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常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甲】孙兴公①为庾公②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③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④亦不近。”孙遂沐浴⑤此言。(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注释】①孙兴公:孙绰。②庾公:庾亮。③卫君长:卫永,字君长。④倾倒处:令人佩服的地方。⑤沐浴: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乙】苏峻既至石头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②邪?”钟曰:“国乱不能匡③,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④将执简而进矣!”(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注释】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起兵谋反。石头,南京城。②弊:通“毙”,死。③匡:保护。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于史籍时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表示尊敬)/投诸渤海之尾(众多)B.倾倒处亦不近(平凡,一般)/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C.或谓钟曰(有时)/或王命急宣(有人)D.执简而进矣(选拔)/简拔以遗陛下(选拔)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8.结合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分别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结合甲文:_____________结合乙文:_____________9.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沐浴”一词,表明孙兴公并不认可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B.甲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与乙文“苏峻既/至石头”两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意在表明董狐是“方正”之人。D.甲乙两文都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语言简练传神。【参考答案】6.B7.(1)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2)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8.①.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且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②.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不做逃兵。9.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各位/“之于”的合音;B.有人/有时;D.“执简而进矣”中“简”是“竹简”;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此指卫君长。“都”:完全。“关”:关注。“作”:写作。“文”:文章。(2)“见”:看见,看到。“可”:适宜,可行。“知”:知晓,明白。“道”:道理,法则。【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可知,在甲文中,孙绰认为卫君长不关注山水却能作文,而庾公则指出卫君长虽风韵不及他人,但也有令人佩服之处。这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由甲文“孙遂沐浴此言”可知,当他人对我们作出评价时,哪怕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应保持虚心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就像孙绰沉浸并品味庾公的话一样。由乙文“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可知,苏峻谋反,百官奔散,而钟雅却独在帝侧。他认为在国家混乱、君主危险的时候,不能只想着逃避以求自保。这告诫我们,在面临重大困难和危险时,不能退缩逃避,要有担当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沐浴”指“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表明孙兴公非常认可并深受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在细细品味;B.句意: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甲文“孙兴公”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乙文“苏峻”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苏峻/既至石头;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的“方正”是指钟雅的正直品格,而不是指董狐;故选D。【参考译文】【甲】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一起游览白石山,卫永也在座。孙绰说:“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庾亮说:“卫永的风度韵味虽然比不上你们各位,但令人佩服的地方也不一般。”孙绰于是反复咀嚼这话,深深体味。【乙】苏峻已经到达石头城,百官都奔逃离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在皇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性情正直坦率,必定不会被仇敌所容。为什么不根据当前的形势随机应变,却坐等被杀呢?”钟雅说:“国家混乱不能保护,君主危险不能救助,却各自退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史书)前来记载了!”(2024年江苏常州)【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声,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平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吴君:苏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据测到他的内心。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有仙则名(2)隐居不仕(3)吾窃喜焉(4)襄丘陵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9、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5分)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参考答案】7、(1)出名(2)做官(3)自(4)漫上8、(1)可以弹奏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阅读佛经。(2)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9、示例: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10、CA项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交往不凡;B项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面石陨”,意在突出江水奔腾时的气势不凡;D项甲文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乙文以吴君的居室为写作对象,甲文隽秀工整,乙文粗犷豪放。【参考译文】【乙】吴君有志于学习,诗写得很好,家乡有山有林,生活很有乐趣,所以隐居,不求做官,家里的厅堂取名为“浩然”,(吴君)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我善于蓄养我的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这句话,但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您为我说说孟子这样说的缘故。”我回答他说:“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秋雨按时到来,大大小小的河沟里的水都满了,所有的水流都向前流去,汇合成一条大江,江水又深又广,充满了山谷,淹没了江中沙洲,漫上了丘陵,肆无忌惮地向前流去,遇到树木树木折断,遇到石头石头掉落,浩浩荡荡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挡它。先生您试着考究它,它为什么能这样油活荡荡呢?水不要求自己很深,也不想往前流动,遇到高的地方就积聚起来不往前流。遇到低的地方就往下流,它忘掉自己,只是顺应着外物而变化,不因为河道平坦而显示自己的勇猛,也不因为河道险阻而表现得胆法。所以它浩浩荡荡地流到大海。古代的君子,以居住在简陋的居室来蓄养自己的内心,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静止的时候没有人能猜测他的内心,行动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挡他。富贵不能使他迷失自己,贫贱不会使他担忧。身处患难不能使他屈服,面临生死得失不能使他恐惧。他的内心大概没有什么时候不充满浩然之气的。(2023年江苏常州)【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人鸟声俱绝
(2)焉得更有此人(3)布衣疏食
(4)余亦效颦为之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9、《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5分)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参考答案】7、(1)消失(2)哪能(3)穿布衣,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4)仿效、学习、借鉴其它同义解释亦可,对一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有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8、(1)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2)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第(1)题3分,“雾凇”“沆砀”“一白”是重点。第(2)题2分,“癖错”“传”是重点,“错”也可以解释为“缺点”。9、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答成“孤高自赏”,也对)②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③“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④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⑥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答出任意两个点,得4分;多答出一个点,加1分;得满5分为止。10、CC项,“张岱贪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证据不足。【乙选段参考译文】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富家子弟,十分留恋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有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花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棋,迷恋书籍和诗歌,忙忙碌碌大半生,最后都成了梦幻泡影。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以及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而已。穿麻布衣服吃粗粮,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甲申年(1644年)之后,我活得闲散慵懒,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逝去,像草木一样腐烂。想到古人如陶渊明、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地拿起、放下笔。虽是这样,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也是可以记载下来(流传后人)的。(2022年江苏常州)【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吴广素爱人(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迄今(5)舍注意读史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9.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①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②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③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④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⑤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①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正确;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故选:A。答案:(1)①平素,一向;②难道;③下棋的人;④至,到;⑤抛开,舍弃(2)①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A【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参考译文】【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防守边疆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乙】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古人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2021江苏常州)【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①教然后知困②学学半③究极本领④再三展玩⑤因窃自愧悔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9.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参考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③句意:穷尽本领。究极:穷尽,终极。④句意:一次又一次地展读,赏玩。再三:一次又一次。⑤句意:因此偷偷地感到后悔惭愧。窃:偷偷地,私自。(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②重点词:觉,发觉。向,以前。犹,好像。句意: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乙文中“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可以看出乙文强调的是: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参会”古今义不同,古义是综合和比较;B.有误,“温故知新”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C.正确;D.有误,赵翼能“知不足”,能“自反”。故选:C。答案:(1)①困惑;②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③穷尽,终极;④一次又一次;⑤偷偷地,私自。(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②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3)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4)C【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乙】年轻时读唐宋以来诸家诗,经常不终卷,便觉得自己才思涌出,于是不能静心思考。究尽从唐宋诸家诗中得到的本领,不过和当时一般选家不相上下,不过是知其大概罢了。晚年无事,拿来唐宋诸家的全集,再三玩味才慢慢在唐宋诸家诗中看到了真才学,真境地。也明白了以前所知晓的仅是其中很少一部分。于是暗自懊悔:假如几十年前,很早就从这方面探求推理,能够领悟各家的独到之处,将他们相比较,那些才能高的人,可以扩展我的才华;那些功夫深厚的人,可以使我的学问有长进;一定能将他们吸收、综合和比较,自成一家,可惜年纪大了,精力已经衰竭,不再能和古人争个上下了。但是我还幸运的是到老了还能从事这件事,即使不能奋力追赶,但还能看到,略微超过那些终身都不能明白其中奥妙的人。(2020江苏常州)【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参考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肱: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屈:使…屈服。③句意:驻扎在城父军:驻军、驻扎;④句意: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弘毅:弘,广大。毅,强毅;⑤句意: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刺讥:批评、指责;(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于,对于。如,像。句意: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②重点词: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孔子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ABC.正确;D.有误,选文中的“存心”的意思是存在心里,而其今义是:故意。故选:D。答案:(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2)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4)D。【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2019江苏常州)【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乙】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eq\o\ac(○,3),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选自《荀子·赋》,有删改)【注释】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②尾:线。③剽(piao):针尖。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⑦簪以为父:簪,大针。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持就火炀之(3)则第二板已具(4)长其尾而锐其剽(5)以成文章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9.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3分)设置铁板→放置铁范→→→按平板面10、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B.乙段从多方面介绍针,尤其是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展示了小小缝衣针上下穿梭,默默无闻为人们赶制衣裳的可爱特点。C.“铁范置铁板上”和“上饰帝王”中的“上”意思不相同;“不用,则以纸帖之”和“不用则藏”中的“不用”意思相同。D.甲段语言平实,乙段语言华丽,但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乙段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严谨,表意清晰。【参考答案】7.(1)蒙,盖(2)靠近火(3)准备好(4)使针尖变得锐利(5)花纹8.(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2)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大,但制作成功后却很小。9.纸灰冒之密布字印持就火炀10.D【参考译文】【甲】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乙】针,出产于山里,放置在屋子中。刚开始制作时很大,而制成后很小。它的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头部锐利而尾巴绵长。(针)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要打洞而行。它一往一来地活动,尾上打结就开始做事。尾巴打结工作就开始,尾巴再打结工作就停止。既能够缝衣服外层,又能够补缀衣里;既能够合拢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2018江苏常州)【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牺牲玉帛:(2)齐师败绩:(3)夙夜筹谋:(4)楚使请城:(5)乃自刎以死国: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1)彼竭我盈,故克之(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参考答案】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10.A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参考译文】【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2017江苏常州)【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⑴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⑵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⑶林木历历可数:________
⑷泫然不能自已:________⑸左迁此地:________【解析】前三题是应该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景:日光、阳光;明:明媚(可结合“春和景明”这个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结构来分析)。或:有时。历历:清清楚楚(可参考《核舟记》中“珠可历历数也”句解释)。自已:控制(抑制)自己(的感情)(多用于否定式)。自,自己;已,控制(在《一面》中有文下注释的)。左迁:贬官,降低官职(应该学过的,我们应该学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言文词语解释,课内的不允许丢分。课外的其实还是来自于课内,如“历历”来自于《核舟记》中“珠可历历数也”、“左迁”来自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自已”即使答不对,也不丢分。)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译文:
【解析】翻译的规则和技巧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第一句是课内名句:波动的月光闪烁着金色(动景),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静景)。⑵时(不时)有(有)小舫(小船)往来(来来往往),如(像)蝇头细字(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着(可解释为“写”,因为主语是“蝇头细字”)(于)白(白色)溪(不用翻译吧)练(见文中注释)上——后半句比较繁,可以翻译为:写在白色丝绢般的溪水上。(文句翻译,课内的不允许丢分。课外文句,抓住其中关键词,如“时”“细”“着”等,即可理顺全句大意。)9.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
【解析】这其实是一道翻译题。文中句子是“然其束发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翻译出来就是: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考核第一等(政绩卓著至极)。注意,文中还有两处注释帮你哦。(文言文内容理解,出简答题,一是圈定答案范围,二是参照分数,判定有几点,再用自己的话说明。)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2分)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B.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C.
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解析】这道题的迷惑性很大,一定要仔细推敲。A、C正确,B基本正确。这样说是因为“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可以推敲推敲(古人往往是,并不意味全部是;全文是,并不意味节选也是。但靠上去贴个标签也没有问题)。C项中“楼前正对着君山”可能是“干扰项”,原文“排拆水面”(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学生一时难懂。D比较明显,但“时间顺序”也有可能干扰“情感变化”:时间只是顺序,景色变幻才是外因,所以,“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闲淡”是因为“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雄快”是因为“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傍晚“愀然以悲”是因为“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文言文内容理解,出选择题,要求每一个选项,都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和依据。)【参考译文】【乙】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2016江苏常州)【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清风徐来________(2)舟长曾不盈寸________(3)卖画以赡父________(4)毕集毫端________(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参考答案】7.(4分)(1)缓缓地(2)竟然不满一寸(3)赡养父亲(4)笔下,笔底,笔端(5)丢失他的天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3)“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组词法分别组词。(4)“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5)“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明确“失其本心”是“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居中,联系上下文翻译得通顺。8.(5分)(1)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2)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2)“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从而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9.(3分)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潮”,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10.(2分)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参考译文】【乙】恽寿平,号南田,是明末常州武进人。从小思维敏捷,聪慧,八岁是歌咏莲花,使他的老师家长都惊讶。跟随他的叔父恽向攻学诗画,技艺日渐增长。他的父亲恽日开始是国子的监生,曾经上书《守御十策》来谋图救国的方法。明朝末年天下战乱,十多岁就跟随父亲,哥哥参与抗清运动,经常和奇人、侠士在一起到处奔走,生死琢磨不定。其他人面露沮丧神色,而南田意志和脸色像平常一样。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恽寿平和父亲回到故乡。天下渐渐安定,恽寿平发誓不在参加科举考试,卖花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很有冷淡,幽静美丽的情致,松树,柳树生长在两岸,游泳的鱼儿吸着水,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画中寄予深远的情感。恽寿平看重写生,经常在南田浇花,此时他极力对比描画,自然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聚集在弊端。他“没骨法”的花卉空灵、精妙,落到纸上就要飞起来,笔画简单意蕴丰富,获得“神品”的赞誉,声名惊动天下,开创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也不失去他的本心,靠卖花度日,但是不是不赠送给别人。如果遇到知己,他就整天点缀景物着色。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光复明朝,与光复社稷的志士相呼应,有《瓯香馆集》流传于世上。(2015江苏常州)【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芳草鲜美:(2)渔人甚异之:(3)遏其生气:(4)安得使予多暇日: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译文: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参考答案】7.(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3)生机(朝气)(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共4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的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9.(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共2分。答对一处得1分)10.C(2分)【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参考译文】苏杭盛产梅。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树的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这士这种独特的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倾斜的侧枝,剪去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都树都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毕生的时光来治疗这些病梅呢?(2014江苏常州)【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注释:①珥:戴着玉制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禺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的膏肉浸润。17.解释下列词语。(4分)(1)固不可彻:▲(2)无穷匮:▲(3)把:▲(4)逐走:▲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甚矣,汝之不惠。▲(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19.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C.就刻画人物的手法而言,甲段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孀妻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方面来刻画愚公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是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20.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参考答案】17.(1)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2)没有穷尽(3)拿、持(4)竞跑、赛跑共4分,对一个得1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你太不聪明了。(2)没等他到达(大海),半路上(就)渴死了,夸父丢掉了他的木棍。(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B(2分。前两个“生”的意思相同,均为“出生,诞生”,后一个“生”的意思是“生长”)20.对愚公“精神”“做法”均持否定态度的该点不得分;对愚公“做法”提出商榷的,酌情给分;对夸父赞扬、批评皆可:赞扬其精神,批评其不自量力,也可辩证地看待。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愚公和夸父都心怀“梦想”,都具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我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1分),因此,这种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要继承并发扬(1分)。答案示例二:愚公心怀移山“大志”,并为实现“大志”付诸努力,克服困难,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弘扬“愚公精神”(1分);夸父虽有“梦想”,但不切实际,不自量力,注定失败,必须摒弃(1分)。【乙文参考译文】极为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有一个戴着两条黄蛇状玉石耳饰的人,手拿两条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和太阳竞跑。等到他追到禺渊,太阳落入了(禺渊)。夸父口渴想要喝水,(于是)奔赴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夸父)想向北跑往大海喝水。没等他到达,(就)渴死在了路上,夸父丢掉了他的木棍。(木棍)被他尸体的膏肉浸润,长出了桃林,(后来)桃林扩大到了(方圆)数千里。(2013江苏常州)【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R游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
- 2024河南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度租赁房屋押金退还服务合同-@-1
- 2025年度变电站电力设施环保评估合同
- 2025年隔膜式计量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五金焊丝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家用壁纸市场行情动态分析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1.1原始先民的家园 教学设计
- 2025年基板扦入输送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红酒按揭合同范本
-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课件
- 病原微生物安全
- 玻璃电动平移门施工方案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第二版) 课件 1-基础.理论
-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第一课时)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长鑫存储校招在线测评题库
- 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洞察暨生态图谱报告1
- 《中医妇科总论》课件
-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管理类A类)试卷及解答参考
- 申论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教学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