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_第1页
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_第2页
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_第3页
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_第4页
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行业操作规范汇编TOC\o"1-2"\h\u304第一章基本规定 3198291.1行业标准与法规 3273521.1.1本节概述 3228591.1.2行业标准 447521.1.3行业法规 439901.1.4本节概述 4148331.1.5管理部门责任 4170961.1.6企事业单位责任 430681.1.7个人责任 521223第二章安全防护措施 5280281.1.8防护设备 527991.1个人防护装备 5310901.2特殊防护设备 5281601.2.1防护设施 5209922.1安全防护网 569672.2防护栏杆 5290232.3防滑设施 5258992.3.1安全警示 5173901.1安全警示标志 5251791.2安全警示标语 6233931.2.1安全标识 697532.1设备设施标识 6195912.2环境标识 635022.2.1应急组织与指挥 652011.1建立应急组织 6112191.2应急预案 615311.2.1应急处理 6278222.1突发事件现场处置 649932.2报告 679222.3调查与处理 627662.3.1应急演练与培训 6130193.1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7300183.2应急培训 717939第三章火灾预防与控制 7298243.2.1目的 730183.2.2范围 737543.2.3识别方法 7231743.2.4火灾危险源分类 7116293.2.5目的 7136853.2.6系统构成 8283083.2.7系统设计原则 854463.2.8系统操作与维护 866423.2.9目的 853333.2.10灭火设备分类 8286473.2.11灭火设备操作要求 820943.2.12灭火设备使用注意事项 823761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9308993.2.13目的与意义 9166683.2.14制定原则 959933.2.15预案内容 9150633.2.16应急组织体系 9324433.2.17应急指挥 912743.2.18应急物资储备 10100273.2.19应急装备配置 10250203.2.20应急物资与装备调配 1020178第五章安全生产管理 10288363.2.21目的与意义 10208943.2.22责任划分 1057063.2.23责任落实 1183613.2.24目的与意义 1127743.2.25培训内容 11146243.2.26培训方式与要求 1135213.2.27目的与意义 11162743.2.28检查内容 11287803.2.29检查方式与要求 1219115第六章人员安全管理 12303313.2.30培训目的 121473.2.31培训内容 12169323.2.32培训方式 1211723.2.33培训周期 12296443.2.34基本要求 13242493.2.35具体规定 1381003.2.36分类 1354973.2.37报告 1343963.2.38调查与处理 13127193.2.39整改与预防 1321439第七章环境安全管理 13264853.2.40目的与意义 14288243.2.41评估内容 14129433.2.42评估方法与程序 1456203.2.43目的与要求 14275413.2.44控制措施 14143893.2.45控制程序与责任 15171443.2.46目的与意义 1513353.2.47预案编制 15147363.2.48预案实施与演练 15823第八章信息安全管理 15108493.2.49法规概述 15163733.2.50法规内容 15224503.2.51法规执行 16230413.2.52防护策略 16157893.2.53防护措施 16156983.2.54分类 17161543.2.55处理流程 17300933.2.56处理原则 179471第九章交通安全管理 17193813.2.57目的与意义 17287093.2.58基本要求 17210073.2.59道路安全检查 17132633.2.60处理与救援 18226623.2.61目的与意义 18110503.2.62基本要求 18217173.2.63交通安全设施种类 1818543.2.64交通安全设施管理 18259103.2.65目的与意义 1885523.2.66基本要求 1924183.2.67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内容 19242303.2.68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式 1919840第十章质量安全管理 19128603.2.69目的与任务 19148753.2.70质量安全体系构成 19252063.2.71质量安全体系运行与维护 20171353.2.72目的与任务 2022003.2.73质量安全检查内容 20264493.2.74质量安全检查流程 20197733.2.75目的与任务 2086093.2.76质量安全分类 21114403.2.77质量安全处理流程 21第一章基本规定1.1行业标准与法规1.1.1本节概述为保证公共安全行业的健康发展,本节对行业标准与法规进行明确,旨在规范行业操作行为,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水平。1.1.2行业标准(1)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定期进行制定和修订。(2)标准类别: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3)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保证行业标准在行业内的广泛实施和有效监督。1.1.3行业法规(1)法规体系:公共安全行业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2)法规内容:公共安全行业法规主要涉及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3)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安全行业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保证法规的有效执行。第二节安全管理责任1.1.4本节概述公共安全行业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安全管理职责,保证公共安全行业安全稳定运行。1.1.5管理部门责任(1)制定政策:各级部门应制定公共安全行业政策,指导行业发展。(2)监督管理: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安全行业的监督管理,保证行业安全。(3)调查与处理:部门应对公共安全行业进行调查和处理,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1.1.6企事业单位责任(1)安全生产:企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证生产安全。(2)安全培训: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3)应急处置: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7个人责任(1)遵守法规:个人应遵守公共安全行业法规,自觉维护行业安全。(2)自我防护:个人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3)报告:个人发觉安全隐患或,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协助处理。第二章安全防护措施第一节防护设备与设施1.1.8防护设备1.1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尘口罩、耳塞等,应根据作业环境及危害性质合理选用,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1.2特殊防护设备特殊防护设备包括防化服、防静电服、防辐射服等,针对特殊作业环境,应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和使用。1.2.1防护设施2.1安全防护网安全防护网用于防止高处作业人员坠落,应在临边作业、洞口作业等场所设置,保证作业人员安全。2.2防护栏杆防护栏杆用于防止人员跌落,应在楼梯、平台、阳台等临边场所设置,并保证栏杆高度和强度符合相关标准。2.3防滑设施防滑设施包括防滑垫、防滑条等,应在楼梯、通道、车间等地设置,减少滑倒的发生。第二节安全警示与标识2.3.1安全警示1.1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应根据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的危险程度和性质,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包括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等。1.2安全警示标语安全警示标语应简洁明了,悬挂于显眼位置,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安全。1.2.1安全标识2.1设备设施标识设备设施标识应包括设备名称、编号、功能参数等,便于从业人员识别和使用。2.2环境标识环境标识包括通道、楼梯、紧急出口等指示标识,以及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警示标识,保证从业人员和环境安全。第三节应急处理措施2.2.1应急组织与指挥1.1建立应急组织企业应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和职责,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1.2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应急措施等,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应对。1.2.1应急处理2.1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处置,保证影响降到最低。2.2报告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企业应急组织报告,并按照报告程序向上级部门报告。2.3调查与处理企业应急组织应组织调查,查明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对责任人进行追责。2.3.1应急演练与培训3.1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企业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3.2应急培训企业应加强应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第三章火灾预防与控制第一节火灾危险源识别3.2.1目的火灾危险源识别旨在发觉和评估可能导致火灾的各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公共安全。3.2.2范围本节适用于公共安全行业中各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源识别。3.2.3识别方法(1)实地调查:对场所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场所的基本情况、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等。(2)查阅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如设计图纸、消防验收报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3)专家评估:邀请消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火灾危险源。3.2.4火灾危险源分类(1)火源:明火、电火、摩擦火等。(2)易燃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燃气体等。(3)爆炸危险源:爆炸性气体、爆炸性粉尘、爆炸性混合物等。(4)火灾蔓延途径:火势蔓延、热辐射、烟囱效应等。第二节火灾报警系统3.2.5目的火灾报警系统的设置和运行旨在及时发觉火灾,及时启动灭火设备,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3.2.6系统构成(1)火灾探测器:包括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等。(2)报警控制器:接收火灾探测器信号,进行报警处理。(3)联动设备:如消防泵、防排烟系统等。(4)显示设备:显示火灾报警信息,便于监控和管理。3.2.7系统设计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系统可靠性。(2)考虑场所特点,合理布置探测器。(3)系统具备自检、故障报警功能。(4)系统具备远程传输功能,便于集中监控。3.2.8系统操作与维护(1)定期对火灾报警系统进行检查、维护。(2)保证系统运行正常,发觉故障及时处理。(3)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水平。第三节灭火设备与操作3.2.9目的灭火设备与操作旨在及时扑灭火灾,降低火灾损失,保证公共安全。3.2.10灭火设备分类(1)固定灭火系统: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2)移动灭火设备:包括灭火器、灭火毯、消防水枪等。3.2.11灭火设备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应熟悉灭火设备的功能、使用方法。(2)保证灭火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3)发生火灾时,迅速启动灭火设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灭火。3.2.12灭火设备使用注意事项(1)保证操作人员安全,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2)根据火灾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设备。(3)在灭火过程中,注意火源、电源的切断。(4)灭火后,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洗,保证设备恢复正常状态。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第一节应急预案制定3.2.13目的与意义应急预案制定旨在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响应流程和处置措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3.2.14制定原则(1)科学合理:应急预案应遵循科学原理,合理预测各类突发事件,保证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系统全面:预案内容应涵盖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各个阶段,形成完整的应急体系。(3)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新应急预案,保证其与实际需求相符。3.2.15预案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包括预案总则、组织体系、预警与响应、应急处理、恢复与重建、附则等。(2)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明确突发事件类型、预警级别、响应流程、处置措施、应急资源分配等。第二节应急组织与指挥3.2.16应急组织体系(1)建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2)设立应急办公室,承担日常应急管理和协调工作。(3)建立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应急任务的执行。3.2.17应急指挥(1)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应急工作。(2)应急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应急信息,为应急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3)应急小组:根据应急预案,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突发事件。第三节应急物资与装备3.2.18应急物资储备(1)依据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物资需求,保证储备充足。(2)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实行规范化管理。(3)定期检查、更新应急物资,保证物资完好、适用。3.2.19应急装备配置(1)根据应急任务需求,合理配置应急装备。(2)加强应急装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装备功能稳定。(3)建立应急装备使用培训制度,提高应急人员操作技能。3.2.20应急物资与装备调配(1)制定应急物资与装备调配方案,明确调配原则、流程和责任主体。(2)建立应急物资与装备调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3)加强应急物资与装备调配的监督管理,保证调配过程公平、公正、透明。第五章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责任制3.2.21目的与意义安全生产责任制旨在明确公共安全行业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2.22责任划分(1)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安全生产负总责,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3)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组织本部门从业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职责。(4)从业人员:按照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培训,提高自身安全技能。3.2.23责任落实(1)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追责,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节安全生产培训3.2.24目的与意义安全生产培训旨在提高公共安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预防和减少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2.25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案例分析。(4)应急救援、处理与报告。(5)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职责与权利。3.2.26培训方式与要求(1)企业应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培训计划,保证从业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安全生产培训。(2)培训方式包括: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网络培训、现场教学等。(3)培训结束后,应进行考核,保证从业人员掌握培训内容。第三节安全生产检查3.2.27目的与意义安全生产检查旨在及时发觉公共安全行业安全隐患,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预防和减少发生。3.2.28检查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的执行情况。(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建立与落实情况。(3)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4)隐患排查与治理情况。(5)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情况。3.2.29检查方式与要求(1)定期检查: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保证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发觉和整改。(2)不定期检查:部门、行业协会等应对企业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3)检查结束后,应形成检查报告,对发觉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第六章人员安全管理第一节员工安全培训3.2.30培训目的员工安全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保证公共安全行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3.2.31培训内容(1)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及行业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等。(2)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等。(3)安全知识:包括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等预防及应急处理知识。(4)安全技能:包括消防设施的使用、紧急疏散、自救互救等技能。3.2.32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视频、资料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2)实操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实操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安全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2.33培训周期(1)新员工入职培训:员工入职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安全培训。(2)在职员工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第二节安全行为规范3.2.34基本要求(1)员工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2)员工应自觉维护企业安全秩序,积极参与安全活动。(3)员工应主动发觉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防止发生。3.2.35具体规定(1)工作场所安全行为规范:员工应保持工作场所整洁,不乱扔垃圾,不私拉乱接电源,不使用非指定电器设备。(2)作业安全行为规范:员工应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操作设备前应检查设备状态,保证安全。(3)应急处理行为规范:员工应掌握应急处理程序,遇到险情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第三节安全处理3.2.36分类安全分为轻微、一般、重大和特别重大,根据性质、损失程度及影响范围进行分类。3.2.37报告(1)员工发觉安全应立即上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应在1小时内报告公司安全管理部门。(2)安全管理部门应在2小时内向公司领导报告,并根据性质向相关部门报告。3.2.38调查与处理(1)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调查组,对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责任和损失。(2)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3)对调查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形成报告,报公司领导审批。3.2.39整改与预防(1)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方案,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2)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第七章环境安全管理第一节环境安全评估3.2.40目的与意义环境安全评估旨在系统识别、分析和评价公共安全行业在生产、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或遇到的环境安全风险,以保证行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2.41评估内容(1)环境安全风险源识别: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各类风险源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废弃物等。(2)环境安全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风险类型、风险程度、风险概率等。(3)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评价环境安全风险对周边环境、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影响程度。3.2.42评估方法与程序(1)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案例、专家咨询、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全面评估。(2)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3)成立评估小组,由相关领域专家、技术人员组成,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第二节环境污染控制3.2.43目的与要求环境污染控制是指对公共安全行业在生产、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环境质量。3.2.44控制措施(1)污染源头控制: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产生。(2)污染物排放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3)污染物治理: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等。(4)污染物监测:建立健全污染物监测体系,定期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保证排放数据真实、准确。3.2.45控制程序与责任(1)制定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明确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实施期限等。(2)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环境保护职责。(3)对环境污染控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第三节环境应急预案3.2.46目的与意义环境应急预案旨在应对公共安全行业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保证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响应,减轻环境事件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3.2.47预案编制(1)预案编制应根据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2)预案应包括:预案总则、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预防、应急响应、应急恢复、预案管理等章节。(3)预案编制应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3.2.48预案实施与演练(1)建立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等。(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3)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第八章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节信息安全法规3.2.49法规概述信息安全法规是指国家及地方各级为了保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信息安全法规是信息安全工作的法律依据,对公共安全行业的信息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50法规内容(1)国家信息安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等。(2)国家信息安全行政法规: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准则》等。(3)地方性信息安全法规:如《北京市信息安全条例》、《上海市信息安全条例》等。(4)部门规章:如《公安机关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等。(5)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等。3.2.51法规执行公共安全行业应严格遵守信息安全法规,加强法规的宣传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熟悉法规内容,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第二节信息安全防护3.2.52防护策略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1)物理安全:保证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防止非法接入、损坏和盗窃。(2)网络安全: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措施,防止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3)主机安全:加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的安全防护,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入侵。(4)数据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5)应用安全:加强应用程序的安全性,防止应用程序漏洞被利用。3.2.53防护措施(1)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责任。(2)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发觉安全隐患及时整改。(3)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4)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第三节信息安全处理3.2.54分类信息安全分为以下几类:(1)信息泄露:敏感信息被非法获取或泄露。(2)网络攻击:信息系统遭受网络攻击,导致业务中断或数据损坏。(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感染信息系统,导致业务中断或数据丢失。(4)黑客入侵:黑客非法访问信息系统,获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5)其他安全:如信息设备损坏、人为操作失误等。3.2.55处理流程(1)报告:发生后,应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2)调查:组织专业团队对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损失。(3)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安全隐患。(4)总结:对处理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防止再次发生。3.2.56处理原则(1)及时处理:发生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2)科学分析:调查要客观、公正,找出原因。(3)严肃处理:对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4)加强防范:总结教训,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第九章交通安全管理第一节道路交通安全3.2.57目的与意义本节旨在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2.58基本要求(1)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交通安全管理制度;(2)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3)保持道路畅通,保证交通秩序良好;(4)加强对重点路段、时段的安全监管。3.2.59道路安全检查(1)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查,保证道路状况良好;(2)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及时整改,保证道路安全;(3)加强对桥梁、隧道等特殊路段的安全监测。3.2.60处理与救援(1)建立健全交通处理机制,保证得到及时、妥善处理;(2)提高交通救援能力,保障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3)加强对交通原因的分析,预防类似的再次发生。第二节交通安全设施3.2.61目的与意义本节旨在规范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高道路通行安全功能,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3.2.62基本要求(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交通安全设施的标准与规范;(2)保证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3)加强对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3.2.63交通安全设施种类(1)道路标志、标线;(2)道路照明设施;(3)防护设施;(4)交通监控设施;(5)其他交通安全设施。3.2.64交通安全设施管理(1)定期对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维护;(2)对损坏、缺失的交通安全设施及时修复、补充;(3)加强对交通安全设施的监督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第三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3.2.65目的与意义本节旨在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预防道路交通,营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3.2.66基本要求(1)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2)面向全社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3)结合实际,创新宣传教育方式。3.2.67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内容(1)国家有关交通法律法规;(2)道路交通安全常识;(3)交通安全自护知识;(4)交通案例分析。3.2.68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式(1)开展交通安全讲座、培训班;(2)利用媒体、网络、户外广告等渠道进行宣传;(3)组织交通安全主题活动;(4)结合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交通安全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