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_第1页
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_第2页
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_第3页
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_第4页
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术前凝血功能评估要点生理性止血分为: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生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血管收缩:血管受到损伤而发生出血时,局部血管发生收缩,导致管腔变窄、破损伤口缩小或闭合。血管收缩通过神经反射等多种介质调控完成。血小板血栓生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堵塞伤口而达到初步止血。也称为一期止血。血液凝固:上述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凝血途径,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g)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织在内,进而形成了牢固止血栓。称为二期止血。

凝血过程示意图:血栓弹力图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

动态监测全血的凝血及纤溶过程的黏滞度(血液阻力)。具体方法:一旦血栓形成,置于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就会受到血标本中血栓形成的切应力的影响而出现左右旋动,金属探针在左右旋动中会切割磁场线产生电流,电流信息经电脑收集和软件分析处理后形成CFMS图像及参考值。在血液没有凝固的时候为两条重叠的直线,开始凝固后,直线向上下两侧开口,形成有弧度的曲线,达到峰值后,线开始缓慢向中心位置延伸,30min左右趋近稳定。结果判读

R值:

含义:指血样置入TEG开始到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描记图幅度达到2mm)所需的时间(min)。临床意义:反映参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外源性和共同途径)所有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

参考值:正常范围5~10min。

异常值:R值降低,提示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凝血功能亢进;反之凝血因子水平降低,凝血功能降低。注:PT和APTT提示外源性凝血因子和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不能反映其活性[3]。

K值:

含义: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到20mm所需时间(min)。临床意义: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凝血块开始形成时的共同作用结果,即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

参考值:正常为1~3min。

异常值:K值的长短受到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的影响较大,而受到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较小。影响两者的抗凝剂可延长K值;K值延长可被冷沉淀或FFP而纠正。

α角(Angle):

含义: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临床意义: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凝血块开始形成时的共同作用结果,但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参考值:53~72。

注:α角与K值密切相关,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当血凝处于高度低凝状态时,血块幅度达不到20mm,此时K值无法确定。因此,α角比K值更有价值;

影响α角的因素与K值相同。

MA值:含义:TEG图上的最大振幅,即最大切应力系数(mm)。

临床意义:反映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参考值:

50~70mm。异常值:MA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小板的作用(约占80%)要比纤维蛋白原(约占20%)大,血小板质量和数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MA值。

LY30值:

含义:TEG图中在最大凝块强度(MA)值确定30分钟后血栓溶解的百分比。临床意义:代表纤容参数,若大于8代表纤溶亢进。

参考值:0~8。

EPL值:含义:预测在最大凝块强度(MA)值确定30分钟后血栓溶解的百分比。

临床意义:作用同LY30。

参考值:0~15。

异常值:大于15代表纤溶亢进。

CI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