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天津A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评卷人得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并没有太多的预兆,老字号“大白兔”奶糖成了时下的网红产品。与之类似的,还有回力鞋、永久牌自行车等。在消费方式多样的当下,这些老字号,没有被时代淘汰,既让人欣慰,也让人好奇——这些爹妈辈甚至祖辈的品牌,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吸引新生代消费力量。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喜欢老字号的年轻人,口里都离不开“情怀”二字。()?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在真正属于他们的年代,生活方式激烈变化,他们没能留下太多现实记忆。相反,尽管消费老字号产品对他们年少时并没有深刻体验,但父辈的“言传身教”、影视作品的渲染,他们的情怀记忆很容易被激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年轻消费者已形成了对新锐品牌和洋品牌“怯魅”的习惯。这从曾经的洋快餐在市场上褪去了“小资”的外衣,走路线中,就可见一斑。人们更乐意凭商品带来的实际体验来选择消费,而不再以某种品牌名称为唯一的消费信仰。不过,能年轻人的老字号并不多,许多老字号仍然在生存线上挣扎。可见,打好一张情怀牌,并不那么容易。1.(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屹立不倒
呼风唤雨
普遍化
虏获B.岿然不动
叱咤风云
普遍化
虏获C.岿然不动
呼风唤雨
亲民化
赢得D.屹立不倒
叱咤风云
亲民化
赢得2.(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年长”品牌是如何被年轻人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的呢B.为什么年轻人会把这些“年长”品牌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呢C.年轻人是怎样把这些“年长”品牌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的呢D.年轻人把这些“年长”品牌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原因是什么3.(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对消费老字号产品来说,他们年少时并没有深刻体验,但父辈的“言传身教”、影视作品的渲染,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情怀记忆。B.尽管他们年少时对消费老字号产品并没有深刻体验,但父辈的“言传身教”、影视作品的渲染,他们的情怀记忆很容易被激发。C.尽管他们年少时对消费老字号产品并没有深刻体验,但父辈的“言传身教”、影视作品的渲染,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情怀记忆。D.尽管消费老字号产品对他们年少时并没有深刻体验,但父辈的“言传身教”、影视作品的渲染,使他们的情怀记忆很容易被激发。【答案】1.D 2.B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不倒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岿然不动”,像高山一样屹立不动。形容高大、坚强或坚固。从后文“没有被时代淘汰”可知,文中是指老字号的地位不可动摇,应用“屹立不倒”。第二空,“呼风唤雨”,神话小说中指神仙道士能使风和雨都听他的使唤的法术。多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或社会的力量。“叱咤风云”,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文中是形容洋快餐在中国市场上声势很大,应用“叱咤风云”。第三空,“普遍化”,让某项事物变得普遍。“亲民化”,使某项事物亲近民众。文中是指洋快餐走亲近民众的路线,应用“亲民化”。第四空,“虏获”,意思是俘虏其人或斩获首级。亦指俘获之物。“赢得”,博得;经过努力而得到。文中是指老字号经过努力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应用“赢得”。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通过后文“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在真正属于他们的年代,生活方式激烈变化,他们没能留下太多现实记忆”可知,填入句子应是提问“年轻人把这些“年长”品牌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的原因,而不是方式,据此排除AC。D中提问“原因是什么”,而后面的回答“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二者在表述上语意重复,造成表达上的拖沓,排除D。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不合逻辑,“消费老字号产品对他们年少时并没有深刻体验”主客颠倒,应改为“他们年少时对消费老字号产品并没有深刻体验”。(2)结构混乱,“他们的情怀记忆很容易被激发”中途易辙,与前面的主语不一致,应将其改为“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情怀记忆”或“使他们的情怀记忆很容易被激发”。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评卷人得分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体来说,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取材于《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材料二:“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为此联合国环境署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C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取材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材料三: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亿万年来都是通过自然光合作用而来。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历时六年终于取得突破。他们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能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ASAP路线,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专家认为,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该科研团队重要成员蔡韬解释,按照目前技术参数推算,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一大步,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同时,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在无细胞系统中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的化学——生物法联合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取材于《化碳为食?中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材料四:2021—2060年不同发电方式规划的发电量(取材于《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4.(3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某一个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步降低的过程。B.“碳中和”是指通过环保形式,抵消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它的“零排放”。C.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D.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5.(3分)下列与“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人工合成淀粉,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B.研究团队通过光合作用,创造性地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C.专家认为,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主要是因为它不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D.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了新思路。6.(3分)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背景是气候变化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B.“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C.在我国“双碳”的发展目标下,电力系统的转型十分明显,燃煤发电得到削减。D.核电与光伏发电在规划期内发展较快,这两种发电技术将弥补电力缺口。【答案】4.C 5.B 6.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可知,应该是“加快解决”。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与原文矛盾。根据材料三“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知,人工合成淀粉的关键技术就是不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就可合成淀粉。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D.“核电与光伏发电在规划期内发展较快,这两种发电技术将弥补电力缺口”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四的图表可知“核电在规划期内发展缓慢”,应该是“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在规划期内发展发展较快,这两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将弥补燃煤发电削减带来的电力缺口”。故选D。评卷人得分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节选自《管子•治国》)7.(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纤至悉 至:达到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通“疲”,疲乏C.岁恶不入 恶:(年成)不好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安抚8.(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仓廪实而知礼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莫之振救 未之有也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青泥何盘盘D.一夫为粟二百石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10.(3分)《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用之亡度;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11.(3分)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答案】7.A
8.B
9.B
10.C
11.D【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至:达到”错误。“至”的意思是“极”。句意: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句意: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之”都是代词。句意:没有人去挽救。/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C.怎么;多么。句意: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D.动词,种植;介词,表被动。句意: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食者”是名词,做“甚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淫侈”做“俗”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②是作者反对的观点。③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并非作者的观点态度,也不是做法。⑥是战争和旱灾导致的后果,与观点或做法无关。排除②③⑥。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错误,两篇文章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称之为驳论文。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评卷人得分四、(26分)12.(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3分)②窃为陛下惜之。(2分)③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3分)【答案】①(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②我(私意/私下)真替陛下痛惜啊!③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才;“图”,谋划;“岂……乎”,难道……吗。(2)“窃”,私下;“为”,介词,替;“惜”,痛惜。(3)“至于”,到了;“恶”,憎恶;“务”,致力于;“粟”,粮食生产。13.(3分)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答案】国富、民安、民心归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可知,粟多的作用是:财力充裕,百姓安居乐业。由“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可知,粟多的作用是:国富民安,安乡爱家。可见两文的共同点是:人民归附,国富、民安。【参考译文】(甲)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私下认为/私意)真替陛下痛惜啊!(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从常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一定受害,跟着他一定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那么即使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节选自《管子•治国》)14.(本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作品,按要求作答。《过华清宫》绝句(其二)【唐】杜牧①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华清宫》绝句(其一)【唐】崔橹②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注释】①杜牧,唐代诗人,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②崔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登进士第,曾做过棣州司马。(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晚唐诗人的创作不只一次以华清宫为题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华清宫已成为唐朝由盛转衰历史转折点的见证地。它与“铜雀台”“乌衣巷”一样,都成为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B.杜诗中记录了朝廷使臣到安禄山管辖地渔阳探查消息之事。“黄埃”既描写了探使一路奔波转回长安复命的情景,又象征着叛乱将临的战争之兆。C.崔诗中的“明月自来还自去”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事物并不体恤人世沧桑。D.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有特点。杜诗在冷静的叙述中不着一字议论,但暗含褒贬态度。崔诗用“更无人倚玉阑干”直抒胸臆,将作者的情绪态度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2)请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3分)(3)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但内容和情感各异,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答案】(1)D(2)①明月洒清辉,自来自去;玉阑依旧在,无人玩赏。②亘古长存的明月见证了人世的盛衰无常。(3)①杜诗重在叙史,用华清宫联结“渔阳探使回”和“霓裳千峰上”,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借古讽今。②崔诗重在描景,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昔盛近衰、物是人非)。【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崔诗用‘更无人倚玉阑干’直抒胸臆”分析错误。“更无人倚玉阑干”叙中有景,写寒山冷殿中阑干犹在却无人玩赏。人去楼空的寂寥之景蕴涵作者缅怀唐帝国先朝隆盛及感慨现实衰败的感伤情绪,属于间接抒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崔诗中“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一句,将明月拟人化,将明月的升降称为自来自去,而阑干仍在,明月仍在,却没有人再来玩赏。这一句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比,自然事物并不体恤人世沧桑,它们只是旁观者,见证了人世的盛衰无常。(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在内容上,杜诗通过“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都描写了安史之乱前的一段史实,唐玄宗派人探查驻守渔阳的节度使安禄山是否忠诚,探查的使者回来报告安禄山是忠诚可靠的,所以唐玄宗放下心来,一心奢靡享受,宠幸杨贵妃。两句诗篇幅极短,却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而崔诗与杜诗则有不同,作者注重景色的描写。“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描写了如今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则是借描写孤独来去的明月与无人的亭台,突出如今华清宫的冷清景象。在思想感情上,杜诗中“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写出了当时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而不见,依然陶醉在奢靡的生活之中。而一个“破”字,运用夸张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揭示出中原之破亡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的。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崔诗中没有杜诗中的激愤之情,却多了一份伤感之情。“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明月无情,自生自落,完全没有察觉美人的消失。曾经繁华的华清宫,如今凄凉冷清如此,这一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15.(本题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5)在“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班会上我们可以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无数投身我们美丽祖国革命事业的先辈们的写照。【答案】(1)相逢何必曾相识;(2)赢粮而景从;(3)惟有幽人自来去;(4)乌鸟私情;(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赢、景、惟、画。评卷人得分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想象之魅潘鸣①“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仔细琢磨,真是神奇得很。②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对从来未曾谋面甚至可能永远无缘见识的一些人物、事件和情景,只需要意守丹田,沉入凝神冥想,凭借心理预期和主观审美企愿作索引,脑海里便会徐徐展开一幅幅投影画面,生动而细腻地平空呈现其鲜活风彩和万千气象,让人生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各色虚拟物象情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甚至于情不能已。③这便是想象的杰作。④那一年爽秋时节在杭州出差,忙完公干,偷得半日闲暇,独自雇了一叶扁舟悠然泛波西子湖,在万顷碧水和空濛秋光的裹拥中陶然做了一回神仙。泊岸时,船家告诉我,西湖南边的满陇山桂花开得正旺,整一条山谷全是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风吹花落的“满陇桂雨”,是杭州一道奇绝的风景。我闻之怦然心动,意欲前往,然而抬望眼,一轮夕阳已半没西峦。而次日一大早就要乘飞机返回蜀地,无奈,只有抱憾离去。⑤当晚闲坐旅舍一星孤灯下,“满陇桂雨”四个字总挥之不去。便微闭了眼目,凭借意识中想象力的笔墨,对那失之交臂的一帘绝色秋景着墨写意:青色的石径沿着山谷斗折蛇行,十里谷沟,中有清溪如练,溅玉飞珠;两畔是层层叠叠的桂花树,时当花季正盛,繁密的金籽玉粒把整整一条沟壑醺成一脉“香溪”。有煦风徐来,如纤指轻轻拂过桂枝,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便时急时缓地从枝头淅沥洒落。树下是农家铺设的一方方茶座,一色的竹编椅、小木桌。洒然的茶客们掀开茶盏盖子,任由那些矶珠籽粒飘落杯中,于是,千杯百盏茶水倏然之间都酿成了桂花香茗。神游了这样妙曼的一幕,心中似乎减少了些许遗憾。至于想象与真实之间有多大差异,我想,何必去追根究底呢?⑥对一些心存仰慕、久向往之的风景和人物,早已在脑海中通过想象与其神交过密。这类的想象,由于期望值很高,事前投映的心理画面总是美轮美奂,惊艳至极。以至真正置身现实的某一处情景,或是直面某尊偶像,扑面而来的实景和真容往往令人大失所望,满腔热情遭遇一盆冷水,弄得内心很受伤。基于类似的教训,一些在我脑海里已在经年累月中镂刻下绝美想象画面的佳境胜地,我踌躇再三,总不愿意轻易地踏入现实的那块尘土。比如许多年前通过一幅意韵幽宁的壁画而让我想入非非的西双版纳,由一个神奇的名字惹得我浮想联翩的香格里拉,还有从唐诗里读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边塞。每当从各类媒体上看到这一处处人间仙境由于种种原因正在萎缩、变异、颓败,甚至濒临险境,我就心痛不已。脆弱的我不忍直面现实的骨感和沧桑,宁肯让虚拟却唯美的乌托邦永远拓印在心灵深处。⑦舒卷阅读时,随着情思逐渐融入精彩的章节,那一行行黑色的方块字便跃动起来,随着想象幻化成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生活情景剧。原本由文字描述的湖光山色,花鸟鱼虫,明月清风,众生世相,全部活化而变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令人每每动容走心。由阅读而生的想象具有绝对的辨识度,不同的人从一册书卷相同的文字描述中“读”出来的情致会迥然不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理。这与每个人的秉性、情怀、审美意趣,包括阅读瞬间的心理波流诸因素紧密关联。想象还将那些美好文字的感染力拉向绵长,常常是文章的版本阅毕掩卷了,想象的画面还在脑海里影影绰绰地闪动,一如余韵绕粱。⑧品赏一幅让人震憾的画卷,想象会牵着人的思绪突破画框,纵情地一任延展。当年在省展览馆观画,迎面撞上罗中立的巨幅油画《父亲》,我犹如猛然被雷电击中。画面上那位老农皮肤黝黑,面容沟壑纵横,眼神坚韧中透着忧郁,头包布帕,满是褶皱和伤痕赫然的右手端着一只粗瓷碗,辛勤劳作之余在歇憩渴饮。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容颜、这样的眼神,这样的父亲!我想象的翅膀骤然张开,思绪的视野将画面拓展开去,连贯到我熟悉的川西坝子一望无涯的乡村,那些终日为生活为儿孙辛勤劳作、身上永远释放着阳光泥土和汗水混合气息的父老乡亲。他们,哪一个不酷似眼前画面上这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呵!那一刻,酸楚和感动令我不能自已,不觉之间,已是泪流满面。⑨特定条件下,想象能产生妙不可言的精神安慰和激励作用。成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异想天开”形容的就是这样的意境。鲁迅笔下的阿Q,挨了别人的欺侮暴揍,抚摸着伤痕累累的肌肤,在极度自卑沮丧和痛苦中突然转念幻想:“就算是儿子打老子!”于是大获“精神胜利”,兀自哼着小曲鸣金收兵。据报载,有著名的非洲马拉松选手参加大赛一举夺冠,赛后记者采访探询平时训练的秘诀,选手的回答甚是坦诚:训练中想象自己在原始丛林狩猎时不走运碰上了威猛的虎豹,于是撒腿便跑。虎豹在身后穷追不舍。万众仰慕的飞将军,竟然是靠虚妄的想象“吓”出来的!⑩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便喜欢怀旧。在对旧时光的追忆中,想象也总是不动声色地介入其中。它帮助我们对那些久远的人物、故事和场景作精心的删繁就筒,去粗取精,对其中扣人心弦的片段进行修饰润色,使得一个个老故事趋于完善,出落得珠圆玉润。想象,在助人怀旧的过程中毫无刻意造作的故意,它的发力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向善向美的。它使得一桩桩陈年旧事暗香浮动,释放出魅力无限的迷人幻景。⑪想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化虚为实。比如“宇宙无边无际”这个天文概念,对我等凡夫来说似乎显得过于空洞抽象。但它释放出来的那种神秘魔力,又令好奇的我们追念不舍。年少时,我就曾经试图借助想象的力量来追溯谜底,抵达无垠的彼岸。我的探寻步骤是:先确定面前一个具体的点,然后让意念载负着视觉往外拓展,一环一环地扩散辐射,让自己变成一个超人,让思维化作一束锐光,进入一种凭空御虚的穿越状态,就这样一直不停地拓越开去。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即便如此,我和我的想象力竭尽全力仍然无法抵达浩瀚宇宙渺茫的端沿,直至灵魂眩晕在“无边无际”的太虚之中。⑫是的,想象就是这般充满魅力。它隐藏于我们头脑中某一神秘的角落,时不时闪现灵光,助我们有限的肉身和天年、力不从心的视野和足力得到无限的扩拓,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浪漫色彩,生命之花灿然绽放。取材于《散文百家》2019.516.(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琢磨zhuó 淅沥xī 赫然hè 余韵绕粱liángB.风彩cǎi 倏然shū 歇憩qì 扣人心弦xuánC.万顷qǐng 踌躇chú 狩猎shòu 迥然不同jiǒngD.沟壑hè 拓印tuò 震憾hàn 美轮美奂1ún17.(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二段中的“看”得如醉如痴”中的“看”既是一种视觉上的结果,也是一种凝神冥想、身临其境的体验。B.第五段作者用“妙曼”形容桂花雨的美,“似乎”一词表达作者因为没有亲眼看到真正的“满陇桂雨”的些许遗憾。C.作者认为当真正置身现实时,因为期望值过高,就会对其大失所望,正如他曾经去过的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塞外等地。D.文章选材丰富。莎士比亚的名言,罗中立的巨幅油画《父亲》,鲁迅的《阿Q正传》等,这使本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E.在作者看来,人的想象力是有局限的,也会“竭尽全力仍然无法抵达”宇宙的端沿,最终“灵魂眩晕在无边无际的太虚之中”。18.(5分)从全文看,想象的作用是什么?19.(5分)鉴赏画线的语句。20.(4分)作者说:想象“真是神奇得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借助“想象”走入文学作品的经历。选一文学作品,分享你的“想象”体会。(不要照抄原文内容,不少于100字)【答案】16.C17.A、C18.①带人们浏览错失的美景,生出身临其境之感,减少遗憾;②将阅读内容幻化成扣人心弦的生活情景剧,使其变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③将那些美好文字的感染力拉向绵长,使其余韵绕粱;④牵着人的思绪突破画框,使其纵情延展,令人感动;⑤在特定条件下,能产生妙不可言的精神安慰和激励作用;⑥自然而然地助人怀旧,鼓励人们向善向美的;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化虚为实。19.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想象中山谷清溪边的“满陇桂雨”的曼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满陇桂雨”的向往,对想象中美景的喜爱,以及借助想象得偿所愿的释然与满足。20.窗外,星辰密布。我倚着窗台,静静回味着方才“啃完”的那部《孔子传》。一个身材高大、相貌丑陋却仁慈平和的圣者,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棵棵茂密的银杏树整齐地围成几个大圈,有的叶丛中还夹杂着几颗小果,营造出了一种既威严又亲切的情景。杏坛附近,只见中央如钟般坐着一位老者,留着三尺之须,在和蔼亲切的神情中隐藏着庄严与睿智。周围,整齐有序地坐着许多弟子,有的身着绫罗绸缎,有的身裹麻布旧衫……【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余韵绕粱”的“粱”应写作“梁”;B.“风彩”的“彩”应写作“采”;“扣人心弦”的“弦”应读作“xián”;D.“拓印”的“拓”应读作“tà”。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既是一种视觉上的结果”错误。由文中“各色虚拟物象情致”可知,景色是虚拟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致,故“视觉上的结果”错误。C.“正如他曾经去过的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塞外等地”错误。从原文“基于类似的教训,一些在我脑海里已在经年累月中镂刻下绝美想象画面的佳境胜地,我踌躇再三,总不愿意轻易地踏入现实的那块尘土。比如许多年前通过一幅意韵幽宁的壁画而让我想入非非的西双版纳,由一个神奇的名字惹得我浮想联翩的香格里拉,还有从唐诗里读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边塞。每当从各类媒体上看到这一处处人间仙境由于种种原因正在萎缩、变异、颓败,甚至濒临险境,我就心痛不已”来看,作者并没有去过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塞外等地。故选A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由“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对从来未曾谋面甚至可能永远无缘见识的一些人物、事件和情景,只需要意守丹田,沉入凝神冥想,凭借心理预期和主观审美企愿作索引,脑海里便会徐徐展开一幅幅投影画面,生动而细腻地平空呈现其鲜活风彩和万千气象,让人生出身临其境的体验”“神游了这样妙曼的一幕,心中似乎减少了些许遗憾”可知,想象可以带人们浏览错失的美景,生出身临其境之感,减少遗憾;由“舒卷阅读时,随着情思逐渐融入精彩的章节,那一行行黑色的方块字便跃动起来,随着想象幻化成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生活情景剧。原本由文字描述的湖光山色,花鸟鱼虫,明月清风,众生世相,全部活化而变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令人每每动容走心”可知,想象可以将阅读内容幻化成扣人心弦的生活情景剧,使其变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由“想象还将那些美好文字的感染力拉向绵长,常常是文章的版本阅毕掩卷了,想象的画面还在脑海里影影绰绰地闪动,一如余韵绕梁”可知,想象可以将那些美好文字的感染力拉向绵长,使其余韵绕梁;由“品赏一幅让人震憾的画卷,想象会牵着人的思绪突破画框,纵情地一任延展……他们,哪一个不酷似眼前画面上这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呵!那一刻,酸楚和感动令我不能自已,不觉之间,已是泪流满面”可知,想象可以牵着人的思绪突破画框,使其纵情延展,令人感动;由“特定条件下,想象能产生妙不可言的精神安慰和激励作用”可知,想象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能产生妙不可言的精神安慰和激励作用;由“想象,在助人怀旧的过程中毫无刻意造作的故意,它的发力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向善向美的。它使得一桩桩陈年旧事暗香浮动,释放出魅力无限的迷人幻景”可知,想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助人怀旧,鼓励人们向善向美的;由“想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化虚为实”可知,想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化虚为实。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千杯百盏茶水倏然之间都酿成了桂花香茗”运用了夸张;“清溪如练”“溅玉飞珠”运用比喻,把溪水比作白练,把飞溅的水珠比作玉和珍珠;作者的想象中,山谷清溪边的“满陇桂雨”景色曼妙,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就把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满陇桂雨”的向往蕴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想象中美景的喜爱,以及借助想象得偿所愿的释然与满足。20.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选一文学作品,借助想象走入文学作品,分享“想象”的体会。此题的重在考查想象在阅读时的作用:在阅读时,想象可以将阅读内容幻化成扣人心弦的生活情景剧,使其变得有声有色,生机盎然。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事件的清晰,想象合理。评卷人得分六、(10分)21.(本题4分)阅读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得照抄漫画中原文,不超过6个字。(2分)(2)揭示漫画的寓意。(2分)【答案】(1)伯乐扫“码”(2)寓意揭示:①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处境,②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扫码的问题,给数字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方便与帮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化的能力。第一问要求给漫画拟一个标题,标题拟定要围绕画面或者寓意,能够传递漫画的主题,直接揭示或者暗示漫画的寓意。漫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伯乐,主要事物是挂号二维码,在结合他说的话“对这‘码’一点也不懂”,可知是扫码时遇到了问题,所以可拟标题为“伯乐扫‘码’”。第二问要求揭示漫画的寓意。寓意要结合伯乐的话来分析,“我伯乐年事已高,对这‘码’一点也不懂”,这里突出了伯乐年纪大,而“码”指的是二维码,也是现在年轻人生活中便捷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就有点陌生了。所以可从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处境,数字时代给弱势群体带来不便,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扫码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即可。漫画巧用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用“马”和“码”的谐音,来展现现代社会中的老年人不会扫码的问题,寓意含蓄,引人深思。22.(本题6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携众女眷于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姐妹趁兴起社,分题做了十二首菊花诗,赋景咏物,不落俗套。作者曹雪芹通过各人所作的诗,突出了人物性格,暗示了人物命运。请依据下面这首菊花诗和判词,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中,找出真正的作者,并结合诗歌和小说阐述这样选择的理由。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答案】《问菊》作者是林黛玉。“孤标傲世”、花开独迟,正是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不趋世俗的品格。“圃露庭霜”与《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相似,都是黛玉寄居生活的艰难。“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宝玉为举世可谈者,二人的知音感,从来都是在默契的只言片语中,其中“你放心”三字最为动人。“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这样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和判词判定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及分析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看《问菊》。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在这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不趋世俗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但宝玉曾对黛玉说过“你放心”,这三个字是宝玉懂得黛玉的真实写照,是最为动人的承诺。由此可见,《问菊》的作者正是林黛玉。再看判词。“咏絮才”,女子敏捷的才思,这里指林黛玉。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飞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由此可见林黛玉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由判词可以推断《问菊》的作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代理投放合作协议
- 区块链技术应用合作协议
- 好玩的游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 《范进中举》 京剧情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2025至2030年中国蒸汽输送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Unit 3 Reading1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地矿地震仪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温银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深层净白保湿乳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柱型油压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设备维护服务方案(2篇)
- 2024中国AI应用开发者生态调研报告-易观分析
-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习俗介绍主题班会14
- 2024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4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成长的必经之路:责任与选择”审题立意及范文
- 诺如病毒应急演练汇报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生物质颗粒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 2024届新高考二轮复习 以“防”突破无机制备型实验综合题 课件
- 《电线电缆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