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设计意图本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的特点;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尚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在历史知识方面,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系统性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有待加强。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这些学情特点对教学提出以下要求: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史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再次,通过讨论和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历史场景模拟活动,如“夏商西周时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古代文明。

3.利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直观性。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案例分析,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请同学们预习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设计问题如“夏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和“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有何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概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如探讨夏朝建立的原因。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展示预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三皇五帝”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如“夏朝的世袭制”、“商汤革命”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古代国家治理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古代国家的治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讲解的历史事件。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活动,体验古代国家治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点,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撰写一篇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历史事件的小论文”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如《史记》中的夏商西周部分。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小论文的撰写。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小论文的撰写,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通过拓展学习,拓宽知识视野。知识点梳理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的生产生活,如元谋人、北京人等。

2.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

3.仰韶文化:彩陶、农业、村落等文明的初步形成。

4.龙山文化:农业、手工业、村落的发展,如良渚文化等。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世袭制、分封制、祭祀制度等。

2.商朝:甲骨文、青铜器、政治制度等。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

4.周公东征:巩固西周统治,开拓疆域。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兴起。

4.商鞅变法:秦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等。

四、秦汉时期

1.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2.汉朝:继承秦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实行察举制。

3.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4.汉赋:汉代文学的代表,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魏、蜀、吴三国鼎立。

2.晋朝:西晋统一,东晋偏安江南。

3.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4.隋唐:隋朝统一,唐朝繁荣。

六、隋唐时期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

2.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实行科举制。

3.汉文化圈的形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4.唐诗:唐代文学的代表,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七、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

1.五代十国:五代更迭,十国并存。

2.宋朝:实行科举制,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3.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

4.辽、金、西夏:北方民族政权与宋朝对峙。

八、明清时期

1.明朝:实行科举制,推行海禁政策。

2.清朝:顺治、康熙、乾隆三朝盛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4.明清绘画: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等。

九、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3.洋务运动: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

4.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推行改革。

5.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6.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

7.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民族战争。

8.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9.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板书设计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史

②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夏朝、商朝、西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

-秦朝、汉朝、隋朝、唐朝

-辽、金、西夏

-明朝、清朝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重点句子: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阶段。”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