?(2分)
【参考答案】14、C
15、田氏认为,万物都是由上天制造供人类所食所用的。体现出他“人类是万物的主宰”的观点。鲍氏之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并存,种类之间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智力差别而已。体现出他“众生平等”的观点。16、示例:从鲍氏之子的话中,我们感受到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并存的,我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和谐发展。【参考译文】齐国贵族田氏在庭院里祭祀路神,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竟有上千人。有人献上鱼和雁,田氏看到后感慨地说:“上天对百姓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种植了五谷,生养了鱼、鸟,供我们享用。”赴宴的众宾客都随声附和。有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也在宾客中,这时他走上前说:“事情并非像您说的那样。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世上,都是物的种类。物的种类并无贵贱之分,仅仅以智慧高低和力量强弱的不同而相互制约,强的一方能够吃掉弱的另一方,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而产生的呢?而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肤吸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说上天生出人是为了蚊、蚋可以吸血,虎、狼可以吃肉吗?”(2020湖南湘潭)河中石兽
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13、你从这则故事中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参考答案】11、①经过;②事物的道理。1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13、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凡事不要空想,要多思考观察,联系实际;看待问题时不可片面,更不可主观臆断,要事实求是,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020湖南湘潭)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注①瘿:(yǐng)颈瘤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①凡饮之者辄病瘿②不求善药去尔病(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病:得大脖子病;②句意为: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善:好;(2)本题考查理理解重点语句及人物心理分析的能力。重点语句的理解可结合句意,人物心理的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意思是“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有句子“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可见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其得到的启示。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故事内容,不难看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孤陋寡闻,混淆黑白。答案:(1)①得大脖子病
②好(2)因为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3)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参考译文】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2019湖南湘潭)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天子为动 为宫室、器皿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见渔人,乃大惊D.使人称谢 长跪而谢之(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不同,为:被/为:做,指雕刻;B.不同,居:经过/居:居住;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不同,谢:告知、告诉/谢:道歉。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其,那里。固,当然。句意: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课文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对比之中突现了细柳营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以看出细柳军军队戒备森严,军纪严明;从“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答案:(1)C。(2)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3)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参考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将军以下的士兵们用下马的方式高接远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能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士兵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了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能够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了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盔甲在身的将士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皇上改变了脸色,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告知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营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2019湖南湘潭)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君姑待之辍耕之垄上B.至原十日而不下温故而知新C.遂与大夫期十日与人期行D.原人闻曰不能称前时之闻17.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18.从短文内容看,晋文公攻原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别人里怎样的启迪?(2分)【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2017湖南湘潭)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于:恒: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译文:19.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参考答案】17.被经常18.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19.我们做一件事,不能光凭力气,还要讲方法,用智慧,并借助外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意思接近即可)【参考译文】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用自己的爪子和牙齿,而人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2014湖南湘潭)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B.臣之妻私臣私:偏爱C.皆以美于徐公以:用来D.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答:14.选文是邹忌上朝时对威王说的一段话,邹忌要告诉威王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答:【参考答案】12.C13.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14.(1)威王(您)受了很重的蒙蔽。(2)示例:一个人位高权重的时候,就有可能受蒙蔽而不明真相。(或: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你听到的不一定是真话)(2014湖南湘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③一寸而仞④有水。”乃掘地,遂得水。注解:①管仲、隰朋,齐桓公的大臣,古代有名的圣贤之人.⑦孤竹,诸侯国。③蚁壤,蚂蚁掘巢时运出地面的封土.④仞,古代计量单位,相当于八尺。1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20.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个成语)。(1分)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9;①同“返”,返回。②(山的)南面。(2分)20.老马识途(1分)21.答案开放。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2分)【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春天前去,冬天返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便放开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大家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上的浮土高一寸,下面一仞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2013湖南湘潭)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治经为博士耶为:成,当B、但当涉猎但:然而,却C、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D.鲁肃过寻阳过:到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1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2分)16.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2分)【参考答案】13.B(2分)14.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2分)15.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意思接近即可。2分)16.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1分)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共2分)(2013湖南湘潭)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贪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③而有危亡之败④也。”[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戆(zhuàng):愚。④败:祸乱,祸害。19.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2分)2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口分) (A.大雀善惊而难得/人不知而不愠B.而以所从为祸福/以中有足乐者C.故君子慎其所从/其真无马邪D.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辍耕之垄上21.文段中孔子对弟子有怎样的劝诫?这使我们想起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提出的哪一条建议?(2分)【参考答案】19. ①顾:回头。②全身:保全自身。2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解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意思。选项A中的“而”,均是连词,前者表示顺承,后者表示转折;选项B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选项C:中的“其”,前者是代词,后者是语气词,表示反问;选项D中的“之”前者是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动词,可译为“到,往”。【参考译文】孔子看见一个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受到惊吓就能远离祸害,贪食就容易忘记危险的处境,这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啊,由于所跟从的对象不同而或得到福或得到祸,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保全自身的途径,跟从年轻人的愚傻鲁莽就有危险死亡的祸患。”(2012湖南湘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 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14.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15. 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16.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012湖南湘潭)越人寇,不韦①避兵而走剡②。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③之下,得大木而庥④焉。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而不吾凓⑤,雷雨晦冥而不吾震撼。谁之力耶?吾当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犹惧其不蕃且殖也,而况敢毁伤之乎?吾闻之:水泉缩而潜鱼惊,霜钟⑥鸣而巢鸟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鱼鸟且然,而况于人乎?”【注解】①不韦:人名。②剡(shàn):剡县,在今浙江奉化。③天姥(mǔ):山名,即天姥山在今浙江境内。④庥(xiū):庇荫,保护,遮蔽风雨。⑤凓(lì):寒冷。⑥霜钟:寒冬时节的钟声。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韦避兵而走剡/兵革非不坚利也B.得大木而庥焉/人不知而不愠C.自吾之止于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D.而况敢毁伤之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1分)19.这则战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参考答案】17、C18、贫//无以治舍19、要点:要爱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与环境和平相处。对环境要有尊重甚至敬畏之心。【参考译文】越国人寇不韦躲避战乱逃到剡。贫穷没法做房屋,徘徊流连在天佬山下,找到一棵大树得以在下面栖息。很安逸。一天,他准备砍它的树根作柴火。他的妻子制止他道:“我们没有受冻的原因是依靠这棵树得以栖身。自从我们在这棵树下栖身,骄阳炽烈也不会晒伤我们,寒冷的露水降落也不会冷到我们,狂风吹袭也不会冻着我们,雷雨乌云压顶也不会袭击到我们,是靠谁的力量啊?我们应当象保护婴儿一样地保护它,敬仰慈母一样地敬仰它,爱惜自己身体一样地爱惜它,惟有担心它不枝繁叶茂地生长,更何况竟然敢毁坏它啊?我听说,水源干涸潜游,其中的鱼就惊恐;寒冬的钟声敲响,巢中的鸟就悲伤,它们害怕的是江川干涸、林木败落啊。鱼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人呢?”(2011湖南湘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16.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参考答案】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16、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2011湖南湘潭)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16.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2分)(1)臣愚患之(
)
(2)王乃止(
)17.杜子用“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比喻,让楚庄王明白了一个怎样的事实?(2分)答: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进攻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白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察。‛
(2010湖南湘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自三峡七百里中陈胜自立为将军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徙箭,猛浪若奔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
15.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给出了一副没有完成的对联。请你根据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将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三峡
风光好
下联:神州日新月异大地宽(2010湖南湘潭)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1)跳而越者与千金()(2)顾见猛虎()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译文:19.对于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的“势”分别是指什么?(3分)答:【参考答案】17.给予回头18.那个号称勇敢的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胆怯(以别人说自己胆怯为羞耻),一定会跳过(那深谷)。19.耻怯(面子)奔利(金钱)猛虎(逃命)【参考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还有一个是怯懦的人。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懦夫。”那个勇敢的人认为怯懦可耻,一定会跳并且能越过去;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那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金;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并越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他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地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只是需要用东西来驱使他罢了。(2009湖南湘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危急存亡之秋()(2)悉以咨之()1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文:15.上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1分)答:16.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参考答案】13.(1)时候;(2)都。14.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16.c【解析】本题较易。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罚还是受赏,来显示公正严明。并非要“刘禅应和“有司”起处理赏罚之事”。其他三项分别从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方面,准确表达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009湖南湘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所欲有甚于生者(2)故患有所不辟也。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1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2分)答:12、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观点的看法。(3分)答:【参考答案】9、于:比辟:通“避”,躲避(或通“避”或躲避)10、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11、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12、①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l分)②联系实际恰当,观点鲜明,表达通顺,计2分。、(2008湖南湘潭)蔡磷坚还亡友财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文中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1)亡何,其友亡。(2)且父未尝语我也。A、(1)wáng逃亡(2)yì语言B、(1)wǘ不(2)yǜ告诉C、(1)wǘ不(2)yǜ词语D、(1)wáng死亡(2)yǜ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C)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之: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而: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且:将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故:所以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A.亡何,其人亡(逃走)B.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D.卒辇而致之(送还)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哪里有寄(存)放很多银子却没有凭据的?重诺责,敦风义。译文:守信用,重情谊。卒辇而至之。译文: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5.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6.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蔡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文字加以说明。不贪,重义气,讲诚信等7.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参考译文】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璘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璘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2005年湖南湘潭中考试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圣旦工艺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呼和浩特漆包线项目投资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 2025年度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合同
- 种植空地出租合同范本
- 2021-2026年中国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李绍萍
- LabVIEW在高速列车控制系统软件测试中的应用
- 结晶切片机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网络安全企业安全办公用品采购合同
- 2025年数字式直流电流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大庆油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电气设备维修
-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英语集体备课教(学)案
-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 《如何做美篇》课件
- “一带一路”视域下印度尼西亚中资企业所得税返还案例解析
- 咨询服务协议书范本:教育咨询和培训
- 洁净空调负荷计算表格
- 泸州食品安全承诺书
-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大理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