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ABCD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兴起推广,解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答案:C2.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解析:题干材料中商人陆二贩运灯草,最终因为税关而把灯草烧掉了,这说明明朝实行抑商政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故B项正确。答案:B3.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立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今,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激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解析:题干材料信息“禁止建立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表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解除;B项说法本身错误,解除;D项与材料无关,解除。答案:C4.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 B.中心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答案:A5.“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沟通,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始终实行制度。”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始终实行制度”指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夫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夫斗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安排,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地改变,并始终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宝的贪欲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淌”的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峻的缘由。答案:(1)影响:战国时期,“土地流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建立。土地流向干脆生产者,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土地流向富贾官绅,往往会激化阶级冲突。封建土地全部制也在“土地流淌”中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封建生产关系也得以持续。(2)缘由: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随意4点即可)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农夫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改变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改变 D.“重农抑商”的推行解析: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表明井田制下的农夫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时期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自制,因此这种改变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改变,故选C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秦汉”“魏晋”“宋元”不符,A项错误;赋税制度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C2.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肯定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 B.井田制C.地主土地全部制 D.小农土地全部制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学问,答案为A项。答案:A3.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封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官府制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题干“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古代土地买卖频繁,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缘由是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作物流入市场,材料涉及的是土地,故B项错误;C项和“千年田土八百翁”无关,故错误。答案:D4.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全部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详细状况。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全部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确定土地全部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主旨,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肯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爱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全部制无关,C项错误;该制度爱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答案:A5.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A项是限制商人的生活,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解除;B项限制私营手工业,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解除;C项从政治上限制商人,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解除;“一体贸易”是让同一货物在全国不同的地方是一个价,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答案:D6.“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定结果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解析:材料表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朝贡贸易、礼治天下有关,还与政府抗倭有关,这体现了“海禁”政策是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而出台的,故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解除;“必定结果”表述过于肯定,且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且结合所学学问,“海禁”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干脆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实力提升7.雍正帝曾令宫廷画师细心绘制《耕织图册》,图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都被画成他本人及其家眷的容貌。这一做法体现出的经济思想形成于()A.西周 B.战国C.秦代 D.清代解析:依据《耕织图册》画面内容可知该图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答案:B8.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应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斗争后一系列改变的基础和缘由。……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起先于鸦片斗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相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斗争之前的中国对外沟通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保守的对策来应付进取的政策”“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等可知,材料旨在强调自明清时候起,中国的落后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大势。据此推断选项,可知A项简洁误选,A项只是对材料的简洁重复,体现不出题干“对该观点相识”的要求;B项属于无关项;C项“完全停滞”,明显不符合史实。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9.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以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冲突,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10.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行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起先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说明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当多数从广州出口解析: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对于官府限制下的对外贸易是在小范围地区进行,如十三行,故A项错误;民间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在明后期,同时主导地位的变更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的特征表述,不能推导出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保留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窗口,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清世祖实录》材料二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