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西周建立的土地制度陷入崩溃瓦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土地占有形态由旧的土地所有制逐渐演变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农作物的亩产量也不断增长。这从根本上是因为()

A.分封制逐渐瓦解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冶铁技术的出现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完全实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均质疆域”,不仅不利于消除区域差异,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东方地区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郡县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封建专制制度激化社会矛盾C.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D.区域差异削弱朝廷管控能力(★★)4.《东观汉记·蔡伦传》中记载,“蔡伦,造意(想出一个主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得出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观点。随着多件西汉“纸质”文物的陆续出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观点又受到质疑。这一观念的转变表明在历史研究中()

A.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B.需要文物和文献的相互印证C.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可信D.考古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5.“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6.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国家分裂割据B.人口内迁与南迁C.政权更迭频繁D.民族交流与交融(★★)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8.《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材料可用来说明唐代()

A.两税法实施的原因B.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9.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B.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0.下表所示为三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这些评价认识合理的是()

评价来源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乐其生也,而今也敛于民者烦、督于民者急、夺于民者尽,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谓危王室矣[北宋]王岩叟《上神宗论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王安石传》

A.王岩叟的评价最为可信B.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梁启超的评价全面客观D.评价者立场带有时代印记(★★★)11.涉古类旅游以涉宋类景区最为火爆。保留至今的宋代著名建筑有80余座,而清明上河园、“西湖十景”与宋城等景点使开封与杭州成为旅游名城,福建建阳、浙江台州、江西赣州、江苏同里、河北正定等极具宋代特色的景点久热不衰。涉宋类景区火爆的宋代元素有()

A.一年两熟与一年三熟复种制的普及B.棉纺、陶瓷、矿冶业等技术的改进C.城市坊市制的突破与娱乐业的兴盛D.宋与辽夏金官方与民间贸易的繁荣(★★★)12.“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即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是中央派去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A.等级最高的是转运使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C.是中央行政机构官员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13.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当时()

A.门第观念已经消失B.社会阶层流动增加C.教育普及程度很高D.人身控制逐渐松弛(★★)14.《辽史·百官志一》记载:“辽朝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廷、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表明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是()

A.因俗而治B.郡县体制C.兵农合一D.崇文抑武(★★)15.《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延续唐朝的羁縻制B.边疆民众赋役比内地更沉重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16.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

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D.背离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朝的一次廷议丞相王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反驳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说:_________。——据司马迁《史记》改编(1)概括指出此次廷议的核心议题。(2)补充秦始皇的话,对廷议作简要总结。(要求:应写明赞同谁的观点、实行什么制度,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上承夏商西周,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生产力提高、思想活跃、民族融合、政治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同时它也是一个创造出繁荣经济与文化的辉煌时代,是一个涌现出具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术大师的时代。-摘编自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文成。)(★★)19.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到唐初三省六部制期间中枢机构的演变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7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不应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