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
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
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懑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
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
深化中心二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
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笫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
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拔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
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
水。桂林,是我国厂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c每
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
“甲天下”的美称C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
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
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
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
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
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
突出了漓江水的“静工)
(特点之二“清二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
出了漓江水的“清工)
(特点之三“绿二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
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二翡翠:绿
色的硬玉,有光泽C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Q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
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二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
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
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c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二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
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
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
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
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
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二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
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
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绿二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
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
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
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
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二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
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
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
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
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
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
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二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
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
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二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
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
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
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
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
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
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
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
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
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
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
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
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
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
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
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工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
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
要丢撤。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
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上,练习背诵全文C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
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巩固拓展
1、全班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基础
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
提高
作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第6题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预设导学预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总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能听写四个词语并仿写
一段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体会夏天的多彩,激发学生对夏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仿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积累一个多音字,听写四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件出示几幅关于夏天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感受夏天的多彩。学
生一边观察变动的图片师一边说:“夏天是炎热的,火辣辣的太阳挂
在空中;夏天是多彩的,各色鲜花争奇斗艳;夏天是有趣的,孩子们
白天在树荫下做游戏,夜晚在池塘边听小青蛙唱歌;夏天是悠闲的,
放假了孩子们吃着冰淇淋一同去游泳;夏天是多么地迷人啊!今天就
让我们一同走进“多彩的夏天(板书)
学生分类识字,与老师同步书空后观察“夏”字,识记“夏”字,
把生字在书上描红C
二.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知夏天的多彩。
“现在老师要把课文与你们一同分享,请孩子们认真地听,看看
你都能感受到些什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放比较符合课文
的轻柔音乐)
三.学生自由学习课文。
“孩子们刚才听得可认真了,想自己读一读吗?”老师对字、词、
句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先指读生字三遍再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认真的读
一遍,注意字音要注,句子要通顺,遇到不会的生字用自己最得意的
方法来解决,最后标出自然段。
学生学完后及时反馈。强调学生的学法:刚才你都用哪些自己最
得意的方法来解决不会的生字的?(问别人、猜一猜、看偏旁部首认
半边、……)
四.多种形式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
2.小老师教读词语。(注意学生是否做到读词连贯)
3.大组开火车检查学习情况,抓住多音字“了”及时教学,并
做组词练习,积累在书上。
4.由两列火车开到一列火车,逐步深入检查学习情况。
5.老师和学生合作读词语,争夺苹果。
五.学生之间互查生字,巩固记忆。
1.同桌之间互相认读,提出特别难记的生字合作、解决。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分析几个易错的生字,共同解决。
3.开火车检查认生字情况。
六.分组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都成功地和你们成为了好朋友。相信这下
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J
1.分组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次读课文,你读
懂了什么?”
2.学生读后汇报:夏天是炎热的、多彩的、有趣的、悠闲的、
迷人的。(老师板书)
七.听写生字,及时订正。
“今天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真强啊!接着我想考考你们记生字的能
力有没有信心啊?”(有)
告诉学生要听写的词语,给学生时间记忆。听写生字后,同桌及
时互相订正,并在幻灯下展示听写得好的词语。
八.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很能干,我们一起和词语、生字宝宝成为了朋友,
还积累了一个多音字,听写了四个词语。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还
要仿写一段话,我期待你们下节课的精彩表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夏天的多彩,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地学习课文,体会夏天的多彩。
要求:先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正确,流利,再把你喜欢的
一段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二.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一段,再次体会课文的内容。
第一段:引读,感受夏天的炎热
1、自读第一段,老师启发,学生谈感受:夏天如何的炎热。
2、老师引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老师“雨水犹如夏天的一股清
泉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土。”
第二段:指导读书,让学生能感受到夏天的多彩。
1、自由读你从那里感受到了它的多彩呢?(生可以说图上,也
可以说生活中看到的)
师:听了你们说的,我觉得书上的描写就好象是为你们写的一样。
来读读,和自己的体会一样吗?
2、喜欢这段的同学一起来读,其他同学边看图,边体会。
3、有没有同学想单独来读一读把夏天的多彩带给大家?(评价,
鼓励)再齐读。老师“色彩明丽,五彩斑斓的夏天让我们的眼睛一亮,
心情像吃了一口西瓜一样,感觉真好J
第三段:指导读为仿写作铺垫。
1、自读让学生感受到夏天的有趣,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有趣的
东西。试着读出它的有趣,分男女比赛读。
2、在夏天你有没有有趣的经历?夏天还有什么是有趣的?
师:读一读,找一找,图上的小伙伴仅在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分
四人小组结合书上的插图观察交流)
3、汇报自己的口头仿写句。
生:夏天是有趣的,太阳公公在天上快活的转着呼啦圈。夏天是
有趣的,我们躺在浓浓的树荫下喝着可口可乐看蝴蝶仙子在花丛中快
乐的跳舞……(板书)
4、师生接读四段,老师“只要我们会观察,会发现我们的身边
还有好多有趣的事等着我们去做J
第四段:有休会地读。
1、师:悠闲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做什么呢?什么时候是最放
松的?让学生感受夏天的悠闲就像感受周末随爸爸妈妈去旅游的心
情一样。
2、你能在图中找到自己吗?抽喜欢该段的学生读。齐读。
第五段:带着对夏天的热爱齐读最后一段夏天的迷人。
三.把刚才学习中的交流和体会带到课文中齐读一遍。
师: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生说自己的感受。
师:带着你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来读一读课文。(配乐)
四.引导拓展,仿写一段话。
1.由板书让学生想象:夏天是……夏天还是……
2.出示课堂作业:仿写课文中的一段话。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汇报,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1、学生汇报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写得好的,指导写
得不够严谨的学生改正错误。
2、鼓励大家向写得好的学生学习,“相信你们坚持下去都会戌为
一个小作家的。让我们带着对夏天的喜爱到校园里去寻找多彩的夏天
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
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
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
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
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
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
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你
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根据初步的回
答板书:廉颇蔺相舛
2、在负荆请霏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
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英勇善战、忠
心为国的廉颇、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
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D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厉害:难以对付。惧怕:
害怕。宽恕:宽容c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
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
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
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
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
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
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
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
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态度的对
比:蔺相如笑笑再笑笑韩勃:生气不满)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
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
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跪、抽、不肯起来。
(3)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
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
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
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迎上去扶起双手扶起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你真实一个深明大
义、宽容大度的人呵!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
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
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
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
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
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二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
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
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
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
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
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
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
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
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
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
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
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
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
等等,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
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
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
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
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
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
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
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
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二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
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
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
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
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
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
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
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
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
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
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
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
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
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
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
的“古诗诵读会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
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小
学语文:《凡卡》教学设计。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
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一一《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
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
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
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
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
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L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C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
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
文:《凡卡》教学设计》。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
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
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
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
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
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
“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
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
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喙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
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
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
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
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
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
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
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
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
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格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
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
凡卡内心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
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
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
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
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也爱
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科利亚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
可喜欢了,板书:木匣指导写法、读音。
②你认为木匣什么样?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预习提示: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②想想课文讲了科利正围
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2、交流。
①读词语:小手锯台阶多音字(量盛)
②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③帮老师完成板书,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木匣一一()木匣
——()
④文章哪几段写的是这些内容?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一)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认真读
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
细沙,免得被人发现J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
(2)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3)师读生做动作,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2、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简单补充卫国
战争的资料)
3、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
出示:“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冻西,有冰鞋、小斧头、小
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J
(1)、同学们思想,里面还会有哪些小玩意儿?
(2)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
个词是这个意思?(各种各样)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
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宝匣)
(3)再读句子。
4、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认真、小心,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呀,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读埋木匣的
句子)
(二)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
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
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
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一一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
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默读4—12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1、交流。
(第一次)
出示:“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
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1)仔细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五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3)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4)师创情景领读此句。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
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1、科利亚在想什么?
2、他在想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总结同学们的想象,有这几种可
能:木匣可能找不到,算术可能不管用,挖的方向可能不对,自己的
步子可能有问题?
3、和同桌交流,科利亚是怎样排除前三种可能的?
创设情境,老师采访科利亚。
师:科利亚,你的木匣可能找不到了吧?
科利亚,算术不管用了吧?
科利亚,你到屋子后边挖吧?
4、这些证据都证明了木匣一定还在,算术也管用,方向也对,
那一定是自己的步子有问题,科利亚最终想明白了吗?
出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J
(1)、科利亚认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只量五步?
(2)、这时的科利亚认为自己终于找到原因了,心情怎样?
(3)、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吧。指名读。
(4)、科利亚总的对不对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5)、“果然”什么意思?再读这个句子。
(三)明白道理
1、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高兴了,他更高兴的是什么?
2、指名读13段。
3、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
4、我想,他的小伙伴们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
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于是,
我们都明白了()
5、想想,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变化?
6、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科利亚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在变,周围的一
切都在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可是,有一个大人却不明
白这个道理,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板书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一一(挖)木匣一一(明白道理)
一切都在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
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
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
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
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
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
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
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
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
军放哨,监视敌情0)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要读出赞扬的语气C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
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
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
问题:
⑴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
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
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
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
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
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
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
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
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
民的伟大的音乐家C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
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
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a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dn(不念qia)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
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
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为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
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9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第一自然段的段式并学会迁移,用“有的有的”练写活
动的
一个场面。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
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一泉城。(齐读课题)
同学们读得真响亮啊!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生)泉城在哪儿?
(生)泉城是不是很多泉?
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师:来到美丽的泉城你想说什么?
生:济南的泉水真美呀!
生:济南的泉真多呀!
生:我觉得仿佛到了仙境一样。
三、精读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
师:大家读第二句,思考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哪几方面来写
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例句: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
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入虎啸狮吼;有的声音
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师: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描写泉水时,这句话用了“有的.有的读起来很美。
师: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生读,然后指导学生齐读)
生:我觉得第二句说泉水像明珠散落写得很美。
生:这几句都用比喻来写泉水。
生:这两句不仅写了泉很美,还写了泉的声音。
师:这句话前两句绘形,后两句摹声。运用比喻从形态和声音写
出了济南的泉多而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段,边读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并努力
在展现画面时能听到声音。)
生:读书时我听到了泉水翻滚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细碎的水流声,有些像小鸟的叫声。
四、练习:
观察校园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第一自然段C
师:济南72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L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
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
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水面上来。
拎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拎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2.自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画出来)有什么的特
点?
(2)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灼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的突泉
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的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10
教材简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
“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
法,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
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
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难点: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晨来上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射式植筋胶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主题六 任务二 采集音频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度实验室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 2025版车身广告创意设计及执行服务合同
- 2025年中国文化产权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度艺术画廊收银员招聘与艺术品销售合同3篇
- 2025年绿色建筑项目无固定期限融资合同
- 2025年保暖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船用残渣燃料油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浙江物流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注射用赖氮匹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江西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限公司招聘1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水泥基自流平地面技术交底
- T-CSAC 004-2024 软件供应链安全要求测评方法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简单答案)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十章 基本商务沟通
-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高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超市投标书范文
- 肿瘤科疼痛一病一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