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件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_第1页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件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_第2页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件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_第3页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件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_第4页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件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身体发展(一)健康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新定义。1948年: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健康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是人的基本权利。1990年: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从古到今,健康与长寿始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传统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第一节

健康与身体发展增加了“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一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综上所述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现代人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无病即健康”。“整体健康”。1234(1)体能

(2)智力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健康内容(1)情绪

(2)精神道德健康健康应“以道德为本”社会适应能力(1)个体

(2)情境(3)改变1.世界卫生组织为现代健康人制定10条健康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心态端正,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抗病能力强,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

身体结构合理,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

眼睛有神,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健康、洁白,无蛀牙,无缺损,无疼痛感;

(9)

头发光译,无头屑;(10)肌肤细滑,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二)健康的评价2.健康的自我衡量标准:

(1)

食得快:内脏功能正常,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

(2)

便得快:胃肠功能良好,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

(3)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4)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5)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6)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7)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

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8)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9)适量运动:运动能改变血液中化学成分,有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保护血液、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

康。要经常参加以耐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如跑步、球类、登山等。(二)健康的评价(三)影响健康的因素1.健康促进因素与健康危险因素健康促进因素:有利于健康的因素。健康危险因素: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或死亡。2.影响健康的四大类因素(1)生物学遗传因素:①生物性致病因素、②心理因素、③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①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如:水、空气、土壤、其他生物等、②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①行为因素、②生活方式。(4)卫生保健因素:①预防服务、②治疗服务、③康复服务。(四)健康的维护1.健康公式: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以上公式中分子越大身体越健康,分母越大身体越差。因此,维护健康的基石是: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四)健康的维护2.健康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1)平衡饮食:饮食营养要均衡:多种谷物、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注意:少油、低盐、无糖,控制主食量。(2)适量运动:定义: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不超过人体承受能力。重要性: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预防、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科学态度:贵在坚持,贵在适度。(3)戒烟限酒:节制欲望和不良嗜好。抽烟、酗酒的危害。(4)心理健康:定义: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特征: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平衡协调构成:先天遗传基础、后天环境影响。影响因素:遗传:机能、体形、性格等。后天: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差异性: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心理状态、身体素质对环境的适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阶段性:幼儿、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阶段。体质具有稳定特征,同时表现出阶段性发展。指导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方针。(一)体制的概念定义: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相对稳定特征。第二节

体质与身体发展(二)体质的内容1.体质概述:体质包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心理发育、适应能力。2.体质具体内容:(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2)生理功能水平(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4)心理发育水平(5)适应能力。3.体质各方面关系:(1)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构成体质基础(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及心理状况是体质的外在表现(4)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影响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促进心理良性发展。(三)体质的影响因素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而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和差异性。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年龄与性别因素4.体育锻炼5.其他因素(四)体质的健康标准1.身体发育良好(1)生长发育定义:生长指身体变化,

发育指器官系统形态机能变化。(2)影响因素:遗传、营养、自然生长

及体育锻炼(加速完善过程。(3)体育锻炼效果:提升青少年身高

(4—8cm)。(4)体形健美标准:健壮、匀称和谐、

比例协调。(5)健壮体格意义:体能发展的基础。2.精神状态良好,生命力旺盛(1)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衡量体质的关键方面。(2)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关系:相互影响。(3)生命力旺盛表现:精力充沛,精神状态佳。(四)体质的健康标准3.机体适应能力较强(1)锻炼对机体体温调节的影响:改善

机能,提高适应能力。(2)锻炼对自然环境适应的提升:增强

抵抗力。(3)锻炼对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的促进:

提高造血机能,预防“文明病”(4)锻炼建议:有意识地在各种条件下

运动,适应不同环境。4.体能全面发展(1)体能定义:身体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2)体能与机体机能关系:发展提高过程一致。(3)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关系:耐力素质

提升促进心血管、呼吸、肌肉持久力发展,

身体素质好则基本活动能力强。(一)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的基本概念:(1)遗传:人体生长发育变化的主要原因,生物体共同特征。(2)遗传现象:子代与亲代在外貌、体态、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3)遗传物质基础:基因,主要成分为DNA。2.遗传的生物学意义:(1)遗传性:生物体属性,为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2)遗传素质差异:存在于群体与亲代子代间,为生物体变异反应(3)遗传性变异:生物体发展的基础,体现在肤色、身高、体重等方面。第三节

影响身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3.遗传与变异的关系:(1)遗传与变异:生命运动中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2)遗传的相对性与保守性:后代继承前代性状,保持人类相对稳定特性。(3)变异的绝对性与发展性:产生新适应性变化,推动人体发展变化与生物进化。4.遗传对大学生机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基因:影响大学生身体形态、技能、肤色、气质、性格及健康、寿命。(2)遗传基因传递:亲代遗传基因(DNA)一致性向后代传递(3)遗传基因变异:亲代间遗传基因排列组合变异,形成生物体发展进化基础。5.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应用:(1)掌握遗传与变异规律:运用优生学原理。(2)改善后代先天素质:繁殖传递亲代优越因素。(二)环境因素(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决定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关键因素。(2)构成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经济水平、物质文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制度。2.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合理营养、良好人文环境、健全医疗保健制度:增强体质的有效保证。3.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1)竞争激烈:带来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2)工作复杂:导致躯体和精神疲劳。(3)社会公害:大气、水源、辐射、噪声污染,低劣变质食品,不良风气。4.人类社会的必要性:提供物质生活保障: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狼孩”事例:脱离人类社会环境,失去人的基本特征。5.社会差异对人体发展的影响:社会制度、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人体发展。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贫困:导致体质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6.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长寿命:以日本与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的婴儿寿命对比为例。(二)环境因素(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1)自然环境:天然形成的水、空气、土壤、阳光等生存系统。(2)重要性: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体保持生态平衡。2.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良好自然环境:促进人体健康。(2)地理地质因素:导致地方病,微量元素失衡。3.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污染:(1)经济发展与人为活动: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城市植被减少。(2)工业污染:烟囱排放、汽车废气、噪音等。(3)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体健康,引发疾病与死亡。(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4.环境保护与防止污染的措施:(1)国际关注:政府与民众重视环境保护。(2)具体措施:保护臭氧层、净化自然环境设施建设、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5.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1)加强环保意识:爱护自然,注意环境卫生。(2)积极贡献: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做出贡献。(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1.家庭环境的重要性:(1)家庭环境:社会公民身心发展的基础。(2)家庭因素: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期望水平、家庭关系等。2.不良家庭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青年人问题:自由散漫、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好逸恶劳、任性孤僻、人际关系不良。(2)根源:家庭环境不良因素。3.良好家庭环境的积极作用:(1)塑造健康人格:积极影响与深远影响。(2)家长责任:注重全面健康,促进健全人格建构。(二)环境因素(家庭环境)4.家长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中的角色:(1)引起重视:帮助孩子维护心理健康。(2)观念更新:避免观念滞后造成心理障碍。(3)生活方式调整:培养良好情绪、乐观性格,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改变不良习惯5.家庭教育中的重点:(1)培养稳定情绪与乐观性格。(2)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习惯。(二)环境因素(家庭环境)1.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1)社会适应: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间的积极沟通关系。(2)身心状态调整:使个人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2.加强个性修养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1)个性修养重要性: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个性。(2)性格决定命运:自信、谦虚、自尊、自强。(3)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熟悉社会规范,掌握技能,加快社会化。(4)传统文化汲取:明礼好仁、平等尊重、团结互利、真诚守信。(5)沟通技巧:赞美、换位思考、感恩、批评建议的艺术。(6)增强人际交往主动性。(二)环境因素(社会适应能力)3.增强挫折承受力,勇于走出困境:(1)挫折不可避免: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2)挫折承受力: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3)应对挫折:激发意志,改进方法,提高能力。(4)勇于面对:正视挫折,采取积极态度。(5)预见与准备:未雨绸缪,勇于走出困境。(6)应对变化的精神:《谁动了我的奶酪》启示,敢于并善于改变自己。4.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1)个人成长过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2)自我与社会关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3)积极互动关系:建立个人与社会双赢的良好效果。(二)环境因素(社会适应能力)1.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联系:(1)心理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2)心理状态影响躯体健康。2.影响人体心理因素的两个方面:(1)消极情绪的影响:消极情绪种类:焦虑、怨恨、忧郁等对大脑皮质的恶性刺激。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医学论述:《黄帝内经》中的“怒伤肝、思伤脾”等。(2)愉快情绪的影响:愉快情绪种类:希望、快乐、豪爽等。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安宁、幸福、长寿。生理机制: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器官系统活动。(三)心理健康因素3.心理健康的标准:不确定的衡量指标。心理健康人的特征:正常智力和逻辑思维、积极稳定情绪、坚强意志、良好性格、适度应激反应、心理与行为协调。4.评价心理健康的方面:涵盖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三)心理健康因素1.自我意识:(1)定义: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2)重要性:心理健康的重要过程。(3)内容:自我观察、认识、判断和评价。(4)目标:完善自我观念,建立明确自我意识。2.人际关系:(1)必要性:良好人际关系是交往的必要条件。(2)标志: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3)作用: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能力。(4)前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及关系。(5)目标:和谐人际关系,得到尊重与成功。(三)心理健康因素(自我意识)3.性心理:(1)标志:人体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2)特点:受理智控制和调节,受社会约束。(3)要求:摆脱低级趣味,高雅适度交往。(4)目标:完善自我观念,建立明确自我意识。4.社会适应正常:(1)定义:正视社会现实,有效应对困难。(2)要求:客观观察,正确认识,协调与改变。5.情绪健康:(1)标准:情绪稳定,心情愉快。(2)内容:愉快情绪多于负性,乐观开朗,善于控制与调节。(3)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强度与情境相符合。(三)心理健康因素(自我意识)6.意志健全:(1)定义:完成有目的活动时的心理过程。(2)特点: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3)要求:目的明确,合理反应,控制情绪,言而有信。7.人格完整:(1)定义:健全统一的人格。(2)要求:要素完整统一,正确自我意识,不产生混乱。(3)核心: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统一需要、目标和行动。8.人际关系和谐:(1)特点:乐于交往,广泛深厚关系,真挚朋友。(2)要求:保持独立人格,客观评价,善取人长,宽以待人。(三)心理健康因素(自我意识)1.生活方式定义:(1)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构成。(2)个人可直接实施和控制,对健康影响大。2.健康生活方式:(1)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促进长寿。(2)重要性:维护和增进健康、预防疾病。3.不健康生活方式:(1)增加患病危险性、导致疾病或死亡。(2)需预防、据弃。4.健康生活方式选择与培养:(1)正确选择、自觉培养。(2)意义:实现健康生活方式。(四)生活方式因素1234建立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时间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要克服长时间沉溺于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要控制不良的生活行为1.生命在于运动原理:(1)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力的重要性。(2)机体能量超量恢复,提高功能,增强体质。2.体质的可塑性:(1)体质受遗传影响,有强弱之分。(2)后天科学锻炼和调节可改变体质强弱。3.青少年时期的关键性:(1)身体生长发育不稳定,形态机能未定型。(2)形成和发展良好体型、体态、体质的关键时期。4.体育锻炼的作用:(1)弥补先天不足,获得健壮身体(用则进)。(2)缺乏锻炼导致体质下降(不用则废)。(3)体质强弱的相互转换,运动是最大影响因素。(4)运动改变体质,弱者变强,强者更健壮。(五)体育锻炼因素(一)体育健身的人体科学基础1.人体运动时的物质与能量供应:(1)磷酸原供能系统。(2)糖酵解供能系统。(3)有氧代谢供能系统。(4)运动时有氧代谢供能。(5)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动用特点:①安静时②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③大强度运动④短时间激烈运动时。第四节

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二)适量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理学效应1.经常性的适量运动促进和改善心血管的功能。(1)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2)心率与运动效果的关系(3)理想运动心率范围与锻炼建议2.体育锻炼使运动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1)运动系统组成(2)运动原动力(3)运动时毛细血管变化(4)超量恢复现象(5)运动对骨骼的影响运动性疲劳: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起源:1880年莫索开始研究。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特定机能水平或预定运动强度。(三)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性质与影响生理现象,可恢复复杂身体变化综合反应不损害健康(非过度疲劳)保护性机制疲劳积累与过度疲劳疲劳未及时消除导致积累过度疲劳影响健康与运动能力消除疲劳与恢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疲劳体力恢复,能量物质超量恢复有助于训练水平提高1.运动性疲劳的根源:(1)运动性应激负效应。(2)代谢基质耗竭、代谢产物堆积、代谢环境改变。2.运动生化定义:(1)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特定机能水平或预定运动强度。(2)力竭:疲劳的特殊形式,肌肉和器官无法维持运动。3.疲劳定义的特点与应用:(1)结合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评定疲劳。(2)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应用于运动实践。(三)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意义)4.体育锻炼后的疲劳表现:(1)肌肉疲劳:力量下降、收缩速度减慢、僵硬、肿胀、疼痛。(2)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3)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5.疲劳的程度与影响:(1)轻度、中度、重度疲劳。(2)轻度与中度疲劳可消除,不影响身体。(3)重度疲劳不及时消除影响生活与健康。6.消除疲劳的重要性:运动成绩提高的关键:运动训练科学性与恢复手段有效性。7.疲劳的分类与特点:(1)躯体性疲劳:运动能力下降。(2)心理性疲劳:行为改变。8.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规律:(1)短时间最大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