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目标1.了解《论语》常识,了解孔子思想。2.了解孔子的教化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3.品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本文选自《论语·先进》。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也表达了孔子的思想看法,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都是表示对他们的敬重,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作“侍坐”。2.古文学问积累宗庙与祭祀(二)(1)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削减消遣活动,表示诚意致敬,称为“斋戒”。(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3)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4)九宾: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曾皙(xī)②冉有(rǎn)③毋吾以也(wú)④千乘之国(shènɡ)⑤夫子哂之(shěn)⑥铿尔(kēnɡ)⑦冠者五六人(ɡuàn)⑧风乎舞雩(yú)2.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吗)3.词语说明(1)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轻率连忙的样子(2)千乘之国乘:车辆(3)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4)因之以饥馑因:接着(5)比及三年比及:等到(6)夫子哂之哂:笑(7)以俟君子俟:等待(8)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9)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10)咏而归咏:唱歌4.古今异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5.一词多义(1)如eq\b\lc\{\rc\(\a\vs4\al\co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宗宙之事,如会同或者,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犹如,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2)方eq\b\lc\{\rc\(\a\vs4\al\co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方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在,正值))6.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2)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3)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4)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7.特别句式(1)宾语前置句①毋吾以也(应为“毋以吾也”)②不吾知也(应为“不知吾也”)③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2)状语后置句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②异乎三子者之撰(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8.默写(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特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连忙回答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漂亮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三古今对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eq\f(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eq\f(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eq\f(以②也。居则曰:‘不,样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日在家闲居时常说:‘别人不)eq\f(吾知③也。’如或知尔,则,了解我呀。’假如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eq\f(何以④哉?”,准备做些什么事情呢?”)eq\b\lc\[\rc\](\a\vs4\al\co1(①以:介词,因为。②以:动词,认为。③知:了解。④以:动词,用,做。))段解:写孔子向学生问志。eq\f(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子路连忙轻率地回答说:“假如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eq\f(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⑥之,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eq\f(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⑦三年,,国内又有饥荒;假如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eq\f(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懂得为人的道理。”)eq\f(夫子哂⑧之。,孔子听了,微微一笑。)eq\f(“求,尔何如⑨?”,孔子问:“冉求,你有什么准备?”)eq\f(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冉求回答道:“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eq\f(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我就能让百姓富足。至于)eq\f(其礼乐,以俟⑩君子。”,那些礼乐教化的事,就只有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了。”)eq\f(“赤,尔何如?”,孔子问:“公西华,你有什么准备?”)eq\f(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情愿学习。)eq\f(宗庙之事,如会同,,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eq\f(端章甫⑪,愿为小相焉。”,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eq\f(“点,尔何如?”,孔子又问:“曾点,你有什么准备?”)eq\f(鼓瑟希⑫,铿尔,舍瑟而,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结束,曾点放下瑟)eq\f(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eq\f(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eq\f(曰:“莫⑬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曾点说:“暮春季节,穿上春天的夹衣,约五六个成年人,)eq\f(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⑭乎舞雩,咏,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eq\f(而归。”,歌回来。”)eq\f(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⑮点也。”,孔子长叹道:“我赞成曾点的话啊!”)eq\b\lc\[\rc\(\a\vs4\al\co1(⑤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eq\b\lc\\rc\(\a\vs4\al\co1(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⑥因:接着。⑦比、及:都,是等到的意思。⑧哂shěn:笑。⑨何如:宾语前置,如何。))eq\b\lc\\rc\(\a\vs4\al\co1(⑩俟:等待。⑪端、章甫:端,礼服。章甫,礼帽。这里都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⑫希:通“稀”,稀疏。⑬莫:通“暮”。))eq\b\lc\\rc\](\a\vs4\al\co1(⑭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⑮与:赞成。))段解:写四个弟子对孔子提出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应答。eq\f(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那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位说的)eq\f(何如?”,怎么样?”)eq\f(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eq\f(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笑子路呢?”)eq\f(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eq\f(是故\o(○,\s\up1(16))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⑰见方,因此笑他。莫非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eq\f(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莫非公西华说的)eq\f(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eq\f(而何?赤也为之小,孰,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假如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eq\f(能为之大?”,又能做大事呢?”)eq\b\lc\[\rc\](\a\vs4\al\co1(⑯是故:因此。,⑰安:怎么,哪里。))段解:写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孔子单独和曾皙谈话,说出了自己对前三个人志向的评价。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二|文本探究1.子路等四人各有什么志向?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从四位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的志向虽有区分,但其核心只有一个:“礼治”。礼治是他们实施各自志向的动身点。(1)子路是四人中的年长者,他最先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用礼治教化百姓,整顿军队,使国家强大,是子路的政治志向。从子路“率尔”回答的看法来推断,他有远大志向、坚毅信念,但说话口气大,特性刚直、鲁莽。(2)冉求的志向是:在一个小国里,“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能在三年的时间里,治理一个小国,使国强民富;但用礼教感化人民,还得等待有德之人帮助才能办到。这就反映了冉求长于政事,重视礼治而又虚怀若谷的性格特点。(3)公西华年纪最小,叙述志向语气委婉,他想当一个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相”,学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在学习中了解礼治,实践礼治。这反映了公西华看法谦恭,措辞得当的性格特点。(4)曾皙的志向不是做官治理国家,而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做一个用礼教去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人,他的“沐身而浴德”的志向得到了孔子的赞许。曾皙在孔子发问时,“鼓瑟希,铿尔”,停下手中的乐器,又“舍瑟而作”,挺直了身体,表现了他既从容又有修养、既有礼貌又谦逊的性格特点。2.[技法探微]课文刻画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微环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对于子路,用了神态(“率尔”)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其有志向、坦诚直率,但鲁莽、不谦让的性格;对于冉有,用了语言和细微环节(在孔子点名后才发言)描写,表现了其说话有分寸、长于政事、虚心谨慎的特点;对公西华,也用了语言和细微环节(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发言)描写,表现了其过于谦恭、长于辞令的性格。对于曾皙,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其从容镇静、虚心平和的性格。对于孔子,用了语言和神态(“喟然叹”)描写,表现了其谆谆教化、亲善可亲的性格特点及为国以礼的政治主见。3.[创新表达]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化思想?结合文本简要探究。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观点一:反映了孔子谆谆教化、因材施教的教化思想。首先,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柔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建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渐渐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志向。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白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报以哂笑,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做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回答表示赞同、观赏。这三种迥然不同的看法,足以表明白孔子依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化的教化思想。最终,文章最终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敬重学生的教化理念。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看法上: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终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缘由,体现了孔子宽容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表明白孔子希望弟子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理念。教材迁移讲练特别句式的类型(三)四、倒装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依次,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状况:(一)主谓倒置:主语——谓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②美哉室!(室美哉!)③灼灼其华。(《诗经·桃夭》)(其华灼灼)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二)定语后置:定语——中心语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状况:(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寻可以出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缘木求鱼》)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2)“之……者……”为标记,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数量词。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三)宾语前置:谓(动)——宾;介——宾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需是代词;二是必需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状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主语有时省略)①莫我肯顾(《硕鼠》)译文:“不愿顾惜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沛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望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主语有时省略)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