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_第1页
2025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_第2页
2025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_第3页
2025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_第4页
2025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扬州慢》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金人铁蹄践踏后残破不堪的扬州城,姜夔将自己心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现实熔铸在一起,成就了《扬州慢》。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在词中传达出的“黍离之悲”。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词中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写作手法的妙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体悟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品味词中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写作手法的妙处。活动情境:跟随诗词游扬州师:齐读这几句诗,说说扬州有什么特点?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生:风景秀美、繁华富庶……师:扬州自古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的云烟,跟随姜夔走进扬州,去看看南宋时期的扬州是怎样的?活动一:知人论世,知晓背景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背景: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活动二:反复吟咏,把握基调播放视频,名家范读诵读指导:把握节奏: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应该慢读,吐字宜慢、稍长。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凉伤感)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厌”、“寒”、“难赋”和“冷”等。活动三:研读小序,知“黍离之悲”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翻译小序部分。思考:何为“黍离之悲”?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毛亨《诗序》师: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他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思考:词前小序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完成表格。活动四:置身诗境,研读鉴赏小组讨论:你能发现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填写下面的品读鉴赏卡,展示分享。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无比。“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师:开头是否蕴含悲情?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与开头两句呼应。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野生的麦子疯长,与小序中的荠麦弥望呼应。暗示今日的萧条冷落。此处是实写。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突出了今日扬州荒凉不堪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代金兵南侵至长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南侵,扬州两次遭到焚掠。“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zhuō)《白石道人歌曲》师:结合上述评价,说说“犹厌言兵”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师:“渐”和“清”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释字义)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绘画面)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明手法、析情感)如果杜牧穿越到如今,见到破败的扬州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用词作中的词句回答)“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①内容上:由“空”引出“惊”,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②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青楼梦好: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诗人如何写“悲”?①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②反衬,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是清冷无声呢?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思考:这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讨论:有同学认为此句写出了红色的芍药花年年盛开的美好景象,不能体现扬州城的破败萧条。那么如果改为“念桥边芍药,花凋残、满地伤。”好不好?不好,因为写“芍药”的目的是以乐衬哀,倍增其哀,同时避免意象特点过于单一。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感慨。此处运用了哪些手法?①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②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活动五:理解赏析,体会感情1.请从词作中找一个词概括姜夔心中扬州的特点,并说说哪些意象可以体现扬州的这个特点。2.请从词作中找一个词来形容姜夔眼中的扬州,并说说哪些意象可以体现这一特点。小结: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词人聚焦于扬州城今昔盛衰的对比一方面,通过选取典型意象,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各方面写出金兵劫后今日扬州的荒凉、衰败、孤寂;另一方面,巧妙化用杜牧的诗句呈现昔日扬州的繁华、风雅、浪漫。今昔之景交替出现,增强了视觉的冲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余味,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姜要面对此情此景的悲痛,对战争的厌恶。3.小组讨论:《扬州慢》中“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战争的厌恶、痛恨对国势衰微的痛惜、不满、愤恨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怀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4.朗诵是用声音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是对诗歌美的重新塑造。请同学们跟随配乐朗诵,带着对“黍离之悲”的深刻理解,再次诵读这首词。课堂小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金人铁蹄践踏后残破不堪的扬州城,姜夔将自己心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现实熔铸在一起,成就了《扬州慢》。巩固训练: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

4.在《扬州慢》中,“,”,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作业布置:词中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如果杜牧穿越时空而来,看到被胡马践踏过的扬州,会发出何种惊叹之语?请你化身杜牧,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触目伤怀,黍离之悲—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黍离之悲。思维发展: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文化传承: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体会黍离之悲,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你的印象中,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杜牧的印象里,扬州是这样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中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的扬州。那么,在姜夔眼中又是怎样的扬州呢?我们一起在《扬州慢》中寻找答案。二、感知初读,诗韵吟咏朗读这首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指导。3.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4.思考: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扬州城的状态?为什么?参考示例:空,“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眼前的萧条景象,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沉痛之情。5.出示【写作背景】淳熙三年的冬至日,21岁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怀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故国残破的悲思油然而生,就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来抒怀寄意。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本词是作者21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三、情感诵读,赏析诗句再次有感情诵读文本,说说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词或者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置身诗境,感受词的意境美,畅所欲言,教师指导补充)参考示例:词语(1)“空城”: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2)“重到须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句子(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典、对比。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四、思辨悟读,比较分析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参与补充或辩论,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明确: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富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玉人吹箫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萧条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无人欣赏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明确: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用典和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这首词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深深表达了一份悲痛,更揭示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深刻认识:群敌环伺而内耗不止,南宋王朝在内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