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
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
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
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一
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
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知“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
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
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
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
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
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
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
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
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
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
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
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
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
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
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
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
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J“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二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
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关、中和之关,
当然乜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
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约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
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
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
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约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
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诗二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
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
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
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
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
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
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
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
C.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
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
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
《论语》有直接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
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
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
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
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J(《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
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簧,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阳货》)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
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
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
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
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
给人以人生的启迪C
6.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
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
对于《诗经》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①“大人”不止有位者,
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
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
皆所以畏天命也。③要紧全在知上。^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檀题数尺,我得志,
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
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梗题:屋椽的两
端之处。①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
故孟子云尔。②《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大人固当
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模题
数尺”之类。
8.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
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须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
9.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
人物言行表现
A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
C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D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
踞床而见
A.AB.BC.CD.D
10.下列关于数据甲、乙的叙述,最适当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
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
C.合于古制的大人,当不为孟子所藐,且同于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说法,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J
(《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J
(《雍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黄,进,吾往也。”
(《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
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
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
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
《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困困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J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J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
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
于夫子而问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
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J(《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里仁》)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舞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点字“归”的意思与“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归”意思
相同。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与子曾申同师孔子c
C.文中加点的字“病"与“病入膏肓”中的“病”意思相同。
D.文中加点字“约”的意思与“怀王与诸将约曰"中的“约”意
思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
“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
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
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
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
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9.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
“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
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
(《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J
(《论语•雍也》)
(二)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
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日:
“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
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
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兄
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
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
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
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B.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C.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D.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B.以其策指之曰—策:鞭子
C.阳虎尝暴匡人—暴:欺凌
D.吾命有所制矣—制:制度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而歌—人而不仁,如礼何?
D.宋人围之数匝—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3.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最初多指“君王之子”,强调
地位的崇高,后来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作
为行为规范。
B.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实践“仁”的方
法,如果“不仁”就谈不上真正“有礼”。
C.《史记》是口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内容
为历代帝王政绩;“世家”内容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D.后两则材料都记叙了孔子被围困的故事,但材料二体现出顺
应天命的思想,材料三则体现出孔子对于传承礼乐制度的责任担当。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敏于事而慎于信,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巳。
②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J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
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
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J(《里仁》)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信乎/舜布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
B.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行。
C.尧舜其犹病诸病:弊病。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
“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
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
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
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
人物往往就是如此C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立?
29.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
“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
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三、情景默写
3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了“文”与“质”的两句是
ait
__________________9o
(2)《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
追求的两句是“,
(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
3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
能者的长处,反省自己的错误的语句是:—,—O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
是:,。
(3)《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
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四、选择类
3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粗野
B.文胜质则史历史
C.一日克己复礼一旦
D.请事斯语矣实践
3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
C.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
五、小阅读-课内
3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很精辟地阐明学与思
之间的辩证关系。
B.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这句话表
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说明孔子安贫乐道,鄙视所有富贵,把它们都
看作浮云一样不重要。
3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巳。”(《学而》)下列各项对这段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
要不断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
说话要谨慎,莫轻率。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
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
孔子说这些方面都学习就可以说好学了。
36.应如何理解《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3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与孟子的“四端说”有何关联?
38.下列有关《论语》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子”“夫子”均
指的是孔子。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多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
弟子时也多称名。
B.《论语》重视运用词汇描摹情状,比如,经常用带有“尔”“乎”
“然”“如”“焉”等词尾的词汇。像“子路,行行如也”就表现了子
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则表现了他们和乐的样子。
C.《论语》中多叠句,如“辄哉,飙哉”“归与,归与”等等C这
类句子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
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D.《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
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表现了他的鲁莽直率。
3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
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
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要靠自己来实行,不需要依靠别人
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
听、言、行,一举一动都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六、名著阅读
4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J(《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次,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
(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J(《论语•里仁》)
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
仁》)
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⑤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J(《论语•卫
灵公》)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
张》)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厌恶;仁者厌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
B.耻,感到耻辱;士志于行道,不会在意衣食。
C.游,研习;研习六艺,可以成才,也能进德。
D.夺,掠夺;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夺其志。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写出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并结合生
活体验举一例说明,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点
谈谈其当代价值。
4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司马牛问君子c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J
(《颜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J
(《子路》)
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这几则语录体现了君子具有怎样的
品格,请加以概括,并选择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4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里仁》)
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雍也》)
④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
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
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
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1)对于第①义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
意为“居住在……的地方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
仁为美”的意思。
(2)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
(3)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餐,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材料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
而》)
44.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出源于材料一的成语
,再写一个与其意思相近的成语O
45.材料一和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J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无为而治③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
一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
①北辰一一指北极星。
②共一一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③无为而治一一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
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
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
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已
无为而天下治J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J
【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①,使民不为盗;不见②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④,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⑤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一《老子•第三章》
【注释】
①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②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③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④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⑤不敢为,是指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⑥治:治理,比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丙】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
意,臣将自表异①。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
备。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
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②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③乎下。明君之
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勉④其材,
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
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⑤,不智而为智者正⑥。臣有其劳,
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一一《韩非子•主道篇第五》
【注释】
①表异:指伪装Q
②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
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
③竦惧:惶恐,
④就:同“敕二《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勒J这里用为勤
劳之意。
⑤师: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⑥正:通”整二《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这里用为端正
之意。
46.加点词解释。
(1)为政以德以:
(2)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
(3)其舜也与其:
(4)百官有常常:
47.根据上文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试比较儒、道、法三家
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的异同。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
法Q
4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0r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J(《述而》)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
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B.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D.小人常戚戚
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
(2)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4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
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
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
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J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
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
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50.名著阅读,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次,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栽,回也!”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J
这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贫困的生活中仍然要奉行自己的信仰,
体现了他怎样的高尚情怀?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51.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小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行,与“先行其言”的“行”意思相同
的是()
A.言寡尤,行寡悔B.父没,观其行
C.道不行,乘程浮于海D.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2)“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对“君
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52.阅读《论语•颜渊》中的两则,回答: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
道格什么不同?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J
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
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
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6,意思是超过常度;
有人认为读shu,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
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
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参考答案:
1.A2.B3.C
4.C5.C6.(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
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
不会畏惧。
7.(1)从艺术表达功能而言,《诗经》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
染作用,可以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
(2)从认识功能看,《诗经》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
民的愿望。
(3)从人际交往功能看,人们可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促进群体成员的谐和融洽。
(4)从社会效果看,《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不满,泄导人情。
8.C9.D10.C
11.A12.C13.C14.①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
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
的错误)。
②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5.D16.B17.B18.(1)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
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2)士人(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酸性蓝AFN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个人歌厅出租合同范本
- 年产3000万只滤清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能治疗近视吗
- 被打翻的小蘑菇
- 2025年各种五金制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贵金属钎、焊料项目发展计划
- 中国脑深部电刺激设备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帕拉丁车手记者见面会仪式筹备
- 木手柄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五金采购合同含价格清单
-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课件
-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课件
-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 外研社一起英语四年级下册课文
- 学校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 《列夫·托尔斯泰》-完整版PPT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 负数的认识1202
- 中国铁塔建设维护工作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Book 2 Unit 1 Text 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