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典故故事_第1页
幼学琼林典故故事_第2页
幼学琼林典故故事_第3页
幼学琼林典故故事_第4页
幼学琼林典故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学琼林典故目录01阳春有脚02辩士论天03孟嘉落帽于龙山04韩信受胯下之辱01阳春有脚

唐朝宰相宋璟品行高洁,清廉爱民,人们便称赞他就像春天长了脚的阳光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在洛阳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shì]号“文贞”。宋璟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huì]、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02辩士论天

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温想刁难能言善辩的蜀国谋士秦宓,问他天是否有头有脚,秦宓引用《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和“天步艰难”巧妙作答,证明天是有头有脚的。乃眷西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顾。"郑玄笺:"乃眷然运视西顾。"后以"乃眷"喻关怀。乃是仍然,依旧的意思,眷是眷恋此四字可解释为仍然眷恋西方。“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全诗叫:白华。这是周幽王时申后被黜的自伤之辞。意思:怨我命运太艰难,这人无德又无道。[秦宓]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病逝。03孟嘉落帽于龙山

孟嘉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一次,大将军桓温带着下属和孟嘉一起登上龙山赏菊。因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他却毫无觉察。当时,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桓温就让下属写了一篇嘲笑孟嘉落帽失仪的小文。孟嘉看到后,不动声色地戴好帽子,提笔写了一篇答词。这篇答词诙谐而文采华美,大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后来,“孟嘉落帽”这一典故,就用来称颂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孟嘉]

孟嘉,字万年。江夏郡鄳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官员、三国时期东吴司空孟宗曾孙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早年便名扬京师,后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在任上受到了庾[yǔ]亮、褚裒[póu]、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甚至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晚年长期在桓温幕府任职,担任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于五十三岁(一作五十一)时去世。留有“孟嘉落帽”的典故。04韩信受胯下之辱

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喜欢配剑,有个屠夫向他挑衅说:“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不想杀人,就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wěn]。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目录05张良有进履之谦06生子当如孙仲谋07生子须如李亚子08和丸教子05张良有进履之谦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给自己穿上。张良拾起鞋,跪着给老人穿好后,老人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yǐng]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zhái](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战国时期主流道家学派,黄老之道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黄老学派则意为以黄帝,老子为依托,发扬黄帝,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06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汉末年,曹操和东吴交战,曹操看到东吴阵容齐整,孙权英武异常,不由赞道:“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那样!”后人常以这句话表示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孙仲谋]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仲谋]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guàn]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07生子须如李亚子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他英勇善战,率军大破梁军。梁太祖朱温感叹道:“生的儿子就应该像李亚子那样,李家不会灭亡啊!”。[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1]

。但他沉缅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葬于雍陵。08和丸教子

唐代柳仲郢[yǐng]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柳仲郢]

柳仲郢[yǐng](?~864年)唐代大臣,字谕蒙,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柳公绰[chuò](唐朝大臣、书法家)之子。少年时勤读经史,尤对《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史作过深入研究,不仅熟读,而且手抄,与所抄其他经史三十多篇,合辑为《柳氏自备》,经常参阅。所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一书得到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赏识,从此出名。[柳仲郢]

他与宰相李德裕关系密切,被擢[zhuó]为京兆尹。当时的长安,已是一个人口众多、达官显宦集中、富商大贾云集的大都市,商业贸易发达。他出任京兆尹后,政令严明,以法治市。为了管理好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颁布了市场规约,设置了标准计量器具,以监督那些短斤少两、坑害顾客的不法商贩。有一北司官吏在市场仗势欺人,买粟违犯了条约,他立即下令打杀。他从市场经过,有一神策军小将纵马横冲直撞,他令手下人当众杖杀。武宗责问他为何擅杀?他说:“神策军校在闹市跃马,此乃轻陛下法典,不独试臣。臣知杖无礼之人,不知打神策将军”。当时的神策军仗势横行,地方官无人敢管,柳仲郢杀一儆百,使京城秩序从此安定,无人敢违犯条令,受到百姓称赞。目录09戏彩娱亲10毛义捧檄11伯俞泣杖12东征破斧09戏彩娱亲

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敬父母,他七十三岁时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逗父母开心。[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另: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莱子。道教,是中国的国粹,是在华夏本土萌生、成长起来的宗教,究其根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他的生活年代与老聃同时,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老子公元前1301年(商朝)2月15日卯时生,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老莱子]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10毛义捧檄[xí]

东汉人毛义以孝著称。他接受朝廷的任命去做县令,是为了养活母亲。母亲死后,他就辞官回家了。[毛义]

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庐江人。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箪[dān]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逐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毛义]

朝庭得知,送檄文赏封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然时隔不久母亲病逝,朝庭派人专车前来看望,岂知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葬母后隐居山野。(《后汉书·刘平传序》)毛义孝行且不贪利禄,世人称道,便改“临仙桥”为“棒檄桥”,并刻碑石记之。明万历年间,邑人又在“棒檄桥”西南地建“毛公祠[cí]”(晚清又将该祠移建于县城北门,遗址尚存),春秋奉祀。当时,庐江县城如有谁家子女不孝,其街坊邻居便将他们带到“毛公祠”前,先讲上一段“毛义捧檄”的故事,再将他们领到“棒檄桥”下,令他们喝一口桥下河里的水,使他们洗净灵魂,改非悟孝。11伯俞泣杖

东汉人韩伯俞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犯了错,母亲用手杖打他,他发现母亲打得不痛,知道母亲年老无力了,顿时哭泣起来。[韩伯愈]

韩伯愈,亦作韩伯俞,汉代梁国睢阳人,著名孝子,以成语“伯俞泣杖”和同名故事而闻名后世。[韩伯愈]【文言文原文】: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白话文解释】:汉朝的韩伯俞。是梁国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了。受了母亲的打。一些儿也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拿了拐杖打着儿子。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受了。没有一次流着眼泪的。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韩伯俞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觉得悲伤着哭起来了。后世有韩氏家族引用这个典故来命名家族的堂号,曰“泣杖堂”。12东征破斧

西周时,周武王死后,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当国期间,他的兄长管叔、弟弟蔡叔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gēng]一起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大义灭亲,一举平定了叛乱。破斧,战破了斧头,指战争的艰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lǐyuè]。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目录13斗粟尺布14不弃糟糠15乌衣诸郎君16吾家千里驹13斗粟尺布

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流放到蜀郡,在路上他绝食而死。民间作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sù],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后人便以“斗粟尺布”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汉文帝]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xī]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与刘长]

刘邦有八个儿子,结果死的死,亡的亡,等到吕后势力彻底垮台时,只剩下了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刘恒被周勃、王平等人迎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文帝六年(前174年),身为淮南王的刘长因犯下谋反、僭越等多种罪名,论罪当死,大臣们也劝文帝依法办事。对刘长的同党,文帝二话没说,斩尽杀绝。但是,文帝没有杀刘长,只是“赦长死罪,废勿王”,也就是免其死罪,废掉其王爵。不杀归不杀,但就这么放了,也不合适。文帝斟酌再三,下令将刘长从长安发配至蜀郡,并要求“载以辎[zī]车,令县以次传”,也就是让刘长坐车上路,沿途县令要做好接力,从本县送到下一站。大臣袁盎[àng]认为,这样做不太合适,说刘长性格刚强,遭此摧折可能受不了,万一再遇到恶劣天气,得病死了,陛下会背上杀害手足的坏名声。文帝说“特苦之耳,今复之”,只是想让刘长受点苦头,还会让他回来的。文帝交待,刘长这一路上,燃料、菜蔬、炊具、碗筷、床褥等日常生活用具要一应俱全,还特别指示“给肉日五斤,酒二斗,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不但设施齐全,伙食要好,而且还有美女相伴。文帝的安排“布告天下”后,辎车一路向西。结果到了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南)时,刘长死了。长安至雍县,约合现在一百七十公里,中间隔着不少县。若以每天二十公里算,差不多八九天时间。刘长的死亡原因,“乃不食死”。物资供应这么丰富,所谓的“不食死”,是绝食而死,还是没得吃饿死了?答案是后者。原因是刘长坐的辎车车门上被贴了封条。辎车,即一种上有帷盖、前后遮蔽的车;封条,即粘贴在门户或器物上的字条,表示封闭、封存或没收,以防私自开启和动用。车是封闭的,车门贴着象征皇命的封条,没有皇帝的命令,谁敢动?谁敢撕下封条?所以沿途县令“皆不敢发车封”,“肉日五斤,酒二斗”自然也就送不进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八九天困在车内,没得吃没得喝,能不死吗?一边将优待刘长的事儿“布告天下”,一边又命人在辎车上做手脚,致使沿途县令“皆不敢发车封”,文帝表里不一的这手做得确实有点黑,与其留给后世的仁君形象差得很远。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文帝,刘长非死不可。[汉文帝与刘长]

刘长“有材力,力能扛鼎”,常常“自袖铁椎”,因为宿怨,审食其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死在了刘长的铁椎之下,杀了朝廷重臣,刘长还满口道理,好似在标榜自己为民除害。除此之外,文帝即位后,刘长“自以为最亲,骄蹇[jiǎn],数不奉法”,“入朝,甚横”,刘长如此嚣张蛮横,与文帝以仁义治天下相悖[bèi],你这么胡来让文帝脸往哪儿搁?不过,文帝觉得就剩这一个兄弟了,算了,不追究了。刘长的事迹还有很多,如“从上入苑囿[yòu]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益骄恣[zì],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bì],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这些文帝都忍了。其实,文帝最担心的是刘长会造反,因为刘长自幼丧母,刘邦可怜他,“令吕后母之”。刘长是吕后抚养成人的,自然与吕后在同一阵线,或者心里感激吕后;而文帝恰恰是众臣拨乱反正后登基的,与吕后一党界限分明。吕后虽死,吕后抚养的刘长还在,这就让文帝心里不踏实。果然,刘长真的要造反,文帝也只能对这个仅存的弟弟下手了。平心而论,刘长走到这一步,与文帝的纵容是分不开的。刘长有小错误时,“上以亲故,常宽赦之”;刘长杀死审食其时,“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结果刘长越来越嚣张,竟“不奉法度,不听天子诏,乃阴聚徒党及谋反者,厚养亡命,欲以有为”。难怪袁盎也认为“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说文帝对刘长放任不管,没有给他找个好师傅教导,才使刘长毁灭。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郑庄公。郑庄公对弟弟叔段欲擒故纵,坐等鱼儿上钩,最后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天理来收拾他。文帝此举,与郑庄公如出一辙。只是冤枉了那些无辜的县令,刘长辎车所过之县的县令全部被杀,云里雾里地给文帝当了替罪羊,这大概是文帝一生最大的污点。六年后(前168年),传来一支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文帝听后,叹了口气说:“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文中所引均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听文帝此语口气,并没有否认刘长是他害死的。14不弃糟糠

东汉光武帝刘秀想让大臣宋弘抛弃妻子,改娶湖阳公主,宋弘以不能抛弃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为由,婉拒了光武帝。糟糠、酒渣、米糠等粗陋的食物,这里借指跟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宋弘]

宋弘(?―40年),字仲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少府宋尚之子,东汉初年大臣。宋弘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帝直言敢谏。赤眉军攻入长安时以装死得免。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历任太中大夫、大司空,以品行清雅获得称誉。后推举桓谭等人,光武帝喜爱桓谭琴技,宋弘当面斥责其不能忠正奉国。向光武帝多进规谏。湖阳公主守寡,欲嫁宋弘,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推辞。宋弘曾先后为朝廷推举选拔贤能之士三十多人,有的官至相位。光武帝对他很是信任和器重。宋弘后因弹劾上党太守没有证据获罪,罢官回家。数年后在家中去世。[不弃糟糠]

好德如好色有一次宋弘见光武帝,光武帝坐在新屏风前,屏风上画着女人像,光武帝多次回头看屏风。宋弘脸色凝重地说:“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如喜欢美色的人。”光武帝立即命人撤掉屏风,笑着对宋弘说:“听到符合道义的话就服从,行么?”宋弘回答说:“陛下修养品德,我非常高兴。”糟糠之妻当时光武帝姐姐湖阳长公主(湖阳公主)刘黄的丈夫刚去世,刘黄因而守寡,光武帝和她一起议论朝廷大臣,暗中观察刘黄的意思。刘黄说:“宋公的相貌品德,各位大臣没有人赶得上。”光武帝说:“我来想想办法。”后来宋弘被召见,光武帝让刘黄坐在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家中有钱了就换老婆,这是人的本性么?”宋弘说:“我听说卑贱时的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老婆不可抛弃。”光武帝听后,回头对屏风后面的刘黄说:“这事办不成了。”此即成语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的典故出处。15乌衣诸郎君

东晋两大豪门大族王导、谢安都居住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后人便称他们两家的子弟为“乌衣郎君”,即乌衣巷的子弟。[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乌衣巷]

乌衣巷的一砖一石,都是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又无疑是同整个东晋王朝的历史,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史紧紧相连的。原来这条小巷,曾经住过几位叱吒风云的人物。首先是王导,东晋王朝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大臣。起初是晋室琅玡王司马睿的安东司马。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统治一朝内土崩瓦解。王导审时度势,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的唯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是他劝司马睿把都城移到了建康(就是东吴的建业,今天的南京),为东晋打下了立国之本。是他依靠北方士族的力量,团结到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任晋元、明、成三帝的宰辅,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作为晋室中兴的元勋,王导功大无双,一时风光无限。据说司马睿登极那天居然要把王导拉到他身旁同受百官朝贺,民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势薰天。这位东晋的开国元勋,他的府第就在乌衣巷。其次是谢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隐居东山,以诸葛自喻,直到四十多岁才赴任丞相,从而创造了我们词汇中“东山再起”这一成语。上任之初就成功阻止了桓温的篡位之举,太元八年更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奇迹般的一场战役:淝[féi]水之战。以8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100万大军,从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这场被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中,谢安挥洒自如,尽显风流。据《晋书-谢安传》载,当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时,他正在与人下棋。看完军书后面无表情,继续落子。别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其镇静如此。这位挽狂澜于既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人物,他的府第也在乌衣巷。[乌衣巷]

第一次,乌衣巷吸引了历史的目光。可以想象,乌衣巷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的宅邸,作为贵族士大夫的集居地,该是怎样一副热闹繁华的景像!高门大宅,宝马香车。白天画檐若云,晚上灯花如雨。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豪族的院落,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今天当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我们都会惊叹那时候王谢两族子弟的文彩风流。在我们的记忆中,恐怕再没有哪两个家族可以涌现出那样多的人物在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恐怕再没有哪个地方会像乌衣巷那样,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了那么多的史笔留名的身影。人们常说千古风流,首推魏晋人物晚唐诗,东晋南北朝的乌衣巷里,哪怕我们只轻轻一瞥,也已是星光满眼。谢安,刚刚提到过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少年就以风流倜倘闻名。史载他好为洛下书生咏,因为有鼻炎所以声音浓浊,竟成为时髦,导致人们都捏着鼻子学。其性格文静有儒将风度,除了东山再起的典故与其有关外,投鞭断流,风声鹤唳[lì]等由淝水之战出典的成语亦是拜他所赐。16吾家千里驹

前秦皇帝苻[fú]坚曾夸奖他的侄儿苻朗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意思是称赞苻朗年少有为,就像日行千里的良马一样。[苻朗]

苻(音fú)朗(?—389),十六国前秦将领,字远达,氐族。朗字元达,坚从兄子,征拜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封乐安男。坚败後降晋,为员外散骑侍郎,王国宝谮而杀之,有《苻子》三十卷。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人。苻朗是前秦天王苻坚的侄子,苻洛之子。喜经籍,手不释卷。苻坚称之“千里驹”,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封乐安男,在任有政绩。喜欢经籍,谈论虚玄,登山涉水。384年,遣使到彭城请求投降东晋后,加封员外散骑侍郎。到扬州后,他和东晋豪门斗富争奇,侮辱骠骑长史王忱兄弟。几年后,被王氏兄弟王国宝进谗言杀害。著有苻子数十篇[苻朗]

谢安常设宴邀请苻朗,朝中之士都来参加,并排坐在褥席上依着几案喝酒。苻朗事事都要夸耀,吐唾沫时让僮仆跪着张嘴接住,含着他的唾沫到外面去,过一会儿又这样,在座的人都觉得自己比他差很多。苻朗又善于品尝味道,咸酸及肉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会稽王司马道子为苻朗设盛宴,极尽江东的美味。吃完后,问他说:“关中的菜肴比这个怎么样?”苻朗回答说:“都好,只是盐味还没有十分进去。”后来问厨子,果然都像他说的这样。有人杀鸡做给他吃,端上来后,苻朗说:“这只鸡栖息时常常一半露天。”察看一下,果然如此。又吃鹅肉,能知道鹅什么部分长白毛什么部位长黑毛。有人不信,记下来去试他,结果毫厘不差。当时人都认为苻朗懂得品尝味道。目录17负笈千里18立雪程门19刎颈交20周公握发而待士17负笈千里

汉代的苏章曾背着书籍,不远千里外出拜师求学。

负笈,背着书籍,指到外地求学。[苏章]

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苏章年少博学,善作文,曾负笈从师,不惮千里之遥。安帝时,举贤良方正,为议郎。举陈朝政得失,语言率真恳切。后出任武原县令,时逢荒年,他开仓放粮赈饥,使三千多户度过饥荒。顺帝时任冀州刺史。后来,苏章调任并州刺史,摧折豪强,触怒了当权者,因而被免官,乃隐居乡里。当时东汉政治日渐腐朽,民生凋蔽,有人向朝廷举荐苏章,认为他是定国安邦之贤才,朝廷也愿再任用他,苏章终以年大推辞。苏章家居赵郡,其后代至苏则为魏东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苏氏赵郡派系。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叫苏纯,字桓公,有很大的名声,性格倔强急性子而且不怕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就是当面提意见),士子和友人都很忌惮他,见面后都互相说:“见苏桓公,害怕他教诲责备人,见不到他,却又思念他。”京城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大人”。永平年间,在窦固的军队担任奉车都尉,随军攻打北匈奴、车师有功,受封为中陵乡侯,后来做官到南阳太守。苏章从小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荐举贤良方正有学识的人,苏章应对得当,策论高妙,得以任用,(就是选拔年轻干部)担任议郎这一职务。在皇帝面前几次议论政策得失,发表的言论切中时弊,群臣都认为他十分正直。不久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是灾年,苏章立刻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顺帝在位的时候,苏章升职担任了冀州刺史。苏章有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了清河太守,苏章接受任务查证老友的腐败问题。

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案,要依法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人,纷纷对其敬畏。后来苏章异地交换做并州刺史,上折得罪了当地权贵,因为违反了皇帝的旨意当即被罢免。苏章隐居在乡间,不与官场来往。后来又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不肯前去就职。当时,天下日益动荡,人民多有疾苦,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然而朝廷始终没有任用他,苏章最后在家乡去世。18立雪程门

宋代的游酢[zuò]和杨时去拜访当时的大学者程颐,遇到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二人不顾外面大雪纷飞,一直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待程颐醒来,后形容尊师重道。[游酢]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初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程颐见之京师,谓其资可以进道。程颢兴扶沟学,招使肄业,尽弃故所习而学焉。第进士,调萧山尉,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迁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纯仁守颍昌府,辟府教授,纯仁入相,复为博士,签书齐州、泉州判官,召还为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和、濠三州而卒。[杨时]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

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19刎颈交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lìn]相如因有功于国家而被任命为上卿,大将廉颇[pō]很不服气,屡次挑衅,蔺相如却处处相让。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很是羞愧,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府请罪,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刎[wěn]颈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miǎn]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官名,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dào]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刎颈交: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翻译: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20周公握发而待士

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洗头时,听说客人来了,就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迎客。形容为国事操劳,求贤心切。[周公]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周公辅佐武王周公握发而待士: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胞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太王所居之周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是我国西周初年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被历代儒学家称为“元圣”。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后来用“周公吐哺”、“周公握发”、“吐哺握发”、“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比喻礼贤下士,思贤若渴,为招揽人才而殚精竭虑。目录21伯牙绝弦22管宁割席23分金多与24绨[tì]袍垂爱21伯牙绝弦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俞伯牙精通琴艺,樵[qiáo]夫钟子期能准确地理解他琴声中所蕴含的深意,两人因此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拉断琴弦,从此再不弹琴。[俞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荀子·劝学篇》亦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22管宁割席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xīn]一起锄草时挖到一块金子,管宁就像挖到土一样毫不在意,华歆则把金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扔掉。两人一同读书时,有高官乘坐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依然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去观看。经过这些事后,管宁觉得自己和华歆志趣不投,就把同坐的席子割断,与华歆绝交了。[管宁]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qú]东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管宁与华歆、邴[bǐng]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论》。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理解:1、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2、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23分金多与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交情深厚。两人曾一起经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贫,在分钱时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后推荐管仲当上齐相。[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yǐng]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齐僖[xī]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管鲍之交

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jǔ]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后世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24绨[tì]袍垂爱

战国时,魏国人范睢[suī]因受魏国大夫须贾诬陷,改名张禄逃到了秦国,后来当上了秦国丞相。一次,须贾出使秦国,范睢故意穿着破衣服去见他。须贾不知范睢就是秦相张禄,怜悯地说:“你怎么落魄到这种地步?”就把一件厚袍子送给了范睢。后来,范睢念在须贾送袍的情谊上,没有杀须贾。后人便用“绨袍垂爱”表示不忘旧情。绨袍,用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睢]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范雎受袍

范雎,宇叔,战国时魏国人。自幼家境贫寒,想去伺候魏王,但苦于无有门路,就先到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府上做佣人。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陪同前往。主仆留在齐国好几个月,都没能完成任务。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辩才,就派人送去了金子十斤和牛、酒等礼物,范雎婉言谢绝,不肯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心生猜忌,怀疑范雎向齐国出卖了魏国的机密,所以齐才送礼物给范雎。他命令范雎收下齐国送来的牛、酒,退还金子。范雎不知这是须贾耍的花招,加之自己是仆人,不敢不从。回到魏国以后,须贾把齐国向范雎送礼物的事向魏公子的相国魏齐告发。魏齐怒不可遏,也不调查,便令门人鞭打范雎,结果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掉,范雎佯装被打死,门人用草席包了他丢入厕所。当时魏齐正在宴请宾客,人家喝得醉醺醺,轮番去厕所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范雎躲在席筒里,偷偷小声对看守说:老丈若能放我出去,日后一定重重报答!于是看守以范已死请示魏齐,要把尸体扔掉。魏齐酒醉未醒,就随口答应了。尸体被弄出王府。魏齐酒醒之后,觉得其中有诈,赶忙派人查找范雎尸体,果然不见了。范雎逃离相国府后,得到魏人郑平安的同情,二人便一起逃走,躲藏起来,隐名埋姓,范雎改名张禄。此时秦昭王的使者王稽可巧在魏国。郑平安为了保护范雎逃往秦国,假扮成一名小贩,服侍王稽,找机会把范雎推荐给他。三人一同来到秦国,范雎受到秦昭王的礼遇,而且做了秦的相国。两年后,须贾出使秦国,已身居相国的范雎故意穿起破旧衣服来到客栈会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大吃一惊,问道:你原来没有死?见范雎穿的破旧,想不到会做大官,于是又问,你来秦国没有向秦王进谏吗?范回答说,小人岂敢!我以前得罪了魏相国,才逃到秦国来,怎么还敢进谏呢。须贾又问,你在秦国做什么?范回答说,为人做佣人。范雎受袍

须贾见他一副寒酸相一时起了怜悯之心,便留他在客栈里吃酒,同时送他一件厚缯袍。酒间须贾又问,你知道秦国的相国张禄吗?听说他很得秦王的信赖,凡天下事都要听他做主。我来秦国办事,成功与否,或去或留,全在张君身上,你有没有同张君熟悉的朋友?范雎说,我家主人同张君很熟,即使是我这个仆人也可以觐见张君,请让我带您去吧。须贾说,我的车马出了毛病,非要找到大车驷马才能出门,能帮忙修吗?范说,这好办,我愿为您向主人借用大车驷马。第二天,范雎带着驷马大车到客栈接须贾,还亲自为须贾驾车。车子驶到秦相国府门口时,府中人见了都立即回避,须贾感到莫名其妙,大惑不解,心想怎么这些人都怕一位车夫?范雎在相国府院内对须贾说,您先在这里等候,我去通报相国。须贾守着车子在门口等候,好长时间不见范雎出来,就去问守门人,范叔(即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守门人说,我们相府里根本没有叫范叔的人。须贾问,就是刚才为我驾车的那个人。守门人说,那是我们的相国张卷君哪!须贾听后大惊失色,知道自己受范雎戏弄了,再一想自己对待范雎所积下的罪过,胆战惊,赶紧主动请罪,袒衣露体,用双膝跪着由仆人带进相府,哀求范雎宽恕。范雎见跪倒在面前的须贾,怒火满膛,历数他三大罪状:一、我的祖坟在魏国,你带我去齐国,我对魏国本无二心,可回国后,你在魏王面前污蔑我向齐国出卖魏国机密;二、当我受刑后被扔进厕所再受污辱时,你不加劝阻;三、你喝醉酒后往我身上撒尿,心太狠了。我本该杀你,念你送我一件厚缯袍的情分,饶你不死,放你归魏,但责罚不能免。须贾临行前到秦相国府辞行,范雎大摆宴筵款待须贾,同时把各国使节请来,同范一起坐下,面前摆满了美酒佳肴。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其面前放好马料,命令两个囚徒挟着须贾,如同喂马一样往他嘴里塞马料,在各国使节面前污辱他。范雎对须贾连连警告说:“回到魏国替我转告魏王,快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我要带兵血洗魏国京城!”须贾狼狈回魏,魏齐听到这消息,便逃到赵国,但赵国迫于秦国的强大压力,不敢收留魏齐。魏齐见走投无路,就自杀了。赵王把魏齐的人头送到了秦国,范雎终于报了仇。目录25射雀屏而中目26缇[tí]萦上书而救父27侃母截发以延宾28村媪[ǎo]杀鸡而谢客25射雀屏而中目

隋朝时期,定州总管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相貌出众,见识不凡,不愿随便将女儿嫁人。于是,他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前来求婚的人各射两箭,心理暗定谁射中了孔雀的眼睛便把女儿嫁给谁。最后,李渊两箭连中两眼,娶了窦毅的女儿。李渊后来建立了唐朝,称为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北周的贵族家庭,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时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又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炀帝被杀后,逼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割据陇西的薛举之子薛仁杲[gǎo]。[李渊]

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东渡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宋金刚。又命世民东击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四年,击灭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除,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轶闻故事

史公相面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唐公阿婆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窦氏的聪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炀帝看到李渊的脸上皱纹多,便戏称李渊是“阿婆”,李渊回了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贺喜道:“这是吉兆啊,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26弱女缇(tí)萦(yíng)上书救父

汉代名医淳于意有一次不小心把一个商人的妻子医死了,被当地官吏判了“肉刑”。不是被黥面(在脸上刺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汉文帝见其女缇萦奏章上写着“我情愿给官府作奴婢,替父亲赎罪,只求您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很是感动,就废除了肉刑,改判淳于意为打板子。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是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正刑;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而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之外的一种私刑,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随意使用。到了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之后,黥刑又正式成为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种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废除,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缇萦救父]

缇萦的父亲是齐王府管理仓库的主管,复姓淳(chún)于,名意。人们有时也称他为“太仓令”、“太仓公”或“淳于公”。淳于意自幼喜欢钻研医道方术,对于《黄帝内经》、扁鹊的《脉书》,都有深入的研究。担任太仓令后,由于职务清闲,又得当时名医公仆陽庆的真传,使他的医术突飞猛进,虽然非正式的悬壶济世,却救人无数,渐渐有些小名气。凡是有点本领的人,多半都有点桀(jié)骜(ào)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一类人。他替人看病是属于业余性质,全凭兴趣之所至,不顾病人的要求,一般人自然无可奈何,但有头有脸的人则怀恨在心,一心想报复。有一次无意间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dú)职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jiè)往长安接受审判。当时的皇帝汉文帝提倡节俭,贪污渎职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在脸上刺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所谓全家大小,尽皆女流之辈,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长女、次女业已出嫁,只剩下三个女儿在家。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是汉文帝十三年秋天的事。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深宫中,年仅十五岁、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走进大牢。还在路途中,淳于意就反复检讨自己的言行,发觉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气惹出的祸端,因此利用投驿(yì)站的休息机会,着实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而缇萦也反复思索,写好了上书皇帝的状纸。然而这个只有十五岁的乡间女孩到长安市后,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前立即觉得手足无措,投诉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钻西碰,始终不得要领。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最近皇帝会外出打猎。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很明显困难重重。试想皇帝出猎,必定是车骑络绎,旌(jīng)旗蔽空,随从如云,行动如风驰电掣(chè),一个弱女子要想犯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另外,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绊阻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举动,唯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龙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立即格杀,什么上书救父,都成了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bà]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

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当左右武士像拎小鸡一样,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汉文帝看到一个泪流满面的弱女子,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的心念,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不许为难她。状纸上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家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汉高祖总计有八个儿子,吕后砍砍杀杀,迫使薄姬带着当时年仅八岁的儿子刘恒(汉文帝)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十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忧患中成长的岁月,使汉文帝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如今虽贵为天子,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权治理国家。阅罢书状,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不就是当年自己仓皇离京时的化身吗?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于是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刑罪,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诏书:诗曰:“恺(kǎi)悌(tì)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淳于意既蒙赦(shè)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双双望阙[què]叩谢恩典以后,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zī]。从此淳于意痛改矜持作风,专心济世救人,病人上门,随到随看,视病犹亲,殷勤周到,赢得口碑载道。而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更是传遍宇内,留下千古美名。这篇故事通过讲述缇萦上书救父最终使明君汉文帝废除酷刑的故事,展示给我们一个有智有谋的小女孩的形象。“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点在缇萦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幼女缇萦虽然才十五岁,但挺身而出。“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除了缇萦的勇气、孝心、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外,缇萦救父的方式也很理智。她没有盲目地上书,因为一旦触怒皇帝,“立即格杀,什么上书救父,都成了泡影”。她选择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个合适的地点,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并且抓住时机,陈述自己的愿望。缇萦的状纸也很感人,上面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家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字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此情此景,终于打动了汉文帝,赦免了其父。27侃母截发以延宾

东晋著名军事家陶侃年少时家里很穷,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招待好自己的朋友,便剪掉头发到市场上卖了,换钱买来酒菜接待宾客。延宾,迎接客人。这是一个有关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的陶侃的母亲湛氏的故事。[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yìn]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侃母截发]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qìng],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侃母截发]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轶闻故事

陶侃运甓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珍惜光阴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陶母责子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