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有道。孟子讲,如果是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会辞去王位,带着父亲逃走。如果后来还是被抓到了,舜也不会做抵抗,而是去探监。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以礼入法思想B.时人重亲情也重法律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亲情大于法律,但又不是公开的抵抗法律。正是这种差别的爱,导致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故B项错误,D项正确。以礼入法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观念融合,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汉代察举实行“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之法,这说明:A.汉代太学教学内容丰富B.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C.察举制项目分为两部分D.汉代儒法思想斗争激烈【答案】B【解析】“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表明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由此可知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太学教学和儒法思想的斗争,故AD两项排除。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察举制就分为两部分,故C项排除。3.有学者认为:

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B.经济重心南移C.儒学走向思辨化D.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答案】C4.明初时,太监地位十分低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令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明武宗当权后,朝政大权为刘瑾独掌,逼迫大臣将星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由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批改,他被当时大臣称为“立地皇帝”。上述变化说明了A.太监官僚化B.君主集权加强C.皇权渐趋衰弱D.宦官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从明太祖严令禁止内臣干涉政事到明武宗时朝政大权为刘瑾独掌,这正是君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点睛:自秦朝开始,中国便以君主专制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并为其后两千多年中的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宦官势力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道独特景观,恰是君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产物。5.(天国)

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中国阶级矛盾激化B.西方宗教思想影响C.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D.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形【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等表明太平天国对当时的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外交经验,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根本上是由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故C项正确。ABD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6.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A.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B.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C.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D.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答案】B【解析】结合时间“1930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攻”“罢工”“暴动”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决策仍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过高,故A错误,B项正确。C项“直接促成”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七十号通告是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党和革命的形势遭受了重大损失,故D项错误。点睛:对和课本内容关系不大或者观点相左的纯材料式选择题题,要敢于思考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7.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留有一个“漏洞”,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是奴隶主贵族上层分子参与了政权B.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C.容易形成僭主政治或军事独裁统治D.是少数贵族和平民代表的的民主【答案】B【解析】材料“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说明十将军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政府首脑,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局限性,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故B项正确。A项没有点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并不给薪俸”无法调动普通民众的参政积极性,故D项错误。8.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家基佑在《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了?……英国革命史讨论》曾说,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在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上述材料反映了A.“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体长久稳定发展下去B.“光荣革命”后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C.“光荣革命”是暴力最少收效最好的革命D.“光荣革命”后英国从此终结了国内斗争【答案】A【解析】材料“在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体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革命前有本质的区别,故B项错误。C项强调光荣革命的特点,没有点明光荣革命的意义,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史实错误,如本题的AD两项。第二,选项是否体现材料的主旨,如本题的C项。9.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有奖赏好人的天堂的观念,就一定有惩罚坏人的地狱的观念,如果只有死后升入天堂的希望而没有死后被打入地狱的恐惧的话,法律就会失掉之效力”。材料表明孟德斯鸠A.论证“法“是至高无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B.论证反对封建县主专制,主张实行三权分立C.强调法律和宗教以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目的D.强调宗教对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就一定有惩罚坏人的地狱的观念”“……而没有死后被打入地狱的恐惧的话,法律就会失掉之效力”说明了法律对于制止罪恶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启蒙运动可知,材料表明孟德斯鸠是在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论证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实行三权分立,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对上帝的绝对权威的否定,故CD两项错误。10.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A.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B.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C.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D.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答案】A【解析】材料“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斯分子。”说明英国既要压制德国的发展又不愿彻底削弱德国,由此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奉行的势力均衡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D两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点睛:“势力均衡”又称“大陆均势”或“光荣孤立”,这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外交政策。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囯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囯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囯利益,实现“光荣孤立”。11.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煤钢生产、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从而使西欧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材料表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B.煤钢共同体是法德和解的结果C.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利于欧洲一体化D.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突破【答案】D【解析】从材料“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煤钢生产、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可以看出在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六国需要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由此可知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突破,故D项正确。A项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与题干“迈出了第一步”不符,排除。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仅是法德和解的结果,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欧共体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主权观念,没有涉及欧共体成立的条件,故D项排除。12.早在1989年11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材料旨在强调当时的世界A.冷战格局继续存在并扩大B.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C.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D.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映了冷战即将结束,但斗争没有停止,究其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推行以武力为后盾的世界性的和平演变攻势。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政治多极化趋势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3.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世说新语·任诞》篇言: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世说·容止》云“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面如傅粉,肤色皎然,当时被认为是“美姿仪”。这是一种柔弱之美,时人就以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为尚。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为反抗名教而公开标榜“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材料二“道光年间,洋务未起,时桂子栏杆、桂子扣无地无之。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骛。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答案】(1)变化: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从注重德行到重视人体自身的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到欣赏大自然之美。原因: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喑;老庄思想和道救的影响扩大;儒家思想衰微(2)变化:崇洋从外在器物层面转变为保险、美容及新的时间观念。因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社会上层及富裕阶层的示范引领;思想观念的更新。【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知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依据材料“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可知从注重德行到重视人体自身的美;依据材料“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可知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到欣赏大自然之美。第二小问依据材料“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可知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喑;老庄思想和道救的影响扩大;儒家思想衰微。(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与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可知中国近代社会风尚

崇洋从外在器物层面转变为保险、美容及新的时间观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及人物的影响等角度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寅初和毛泽东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提出不同观点:马寅初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摘编刘岩《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问题自拟论题进行探讨。【答案】论题一:“新人口论”符合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建国初期的中国应该控制人口。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农业基础普遍薄弱;

三大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发达的工业国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资金积累。

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当时进行现代建设的必然选择。论题二:“人口多一点不是坏事”反映了领袖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比较乐观。中国是一个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科技落后,农业国的现状意味着人口”代表着生产力;

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传统方式使党特别重视“人”的力量;

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是科技的发展,其外在表现是人的发展。............点睛:本题属于自拟论题式开放性试题,属于考查能力层次较高的试题。该类试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从材料相关信息中提取主题,一定要明确;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史论结合。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思维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论题(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结论(怎么样)。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修律是晚清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01年以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典,《大清现行刑律》颁行: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现行律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改革死刑执行法。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清代满汉在刑律上是不平等的,犯了同样的罪,对旗人处罚轻,对汉人处罚重。《大清现行刑律》规定:

嗣后旗人犯罪一律科断。沈家本认为“名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于是在修改《大清现行刑律》的同时,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起草的《大清新刑律》也于1910年公布。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刑法典。刑法典使用通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原则。——陈昊《论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刑律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未刑律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除掉民事内容;更定刑名,改革死刑执行法;适用上满汉划一;吸收借鉴西方法律成果(精神)(2)意义:清末刑律改革有利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开创了近现代中外交流中吸收采纳外国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法制发展提供了借鉴,对后世法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解析】(1)依据材料“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可知删繁就简;依据材料“现行律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可知除掉民事内容;依据材料“改革死刑执行法。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可知更定刑名,改革死刑执行法;依据材料“清代满汉在刑律上是不平等的,犯了同样的罪,对旗人处罚轻,对汉人处罚重。《大清现行刑律》规定:

嗣后旗人犯罪一律科断。”可知适用上满汉划一;依据材料“刑法典使用通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原则。”可知吸收借鉴西方法律成果(精神)。(2)根据材料“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刑法典。刑法典使用通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原则”可知清未刑律改革开创了近现代中外交流中吸收采纳外国法律的先例,从对中国法制的现代化、对后世法制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意义。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于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朝鲜战争中,中国以志愿军的形式出兵朝鲜,并且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亲自指挥战斗,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战争中伤亡的中国军人要远多于朝鲜军人,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已与美国斗争,而且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围,避免将自已直接卷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不同选择》(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抗的不同形式和结果。(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采取不同对抗形式的原因。【答案】(1)形式不同:“抗美援朝”中美两国军队直接交战(直接对抗);“援越抗美”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间接对抗)。结果不同:“抗美援朝”导致了中美的长期隔绝、对抗;“援越抗美”是对抗尚未完结中美就走上了缓和之路。(2)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国的作战态度及其与中国的直接利害关系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态度的区别;苏联因素也在中国战略选择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两次战争爆发时中国国内的不同状况影响着中国的行为;朝鲜对于中国所具备的重要地缘战略意义迫使中国要出兵直接援助朝鲜。【解析】(1)

依据材料“朝鲜战争中,中国以志愿军的形式出兵朝鲜,并且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亲自指挥战斗,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战争中伤亡的中国军人要远多于朝鲜军人,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已与美国斗争,而且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围,避免将自已直接卷入”可知两次战争形式不同:“抗美援朝”中美两国军队直接交战(直接对抗);“援越抗美”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间接对抗)。结合所学回答两次战争的不同结果。“抗美援朝”导致了中美的长期隔绝、对抗;“援越抗美”是对抗尚未完结中美就走上了缓和之路。(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两次战争中美国的作战态度及其与中国的直接利害关系、苏联因素、中国国内的不同状况、以及朝鲜对于中国所具备的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采取不同对抗形式的原因。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辩证之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