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指南TOC\o"1-2"\h\u31196第一章总体要求 3145801.1指导思想 3269631.1.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221261.1.2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324861.1.3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3140361.1.4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145841.1.5坚持共同富裕。关注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4150951.1.6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乡村产业差异化发展。 4187251.1.7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到2025年,乡村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乡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466051.1.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4202721.1.9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乡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品牌。 4118121.1.1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297911.1.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459101.1.12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412971第二章产业布局规划 4268691.1.13总体定位 4118791.1.14产业发展方向 4232451.1.15基本原则 5323461.1.16区域布局 5319111.1.17基本原则 5238951.1.18产业链条构建 59522第三章农业现代化推进 622995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11091.1.19发展背景与意义 7315131.1.20发展目标与任务 7184511.1.21发展路径与措施 8207281.1.22发展背景与意义 8307211.1.23发展目标与任务 8189881.1.24发展路径与措施 962791.1.25发展背景与意义 9201791.1.26发展目标与任务 9143391.1.27发展路径与措施 918340第五章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10104631.1.28政策背景 10163251.1.29政策内容 10190731.1.30特色农业扶贫 11323711.1.31乡村旅游扶贫 11242821.1.32光伏扶贫 1179041.1.33电商扶贫 11310561.1.34就业扶贫 1181681.1.35增加农民收入 11148721.1.36优化产业结构 11293291.1.37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11248901.1.38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113971.1.39推动乡村振兴 1124273第六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2318741.1.40建设目标 12292641.1.41建设内容 12326931.1.42建设措施 12145351.1.43建设目标 1283821.1.44建设内容 1258051.1.45建设措施 13190651.1.46建设目标 13184551.1.47建设内容 1377881.1.48建设措施 138019第七章乡村人才培育与引进 13318981.1.49政策目标 14168371.1.50政策内容 1493311.1.51政策实施 14190201.1.52机制目标 144491.1.53机制内容 14267031.1.54机制实施 15138411.1.55激励机制目标 1540901.1.56激励机制内容 1588021.1.57激励机制实施 153503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670211.1.58政策背景 1676061.1.59政策内容 1612771.1.60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16293611.1.61生态补偿机制 16136151.1.62生态环境监测预警 16103301.1.63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16180691.1.64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 17198681.1.65重点治理工程 17308661.1.66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与监管 1718435第九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17305641.1.67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1792361.1.68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18291141.1.69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 18166611.1.70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8204291.1.71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18318071.1.72推进乡村法治治理 1916457第十章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 19241911.1.7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9126901.1.74优化政策环境 19105351.1.75加大资金投入 20169411.1.76强化资金管理 20167041.1.77建立成效评价体系 20187591.1.78实施激励机制 20、第一章总体要求1.1指导思想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指南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福祉为核心,发挥乡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节基本原则1.1.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1.2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1.3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1.1.4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1.1.5坚持共同富裕。关注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1.1.6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乡村产业差异化发展。第三节主要目标1.1.7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到2025年,乡村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乡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1.1.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1.1.9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乡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品牌。1.1.1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1.1.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1.1.12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第二章产业布局规划第一节产业发展定位1.1.13总体定位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应立足乡村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经济新格局。1.1.14产业发展方向(1)粮食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粮食产品。(2)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养殖,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畜牧品牌。(3)蔬菜产业: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4)水果产业:发展特色水果,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水果品质,打造地域品牌。(5)林业产业: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6)渔业产业: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7)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第二节产业区域布局1.1.15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2)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发展。(3)强化产业联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1.1.16区域布局(1)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渔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乡村经济新高地。(2)中部地区:发挥粮食、畜牧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3)西部地区: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地域品牌。(4)东北地区:发挥粮食、林业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第三节产业链条构建1.1.17基本原则(1)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3)强化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1.1.18产业链条构建(1)粮食产业链:从种植、收购、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粮食产业链。(2)畜牧产业链:从养殖、屠宰、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畜牧产业链。(3)蔬菜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蔬菜产业链。(4)水果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水果产业链。(5)林业产业链:从造林、管护、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林业产业链。(6)渔业产业链:从捕捞、养殖、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打造完整的渔业产业链。(7)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从景区建设、设施配套、旅游服务、文创产品开发到宣传推广,打造完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第三章农业现代化推进第一节种植业发展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种植业发展应以提高产量、保障质量、提升效益为核心目标。(1)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2)提高种植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3)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繁荣。(1)标准化养殖: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2)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减少疫病风险,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3)饲料资源开发:加强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4)产业链延伸:发展畜产品加工和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三节农业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2)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3)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4)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节农旅融合发展1.1.19发展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旅融合发展是指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旅融合,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丰富农民文化生活。1.1.20发展目标与任务(1)打造特色农旅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产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2)完善农旅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3)培育农旅融合发展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发挥其在农旅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4)加强农旅品牌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旅融合发展成果,提高农旅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1.21发展路径与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旅融合发展项目,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农旅融合发展空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旅产业发展格局。(3)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旅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素质,提升游客满意度。(4)加强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第二节农村电商发展1.1.22发展背景与意义农村电商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农村电商发展有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1.1.23发展目标与任务(1)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电商服务水平。(2)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电商人才素质,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打造农村电商平台。鼓励和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有力支撑。(4)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1.1.24发展路径与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电商发展,为农村电商提供资金支持。(2)优化电商环境。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电商服务水平和效率。(3)培育特色电商产品。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4)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宣传、营销推广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节乡村产业集聚发展1.1.25发展背景与意义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农业为主导,相关产业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1.1.26发展目标与任务(1)打造乡村产业集聚区。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乡村产业集聚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培育乡村产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4)加强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1.1.27发展路径与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2)发挥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3)加强产业协同。推动乡村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4)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乡村产业人才素质,为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五章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第一节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1.28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将其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体系,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政策方向和重点任务。相关政策背景主要包括:(1)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强调产业发展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作用。(2)农业现代化战略:将农业现代化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贫困地区农业效益。(3)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发挥产业扶贫在乡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1.1.29政策内容我国产业扶贫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金融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3)技术支持:加强科技扶贫,推广适用技术,提高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水平。(4)市场开拓:拓展贫困地区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5)人才培育:加强人才培训,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第二节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是指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采取的一种或多种产业发展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产业扶贫模式:1.1.30特色农业扶贫特色农业扶贫是指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实现产业脱贫。如:茶叶、中药材、特色水果等。1.1.31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是指依托贫困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如:农家乐、民俗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等。1.1.32光伏扶贫光伏扶贫是指利用贫困地区的光照资源,发展光伏产业,为贫困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如:光伏电站、光伏扶贫项目等。1.1.33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指通过电商平台,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如:淘宝村、拼多多扶贫项目等。1.1.34就业扶贫就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脱贫致富。如:服装加工、玩具制造等。第三节产业扶贫成效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35增加农民收入产业扶贫项目使贫困地区农民实现了稳定增收,提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1.1.36优化产业结构产业扶贫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1.37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扶贫项目培养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1.1.38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产业扶贫有助于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1.39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六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章将从交通设施、信息设施和能源设施三个方面,阐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节交通设施建设1.1.40建设目标乡村交通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为目标,逐步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农村交通网络。1.1.41建设内容(1)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规划,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保证农村公路安全畅通。(2)农村客运站建设: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站,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方便农民出行。(3)农村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4)农村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农村交通安全水平。1.1.42建设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优化农村公路规划,保证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衔接。(3)强化农村客运站建设,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4)加强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物流业发展。第二节信息设施建设1.1.43建设目标乡村信息设施建设以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目标,实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1.1.44建设内容(1)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能力。(2)农村信息化应用推广:推广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应用,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3)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宣传、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指导等服务。(4)农村信息员培训: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能力。1.1.45建设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优化农村宽带网络布局,提升农村宽带接入能力。(3)推广农村信息化应用,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信息需求。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1.1.46建设目标乡村能源设施建设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为目标,推动乡村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1.1.47建设内容(1)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2)农村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能源供应能力。(3)农村能源消费设施建设:推广节能环保型能源消费设施,降低农村能源消费成本。(4)农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监管体系,保证农村能源安全。1.1.48建设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2)优化农村能源供应设施布局,提高农村能源供应能力。(3)推广节能环保型能源消费设施,降低农村能源消费成本。(4)加强农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保证农村能源安全。第七章乡村人才培育与引进第一节人才培养政策1.1.49政策目标乡村人才培养政策旨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1.50政策内容(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2)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挥成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3)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4)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农村工匠等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5)实施农村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人才。1.1.51政策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2)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证人才培养政策落地生根。(3)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第二节人才引进机制1.1.52机制目标人才引进机制旨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1.1.53机制内容(1)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2)建立人才信息库。收集和整理各类人才信息,为乡村人才引进提供数据支持。(3)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提高人才引进的吸引力。(4)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1.1.54机制实施(1)加强组织协调。各级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证人才引进机制顺利实施。(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扩大人才引进范围,提高人才引进效率。(3)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保证引进的人才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第三节人才激励机制1.1.55激励机制目标人才激励机制旨在激发乡村人才队伍的活力,促进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1.1.56激励机制内容(1)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提供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激励措施,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3)加强人才关怀。关注人才身心健康,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安心工作。(4)推动人才流动。鼓励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1.1.57激励机制实施(1)加强政策宣传。广泛宣传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对激励政策的知晓度。(2)落实激励政策。各级要严格执行人才激励政策,保证政策落地生根。(3)动态调整激励机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适时调整人才激励机制。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1.58政策背景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及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旨在保障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1.1.59政策内容(1)强化法律法规保障。依据《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2)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3)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乡村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严格环境监管。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1.60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合理划定乡村生态保护红线,保证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1.1.61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给予适当补偿,调动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1.1.62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1.63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第三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1.1.64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结合乡村实际,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明确治理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1.1.65重点治理工程(1)水环境治理:加强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保障乡村水环境质量。(2)土壤环境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受损土壤,保障乡村土壤环境安全。(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4)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荒山、荒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1.66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与监管(1)严格项目审批: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2)加强工程监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监管机制,保证工程按期完成、达标验收。(3)落实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第九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第一节乡村治理机制1.1.67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以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2)保障村民自治。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加强村务监督。(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形成社会组织、村民共同治理的新格局。1.1.68优化乡村治理机制(1)完善村务决策机制。建立村务决策咨询、听证、公示等制度,保障村民合法权益。(2)加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3)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摸索村民自治与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节乡村治理能力提升1.1.69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1)提升乡村治理队伍素质。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培训,提高队伍的政策法规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优化乡村治理队伍结构。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乡村治理职务,充实乡村治理队伍。(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治理队伍的薪酬待遇、晋升通道等激励保障措施,激发队伍活力。1.1.70提升乡村治理能力(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开18语文高三第一次月考作文
- 电子测量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生态保护与草原生态治理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绝缘测试考核试卷
- 天津市西青区张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数学试题(含解析)
- 规范的采血流程 2
- 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英语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三次四校联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水工建筑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1月)月考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创新奖申请材料撰写指南与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解读
- 美容师考试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要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形势与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讲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激光雷达笔试试题及答案
- 《运动处方》课件-高血压人群运动处方案例
- 2024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