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市济南市2025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语文-山东市济南市2025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语文-山东市济南市2025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语文-山东市济南市2025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语文-山东市济南市2025年1月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U25年1月济南市高二其未学习质量检测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知识(本题共9小题,27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淤塞(sāi)脊梁(jǐ)悬崖勒马(lè)熙熙攘攘残无人道B.寒噤(jìn)干戈(gē)咄咄怪事(duō)无稽之谈千钧雷霆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②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何等贫乏 ③《大战中的插曲》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每命人道主义的坚守。④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中对西._更难搜集为此所的材料。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A.制定肤浅反映必须侦察只有……才B.制定浮浅反应必须侦查只要……就C.制订肤浅反映必需侦察只有……才D.制订浮浅反应必需侦查只要……就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②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9.③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所向披靡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④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事物发展规律。⑥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随机应4.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①知者不惑②若火之始然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④当其无,有车之用⑤其脆易泮⑥离骚者,犹离忧也⑦厚币委质事楚⑧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⑨誓天断发,泣下沾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③致知在格物⑤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⑦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⑨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幸好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⑥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⑧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人而不仁,如礼何②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其一人夜亡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①吾为其无用而培之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③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D.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臣子之不孝父君父,所谓乱也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方正之不容也②杖汉节牧羊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⑤单于壮其节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⑦外连横而斗诸侯⑧天雨雪,武卧啮雪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⑤铸以为金人十二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⑦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⑧子卿尚复谁为乎⑨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⑩效死于前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⑫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9.下列各项对人物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描写表现了科波菲尔对污浊恶劣劳动环境的不满。B.“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玛丝洛娃对金钱的渴求和精神的麻木。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圣地亚哥在困境中无奈的妥协。过细节描写表现乌尔苏拉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4.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①知者不惑②若火之始然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④当其无,有车之用⑤其脆易泮⑥离骚者,犹离忧也⑦厚币委质事楚⑧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⑨誓天断发,泣下沾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③致知在格物⑤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⑦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⑨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幸好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⑥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⑧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人而不仁,如礼何②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其一人夜亡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①吾为其无用而培之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③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D.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臣子之不孝父君父,所谓乱也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方正之不容也②杖汉节牧羊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⑤单于壮其节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⑦外连横而斗诸侯⑧天雨雪,武卧啮雪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⑤铸以为金人十二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⑦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⑧子卿尚复谁为乎⑨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⑩效死于前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⑫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9.下列各项对人物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描写表现了科波菲尔对污浊恶劣劳动环境的不满。B.“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玛丝洛娃对金钱的渴求和精神的麻木。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圣地亚哥在困境中无奈的妥协。过细节描写表现乌尔苏拉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足足一路重是务)的是文番七在。变和本创示寸迤官人)人人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由此看来,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手段,讲好文物故事。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材料三:10月7日,长达7天的国庆“黄金假期”圆满收官,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良山,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营造了火热的节日气氛,打造了多样的文旅业态,良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国庆期间,在辣椒峰、骆驼峰脚下的刘氏宗祠,轮番上演的花鼓戏《补锅》、非拳》、祁剧《双拜寿》等经典曲目,让游客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感受新宁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当地旅游日益升温。景区内独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山歌等表演,热闹欢快、声韵悠扬,多彩多姿的山水人文画卷,吸引游客驻足欣赏、热情点赞,为旅游增添一抹火红的亮色。(摘编自《邵阳山·文旅业态多元融合赋能国庆假期“精彩游”》,有删改)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人旅游发展的各环节,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可助力旅游发展。B.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就是要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C.对国家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旅游设施进行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共促。D.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呈现文化,也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下列不能体现“跨界多元融合”理念的一项是(3分)A.济南举办儒学文化节活动,游客可以游览“百花洲”与“文庙”,了解儒家思想,感受儒学的精深。B.济南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游客可参观大明湖畔“稼轩祠”,纪念辛弃疾,了解其成就与精神。C.济南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资源是泉水,游客可以参观趵突泉、黑虎泉等著名景点,观赏泉水喷涌的美景。D.济南小吃有独特风味,游客可品尝地道“把子肉”,甚至是“把子肉味酸奶”,体验饮食文化的魅力。1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旅融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认识。(4分)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日照有大树一连好几天,他都梦见了同一株树。①一株需要数人合抱的大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压在地平线上。但即便是梦中,他也清楚,那不是一实在在见过这株大树的。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株大树。那是在日照莒州博物馆。他甫一迈进博物馆的大门,③便被一幅巨大的紫铜浮雕壁画给镇住,吸引住了。尤其是壁画中那一株大树,艺术家把它放在了壁画中最关键的位置。从他站着的角度望过去,好像整幅壁画的重心都落在了这株大树上,也好像整幅壁画都是从这株大树上生长出来的。④不可想象,如果没有这株大树,这幅壁画还能不能撑起来。那是一株羽盖葳蕤如云的大树,圆形果实像宝石一样,镶嵌于扇形叶子间。那是一株银杏树。壁画中,银杏树的树冠尚能拂及的右侧,是一间石室。石室里,一个高束发冠、面目沉静、手持狼毫的学者,正昂然坐于案前。那便是刘勰。莒州博物馆里,设有“刘勰纪念馆”,而刘勰就端坐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是的,刘勰衣冠整洁地端坐在那儿,左手握卷,右手持笔,正沉思书写着什么,眉宇间是一股沉毅笃定之气。站定在纪念馆门口,盯着刘勰的胡子看,他思想却在跑马。在他眼里,能够写出《文心雕龙》这等巨著的人,应该是一位神奇男子。实际上呢?刘勰幼此改变,刘勰也得以离寺出仕。而这一年,刘勰已经37岁了。此后,刘勰虽然也出任过东宫通志的人,刘勰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这是难以言述的一生。某种意义上,《文心雕龙》就像是刘勰抱在怀里的一块敲门砖,仕途之门被敲开了,且有了一番作为,最终却又奉敕回到原点。这是刘勰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深有意味的是,我们最终记住刘勰,不是刘勰曾被帝王家器重,也不是刘勰任县令时留下的“清绩”,而是刘勰得以进入仕途的那块敲门砖——《文心雕龙》。这种戏幸诗家幸”中有所体现。刘勰也的确堪称天才。刘勰在37岁就已完成《文心雕龙》这本文学批评巨著的写作,这让极少的学术著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他也不曾攻读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可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写作方法上,这本“首揭文体之尊”的文学批评著作,都具有开创之功。更重要的是,刘勰在这本著作里创建了一套严密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心雕龙》是当之无愧的一株大树,第一等的大树。任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树怎么疯长,都不可能压住它的光芒。他这么想的时候,日照的朋友正指着纪念馆墙壁上的一张照片说:“我们现在就去看看这株银杏。”壁它它全亩身然凌一整的树鲁话1树整完好j之让等在的让等在的边壁这株银杏生长在城西二十里处的浮来山,生长在定林寺的院子里。不用说,它便是那株在壁画中起支撑作用的银杏的原型了。果真是一株大树。尚未踏进定林寺的山门,他就看见了那株大树。满树绿色的云朵,那是它铺天盖地的枝叶。浓密的树荫里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题刻着清代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的诗文:“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太守推断了银杏树的年龄,也提到了它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一样,拂及了定林寺,日照乃至齐鲁大地。站在这里,感觉这儿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看着眼前的这株大树,看着挂在大树枝头的累累果实,叫人见贤思齐,叫人想起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想起齐鲁大地的孔子,想起历史上那些泽被后世的文化巨人。离开前,他发现身穿蓝格子衬衣的散文名家夏立君先生也参拜于此,夏先生长久地伫立于树前沉思。望着夏先生清瘦的背影,他没敢上前打扰。这位在《时间的压力》一书中,与寻访齐鲁的李白等诸多古人推心置腹的日照作家,估计正隔着一千多年的时空,与他的乡贤刘腮对(选自《文艺报》,有改动)[注]①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东莞莒县(今日照莒县)人。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描述刘勰仕途坎坷,表达对刘勰文学贡献的敬重,也流露出“文章憎命达”意味。C.文章通过描写银杏树的独特景象,直接表现了日照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14.对画线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动词能“塑形”:①句“压”字,极具力量,传神地塑造了梦中之树矗立大地的稳固形象。B.动词能“传情”:②句“跃”字,动感十足,灵动别致,传达“他”对这幅画的依依深情。C.动词能“摹态”:③句“镇”字,生动逼真,细致描摹刘勰的外貌,反映内心受到的震撼。D.动词能“壮势”:④句“撑”字,为壁画增添气势,生动地凸显整幅画在博物馆中的作用。15.文章大量引用诗文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分)16.文章题目是“日照有大树”,文中却用大量笔墨写刘勰,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归①,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管仲不以为非,此固嫡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盘至此乎?《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於乎殆哉!(节选自苏辙《管仲》)材料二: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如贯绳,如画棋局,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节选自苏轼《管仲论》)[注]①三归:三处藏金大宅(一说为“娶三房妻妾”)。三分其国A以为三B军回万人回为一军国三国军G三万人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制,制度,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被孔子称赞仁义。他还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担忧各位公子会争夺君位,引发动乱。B.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宰相人选征询其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有悖人情,不可任用。桓公没有听从,自食恶果。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离间小人,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形成气候。D.管仲想要在短时间内征服天下,所以制定出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看不到古代的司马法了。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注]①强至:字几圣。钱塘人。北宋文学家。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遐踮:远足、跋涉。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先描述山路之漫长且蜿蜒,不仅使游人望峰兴叹,还使马匹也嫌山路崎岖难行。23.后世有人评价强至的创作“气格颇高”。“气格”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也可指诗人的气(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这两句是 来鼓励他不要气馁,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的永恒追问,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4)在《过秦论》中,嬴政为加强集权,采取了“”的愚民政策,最终加速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叶嘉莹先生说:“一个人对社会有多少关怀、有多少爱心和有多少的自私、贪婪之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想入世,我要想为人类、为文化、为学问做一些事,可以没名,但不能被扰乱,保持住内心的一片清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或观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1月济南市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一、基础知识(本题共9小题,27分)二、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12.①材料一侧重从供给的角度论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1分)并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实质和实现路径。(1分)②材料二侧重“文旅融合的原则”,(1分)论述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守正与创新的统一。(1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共4分。每点2分,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出2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6.①作者日照之行的目的是寻访刘勰。大量笔墨写刘勰,符合出行的初衷,也体现作者文②大树见证过刘勰的某段人生历程。题目由大树引出,再写刘勰,丰富了大树③大树是刘勰的象征。刘勰与《文心雕龙》是文学史上的“大树”,写刘勰能更好突出文章④大树与刘勰都与齐鲁有关。历史上刘勰为山东日照莒县人,“日照有大树”,两者交汇于日照,在时间空间共同体现了日照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丰富了文章文化(共6分。每点2分,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共3分。每处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20.(1)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举”,拿;“易世”,朝代更迭;“属”,托付。共4分。每点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2)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制”,统领;“截然”,直接简单;“晓”,明白。共4分。每点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过:③聚敛财富,不能修养自身。④未能阻止五位公子之乱。⑤小人(未能推荐贤能的接班人)。(共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得满分。必须有功过两个方面论述,如只从过的角度正确分析出三点只得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管仲自己有三处藏金大宅(一说为“娶三房妻妾”),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公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管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仲的书,进而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决战胜利而没有其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可以能立于不败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伐孤竹国,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