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素质教育评估试卷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正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5)崔颢在《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景物比作自身,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徙倚欲何依(2).老骥伏枥(3).岂不罹凝寒(4).妻子象禽兽(5).黄鹤一去不复返(6).白云千载空悠悠(7).征蓬出汉塞(8).归雁入胡天(9).最爱湖东行不足(10).绿杨阴里白沙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徙、骥、枥、罹、凝、象、禽、蓬、堤”的书写。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侍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选文中的A是(填人名)。(2)文段中有个错别字的词语是“”,这个词的正确的写法是“”。(3)“鼎鼎大名”中“鼎”的意思是:。(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5)在作者的眼中选文中的A是“狂热分子”,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周恩来(2)接侍接待(3)鼎:盛大的样子(4)这不得不使我感到惊讶。(5)原因:①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②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精神;③无私忠于一种思想;④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毛泽东、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结合“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等句子可知,这是周恩来。(2)接待:指迎接、接洽、招待。故“接侍”改为“接待”。(3)鼎鼎大名:意思是形容名气很大。鼎:盛大的样子。(4)双重否定句是用两个否定词表肯定,故“这使我感到惊讶”改为“这不得不使我感到惊讶”。(5)“狂热分子”指对某一事物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情绪。周恩来狂热的对象则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中国革命事业。首先,周恩来出身大官僚家庭,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可是他投身革命事业,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狂热;在革命过程中,周恩来过上了和其出身完全不同的生活,遭受了无数的苦难,但是从未退缩,既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表现出对革命的无私与忠诚,表现出对革命的狂热;革命事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磨难,但是作为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展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从未屈服,这是对革命的信念的展现,也是对革命狂热的表现。3.校团委开展“读古典诗文,修美好心灵”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活动的两道题目,请你回答。①根据诗句,写出古人的一种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节日是:②根据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的习俗是:(2)刘禹锡写过《西塞山怀古》这首七律诗,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但是在排版过程中,编辑不慎把诗句的顺序弄乱了,请你重新将这首诗歌的诗句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A.④②③①B.②③④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②③(3)活动结束后,小芳在校园网发布了一则通讯,有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校园网】2020年10月26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文,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A】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诵读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从诵读中汲取精华,吸取智慧,陶冶美好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B】学校今后还会继续开启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活动。①【A】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该将“”改成“”。②【B】句有语病,应该修改成:。③请你给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得超过15个字)【答案】(1)①中秋节②喝酒送别(2)A(3)①顿号逗号②修改为:学校今后还会继续开展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活动。③校团委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解析】【详解】(1)①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理解传统习俗。要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概括出习俗名称。依据“共婵娟”,共同欣赏月亮,可知诗句中的节日是中秋节。②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理解诗歌意象,首先读懂诗歌,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即可。阅读两句古诗,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因此古人送别时的习俗是:饯饮(喝酒送别)。(2)本题考查语句排序。此题要根据句子内容与题干提示,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考虑重新排列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历史事件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起篇,“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眼前景色描绘,故为第二联。所以应该排除BCD。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A。(3)①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知道各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在具体的运用中体会领悟。画线句中“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顿号使用错误,应将“顿号”改成“逗号”。②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本句属于搭配不当,把“开启”改为:开展。③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给新闻拟写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即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就能很好答题。注意不能超过题目规定的字数。依据本新闻的导语“2020年10月26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文,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可以拟写标题为“校团委举行经典诵读比赛”。二、阅读(55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4.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句(两句,只填序号)。5.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6.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句子: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分析加点词作用)7.“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8.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两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答案】4.(1).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2).导语是:①②句5.(1).冲破敌阵(2).横渡长江(3).锐不可当6.“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意思对即可)7.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②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8.①议论的句子是第⑧、⑨句;②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意思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的电头和导语。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放在正文的最前面。因此可从消息最前端找到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通读消息,可以看出,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和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新闻事实,是导语部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筛选。从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找到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从第⑧句的“……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中可找到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它的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一连串动词的连用,语言色彩鲜明,雄健有力,充分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气概。【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从第⑧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和第⑨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可找到答案。注意本题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用原句。【8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⑧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另一方面,……”和第⑨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表达对第⑦句中的“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看法,因此是议论句,它指出了我军“锐不可当”,敌人节节败退的原因,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起到了战时宣传的鼓动作用。【二】(22分)屋后的枣树周敏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夏天到哪儿避暑去?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的一些枝桠锯掉了。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节: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10.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段落主要内容第②段一到酷暑焦躁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第③段A第⑤段站在枣树枝上为孩子们晃枣吃第⑦段B第⑧段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11.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从修辞方法角度分析)(2)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1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3.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作用。【答案】9.D10.A:午饭后,我们爬枣树摘枣吃(意思对即可)B: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儿子把枣树锯掉(意思对即可)11.(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和玩伴爬树比作蜗牛爬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爬树的吃力(2)①使用了“寻”、“伸”、“张”、“飞”等动词②描写了我们寻枣、摘枣、吃枣的娴熟过程③表现了枣树带给我们的快乐。12.作者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深受李奶奶的影响,表达了对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意思对即可)13.①枣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枣树”展开②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写了我们儿时围绕枣树发生的事情。③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写枣树的回忆,表达了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和对故乡与童年时的回忆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判断。结合原文内容,【丁】处前文有“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后文有“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可以判断这句话放在【丁】处恰当。故选D。【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根据图表中提示,阅读第③段,“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可概括为“午饭后,我们比赛爬枣树,摘枣吃”;阅读第⑦段“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可概括为: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儿子把枣树锯掉。【11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像蜗牛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点点往上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爬树不灵活的状态,表明我们爬树的吃力。(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首先要找出富有代表性的词语,再结合语境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寻”“伸”“张”“飞”等这些加点词语是动词,表现出我们在枣树上寻枣、摘枣、吃枣的动作,突出枣树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欢乐,是我们的“乐园”。【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感知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运用简明的语言,顺畅的表达出来。阅读第⑨段,结合上下文“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分析,“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指李奶奶对我们的爱护、慈爱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表达出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文章题目往往关联文章的中心,意蕴深邃,有丰富的意义,不可只从字面理解。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②与主旨的关系;③与人物的关系;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得知,本文围绕“屋后的枣树”展开故事,写我们儿时在枣树下嬉戏,比赛爬枣树,摘枣子吃……枣树是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回忆儿时与枣树的故事,写李奶奶“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表达了对李奶奶的感激,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三】(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①,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③、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注释】①纤云:一丝云彩。②却:退去。③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2)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_________(4)近者犹数百里犹:_________(5)临水之观临:_________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16.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填空)17.【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答案】14.(1).念:考虑,想到(2).寝:睡觉(3).耳:罢了(4).犹:还,尚且(5).临:靠近15.(1)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即使不曾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16.(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月白如昼17.不同点:①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②乙文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寝:睡觉。(3)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耳:罢了。(4)句意: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犹:还,尚且。(5)句意:靠近水的景观。临:靠近。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要正确。(1)交横:纵横交错。盖:大概是。(2)虽:即使。未尝:不曾。身:亲身,亲自。如是而止:如此而已。【16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甲文写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光照射下的承天寺庭院中的空明景象。乙文写月的句子是:月白如昼。月光皎洁,宛若白昼。【17题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分析。甲文中表达作者思想的感情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因此,甲文中的作者感受是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乙文中表达作者思想的感情的句子是: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在这时赏月,没有人打扰,静静地独享安闲,写出了作者闲适恬静、心旷神怡的感受。【点睛】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登上金沙堆。沙子的颜色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水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阆风、瑶台、广寒宫等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景观,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三、写作(55分)18.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对范仲淹而言,他的责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林则徐而言,他的责任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辛弃疾而言,他的责任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你对“责任”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答案】例文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21世纪,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学会对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