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
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至IJ、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亦/起大呼
B.又夹百千/求救声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不能/名其一处也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几欲先走走:走开
3.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膜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
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日: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
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J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膜里,汤熨之所
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
秦矣。桓侯遂死。
1.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居五日,扁鹊复见。B.北山愚公面山而居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三)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
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
而来,岂能无怪哉?”
1.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试题答案】
(一)
1.D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C“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
3.D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
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B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
(二)
1.B
2.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3.1一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4.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
L(1)下雨(2)感到奇怪
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2)冲着杨布叫
3.向者/使汝/白而往黑而来
4.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ii)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衣,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
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
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
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
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
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
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
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
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ing):古代楚国的别称。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
西北。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
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
经。⑧攘(rang)臂祛(qii)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
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01碗)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
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
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
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
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
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
±o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②反:同“返”,回,归;③全:保全;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瘦③,故其地之民
无一人无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
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瘦病也,不求善药去尔
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瘦(ying):得大
脖子病。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
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
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
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
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
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
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
不知道是自己丑。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②辄:就;③异:奇怪;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瘦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的地步。
5.★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
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
—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⑪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
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QD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
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a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
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QD任:担负。果——果然,
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
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
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
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
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1.解释:
①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6.★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⑤薮(s6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
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
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
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
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
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1.解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
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
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
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
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
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
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
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1.解释:
①则: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
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
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8.★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
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榛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
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犊: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犊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徇意
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
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
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
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
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
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
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
了。
1.解释
①贵:以……为贵;②聪:听力好;③智:思维敏捷;④塞:
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
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
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
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
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
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
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
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
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
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
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
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
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
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认识;②岂:难道;③道:遵循;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躁嘤⑨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
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踝蹬(die
xie):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
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
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②如故:像先前一样;③鸣:叫声;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
是不可取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5分)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每空0.5分,共1.5分)
自谓可将十万(率领)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让)人几为鱼(几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总是每天独自漫步在庭院里,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3、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译文:刘羽冲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
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
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
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
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
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是欺
骗我的吗?”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即字句翻译以及内容理解,在句子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翻译点。
二、关联词练练练(3分,每空0.25分)
1、(只要)你同意,我们(就)按计划行事。
2、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边看边思索。
3、邱少云(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挪动一寸地方。
4、王芳爱好体育,每天早晨(既)跑步,(又)做操。
5、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能又准又快地画出来。
6、(因为)小兰坚持锻炼,(所以)她的身体非常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相关知识,我们备考时要注意常见的九种关系及其关联
词,并学会造句运用。
三、我是小小百科家(3.5分,每空0.25分)
1、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诗圣”是(杜甫),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2、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是(新浪)(搜狐)(网易)。
3、我国“春城”指(昆明);“泉城”指(济南);“羊城”指(广州);“山城”指(重
庆);“榕城”指(福州)
4、“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名言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解析:本题考察了中外文学常识以及百科知识,要做对此类题没有特殊的途径,
关键靠我们多多留心,多多积累。
四、标点符号练习(3.5分)
1、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D)
A、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格言,会使你受益终身。
B、《海底世界》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你读懂了吗?老师问我。
C、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D、动物园里有大象、狮子、老虎多种动物。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C)
我爱读小学生报你呢
AOo?。?CO,?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三种不同的标点表示三种不同的含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解析:本题考察标点符号运用,做此类题时我们首先得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特
点及用法,然后认真读题,选择适当的标点符号。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
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
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ao)年老的妇人。[杵](chii)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蹴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日:”请
损之,月搜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
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话篇
(一)
[甲]女婿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
O《绎史•风俗通》
[乙1女婚,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山海经》
1.翻译句子:
①女婿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
②女婿,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3.比较以上二种古书上有关“女婿”的记载,说说“女婿”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甲1
[乙]
(二)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注解: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夸父(
)
2.给加点的字解释:夸父逐走
3.
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5.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从积极意义考虑)?
(三)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祓③。是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⑤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
于河⑦。
[注释]①发鸠:山名。②乌:乌鸦。③其鸣自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
己。④是:这(鸟)。⑤故为:所以变成。⑥埋:填塞。⑦河:黄河。
L给这个神话故事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
2.
翻译: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口衔高山上的木头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
意义?
(四)
洪水滔天,鳏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鳏于羽郊。鳏复生
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注解]息壤:一种能自长自息的土壤。
L这个神话故事中的两个治水英雄分别是和。
2.鳏治水的方法是(填一个动词),借助的神奇的工具是。
3.
翻译:洪水滔天,稣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
4.稣为了拯救万民,毅然携息壤以治洪水,“帝令祝融杀稣于羽郊”。天帝为什
么要杀死他?
5.稣的被杀并没有阻断治水的进程:“稣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稣
复生禹”反映出一种什么可贵的精神?
(五)
盘古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
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
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引《五运历年纪》
注释:黎氓:黎民、民众。
思考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的意思:
(六)
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
长
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
类聚》)
注释:浑沌: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思考题: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其:辟:为:
2、万八千岁,天地开辟的意思是: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
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G”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
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己,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
出,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
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
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B:“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比坐
强不知以为知也G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L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o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
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
思想的束缚。
4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
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1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
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
怎么,为什么。
2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
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①啖:吃。②出:驱除。
2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
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
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
合理均可)
四、1①自:从。②是: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
太愚蠢了吗?
3记述;议论。
5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
来办事。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
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L(l)diio量(长短)(2)dti尺寸'尺码(3)dti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至!J、往)而忘操
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
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
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
实际。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
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
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
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三・1.居: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
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
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
俭(却)困难(了)。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日: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
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烦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1)哪有做臣子的和
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
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
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
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
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
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
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一一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
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一一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
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日:非然也。
I.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
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2.C3.①
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
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
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
王说之,縻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
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2)宣土说之,縻食以数百人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1)替,给(2)通“悦”,愉快\高兴(3)喜
欢'喜爱
2.滥竽充数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
辨。4.(略)
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
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
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
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
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
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
市()
〈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
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
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
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2.①现在你吃掉我,
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
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
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
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
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
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
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
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
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J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乜”。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1)(2)
+.1.(1)卖(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1)我
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
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
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
理?
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
株待兔4.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
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
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想之者,芒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 标识项目制作合同范本
- 4 保温和散热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 Unit 1 Lesson 5 Where Is Dann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布料加工合同范本
- 法律合作建房合同范本
- 蜜饯工厂转让合同范本
-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维修阀门合同范本
- 成华区租房合同范本
- 轨道机车制动系统智能产业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残疾人就业困境及其破解对策
- 【携程公司的战略环境PEST探析和SWOT探析7500字】
- 《油液分析技术》课件
- 运动疗法技术学
- 塔吊租赁(大型机械)-招标文件模板(完整版)2021.5.13
- 物品移交接收单(模板)
- 肺透明膜病课件
- 四川省政府采购专家考试试题
- 消防工程拟投入主要施工设备机具表
- 《战国策》教学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