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1.《邮票齿孔的故事》.................(1)
2.《卖木雕的少年》...................龙(5)
3.《丑小鸭》........................(11)
4.《数星星的孩子》..................(16)
5.《古诗两首一一乞巧》......(20)
6.《雷雨》...........................(24)
7.《枫桥夜泊》....................(28)
8.《我为你骄傲》....................(33)
9.《渔歌子》......................(36)
10.《将相和》......................(39)
11.《渔歌子》.......................(46)
12.《生命生命》.................(50)
13.《鱼游到了纸上》............(55)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课文由
四个自然段组成,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用词准确,适合进行说好一段话的语言
训练,为写一段话做好铺垫。文章浅显易懂,可让学生在读中明白齿孔邮票的
发明经过,并感悟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
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
设计理念:
阅读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写作,言语创造,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才是语
文教育的终极H标。我们一直追求阅读教学“以读代写”“以读促写”的理念
与实践。根据《课标》对本学段的课程要求,本课教学我们的定位是阅读中体
验正确使用动词,学习正确表达,把阅读与说话训练相结合,读读,说说,循
序渐进,不断深入,使之形成健康蓬勃的言语生命状态。使学生学以致用,读
出深度,读出水平,读出成效,让学生展示出真实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读准13个生字,读好“得、便”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齿孔邮票是怎么发
明的。学习正确使用动词,学会准确表达。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中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用于发明
创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齿孔邮票是怎么发明的学习正确使用动
词,学会准确表达。懂得发明与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评价及建议
课件实验工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观察“黑便上”及“兔年邮票”引导学生发现邮票边沿异同之处。
2.板书课题,相机认记生字“票
3.对课题质疑。
4.预设学生从几个方面生疑,进行归纳。
①谁发明
②为什么发明
③怎么发明
④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观察、发现、质疑是•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将这种好习惯渗透于
每一节课中,使之习以成性。一翻开书本读书就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初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得字正腔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
①带拼音读词
②去拼音读词
③全体个别竞赛读,相机正音,认识量词“枚”
【设计意图】
自由读课文意在对课文有•个整体,初步感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这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相机正音,遵从“复现”识字的原则,11
学生在不经意间认记生字。侧重学习“枚”的用法,不做字形的分析,以免冲
淡学习热情。
三、细读解疑
1.指名分段通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动手在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2.解疑“是谁发明的邮票齿孔,怎么发明。”抓住关键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
举动吸引住了。
①寻找那个人的举动,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说话训练一:借助文本,准确
使用动词,用“先---接着-----然后--一一”有条理地说说那个人的举动。
②师生动手实验,并说说自己实验的过程。说话训练之二:把实验过程说得
有序,说得具体。评价及建议
③观察课文插图,找找阿切尔被吸引的表现。
预设学生从起身,注目,停止喝酒等多方面解答被“吸引”住的表现。
④说话训练三:围绕“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这个中心句,把
被吸引的表现说具体。
⑤默读课文并寻找阿切尔被吸引的表现。
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还语文本色,借助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本节课“一课一得”
训练要点“正确使用动词,学会正确表达”练习分三个步骤,以文本中“取,
刺撕”三个动词,加上“先・一•接着----•然后-一”辅助学生有条理地描述
那位先生的举动,进而自己动手,自述撕邮票的过程,期间由有序表达,提高
到详细描述,最后看图说话,围绕中心句展开详细描写。如此循序渐进,将文
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3.解疑“邮票齿孔的好处”
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②指导抓住句中关键词指导朗读。
③体会“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引读体会“仍然”的意
思,进一步感受邮票齿孔的好处。
④说话训练四:利用板书复述邮票打孔机的发明过程。
⑤小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每个人
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⑥出示一首儿歌,将生字藏匿于儿歌中,把生字换个位置,巩固生字,回顾
全文。
【设计意图】
不断读书,解开疑问,通过朗读体会邮票齿孔的好处。教师不做过多的
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解开三个主要问题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复述,再
次进行说话训练。教师相机点明创造发明人人都有机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
心人。文道结合,恰到好处。最后的儿歌脍炙人口,既总结全文,又复现生字。
一举两得牢记课堂的每分每秒都不能忘记语文的本色.
评价及建议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谁发明盯
怎么发明吸引想研究注视
好处目不转睛
课文:
邮票齿孔的故事
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最早的邮票根现在的邮票不一样。每
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
身旁,一位先生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看样子,他是在找
裁邮票的小刀。那位先生摸遍全身所有的衣袋,野没有找到小刀,只好向每枚
邮票求助:“先生,您带小刀了吗?”阿切尔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也没带。”
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每枚邮票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
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阿切尔被哪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
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器造出来了。用它打过
的正张邮票,很容易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英国政府部门立即
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邮票打孔器。
课后练习:
1读读想想:默读课文。想想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2读读填填:一位(先生)一台(电扇)
()()
一张(邮票)一把(小刀)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
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
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
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
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
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
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
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
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
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
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评价及建议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理解
并
积累“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故事情节。
4.感受大瀑布的壮观和木雕的精美。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11个生字和书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了解文章大意。
3.围绕“木雕”,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学习1-3自然段,结合语境理解部分四字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写字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写生字。
3.搜集中非友好交往的资料和歌颂友情的格言、诗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恰当运用,节课积累的四字诃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少年的可爱。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
谊。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四字词语。
2.用四字词语说说大瀑布和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评价及建议
3.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资料,了解中非友谊
1.从“我们是朋友!”一句入手,质疑。
2.交流资料,了解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谊。
3.体会友谊,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品词析句,体会“遗憾”
1.指名读4—9自然段,思考:我遗憾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
预设一:“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①出示句子,指名读。
②联系上文来理解“构思新奇”的意思。
③感受木雕的精美,指导朗读。
预设二:“我捧着木雕,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①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精当。
②查字典,理解“释”的意思。
③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深刻感受“遗憾”。
3.体会少年因“我”的遗憾而遗憾的心情。
四、透过“言行”,感悟“友情”
1.自读10-15自然段,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
法。
2.学习“他听到谈话声,……等候我的。”一句,品读描写动作的词语。
①读一读。
②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少年的真诚。
③引导想象,深入理解少年等候时内心的想法。
④透过少年的“言行”,感受他对“我”的友情。
3.学习少年与“我”的对话,了解“透过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的方法。
4.激发情感,升华主题。
5.想象补白,刻画少年的形象。
五、以读促写,拓展思维:写几句话来夸夸这位黑人少年。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评价及建议
27卖木雕的少年
中国游客非洲少年
遗憾专门、等候
高兴连连摆手
感动
我们是朋友!
设计说明:
爱心代表着中国游客和非洲少年心连心,“我们是朋友!”是他们心连心的
写照。爱心的左边是中国游客的心情变化,右边是描写非洲少年动作的词语,
透过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文(含课后练习)
127t卖木雕的少年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
要涛吃英西奥图尼大源布,还案买一两件木
雕工艺品。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
游人4。织,景包十分壮观。.
在大浜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
品的抻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加点
里陈列的木雕咻琅(iGng)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期
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押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光上。说是坐
免.其实是一个卷界大可堂.尊背上班《小)者一
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生光构©2思新奇,大象
雕得栩(泡)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光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
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捽着象墩1(—仔细观赏,爱不佯(shi)手。
正要抛(too)钱购买妁时候,我却犹像(⑷了:我即
将回国,美带的狞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
这沉甸(diOn)句的象堆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
112本文作者吴仁.选作黑文用行改动.
评价及建议
恳陶)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
语无伦([加)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册里流露出一丝遗
屋小一的油精拿也为不能把这件秸美的工艺品
评价及建议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bido)准的中国话
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
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尼驮构栩释掏
《28丑小鸭》教学设计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
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
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被讥笑、被追赶甚至差点冻死
的厄运。尽管遭遇凄凉,但他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
捧读本文的时候,我们会浮想联翩,学生们充盈着童.真童趣的心理更会
产生许多令人惊异的感想.充分地投入地朗读,学生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
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能感悟到文章的真谛,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并积累词句。
2、学习用图文结合,想象补白的方法学语文。
3、在学习中渗透“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教育。
4、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图文结合,想象补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深入品读,诗意开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老师搜集安徒生的生平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安徒生,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三、学习生字、生词(音、形、书写)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评价及建议
一、美丑对比,质疑入课
1、复习短语
2、依图弃文讲述故事
3、质疑
师:看到这样大的变化,你最想知道什么?
(通过丑小鸭丑与美的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质疑,依学定教,和谐而又充满情
趣。)
二、入情入境,品析语言
(一)听读故事,整体感受
请四位同学把这部分故事再读给大家听。听他们讲完,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图文结合理解关键词语。
2、读中感悟。
(=)学习4-6自然段
A、丑小鸭不幸的遭遇
1、根据文中句子谈体会
2、通过想象加深体会(语言训练)
3、辨析中进行人文渗透
4、一读
B、丑小鸭坚强的一面
1、静思后的体会
2、以“找”为抓手想象补白(诗意开掘提升语言敏感度)
3、二读
(“找”------个不可忽视而常常忽视的字,深度解读,诗性开掘,为学生全
面把握丑小鸭的性格特点找到一个巧妙的支点和切入口。)
C、丑小鸭的追求
1、理解“羡慕”(联系生活实际)
2、三读
(此环节的设计富有梯度,层层推进,从重点词句入手,品析语言,训练语文
能力,较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回归整体,读中感悟
三、再现美丽,感受幸福
1、呈现视频,静心感受美
2、关注细节,体验情感(感受标点、语气词的作用)评价及建议
四、忌结提升激趣导读
1、呼应开头谈感受(回扣课始的问题)
师: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丑小鸭到底是怎么变成天鹅的?
(回扣课伊始的问题,形成与导入时的前后遥相呼应之势。使学生又一次不知
不觉沉浸于文本之中。这是学生与文本更高一层的对话。)
2、出示原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3、作业
极了。这难道是
自己的影子?
啊*,原来我不是
丑小鸭,是一只
漂亮的天蚂呀!
jiGngku)
僵亏
H小鸭这时候
会想些什么呢?
•128
评价及建议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诳都
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
明的小姑奴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
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评价及建议
烘卧剩裂欺负讨
厌孤笆讥苇僵亏
灰讨厌
冰蛋壳
鸣欺负
29、数星星的孩子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9课《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观察、思考,发现身
边的科学”为主题,内容虽然具有科学性,但不乏趣味性。如:《数星星的孩
子》一课,故事性强,人物的对话富有情趣,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对•话中明白星
星虽会闪动,但彼此距离大致不变;星星分组;北斗星的样子及绕着北极星转
等科学知识。课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张衡最终能成为天文学家,既与他从小
的爱好一一看星星、数星星有关,又与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有关,更与他长大后的刻苦钻研有关。从而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
是如此,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多观察、勒思考,并刻苦去钻研,只有这样才能
收获成功的果实。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数、睡、距离”,理解“钻研、距离”等词。
2、读通长句子,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9个生字;正确书写“数、睡、距离”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张衡、认真备课、准备生字词卡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文
2、认读生字
三、读通长句,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2、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3、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评价及建议
1、自读
2、检查读,再现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五、练习分角色朗读
师示范读、自读、同桌分角色读。
六、学会写字
正确书写“数、睡、距离”
板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汉朝天文学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体会张衡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
3、会写“珍珠、钻研”等字。
教学重难点:
I、朗读感悟,体会张衡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
2、会写“珍珠、钻研”等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是个什么人?什么是天文学家?
二、朗读感悟,探究原因
1、张衡怎样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探窕原因。
3、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教师启发提问,抓关键词句品读:
张衡能够成为天文学家,与他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有关,而且和他勤于观察、
乐于思考和探究分不开。
句子(课件):
(1)“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
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张衡数星星是那么认真,那么有耐心。评价及建议
(2)“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看出张衡不
单数星星,还认真细致地观察、思考,发现了星星是在有规律地动。
(3)“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果然……”小张衡为了验
证爷爷的话,整夜没睡好,多次起来看星星,宁肯不睡觉,也要看清楚。可
见他不仅勤于观察,对于•新知识肯动脑筋像想,还要在实际观察中证实,这是
一种乐于探究的精神。
张衡能成为天文学家,还得益于爷爷对他的鼓励和启发。(I可顾爷爷的话)
张衡能成为天文学家,因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学词:针i研)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写字
五、总结拓展
1、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阅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张衡。
3、课外阅读有关天文方面的书,了解天文知识。
六、作业
板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
几百颗是……不是……总是隔那么远热爱天文
“I勤于观察
张衡(小时候,j善于思考
L能数得清一夜几次果然」刻苦钻研
长大后一一著名的天文学家
设计说明:
课文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有蕴涵着丰富的
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
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它们深入阅读,
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认一一读一一写”。认:会认9个
生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做准备。我采用在
语言环境中再现生字的方法,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阅读中认读生字、评价及建议
埋解词语、积累语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从
而感受分角色朗读的情趣。
另外,低年级写字教学也是重中之重,本节课我让学生挑了几个认为难写
好的字,着重指导,并注重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总之,每一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但力争达到学生有所得。
课文: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shCi)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
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
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
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
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组的,还给起
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
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
极星转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
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
著名的天文学家。
课后练习:
读一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会填
满天的()像(〉撒在碧玉盘里。
那七颗星,连起来像(),叫()o
北斗七星()绕着()慢慢地
()。
《乞巧》教学设计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学内容】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2页。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
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
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乂称“女儿节”“少
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
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
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缜含着的民间传说及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乞巧用的红线与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好,4月3日至4月5日我们放假了3天,过的是什么节呀?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指名
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把清明时节的情景描绘得形象生动,让我们
来读•读这首诗吧。(课件出示)评价及建议
2、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幅画面、
一段历史、一种心情,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
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一一《乞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清明”导入,更贴近生活,切入本课主题】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
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一气。“乞”字中间少
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怠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简介诗人,初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3、正音,并重点指导生字“宵”、“宵”。
4、抄写古诗,注意生字“乞”、“宵”、“霄”的书写,看谁写得又快
又好。
5、再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如果有不明
白的地方,请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生读古诗,并小
组交流)
6、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
7、那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①“碧霄”是什么样的呢?②诗句中的
“乞巧”是什么意思?③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初读古诘结合字词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落实低中年级
识字与写字标准。】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
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名学
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也称“七
夕”)
2、(指诗第一行)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
是“碧宵”?你能想象出碧雪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
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点击出示“牵牛星”和
“织女星”)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点击闪亮银河),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
河桥”来相聚啊!在这样的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
“七夕今再看着雪,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
女赛读)评价及建议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
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4、结合课后资料袋里引导学生了解乞巧风俗,适时播放课件介绍织女。
5、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
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
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指名交流)
⑴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每户的
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如果是就是那乞巧的少女,你会在哪里乞巧?
(指学生说,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并
加上诗句说“我在乞巧望秋月”)是的,在所有能够看到织女星的地
方,少女们都在穿针引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啊穿,为什么啊?
(因为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她们穿了多少条红线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
少条?(很多很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尽)
⑶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
强烈而美好啊!(板书)诗人林杰不由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
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6、引导有感情诵读古诗: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提示语诵读每一行诗句。
师:在新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一一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茫茫的银河之上,喜鹊儿巧搭桥一一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可爱聪明的少女们仰起了头一一
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为了追求那美好的心愿,少女们一一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
设计,我努力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古诗情
境,指导有滋有味地朗读,提高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四、体验升华,动手乞巧。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古代少女们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现代的少女同样也有乞巧的美好心愿,让我们来看看各评价及建议
地的乞巧活动吧。(出示配乐图片)
2、我们班的女孩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那就动手穿针
引线吧,请男孩们为女孩们加油吧!(课件出示配乐新月如钩的夜空图,女孩
子在些情境下穿针乞巧。)
【设计意图:穿针乞巧,感受古风民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一一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
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
夕有关的古诗(课件出示),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
读)你们读得真好,大家陶醉在诗海中,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
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古诗,你们能做到
吗?
【设计意图:诵读经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1
【板书设计】
穿红线
乞巧美好心愿
乞智巧
【设计说明】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思、议、说、做”等灵活多变且行之
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
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
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穿红线乞巧,感受传统民风民俗,尊重学
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课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雷雨》教学设计
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雷雨》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
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涓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引人入胜。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另外教
材乂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
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
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
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2、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教学准备:
多煤件课件、相关的重点词句、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题
1、出示文中两幅图。
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欣赏两幅画,你们喜欢哪幅画?说出理由。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评价及建议
二、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雷雨后的段落。
2、指名说,反馈。
3、品读7—8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雨过天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挂”、“坐”)
③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理解“蜘蛛又坐在网上”。
④如果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
你会说些什么?
⑤指导朗读。
三、感受雷雨前情景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前看到的景象。
2、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
3、指名说,反馈。
4、品读1-3自然段。
①学习第1自然段。
a、自读第一自然段,用“一”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指名答。
C、问:乌云怎么样?你感觉到乌云有什么特点?(理解“压”)
d、指导读第一句。
e、问:叶子、蝉怎么样?
说明天气怎样?
f、指导朗读。
过渡:天气就这样一直闷热着吗?不然有了什么变化呢?一起来看看。
②学习第2、3自然段。
a、风吹得怎样?
b、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风大?
c、呼呼刮着的大风,也惊动了树上的一一蜘蛛,它是怎么做的?(理
解“垂”)
d、如果你是蜘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e、指导读第2自然段。
八蜘蛛刚逃走,可怕的事情又发生了,是什么呢?男生读第3自然段。
思考:这段写什么?
g、(出示课件)说一说。评价及建议
乌云越越。
空气越越—O
风越越。
③齐读1—3自然段。
四、感悟雷雨中的变化
I、齐读第4一6自然段。
2、“哗、哗、哗”说明什么?
3、指导读三个“哗工(用拍手让学生掌握节奏)
4、从哪看出雨越下越大?
5、“渐渐地”是什么意思?
2个“渐渐地”说F月什么?
6、指导朗读,读出雨中的变化。
7、出示课件:
①我长高了。
②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③天亮起来了。
五、小结课文
六、拓展学习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其实我们生活中,
不只雨后的景色美,早晨、傍晚也很迷人。一场春雨、i场雾也很有韵味,只
要我们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你就是
生活中的有心人。回去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采用简笔画是为了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评价及建议
生感受到板书的灵活性、多样性,而且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达到教学效果,
富有创新力。
课文: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电压下来。树J-的叫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
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读读想想: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读读抄抄: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
写一写:
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评价及建议
执教老师:
指导老师:
教者简介:
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五册第25课课
文。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
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秋
江夜月图。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次句描绘枫
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凝重悠长的古刹钟声,越过夜晚的江
面,传到江边的小船里,敲打着远方来客的愁怀。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
人科举落榜、仕途不顺、有家未归、忧国忧民的羁旅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浓浓的愁绪。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吟诗诵读,想象画面,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评价及建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枫桥夜泊》吟唱,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影响,激发学生
学习古诗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
3.解题,质疑。
4.师生交流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古诗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为了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尽快走进占诗,走进诗人的内
心,为以后的入诗境、悟诗情作铺垫。)
二、文本相亲,读通读准
1.自由朗读《枫桥夜泊》,读通读准诗句。
2.学习生字“愁”、“眠”。
3.总结识字方法和借助注释来学古诗的方法。
(设计意图:“善教者受启发也”,教师紧扣字词,引导点化,培养学生
自能读书的能力。)
三、想象画面,感受意象
1.播放朗读课件,边听边想象,感受“诗中有画”。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诗中圈画景物。
3.体会诗中的怠象,想象画面,师生交流,师板画。
4.理解诗意,学生描述整个画面,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占诗
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
原”一一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
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升华内涵,领悟诗情
1.带着诗中有画的体会读诗。
2.找出表达诗人感情的字。
3.提出疑问:不同人对相同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
4.解决疑问:探究引起张继愁绪的原因。
5.带着愁绪,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我口说我心”,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自由诵读全诗,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评价及建议
6.激励背诵,引导积累。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积累脍炙人口的古诗,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
惯。)
7.诗意对话,升华诗情。
(1)播放钟声和情境音乐,想象写话。
(2)师生交流写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的过程”,因此,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
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并
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五、经典相伴,激发阅读
1.交流有关愁思的诗句。
2.感受张继以钟声寄托愁思,使这首《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
3.走进生活,或诵或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吟唱是吟诵的发展,在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进入诗境,感
受诗情。)
4.感受古诗魅力,激发阅读与积累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首诗、这节课,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
唤醒学生阅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愁
设计说明: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为了让学生能带评价及建议
着兴趣走进文本入诗境、悟诗情,并在古诗教学中孔实落实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其
次,以吟诵为主线,由读道读准,到读出情感,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
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再次,创设情境,
想象写话,给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机会,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在及时教给学生学公古诗的方法之余,通过这首诗、这节课打开一个阅读与积
累的窗口,让学生会读古诗、爱读古诗,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
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epc合同范本
- 女装时尚设计与产品创新趋势
- 零碳数据算力中心经济效益分析
- 平流式撇渣刮泥机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供热管网升级改造方案
- 12MWh储能电站项目概述
- 苏州集装箱项目申请报告范文模板
- 2025年代理商贸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1226-171614
- 观音豆腐乡味浓
- 【高考旅游地理知识点】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135张课件
- 《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教案
-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 真空泵日常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
- 钢筋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记录表
- 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图文课件
- 阶段1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 电焊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外研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英语全册教学课件PPT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朱超-答辩通用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