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1.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200年,其早期的墓葬以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为主,随葬品也主要是劳动工具。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墓葬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的合葬数量最多,其葬式一般都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也大都放在男性的一侧。材料中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变化表明()

A.男女身份地位逐渐平等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解体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2.我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至商代时,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商人饮酒风气很盛。《史记》中记载纣王建有酒池肉林;商代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具有酒器功能的主要有青铜尊、爵、卣、聲、盃、觚等,其中,青铜爵、聲、觚,多以成套出现。这表明商代()

A.贵族政治的日益腐朽B.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3.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甘谷县西部毛家坪村,属于早期秦文化遗址,展现了从西周至公元前677年的秦人活动遗迹。如表是该遗址遗存的炭化植物种子的统计表(部分)。据表可知()

农作物类饲草类粟黍大麦小麦大豆苜蓿13525粒1695粒1866粒1111粒90粒926粒①旱地作物在当地种植体系拥有悠久历史②毛家坪先民从事“粟麦并重”的水田农业③大豆开始成为毛家坪先民的重要农作物④毛家坪的早期秦人发展一定规模的畜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汉代画像石(砖)上描绘了大量妇女参与劳动的场景,她们不仅从事农业劳动,还广泛涉足手工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比如蚕桑业、纺织业和酿酒业。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B.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政府对妇女劳动的重视(★★★)5.据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已在四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尤以太湖地区最为集中,其测定年代较亚洲其他地区出土的稻谷为早。这可以用来证实()

A.水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B.太湖地区是水稻原产地C.长江流域最早种植水稻D.中国稻种具有独立起源(★★★)6.如图为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前提是()

A.各地区的联系加强B.人类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C.农业生产精耕细作D.部分人类开始从事手工业(★★★)7.据统计,我国人口总数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1亿左右,到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则达到4.3亿。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C.海外人口的大量涌入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8.据如表信息可推知()

时间概况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载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家族的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维森扎村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6世纪末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

A.玉米已成为威尼斯人的主要粮食作物B.物种传播丰富了意大利人的物质生活C.玉米通过海路传入意大利威尼斯地区D.威尼斯由欧洲贸易中心转为农业中心(★★★★)9.如图为某一物种的传播路线,据此判定,该物种是()

A.大麦B.咖啡C.甘蔗D.土豆(★★★★)10.某人搜集到有关马铃薯的如下信息,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马铃薯()

16世纪中期欧洲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1770年法国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1795年英国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1650—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A.成为当地人民最主要的食物B.成为世界市场中的最重要商品C.实用价值得到人类开发利用D.营养价值高倍受欧洲社会推崇(★★★)11.从1915年到1960年,英国各类农场总数从32万个减少到29万个,到1983年进一步减至18万个,其中3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牧场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7.8%提高到54.3%。这一变化()

A.表明英国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B.使土地更加集中从而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C.是英国农牧业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D.表明农牧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减少(★★★)12.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13.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途径史实掌管军权的将帅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掌管机要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掌管典签“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14.古代中国很早就已经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下面农业灌溉工具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一项是()

A.B.C.D.(★★★★)15.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大富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扬州一富人,家“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据此可知,唐代()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B.“工商食官”的限制放宽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16.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A.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C.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17.康熙年间,四川有商人雇人采矿;苏州、南京的丝织业中出现拥有大量资金、织机、原料的账房——把原料、织机分给小织户,成为大包买商;台湾出现几家制糖业主合股开办的“公司”。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始现B.区域间差异推动市镇贸易兴盛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生产方式变革助推手工业发展(★★)18.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颁发给罗明信的土地使用证。该举措()

A.助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行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C.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D.带来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19.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该统计图反映出()

A.重工业产值超过了轻工业B.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C.轻工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D.上海已成为全国工业中心(★★★)20.如图反映了1954—1963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其中出现第④阶段的发展趋势的政策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B.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C.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21.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

A.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B.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D.表明大国竞争实质是高新科技竞争(★★★)22.通过材料的做法,可以得出()

时间成就1841年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1864年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A.资本主义垄断螺纹市场B.使螺纹生产技术发展成熟C.适应机械化大生产需要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23.“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材料的观点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正式形成B.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日益明显C.资本主义列强完成对世界瓜分D.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24.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约180048%52%法国约360075%25%

A.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二、材料题(★★★)25.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对植物进行驯化时因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农作物,这些作物随着各地人们的交流而传播,地理大发现后农作物出现了全球传播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考古发现和农业遗址考察来看,最早的花生考古发现来自秘鲁。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非洲的甘比亚和塞内加尔。尔后,随着殖民地和贸易口岸的建立,1522年传播到非洲东海岸。北美洲栽种的花生被认为是从非洲引入,英法争夺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从非洲引种花生,当时花生仅作为黑人奴隶的粮食。16世纪初花生传入欧洲,首先在西班牙种植,再传播到其他地方。亚洲的花生由西班牙、葡萄牙人引入。至18世纪末花生在东南亚广泛种植,在当地栽培作物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是农民食用、灯用等主要油料,花生饼是种植甘蔗的主要肥料。——陈明《一花一落一世界:花生何时“落”入中国?》材料二欧洲人是在16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时间大约在1610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到了17世纪中期,饮茶在荷兰已经比较流行了。17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的招牌说中国茶叶“有益健康,老少咸宜”,并且列出了茶叶的10多项功效,包括提神明目,健肝养胃,益肾利尿,增强记忆,促进消化,治疗头痛,预防疟疾,等等。18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周莉萍《茶叶的全球传播》(1)根据材料,任选一种作物在地图上绘制其传播的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全球传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作物全球传播的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的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探险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向新发现地区大规模殖民和大量移民,从此开始了全球物种的大交流包括全球农业文明的交流。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作物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家畜猪、马、牛、羊、驴、骡、骆驼等,家禽鸡、鸭、鹅等也传入美洲,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摘编自张箭《人类食物结构演变初论》材料二明清时期引种和传播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和烟草等五种作物。玉米和番薯的引进和种植比较顺利,因为它适应荒山丘陵等土地,又耐旱涝,不需要与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争夺土地,所以能够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接受。马铃薯同样具有对土地要求不高,又早熟高产的优势,所以在全国很快得以推广。花生和烟草由广东、福建引种,逐渐向北传播,很快成为中国百姓广泛接受的经济作物。——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物种大交流”食物物种的种类,并说明其被引种或传播的方向。(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被广泛引种和传播的原因。三、综合题(★★★★)27.水利工程的时空分布变化,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水利工程材料二唐代水利工程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代水利工程分布图的变化。(2)提取图中的地图信息,围绕“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四、材料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铁制农具是农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制作是中国原始农业与古代农业发展的分界线,也是撂荒轮荒制向轮作制转变的重要标志。而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既是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奠定南方水田农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耕耙糖”技术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以来,在北方旱地农业生产中一直沿用至今。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耕作,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墒防旱的作用。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逐步完善,是中国传统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