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绪论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二章课题研究第三章文献的搜索与利用第四章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上)第五章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下)第六章教育研究中的测验第七章教育研究中的统计第八章教研资料的定性分析第九章教育研究中的写作与成果评价绪论一、学科概述学科对象:教育研究活动中的现象及其问题学科性质: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教育研究概论学科内容: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评价、推广与应用学科关系:教育科学体系《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学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
教育测量学《教研法》教育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教研法》对象:教育活动教研活动内容: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具体性学科特点操作性二、学习《教研法》的意义(一)培养与提高师范学生的教研究素养愿教研:意识、兴趣、动机能教研:知识、技能、能力会教研:方法、策略(二)满足师范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需要: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升学需要:“专升本”成人高考就业需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晋升需要: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需要教研成果江西省小学高级教师资格条件……………第六条
论文、论著条件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参与撰写本专业教育教学论著1部(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二、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三、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市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篇。
四、乡镇教师须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县(区)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篇,或县(区)级二、三等奖以上奖励各1篇。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条件(2011年修订版)》,2011年10月学习目标一、养成教研意识、态度、习惯;二、掌握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教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会教研的操作程序与方法四、学习方法读书:课本、参考书书面练习:做习题模拟操作:课题论证、设计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实际操作:作调查、做实验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实质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性质、特点对象:教育领域中的未知问题(未知事项)
科学研究活动(求真务实)性质创造性活动(创新)社会群体活动(协作)系统性(“系统工程”)特点创造性操作性长期性二、教育研究的类型
基础研究(解决理论问题)目的与性质:应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历史研究(过去)现状研究(现在)内容发展研究(将来)关联研究(比较研究与相关研究)二、教育研究的类型定量研究(数量描述与推断)研究手段: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广域研究内容范围:局域研究个案研究(个体)研究对象:群组研究(群体)日常教研(教研组活动)研究要求:教育科研三、教育研究人员与条件
理论工作者(专职、兼职)人员实际工作者(教师、管理人员)高尚的人格与品德素质要求掌握教育理论具备研究能力条件内部条件(自身条件:观念、技能、能力)外部条件(制度保障、经费、资料、设备、场所)四、教育研究中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行为准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倡导性规范禁止性规范诚实守信;科研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守秘密;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尊严。著作权涵盖的范围著作权也称版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即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前者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收回权等;后者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表演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展览权、摄制权、放映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原则、过程与方法(一)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追求真理,忠于事实)完整性原则(自成体系、相互关联)创新性原则(内容、程序、方法、观点新)实用性原则(解决问题,服务实践)案例某小学为试验一种新教学方法,在四年级10个平行班级中随意挑选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语文任课教师为张丽,对照班语文任课教师为李美,这两个班在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时间、考试内容与方式等方面一样,经期中考试,实验班语文平均得分为89.3,对照班平均得分为88.1,据此,该校教务处负责人及其他教师认为,这种新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于是在全校推广这种新教学方法。你认为该校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教育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信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所得结论前后一致,误差小研究效度: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揭示其本质与规律内在效度:研究结果本身准确、可靠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广泛推广、应用研究信度研究效度真实性准确性研究信度研究效度低一定低高高/低一定高高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低一定低高高/低一定高高二、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1.拟定规划:选题及其论证、拟定实施方案2.实施研究:查阅文献,开展调查、实验与测验3.整理材料:鉴别、筛选、分类、编排、摘录,数据统计与数理检验4.成果表述: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编写著作5.成果鉴定:评价6.成果推广与应用: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作学术讲座、指导运用三、教育研究的方法特殊性研究方法:教育与心理测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一般性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检测法哲学方法:辨证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四、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一)实证化思辨性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书斋式研究)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证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提倡实证研究,反对纸上谈兵式研究(二)数量化:根据数学原理对数据作定量分析(数学模型、模糊数学、方差分析、回归方程(三)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四)多元化:参与人员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从多学科加以研究第三节小学教育研究一、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一)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源泉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改革、创新)动力
(二)引导研修,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
二、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条件
教师具有教育实践经验;有利条件具有开展教育实验的场所;教师学历偏低、教育理论素养不足不利条件资料、设备、经费等不足三、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与形式适合内容: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教材与教法、班主任工作)适合形式:校本研究>师本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日常教研自主研究课题研究合作研究(与专家合作)[思考]:小学开展教育研究应该秉承怎样的价值取向?第二章课题研究第一节课题研究概述一、课题的涵义与种类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准确性(精确的内涵与外延)特点固定性(不可随意改变)层次性(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对象(学生、教师、学校)表述三要素研究内容(事项)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课题表述论文题目表述课题的表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心态的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的种类
理论性课题性质:应用性课题综合性课题(含盖范围广)内容:单一性课题(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调查性课题方法:实验性课题行动研究课题规划课题(来自《课题规划指南》)选题:自选课题(自主选择的课题)招标课题来源:申请课题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课题级别: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公费课题经费来源:自费课题立项课题审批:非立项课题课题的种类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申报阶段:选题、课题设计与论证、课题申报实施阶段:成立组织、拟定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调查、实验与测验,整理材料、表述成果结题阶段:打印与装订成果材料、填写结题申请书与结题登记表、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书面鉴定与现场鉴定)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过程完整(经历每一道程序)方法妥当(正确运用每一种方法,多种方法并用)内容真实(事实清楚,数据准确,切合实际)成果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主张,创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第二节课题设计一、课题的选择(一)选题的意义
1.决定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2.指引研究的方向(研究类型方向、教育领域方向、学科方向)
3.制约研究的成效(成功与否,进程快慢、成效如何?)(二)选题的依据
现实需要外部依据研究动态(相关研究状况)客观条件:(地理位置、经费、设备、资料、外部支持)
内部依据:自身条件:经历与经验、能力、特长必要性(价值)
考虑角度可能性(条件)
(三)选题的途径1.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1)从自我工作困惑中找出问题;(2)从他人工作成败中找出问题;(3)从本地、本校教育工作中找出问题;(4)从外地、外校教育工作中找出问题。2.从教育理论中寻找课题;3.从教育文献中寻找课题;4.从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选题(四)选题的过程与方法1.选题过程:定方向查文献列提纲定题目2.选题方法(1)经验判定法(依据经验确立课题)(2)借题派生法(改变他人所定题目)(3)质疑提问法(从质疑中提出问题)(4)定量评估法(对课题的普遍性、迫切性、前沿性、可行性、价值性进行评分)二、课题的论证
立项论证:论证立项的必要性(选题正确,有研究价值)(课题申请书中活页部分)开题论证:论证实施的可行性(程序与方法适当,具备条件)(开题报告)
立项论证开题论证时间:课题申请时课题实施前侧重点: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内容
选题的依据(时代背景、研究动态、现实需要)研究的目的与价值研究项目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课题研究的特色(程序、方法的特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步骤与时间安排、方法、经费、成果预设、人员分工)三、课题研究假设的建立与概念界定研究假设:对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答案的先行设定—预定结果目的: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不一致预定结果最终结果概念界定:对课题所涉及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人为的设定—操作性定义目的:明晰概念,避免产生歧义,便于操作“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青壮年四、研究对象的选取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人或单位)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有代表性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作为研究的群体
包含总体样本
代表随机取样取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有目的取样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在同等概率的前提下,从群体中随机选取个体适宜条件: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小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按照随机数目表抽样系统随机抽样(间隔抽样),如逢10抽1分层随机抽样:从各层次候选人中按比例抽取个体(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整群随机抽样:先选取大群体,然后从各个大群体中抽去个体
有目的取样有目的取样:有针对性地选取特定对象为样本(特取)等额取样:按标准选取特定对象的全体配额取样:按比例取样(如“农民工子弟”)极端个案取样:选取两端的个体为样本典型个案取样:选取有代表性的个体同质取样:按共同特征取样,如“农村小学未婚大龄男教师”
取样的要求样本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代表总体样本容量适当:既有代表性,又经济合算具体要求:调查研究样本:100以上;实验研究样本:每组人数在30人以上随机抽样有目的取样对象:普通人或单位特殊人或单位方式:随机抽取特定方式五、研究程序的确定
教育行动研究程序线路图调查研究提出预想改革方案在行动中试验
反馈信息初次评价
修改方案全面总结再次评价反馈信息再次试验六、研究方法的选择
课题的性质选择依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内外条件思辩性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实证性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七、研究成果的预设成果内容:观点、设想、主张、策略、模式、方法文字型:著作、报告、论文、案例成果形式音像型:录音、录像、照片、课件物质型:教具、学具、玩具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一、两篇)一般形式学术性论文(若干篇,核心论文1篇)光盘第三节课题研究的实施一、准备工作
1.组建课题组:3-10人,设主持人1人;
2.拟订实施方案:目标、项目、程序、方法、时间安排、人员分工二、实际操作
1.开展调查、实验;
2.作教育与心理测验;
3.教育行动尝试(准实验)三、资料整理与成果表述文字型:阅读概括信息、观点材料类型数据型:表格汇总数理统计
假设检验数据示意图事实、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主题、事实、设想撰写学术性论文第三章文献搜索与利用第一节文献概述一、文献及其类型(一)定义:传统意义: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现代意义:以符号、音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信息载体,包括书本、报刊、录音、录像、照片等
(二)特点:固定性历史性(时代性)
(三)类型:
1.加工程度:
一级文献(原始文献,手稿)二级文献(整理性文献)三级文献(述评性文献)
2.载体:印刷型文献(图书、报刊)缩微型文献(照片、胶片)音像型文献(录音、录像)电子数字型文献(网络、光盘)3.公开程度:正式文献(公开出版发行)非正式文献(未公开)二文献的价值一般价值
供参考(受启发)作借鉴(借用)作证据(论证、辩真伪)教研价值了解研究动态;借用他人方法吸收他人观点三、文献的局限性间接性:他人的作品,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陈旧性:打上时代的烙印,有些观点落后于时代要求;主观性:反映作者的观点、立场,带有感情色彩,具有阶级性;片面性:不完整,不准确第二节文献的搜索、整理与利用一、文献检索程序:定目标定方向找线索查阅原文收录原文
采购借阅
途径索取(求助他人)现场收集(利用外出之机收集材料)网络阅读、复制、下载
顺查法(古-今)
检索方法逆查法(今-古)跟踪法(根据线索查询)抽查法(有选择查询)书目文摘检索工具索引
网址及时性
检索要求
全面性
相关性
批判性二、文献的整理
程序:鉴别分类排序摘录阅读
接受评论综述
阅读方式浏览(快速阅读)
泛读(从头到尾地阅读)精读(细致阅读,深入理解)
选读(有选择性地阅读,突出重点)三、文献的利用
参考(从中受到启发)借鉴(吸收其中的观点,为我所用)
利用方式转引:引用原话作证据修改:仿效[思考题]怎样看待文献?第四章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一节教育观察法一、概念教育观察:研究者一定对象考察明确的目的性特点客观自然性:自然状态下直接详实性:面对面特定的对象二、类别
自然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条件:条件观察法内容:事件取样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方式:间接观察法内部观察法参与程度:外部观察法正式观察法(有结构)实施:非正式观察法(无结构)三、适应领域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关系群体氛围校园环境四、作用与优缺点
获取原始材料(第一手)作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优点:获取资料的直接性、真实性
1.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干扰;缺点2.观察结果的代表不高(范围、容量)
五、途径1.上课:教师观察学生
2.听课:观察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表现
3.外出参观、考察
4.参加群体活动:内部观察
5.列席会议六、实施准备阶段:制订计划、选择对象、编制记录表、准备器材实施阶段:现场观察、做好记录整理材料阶段:审核、分类、编排、统计撰写观察报告阶段:以事实为依据第二节教育调查法一、概述教育调查:研究者通过与一定对象交流获取材料特点:双向交流(直接或间接)优点:(1)适应范围广(过去、现状、将来)(2)获取的信息量大;缺点:所得结果可信度比较低(受主观因素干扰)方式:现场调查(访谈、座谈会、查阅档案)——直接
问卷调查
——间接二、问卷调查(一)概述问卷调查:研究者以问卷的形式提出问题,调查对象按要求回答(1)受时空限制比较小;优点:(2)样本容量大(3)便于作统计缺点:所获取的信息可信度比较低(二)问卷的编制1.问卷的一般结构: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与备选答案、结束语2.题目类型开放型:无固定答案,自由作答填空式是否式选择式封闭型:排序式等级式表格式矩阵式
混合型:开放型与封闭型兼而有之3.问卷题目顺序的编排时间顺序内容顺序类别顺序4.编制要求(1)问题设计与研究目的一致;(2)语言表达清楚:避免产生歧义,避免使用学术性用语,避免暗示性语言(3)尊重作答者:不直接涉及个人隐私(4)内容全面(三)问卷调查的实施1.科学取样:有代表性,100人以上2.问卷发放:现场发放、委托他人发放、邮寄发放、报刊发放提高作答率的措施:(1)表明意图:与作答者利益相关;(2)设计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且交叉安排;(3)诚恳表达谢意3.试卷回收:提高回收率(1)充分利用人脉关系;措施:(2)给予报酬与奖励(3)承诺反馈信息4.问卷的鉴别标准:回答的真实性:设置“陷阱”问题回答率:80%以上5.数据统计:人次、百分比、平均数三、现场调查(访谈调查)特点:直接性(双方面对面)优点:真实性(深入现场,直面现实)缺点:调查对象数量有限(样本容量小)程序:制订计划:目的、项目、时间、地点、人物实施调查:参观、座谈、查档案材料整理:分类、编排、概括第三节教育实验法一、教育实验法概述1.涵义:教育实验:在教育情境中,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定的尝试性实践验证;(1)以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特征(2)主动操纵自变量;(3)严格控制无关变量;(4)可重复验证结果2.类型场所: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结合日常教学)探索性实验(为了创新)
目的:验证性实验(验证先前实验结论)推广性实验(教学方法、教材推广)因素: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教材与教法捆绑式实验)前实验(即尝试,对无关变量不加以控制)要求:准实验(不太规范的实验,取样不够严格)真实验(严格控制条件)3.功能(1)检验与完善教育理论;(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3)推广教育研究成果;4.优点: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高(真实、揭示规律(1)适应范围有限(探究因果关系)5.缺点:(2)受人为因素干扰大;(3)有时脱离实际,结论失真二、教育实验设计(一)理论构思某种理论设想实验方案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式优化(二)假设的建立假定存在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新版教材阅读能力新教学方法解题能力研究性学习科研意识与能力(三)实验处理:设置并操纵自变量实验对象自变量操纵实验班新教法
按照相应程序、(或新教材)方式实施
对照班原教法按照相应程序、(原教材)方式实施
(四)实验对象取样与编排1.随机抽样随机抽取组成总体个体两个对等群体(某个年级)100人各50人同质实验班(组)对照班(组)50人50人2.原始班级抽样(整群取样)随机抽取某个年级两个班(10个班)前提条件:各个班大致同质同质实验班对照班51人52人四(2)班四(7)班(五)因变量的确定与检测因变量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分数检测指标检测方法知识:掌握程度(广度、深度)考试技能:速度、正确率测试智能:等级、智商智力测验心态:满意度、指数心理调查人格:态度人格测验
(六)无关变量的控制一个多个,选一个自变量因变量新教法无关变量教学效果(新教材)(师生素质、教学条件(学习成绩)场所、训练与考试次数与方式)被试同质(组间被试素质相同)实验组教师同质(水平相同,人格相当)场所同样条件相当(教学条件一样)活动相同(训练、考试方式与次数控制组一样)控制方法随机处理法:被试经过随机抽样、编排平衡法:实验组与控制组各方面保持一样双盲法:教师与学生不了解实验意图恒定法:影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某些因素保持恒定不变(如教法实验,教材不变)抵消法:给予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机会均等;统计处理法:作适当的数据处理三、教育实验的基本范式X:表示实验处理O:表示测验及其结果R:表示被试作随机化选择与编排(一)单组后测实验(范式一)基本模式:XO
缺点:无法进行对比(二)单组前后测实验(范式二)
基本模式:O1XO2
效果显示:后测成绩-前测成绩=?优点:可进行前后测成绩对比(三)单组连测实验(范式三)基本模式:O1、O2、O3、O4XO5、O6、O7、O8效果显示:实验处理前后测验成绩对比(见图优点:可依据折线走势判断实验效果(四)双组后测实验(范式四)
基本模式:XO实(实验组)
…..O控(控制组)
效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成绩对比优点: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成绩对比缺点:被试未作随机化处理,组间不同质(五)双组前后测实验(范式五)基本模式:O1XO2(实验组)
…………..O3O4(控制组)效果显示:实验组前后测增加值与控制组前后测增加值进行对比,
Ô实——Ô控=?
Ô实=O2—O1Ô控=O4—O3优点:可依据增加值进行对比缺点:被试未作随机化处理,组间不同质(六)双组双控前后测实验(范式六)
基本模式:RO1XO2(实验组)
……………..RO3O4(控制组)效果显示:与范式五相同优点:被试作了随机化处理与编排第五章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下)第一节教育行动研究法一、教育行动研究法概述实质:校本研究、师本研究、教育尝试(试验)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行动者)与研究人员(研究者)研究目的:解决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为行动而研究”研究内容:教育现象及其问题,
“对行动的研究”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伴随
“在行动中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特点:1.研究者与行动者合作;行动者即研究者2.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相伴而行;
“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3.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自然研究优点: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2.简便易行,适合广大教师;
3.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及时调节行动。缺点:
1.研究的内容范围狭窄:自身工作范围
2.研究方法简单:自我观察、体验、总结
3.外在效度低,难以推广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前提:诊断现状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过程:基本要求:
1.互助合作,资源与成果共享:不宜单干
2.选题恰当:问题要有普遍性
3.长远规划:兼顾过去、现在与将来
4.方法多样:吸收其它方法[思考题]教育行动研究法与教育实验法有何区别?第二节教育经验总结法一、教育经验实质:感性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经验个人经验他人经验群体经验(学校、班级)
来源概括
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理论
指导指导先进经验的标准:有效性:能解决实际问题新颖性:与时代要求相吻合普遍性:与该经验相关的事件普遍存在稳定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操作性:能化作具体的程序、方式
二、教育经验总结概述回溯性研究:实践反思性质:追因性:已出现的现象原因间接性:书斋式研究特点反思性:对行动反思类型:探究性总结教育理论目的:参考性总结供人参考单项总结过程性总结内容:全面总结结果性总结科学性总结要求:工作性总结优点: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缺点:狭隘性(局部性):“经验主义”效度低(不一定揭示其本质与规律,难以以推广)三、教育经验总结的实施收集材料:文献查阅、访谈、查阅档案筛选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炼材料: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撰写总结报告四、教学反思涵义:教师自我教学行为反省改进自我教学行为,“学会教学”作用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自我主动反省(自我调空)反思途径同事评价引起反省(互动式监督)学生反馈引起反省第三节教育案例分析法一、概述研究对象:特殊个体或群体研究目的:揭示案例中所隐含的教育原理(本质与规律)研究内容:案例中隐含的问题性质:思辨性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特点:围绕个案开展研究意义:从个案中受到启发,避免犯类似错误优点:简便易行,适合广大教师,缺点:1.带有个人主观随意性,
2.所得结论代表性差:不具有普遍性,外在效度低,难以推广二、案例分析的实施程序:选择案例:要有典型性搜集材料:周全分析案例:多方面考察归纳原理(类化):个别事例一般结论方法:追踪法:跟踪个体作长期研究追因法:从结果查找其原因作品分析法:个体比较法:比较两个个体的经历
[思考题]案例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六章教育研究中的测验一、试题的难度(一)试题难度的计算:难度系数:P通过率/得分率(目前多用)表示方式失败率/失分率1.客观题:(1).小题
P=通过人数/总人数=R/N(通过率)或P=总人数—通过人数/总人数=N-R/N(失败率)
(2)大题P=平均通过小题数/总题数(通过率)即:P=n/N或P=总题数-平均通过题数/总题数(失败率)即:P=N-n/N2.主观题:P=群体平均得分/满分=x/M(得分率)或P=满分—群体平均得分/满分=M—X/M(失分率)注意:客观题也可以用得分率或失分率来表示(二)考试命题中试题难度的确定基本要求:1.难度适宜:P=[0.4,0.6]各大题平均难度控制在0.5左右2.难度分布恰当:各大题难度呈梯形分布一、二、三、四、五、六、0.20.30.40.50.60.7(失败率)二、试题区分度1.试题区分度的含义:试题鉴别力优秀生通过试题考生中等生通过/通不过后进生通不过2.区分度的计算(1)利用得分率计算区分度区分度=高分组平均得分率-低分组平均得分率
D=P1—P2
P1=高分组考生在某题平均得分/该题满分(取总人数的27%
)P2=低分组考生在该题平均得分/该题满分(取总人数的27%
)(2)利用相关系数计算区分度求相关各考生总得分各考生在某题得分相关系数r[-1,+1]3.区分度的评价区分度系数题目评价
0.4以上很好
0.30-0.39比较好
0.2-0.29尚可,需修改
0.19以下不可用4.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难度区分度大小适中大小小三、测验的信度(一)信度的含义:测验结果的真实性、一致性程度对比误差大小?真实水平测试结果系统误差固定因素误差随机误差偶然因素一致性?前次测验后次测验(标准化测验)(二)信度的估算
1.重测法:重测信度求相关前次测验得分后次测验得分前后测试同卷要求前后间隔20天以上:避免记忆因素的干扰2.复本法:A、B卷,复本信度求相关A卷测试得分B卷测试得分要求:A卷与B卷同质(内容、题型、题数、难度、区分度一样)两次测验实施的程序、方式、时间一样3.折半法:分半信度(答题一致性)求相关奇数题总得分偶数题总得分考生序号奇数题总得分偶数题总得分13632247453119549476212474834(三)提高测验信度的措施
1.命题恰当:题目数量适宜、题型多样试题难度适中、测试内容同质2.实施严密:严禁舞弊、保证足够的作答时间、程序统一3.评分客观: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流水作业四、测验的效度(一)效度的含义效度:即测验的有效性,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目标达成度?测验目标测验结果(二)效度的估算
1.内容效度的估算:命中程度?欲测项目实测项目命中率=实测项目数/欲测项目数或命中率=实测项目分值/欲测项目分值考试项目即知识点,或操作项目项目分值的确定:采用千分制,依据其权重确定各项目的分值,如,生字每个1分,生词每个2分2.效标效度效标:可供参考的公认的测验结果(标准化测验结果)求相关某次测验得分某次标准化测验得分(摸底考试成绩)(高考、中考成绩)(三)提高测验效度的措施
1.根据考试目的来命题;
2.合理划定考试的内容范围,并在预定的范围内命题(提高命中率);
3.考试题目保持同质,避免偏题、怪题的出现;
4.保证测验的信度;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效度低一定低高不一定高一定高高第七章教育研究中的统计第一节数据的整理一、人次分布图表的绘制
某小学期末考试三(1)班语文成绩学号分数,学号分数,学号分数,学号分数,学号分数17311832187316941772672146227832784284354135623753382437148414882484347644825361573257235634576691166226863674466773517812775376547548891879285838854848949195529693974499210772069305840485087各分数段人次分布分数段30-3940-4950-5960-6970-7980-89090-100中点34.544.554.564.574.584.594.5人次2361014132绘图二、次数分布图学生考试成绩分布说明问题正常分布:正态分布:考分居中者多,两端者少正偏态分布:低分考生多,试题偏难异常分布负偏态分布:高分考生多,试题偏易尖峰分布:考生得分高度集中于某一分数段(扎堆)试题区分度低,或答案雷
驼峰分布:考生文化程度两极分化或试卷中试题难度两极分化
正态分布图第二节集中量数一、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
2.加权平均数:即每一个数乘以权重,再求平均,计算公式如下:(1)被乘数为原始数据[案例]:学生学期总评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16%;期中考试成绩占24%;期末考试成绩占60%(2)被乘数为平均数[案例]:某年级某学科某次考试平均得分计算:1班56人,平均分为89;2班45人,平均分为74;3班38人,平均分为93;4班61人,平均分为653.几何平均数:即积的平均数[案例]张强为某中学高三学生,高考前各次考试总得分如下:563、527、508、574、496,试计算其几何平均得分增长率与递减率的计算比例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Mg增长率与递减率的计算公式:a=Mg—1[例]:某乡中心小学2010年秋学生总数为1283人,2014年秋学生总数为1634人,问:这四年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按此增长率计算,到2020年秋该校有多少学生?[案例]:某村小学2010年春学生总数为674人,2015年春学生总数为596人,问:这五年的平均递减率是多少?按此递减率计算,该小学到2020年春还有多少学生?二、中位数中位数:在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的数据中处于中间点的数,也称为中数,用Mdn来表示如:1、2、3、4、5,其中3就是中数
3、6、7、9、12、15,中数=(7+9)/2=8
三、众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分布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用MO来表示如:78、52、34、93、78、45、36、78、
69、78、52、99、84、78、87、61“78”出现5次,“78”就是众数第三节差异量数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如下列两组数据:(1)13、87、64、45、29、77、28、89、35、74、24、33、81、48、99、23、52(2)62、78、67、73、79、66、72、78、
65、64、75、63、68、74、61、71、69第一组数据彼此之间离散程度大,第二组数据彼此之间离散程度比较小,一、差异量数的计算(一)全距最大数—最小数(二)平均差: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见书
[例]:张强与李坚语文考试五次成绩如下:78、91、88、85、8398、84、75、66、73试比较他们俩人语文成绩的平均差(三)方差与标准差标准差:一组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差值:即一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
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二、标准分数一、Z分数Z=[例]: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张小娟的得分为86,该班的平均得分为70,标准差为8,问:她的Z分数是多少?Z=86—70/8=2原始分数Z分数[例]:刘莉在一次智力测验中得分96,该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4,标准差是6,请问:她的Z分数是多少?她的智商是多少?(T=100+15Z)二、T分数:
T=K+SZ
为了使T分数接近原始分数,且为了便于计算,K取值为70,S取值为10(即T分数的平均数为70,标准差为10)
T=70+10Z[例]:朱明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得分92,该年级的平均得分为80,标准差为8,问:他的T分数是多少?原始分数有时要转换成T分数[例]: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孙刚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如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8271679389音乐、美术、体育909585请问:将他的各科原始分数加起来求总分,再求平均分是否合理?第四节相关系数一、相关系数概述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大,另一变量也相应增大相关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大,另一变量却相应减小零相关:一个变量变化,另一变量则不规则变化,如体重与智商,相关系数用r来表示,取值范围;[-1,+1]二、相关系数的计算(一)积差相关适应条件:两个变量为连续变量,且呈正态分布[例]:在某小学随机抽取10名学生,他们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与英语成绩如下,试计算语文成绩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序号语文得分(X)英语得分(Y)1.86882.66713.72684.94895.56396.68727.76688.95929.838710.7873(二)等级相关计算公式(二)等级相关适应条件:两列变量为等级变量[例]:10名学生的操行等级与学习成绩等级如下,问:学生的操行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如何?序号1、2、3、4、5、6、7、8、9、10操行等级:3、1、5、2、4、5、3、1、2、4成绩等级4、2、4、3、3、2、5、5、3、2差值(d)-1、-1、1、-1、1、3、-2、-4、-1、2平方值11111941614(三)点二列相关适应条件:一列变量为二分称名变量,另一列变量为连续变量计算公式(三)点二列相关[例]:某高校恋爱学生与未恋爱学生某学期各科总得分如下,恋爱者用“1”来表示,未恋爱者用“0”来表示,试问:恋爱与否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序号1、2、3、4、5、6、7、8、9、10恋爱与否0、1、0、0、1、0、1、0、0、1总得分
864673891838745825769882896693恋爱者总得分的平均数:未恋爱者总得分的平均数:这10名学生总得分的标准差:恋爱者比例:4/10=0.4未恋爱者比例:6/10=0.6第五节假设检验一、概述1
.基本原理:(1)小概率事件原理:在N次试验中某一次出现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以忽略;(2)以样本推测总体,检验的是样本,推测的是总体2.检验项目: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方差的差异性、相关系数的差异显著性、次数吻合性3
.检验方法:Z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二、Z检验(一)基本原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电厂弹簧式安全阀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不对称正弦波微弧氧化电源输出波形失真抑制策略研究
- 基于分层强化学习无线供能通信中信息年龄最小化研究
-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升级再生的工艺开发和机理研究
- 科技伦理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 虚拟现实晕动症的脑电多域特征解码研究
- 牌匾装修合同范本
- 家庭氧疗管理系统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家用健身史密斯机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医用级去黑头鼻贴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子宫切除术同意书
- 《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 立式加工中心说明书
- NcStudio-V15-激光平面切割控制系统用户手册(LS1500)
-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经验分享
-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国家安全主题教育PPT模板
- BowTieXP风险与管理软件介绍
- 污水管网计算说明书
- 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议书范文
- 互联网销售卷烟(烟草)案件的分析
- 公务员考察政审表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