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逼D.避开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C[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减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开”一词错误。]2.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①中书省②门下省③尚书省④六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③B[由所学学问可知,在三省六部体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下设六部,负责详细事务。]3.唐宋减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B项是唐宋减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心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途。”这里的“中间路途”是指()A.中朝制度 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 D.行省制度C[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阅历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C项符合题意。]5.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状况不符合的是()A.加强中心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逼完全消逝D[由“尽收天下劲兵”可知A项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可知B项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可知C项正确;D项说法太过肯定,与史实不相符。]6.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 B.隋唐C.魏晋南北朝 D.明清C[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心和地方出任高官。九品中正制回来世家门第的选官标准,符合题意“世袭社会”的回潮,故选C项。]7.“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很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允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A[依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解除B、D两项;C项说的不详细,当今教化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项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允的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8.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然制度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利弊参半 B.利大于弊C.弊大于利 D.主见废除B[材料说明科举制实行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主动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项。]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格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担当政务,渐渐演化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担当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冲突?这一冲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依据所学学问,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更。[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化。第(1)问,依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冲突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更。[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减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元时期,实行二府制度,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等级过关练]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心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C[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未能精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虽三分,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未独立施政;B项说法错误,中心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心;皇权达到顶峰的标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11.汉武帝初置刺史时给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官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A.以轻御重、以小监大B.成为地方最高长官C.为了减弱相权而设立D.职权受到明确限制D[刺史代表中心监察地方,解除A、C两项;东汉刺史才是地方最高长官,解除B项;由材料“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故选D项。]12.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更()A.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干脆结果B.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C.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D.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峻减弱B[唐朝时期盛行从军,北宋时期不主见从军,主要是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大批运用文官导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变更的特点;科举制源于隋朝,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制度变更,不是中心宰相职权变更,D项错误。]1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精彩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D[依据题干“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精彩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D项正确。]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进士科考试录用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用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伴参与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育和选拔人才。——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明显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其存在的长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变更。(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材料二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3)依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具有哪些历史借鉴价值。[解析]第(1)问通过细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变更依据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可以从录用的范围、考试的机会、考试的程序是否严格以及考试的内容的变更等多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在评价材料而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时要从主动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体现了该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有利于教化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养成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担保协议书和担保合同
- 军训运动服采购合同
- 智能穿戴设备研发及销售合作协议
- 知识产权维权与诉讼代理协议
- 电子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合同
- 正规住宅房屋买卖合同
- 居间买卖合同与居间协议
- 高空作业人员劳务用工协议书(3篇)
- 项目运营方案研究
-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转让协议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项目部组织机构框图(共2页)
- 机动车登记证书
- ASTM-D471橡胶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液体影响(中文版)(共24页)
- 钽铌矿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小升初数学衔接班优秀课件
- 中国十大名茶(课堂PPT)
-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自我评估表
- 等待戈多中文剧本经典片段 等待戈多中文版剧本
- 钢结构厂房招标文件
- 肥城市死因漏报调查方案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