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广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考试历史_第1页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考试历史_第2页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考试历史_第3页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考试历史_第4页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2018年广南二中下学期5月份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分卷I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2.“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业的落后性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4.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5.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和平过渡”是指()A.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企业公私合营的过渡B.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C.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D.由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渡6.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这些情况反映出()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7.“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的创办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轮船招商局B.开平煤矿C.江南制造总局D.上海发昌机器厂8.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A.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D.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0.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C.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11.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12.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整顿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好的国际国内环境13.李鸿章在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B.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C.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D.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14.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大兴国营事业,将很多日商大纱厂合并为国有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荣德生上书国民政府说:“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亦是与民争利,以后民营纱厂恐更将不易为也。”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日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国营经济大行其道B.帝国主义的侵略C.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D.官僚资本的垄断15.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16.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济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1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这次思想解放是指()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文革”B.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C.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崇拜D.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8.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A.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19.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A.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B.民族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20.下图是无锡县某供销合作社发行的股票。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这一现象()A.能够有效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B.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C.是对“人民公社”进行的新体制改革D.是对乡镇企业模式的有益探索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10.0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有人以“改道与腾飞”来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选择“改道”或“腾飞”其中一个特征加以解读。本题要求:题目完整,理解准确,解释清晰,史论结合。题目:新中国工业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图1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这种情况是怎样结束的?(2)图2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图3反映了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4)图1、2反映了我国货币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图3所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24.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2)30多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30多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现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百分比)材料二苏联和沙俄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对比(百分比)材料三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材料四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当时,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13年与1937年沙俄与苏联出现图中经济状况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3)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状况,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对措施?(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措施有哪些?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这是“家庭”的经营状况,经营内容有“耕”(稻)有“织”(绢),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给出的是单个家庭家庭收入的构成情况,看不出国家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农民养蚕卖出接近一半,另外收入是按照白银来统计,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该农户种桑养蚕、卖出原材料将近一半、自己织绢等收入几乎相当于总收入的一半等细节来看,当时该地区的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门外春波荡绿”“轧轧鸣梭穿屋”等可知,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产品出现的时间。水排是在东汉出现,三星堆青铜器是在商周时期,钧窑钧红是在宋代,马王堆素纱单衣是在西汉。故选择C。4.【答案】B【解析】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的标志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政府机能必须扩大”的主张使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干预经济,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国家干预的实行,使财政赤字严重,国家货币发行过渡,造成经济滞涨的局面,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管理经济,不能只当“守夜人”,D项错误。5.【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6.【答案】C【解析】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是“发源地”之一,但材料未涉及发源问题,故A项错误;“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是规模较小,故B项错误;“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可知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与“1890年”不符,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题中“制器”指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排除;C项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符合题意;D项是民族工业,排除。所以答案选C。8.【答案】C【解析】题干中引文大意为:李鸿章认为学习外国先进的器物,不如学习制造器物的方法;学习西方制造器物的方法不必全部任用西方的人才,而要寻觅国内可以制造器物的人才,专门设置一科进行选拔就可以集中国内制造器物的人才,据此可知李鸿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旨在主张改革科举制,设置专门的西学科考以培养人才,故A项排除,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和“挽救危亡”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D两项排除。9.【答案】B【解析】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故A项错误;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项正确;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不是当时土地所有制改变的特定的原因,故C项错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即依靠农民阶级同盟军的作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材料“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不能说明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讲述蜀锦织机模型,无法判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说明这些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故C项正确;我国丝织技术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解析】16世纪以后的200年,新航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中的“丝一银”对流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前,通过新航路中西贸易的情况。12.【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总额以及其他项目均有增长来看,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联系所学可知与此同时也经历了曲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状况的评价,排除A、B、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创办后下令各口岸的其他企业十年内规模不能超过“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反映了洋务派力图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本题选A项,其他各项说法错误。14.【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甚至将民族工业归为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故选D。15.【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前,技术的革新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飞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7.【答案】B【解析】材料中“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以及所学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解放思想是指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故B项正确;A项和C项均是改革开放时期;D项是胡锦涛提出的。18.【答案】C【解析】注意文章出自1943年6月7日的上海某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当时上海是沦陷区,日本战事吃紧。经济统制政策就是要“以战养战”,掠夺中国战略资源为战争服务。故选C。19.【答案】C【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没有前途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导致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故C项正确。20.【答案】A【解析】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民间资本可以投资入股,有利于解决合作社的资金不足问题,故答案为A项。合作社仍然属于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应当是三大改造期间,从时间上可排除C、D项。21.【答案】题目:新中国工业化的“改道”。题目:新中国工业的“腾飞”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按思维层次给分,鼓励创新。题目完整;题目、理解、解释三者逻辑统一。理解:从两个阶段或角度;从一个角度或不分阶段。解释:史论结合,提供3则史料说明问题。只提供3则史料无说明。史论结合,提供2则史料说明问题。只提供2则史料无说明。史论结合,提供1则史料说明问题。只提供1则史料无说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理解清楚题意,即搞清楚中国工业化改道与腾飞的含义,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改道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的转变的角度,即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到走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演变;腾飞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来加以考虑。22.【答案】(1)货币不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2)特点: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原因: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便于交换与携带,纸币出现。(3)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手工工场形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趋势:由不统一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联系: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由多样到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了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3.【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解析】第一问结合罗斯福新政回答,第二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回答即可。24.【答案】(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不同:1992年前,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举出两个即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