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_第1页
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_第2页
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_第3页
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_第4页
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及新建防洪堤施工方案编制说明第一节编制说明本工程为岷江市龙溪河水毁修复工程,资金是由国家投资和地方自筹。本工程主要有:土方开挖、砂卵石回填、砼砌卵石、砼基础、大卵石护脚、疏浚清淤等。本施工方案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对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劳动力计划安排,材料供应安排,机械设备配置,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工期保证措施,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给予了充分考虑,突出质量创优、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我公司将以优质、高效、安全、文明为施工宗旨,本着对业主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的施工。在施工中,我公司本着对业主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积极与质量监督部门配合,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管理,从严控制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制定环保措施、自然环境保护措施、控制噪音及杜绝各种声、光、尘污染;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确保施工中不发生伤亡事故,创建安全文明工地。同时,在施工中协同建设单位开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活动,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将建设单位投资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以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第二节编制依据一、根据市水务局提供的招标文件及标前答疑书。二、根据岷江市龙溪河水毁修复工程施工设计图纸。三、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四)《土方工程施工及建筑规范》(五)《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JGJ46–88(六)《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02(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八)《砌体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九)《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02(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14–2001(十一)《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1989(十二)《水利水电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2001(十三)《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001–99(十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十五)《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十六)《堤防工程技术规范》SL51–93(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规范及行业标准(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现场勘探掌握的有关资料及本项目部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调查资料。五、本项目部建设同类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第三节工程概况一、工程说明根据工程布置,本次拟实施的岷江市龙溪河水毁修复工程新建及损毁堤防长度:龙溪河右岸:新建堤防577m(0+582~1+150),损毁堤防230m(0+139~0+366);左岸:新建堤防567m(0+582~1+150),损毁堤防36m(0+164~0+200)。疏浚河道1150m(0+000~1+150)。本工程河段新建防洪堤堤身采用C20砼砌卵石的斜坡式堤,损毁防洪堤堤身采用C20埋石砼重力式挡墙。根据堤基冲刷深度计算结果,栗坪上桥至工程末端河段堤防(护岸)基础埋深(设计河床以下埋设深度)按3.0m考虑,堤高为7.1~7.4m。二、水文地质(一)龙溪河流域水文气象1、气象龙溪河流域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春季少雨易发生春旱,盛夏多暴雨、气候湿润,冬季多雾但少霜的特点。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261.2~1499.5mm之间,其中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5%以上。由杨柳坪27年实测资料统计,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31.7mm,多年平均降雨日数202.1天。根据气象站1961~199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5℃,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26.0℃,春季(3-5)月平均气温12.0℃,冬季(12-2)月平均气温6.9℃,最冷的1月气温5.9℃;极端最低气温-5.0℃,出现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7.0℃,出现在8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18.4mm,最大年降雨量为1606.4mm,最小年降雨量为713.5mm,降水日数约200天,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8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多年平均风速1.5m/s,历年最大风速18m/s;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50mm;多年平均日照为1025.3h。2、水文特征龙溪河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径流年内变化与降雨年内变化趋势一致。由于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匀性,径流年内变化较大。据邻近的白沙河杨柳坪站1954年5月~1992年4月资料统计,多年年平均流量为15.7m3/s,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4.951亿m3,年径流变差系数0.22。丰水期(5–10月)的多年平均流量24.4m3/s,占年径流的78%;枯水期(11月–翌年4月)多年平均流量6.86m3/s,占年径流的22%。历年实测最大流量1450m3/s(1972年8月24日),最小流量1.5m3/s(1953年1月2日)。最大年平均流量22.1m3/s(1964年8月~1965年4月),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41倍,最小年平均流量9.5m3/s(1974年5月~1975年4月),是多年平均流量的0.61倍,最大、最小平均流量之比为2.33,可见径流年际变化较为稳定。龙溪河龙池河段多年年平均流量为3.36m3/s,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058亿m3,年径流变差系数0.22。丰水期(5–10月)的多年平均流量5.22m3/s,占年径流的78%;枯水期(11月–翌年4月)多年平均流量1.47m3/s,占年径流的22%。(二)工程地质1、工区稳定性及环境工程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工区存在影响工区稳定性及建筑物安全的不良地质作用。龙池镇位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通过龙池镇的南岳村、东岳村、栗坪村、广福村和云华村。拟建工区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工区场地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的区域。2、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力学性质评价(1)堤基渗流稳定河堤地基主要为泥石流堆积层,局部为冲洪积层,是由碎石块、漂卵砾石层组成的,透水性较强,抗渗性较差,破坏型式为管涌型。对堤基渗透稳定不利。因此,在工程措施上需采取相应的防渗和排水等工程处理,使地基处于抗渗稳定状态。(2)堤基沉降及不均一变形由于堤基地层结构多为碎石块、漂卵砾石层组成,厚度较大,力学强度较高,地基土承载力,压缩、变形模量等物理力学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3)堤基稳定、堤基抗地震液化稳定问题拟建工区地层结构比较简单,均为碎石块、漂卵砾石层组成,堤基稳定性好。综上所述,碎石块、漂卵石层可直接作为堤基的持力层使用,但由于其抗洪冲刷稳定性差,建议采取增大堤基埋深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由于工区地下水位高,增大堤基埋深后河堤基础多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下,而碎块石、砂卵石为强透水层,施工中存在基坑涌水问题,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以确保施工期临时边坡的稳定。3、堤基地质结构分类根据地质测绘和坑探成果,水毁修复河段地基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下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上部厚度约5m,下部厚度10~25m,堤基地质结构类型为双层结构。4、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水毁修复河段堤基,基本不存在抗渗稳定和特殊土引起的问题,仅在局部存在渗透变形问题,未来泥石流的影响使局部会有险情出现,但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按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属于B类堤基。三、施工范围施工设计图纸中所有工程施工。四、本合同段主要工程量项目单位总工程量备注土方开挖m317200主要为砂卵石砂卵石回填压实m312500C20砼砌卵石m37420C15砼基础m31200C20埋石砼m34800大卵石护脚m314100Φ50mmPVC排水管m650无纺土工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