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62/T2807—XXXX绿色食品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设施黄秋葵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设施类型、栽培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运输贮藏、生产废弃物处理及生产记录档案。本文件适用于甘肃省范围内绿色食品设施黄秋葵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6715.3瓜菜作物种子第3部分:茄果类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326绿色食品多年生蔬菜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产地环境地块选择土壤肥沃、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灌排便利。产地环境符合NY/T391的规定。5设施类型日光温室、智能温室。6栽培技术要点6.1栽培茬口选择一大茬栽培,8月上旬定植栽培,翌年6月下旬拉秧。6.2品种选择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病、优质、丰产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16715.3的规定。6.3播种6.3.1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放在55℃~60℃温水中不断搅拌,水温自然下降至30℃后,浸泡15min,搓洗种子表皮的粘物。再将种子放在25℃清水中浸泡8h~12h后捞出洗净,装在开水烫过的小袋或容器内,种子量为小袋2/3处~4/5处,放在25℃~30℃条件下催芽,并每隔4h~5h用相同温度的水将种子漂洗一次,当催芽种子70%~80%露白后播种。6.3.2播种方法6.3.2.1营养钵育苗种子直接穴播于营养钵里,每穴播种2粒~3粒,覆营养土2cm~3cm,浇足底水,最后用地膜覆盖营养钵,播后7d~10d发芽,出苗率达到70%~80%时撤出地膜。6.3.2.2穴盘育苗种子直接穴播于50孔(4.6cm×4.6cm×5.5cm)穴盘中,每穴1粒~2粒,可用专用育苗基质。6.3.3播种量1.9kg/hm2~2.1kg/hm2。6.4育苗6.4.1育苗时间6月中下旬,定植前50d育苗。6.4.2育苗方法6.4.2.1育苗设施在温室内加盖防虫网进行育苗。6.4.2.2营养土配制选择无病虫源非锦葵科作物的肥沃耕作土和优质腐熟的农家肥,过筛后按7:3的比例混匀,也可购买成品育苗基质直接育苗。6.4.2.3营养土消毒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g/m3兑水7.5kg与营养土拌匀,再选用45%辛硫磷乳油30g/m3兑水3L喷洒营养土,拌均匀,用塑料薄膜密闭苗床5d,揭膜7d待播种。农药使用符合NY/T393的规定。6.4.2.4苗床准备选择温室中部由南向北建立苗床,将育苗钵或育苗盘紧靠摆放到苗床上,一般苗床宽1.2m,长5m,苗床数依育苗数量而定。6.4.3苗期管理6.4.3.1温度出苗前:白天25℃~30℃,夜间15℃~20℃;出苗后:白天20℃~25℃,夜间15℃~18℃;定植前7d:白天18℃~23℃,夜间15℃~18℃。6.4.3.2湿度全生育期保持湿度40%~60%。6.4.3.3间苗定苗苗长至二叶一心期,进行间苗定苗,每穴留一株健壮苗。6.4.3.4壮苗标准叶色浓绿,无病虫害,叶片达三叶一心,日历苗龄35d~45d,茎粗1cm时定植。6.5定植6.5.1定植前准备6.5.1.1整地施肥定植前将土壤耕翻,畦宽1m,沟宽40cm,深25cm~30cm。在畦中央开沟施肥,结合整地施入腐熟农家肥60000kg/hm2、纯N88.5kg/hm2~102kg/hm2、P2O567.5kg/hm2~81kg/hm2、K2O138kg/hm2~172.5kg/hm2,与土壤充分拌匀,整平畦面。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的规定。6.5.1.2土壤高温消毒7月中下旬温室空闲期间,清扫田间病株残体,深翻土壤30cm,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灌水,密闭温室,覆盖地膜,使温室内温度达到70℃,高温闷棚7d~10d。6.5.1.3温室消毒定植前7d~10d,用30kg/hm2~45kg/hm2硫磺粉加锯末混匀后熏蒸24h消毒。6.5.2定植时间8月底至9月上旬,植株长到10cm、茎粗1cm,日历苗龄35d~40d定植。6.5.3定植密度28500株/hm2~31500株/hm2。6.5.4定植方法垄膜栽培,垄宽1m,垄高25cm~30cm,沟宽40cm,株距45cm~50cm,单株定植。6.6田间管理6.6.1温度缓苗期:白天28℃~30℃,夜间15℃~18℃。开花座果期:白天25℃~30℃,夜间15℃~18℃。结果期:白天25℃~30℃,夜间15℃~18℃。6.6.2光照选择透光较好的聚乙烯棚膜,延长光照时间,及时通风,合理密植,避免遮荫,经常清扫和擦洗棚膜,保持棚膜干净。6.6.3湿度定植后小水灌溉,灌水量225m3/hm2~300m3/hm2,保持相对湿度40%~60%。6.6.4水肥管理6.6.4.1灌水幼苗期小水灌溉;结果期视天气状况每15d~20d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225m3/hm2~300m3/hm2,一般选择早上9点以前,下午日落后灌水。6.6.4.2追肥提苗肥:3对~4对真叶时冲施纯N57kg/hm2~61.5kg/hm2、P2O522.5kg/hm2~27kg/hm2、K2O22.5kg/hm2~27kg/hm2。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的规定。初果肥:冲施沼液、粪稀等腐熟的有机液肥3000kg/hm2、纯N57kg/hm2~61.5kg/hm2、P2O522.5kg/hm2~27kg/hm2、K2O22.5kg/hm2~27kg/hm2。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的规定。盛果肥:追施沼液、粪稀等腐熟的有机液肥1500kg/hm2,半月一次,连续3个月,每次施纯N22.5kg/hm2~27kg/hm2、P2O522.5kg/hm2~27kg/hm2、K2O22.5kg/hm2~27kg/hm2。生长后期,酌情追施氮肥,防止植株早衰。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的规定。6.6.5植株调整生长前期及时摘除侧根,生育中后期,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防止病虫蔓延。采收嫩果时适时摘心,促进侧枝结果,提高产量。7病虫害防治7.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7.2防治方法7.2.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壮苗、轮作倒茬、土壤高温消毒、科学灌水等技术措施防治。7.2.2物理防治温室风口处覆盖40目~60目防虫网,隔断斑潜蝇、白粉虱、蚜虫等害虫在露地和温室间转移危害;每间挂10片~15片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7.2.3生物防治7.2.3.1以虫治虫防治方法温室内每2.5m~3m悬挂1袋(1500头/袋)钝绥螨防治红蜘蛛,温度保持在15℃以上。7.2.3.2以菌治虫防治方法用8000l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7.2.3.3以菌治菌防治方法用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或13%井冈霉素水剂灌根或苗床处理防治立枯病;用1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白粉病、霜霉病和灰霉病;用4%嘧啶核苷抗菌素水剂喷雾防治疫病;用100亿活饱子/g荧光假单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灰霉病。7.2.3.4植物源农药防治用2%氨基寡糖素水剂或1%香菇多糖水剂喷雾防治病毒病;0.4%蛇床子素可溶液剂喷雾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1.5%苦参碱可溶液剂或1.8%虫菊·苦参碱可溶液剂喷雾防治蚜虫和白粉虱;0.1%藜芦根茎提取物可溶液剂喷雾防治红蜘蛛;用2.1%丁子·香芹酚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灰霉病。7.2.3.5农用抗生素防治用8%宁南霉素水剂喷雾防治病毒病;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水分粒剂喷雾防治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7.2.4化学防治绿色食品设施黄秋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治使用方案参见附录A。农药使用符合NY/T393的规定和农药管理条例(2022修订)。8采收8.1采收标准黄秋葵定植后真叶7片~9片时即开花结荚,第一嫩果形成约需60d左右,果实长到7cm~10cm采摘。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100d上以上。8.2采收时间早晨10点以前。8.3采收方法采收时用剪刀整齐剪下果柄,将嫩果装入保鲜袋或塑料盒中,再放入纸箱或木箱内,迅速送入0℃~5℃冷库预冷待运。8.4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符合NY/T1326规定。9包装、运输、贮藏产品包装符合NY/T658的规定,贮藏运输符合NY/T1056的规定。10生产废弃物处理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包装袋应集中收集掩埋或及时安排专人回收处理,建议使用可降解地摸或无纺布地膜,减少环境的污染。产品收获后将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粉碎利用源动力腐洁菌剂进行深翻处理循环利用,保持田间清洁。11生产记录档案建立并保存相关生产记录,主要包括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等主为主的生产记录、包装、销售记录,以及产品销售后的申诉、投诉记录等。生产档案应有专人专柜保管,至少保存3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绿色食品设施黄秋葵主要病虫害防治使用方案防治对象防治时期农药名称使用量ml(g)/亩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d)白粉病立枯病发病初期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倍液~1200倍液喷雾14霜霉病发病初期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17.5g~235g喷雾7~10灰霉病发病初期0.3%丁子香酚可湿性粉剂100ml~120ml喷雾5~7白粉虱蚜虫始盛期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g喷雾14始盛期18%杀虫双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