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33/24/wKhkGWeuys-AcvIbAAMF8FHc8gY548.jpg)
![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33/24/wKhkGWeuys-AcvIbAAMF8FHc8gY5482.jpg)
![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33/24/wKhkGWeuys-AcvIbAAMF8FHc8gY5483.jpg)
![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33/24/wKhkGWeuys-AcvIbAAMF8FHc8gY5484.jpg)
![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33/24/wKhkGWeuys-AcvIbAAMF8FHc8gY54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南TOC\o"1-2"\h\u14943第一章:总体战略与目标设定 3289611.1三农发展的战略定位 3252131.2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46515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推进 412197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26435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539652.3农业产业链建设 512416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 6111543.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241833.2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6241083.3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718386第四章:农民增收与权益保障 7314264.1农民收入增长途径 7214374.1.1发展现代农业 7284404.1.2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7304774.1.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7108344.2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8254834.2.1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 8249504.2.2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8171244.2.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8177224.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8250334.3.1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869324.3.2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854354.3.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31709第五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9130885.1土地确权与流转 9195995.1.1土地确权 91415.1.2土地流转 9271035.2农村土地用途管制 9193165.2.1用途管制原则 914785.2.2用途管制措施 10211325.3农村土地整治与开发 10282155.3.1土地整治 10301275.3.2土地开发 1028302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0148566.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0188216.1.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10186256.1.2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受损地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10306326.1.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企业及个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1110426.1.4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降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 11303736.2农村污染防治 11281336.2.1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1161286.2.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11134096.2.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1290606.2.4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农村工业企业进行排查,督促其达标排放,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污染。 1172056.3生态农业发展 11270946.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广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11319896.3.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 11246266.3.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农田、湿地、森林等资源,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11279366.3.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56346.3.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1122777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 11210497.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2284277.1.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2288207.1.2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 12202067.1.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1226067.2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261347.2.1推动农村法治建设 12104267.2.2深化农村改革 1376867.2.3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1314137.3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 13323367.3.1加强农村民主建设 13137667.3.2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13232467.3.3推动农村民主与法治相结合 1313993第八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 13314068.1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14160158.1.1概述 14161448.1.2发展目标 1495498.1.3主要任务 1458328.1.4具体措施 148878.2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 14125368.2.1概述 14268768.2.2发展目标 14281008.2.3主要任务 14198688.2.4具体措施 15177818.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5127928.3.1概述 15250168.3.2发展目标 15241478.3.3主要任务 15168668.3.4具体措施 1521569第九章:农村文化与民生改善 15190509.1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15293949.1.1文化传承 15248069.1.2文化创新 1622929.2农村民生保障 163469.2.1基本生活保障 16123329.2.2教育保障 16242179.2.3医疗保障 16229989.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6284189.3.1基础设施建设 1629479.3.2公共服务供给 1740729.3.3公共服务均等化 1727441第十章: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173209210.1政策体系与政策创新 1763210.1.1政策体系建设 17236210.1.2政策创新 17611110.2政策实施与监管 18502910.2.1政策实施 181431110.2.2政策监管 18622810.3资金投入与风险防控 18502810.3.1资金投入 183260910.3.2风险防控 19第一章:总体战略与目标设定1.1三农发展的战略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三农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三农发展应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供应稳定。推进农村全面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2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三农发展的目标设定应综合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农村实际状况和农民根本利益,构建以下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发展目标:(1)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保证国家粮食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提高粮食质量,保障粮食供应安全。(2)农业现代化目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4)农村公共服务目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指标体系:(1)粮食生产指标:包括粮食总产量、粮食自给率、粮食质量等。(2)农业现代化指标:包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3)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等。(4)农村公共服务指标:包括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通过以上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三农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路径,推动我国三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推进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种植与养殖比例等方面。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措施应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加以实施:(1)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优化种植与养殖结构,促进农业循环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种植与养殖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业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下措施应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加以实施:(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推广节水灌溉、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3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产业链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措施应在农业产业链建设方面加以实施:(1)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协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培育农业产业链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3)加强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率。(4)推动农业产业链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链为核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3.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产业单一、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2)加强产业链建设。推动农村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紧密的产业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4)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摸索农村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2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以下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重点:(1)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优化农村公共交通网络,方便农民出行。(2)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同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3)提升农村能源供应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力供应水平。同时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农村住房质量。同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升农村环境卫生。3.3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以下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策略:(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研发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期货等。(3)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推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4)培育农村金融人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发挥政策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第四章:农民增收与权益保障4.1农民收入增长途径4.1.1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1.2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途径有: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4.1.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4.2农民权益保障机制4.2.1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财产、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治意识;严格执法,打击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4.2.2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维护农民利益;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4.2.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保障农民权益。主要措施有: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4.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3.1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老年生活。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4.3.2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主要措施有: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益;发展农村医疗事业,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4.3.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具体措施包括:确定合理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证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管理,保证基金安全。第五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5.1土地确权与流转5.1.1土地确权土地确权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明确界定土地权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证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障。(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及时解决土地权属纠纷。(3)加强农村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提高土地确权工作效率。5.1.2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2)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合同鉴证、流转信息发布等服务。(3)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5.2农村土地用途管制5.2.1用途管制原则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3)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4)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5.2.2用途管制措施(1)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用途,严格土地审批制度。(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用途变更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在非农建设用地上。(3)加大对非法改变土地用途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土地资源利用秩序。5.3农村土地整治与开发5.3.1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2)实施土地改良工程,改善土壤质量。(3)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3.2土地开发农村土地开发是指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宜农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2)合理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促进产业发展。(3)加强土地开发项目管理,保证土地开发质量。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6.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6.1.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6.1.2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受损地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6.1.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企业及个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6.1.4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降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6.2农村污染防治农村污染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污染防治措施:6.2.1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6.2.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6.2.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6.2.4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农村工业企业进行排查,督促其达标排放,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污染。6.3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生态农业发展策略:6.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广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6.3.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6.3.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农田、湿地、森林等资源,维护农业生态平衡。6.3.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3.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7.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7.1.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村级组织结构,强化村级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7.1.2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7.1.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培育社区文化。7.2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7.2.1推动农村法治建设法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法治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实施。7.2.2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农村的能力;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要素合理流动。7.2.3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放宽农村社会组织注册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加强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其服务农村的能力;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形成合力。7.3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建议:7.3.1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完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利。7.3.2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建立农村法治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实施。7.3.3推动农村民主与法治相结合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民主与法治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坚持依法治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培育农村民主法治文化,提高农民法治素质。第八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8.1农村教育体系建设8.1.1概述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基础工程,关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提升。本章旨在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8.1.2发展目标(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2)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3)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8.1.3主要任务(1)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提高教育质量。(2)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水平。(3)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高校与农村合作,开展农村人才培养项目。8.1.4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领域。(3)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素质。8.2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8.2.1概述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章旨在探讨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策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8.2.2发展目标(1)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2)引进城市优秀人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8.2.3主要任务(1)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2)引进城市人才: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3)促进人才交流: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双向流动。8.2.4具体措施(1)制定农村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2)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3)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4)优化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农村青年创新创业。8.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8.3.1概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章旨在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发展提供人力支持。8.3.2发展目标(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2)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8.3.3主要任务(1)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促进就业创业。(2)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3)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人才供需对接。8.3.4具体措施(1)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明确开发方向和目标。(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权益。(4)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第九章:农村文化与民生改善9.1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9.1.1文化传承在三农发展中,农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农村文化自信。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提高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升农村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9.1.2文化创新农村文化创新是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以下为农村文化创新的方向: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方式,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拓宽农村文化影响力;鼓励农村文化创作,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提升农村文化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交流,促进农村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吸收借鉴城市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农村文化内涵。9.2农村民生保障9.2.1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民生保障首先要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下为基本生活保障的措施: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强农村住房保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2.2教育保障教育是农村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教育保障的措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9.2.3医疗保障农村医疗保障是农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以下为医疗保障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9.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