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_第1页
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_第2页
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_第3页
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_第4页
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资源保护方案实施细则TOC\o"1-2"\h\u26635第一章总则 4108941.1制定目的与依据 4194071.1.1制定目的 5178891.1.2制定依据 5137201.1.3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等活动。 598271.1.4本细则所指农业资源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水域、湿地、森林等农业用地及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5182091.1.5本细则适用于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划分、管理措施、法律责任等。 5129831.1.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农业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5207261.1.7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应优先保护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开发,保证资源安全。 5132861.1.8坚持综合管理原则。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应实行综合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资源保护。 5286671.1.9坚持法治原则。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应依法进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农业资源保护秩序。 5295031.1.10坚持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520565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 571971.1.11概述 522011.1.12遥感技术 6104591.1.13地面调查 6223731.1.14样方调查 673021.1.15概述 678901.1.16评估内容 659051.1.17评估方法 752141.1.18评估指标 791.1.19数据收集 744161.1.20数据整理与预处理 792541.1.21数据管理 73652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规划 8174511.1.22编制原则 8285771.1.23编制内容 8184141.1.24编制程序 8103451.1.25组织领导 878121.1.26责任主体 9149731.1.27实施步骤 9237781.1.28保障措施 9325631.1.29规划调整 9303231.1.30监督与评估 917930第四章农田资源保护 1019071.1.31保护目标 105431.1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功能不降低。 10100001.1.1保护措施 10174842.1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10101422.1.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和标准。 10284222.1.2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对基本农田实行信息化管理。 1075222.1.3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和积极性。 10149762.2严格基本农田占用审批 1022412.2.1严格审批程序,保证基本农田占用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 1047682.2.2强化基本农田占用补偿机制,保证占补平衡。 1099392.3加强基本农田质量监测与评价 10260432.3.1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基本农田质量评价。 10173252.3.2强化基本农田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应用,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10292541.1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109921.1.1建设内容 10211992.1土地平整 1017882.1.1对田块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田块内部土地平整。 11171482.1.2改善田间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提高农田通行和排水能力。 1148852.2土壤改良 11116302.2.1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11147572.2.2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1120910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1102972.3.1建设灌溉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 1127062.3.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降低农田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 11112131.1提高农田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65701.1.1改良措施 11255422.1采用生物措施改良土壤 11128272.1.1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1189122.1.2应用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11160472.2采用化学措施改良土壤 1178362.2.1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11111942.2.2应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115052.3采用物理措施改良土壤 1167402.3.1深耕翻土,破坏土壤板结层,提高土壤透气性。 11158612.3.2采用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 1148792.4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11273902.4.1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防止土壤污染。 11225092.4.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壤污染风险。 11924第五章水资源保护 11304782.4.3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1139442.4.4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12111932.4.5水资源调配与优化 12118662.4.6水资源节约 12185992.4.7水资源保护 12226252.4.8水环境监测与评估 12321912.4.9水污染治理 12324332.4.10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27334第六章农业生物资源保护 12175592.4.11保护目标 13232432.4.12保护措施 13296452.4.13保护目标 13176242.4.14保护措施 13124642.4.15建设目标 13303872.4.16建设措施 1421688第七章农业环境污染防治 1411352.4.17处理原则 14189821.1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率。 1491821.2建立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处理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14229891.3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提高处理效果。 14255111.3.1处理范围 1493012.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 14256072.2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如农药瓶、化肥袋等。 1426712.2.1处理措施 14262823.1加大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生物质能等技术。 1491703.2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粪便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 14302713.3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水平,推广废弃物深度加工、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1489553.4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体系,提高处理效率。 14111853.4.1管理原则 14133111.1坚持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原则,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 1515851.2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农药化肥生产、销售、使用行为。 1558821.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15134211.3.1使用范围 15314522.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化肥等。 15247462.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调理剂等。 15242292.2.1使用措施 15325443.1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 15208253.2制定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农民合理使用。 1598263.3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1520512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15298333.5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行为。 1535393.5.1防治原则 15112901.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产生。 15229811.2强化源头控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1588161.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力。 15209531.3.1防治范围 15276642.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 1556332.2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造成的污染。 1563042.2.1防治措施 1543183.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15254753.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15180253.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1598323.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涝排旱能力。 15247723.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保护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 1513663.6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觉和解决污染问题。 1513473第八章农业资源监测与预警 15184153.6.1监测目的与任务 164873.6.2监测体系构成 16128083.6.3监测体系管理 1667803.6.4预警目标与原则 16322003.6.5预警指标体系 17103323.6.6预警流程与方法 17276223.6.7应急响应组织 17218603.6.8应急响应流程 17170943.6.9应急响应措施 1727259第九章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与法规 1870393.6.10政策制定原则 18268773.6.11政策制定程序 1851383.6.12政策实施 18308743.6.13法规制定原则 18308093.6.14法规制定程序 1853813.6.15法规执行 19162503.6.16评估原则 195403.6.17评估内容 19271063.6.18评估方法 19639第十章组织管理与责任追究 19276603.6.19组织架构 19275633.6.20职责分工 20298653.6.21协作机制 20194723.6.22责任追究原则 2043243.6.23责任追究范围 20150413.6.24责任追究方式 2019983.6.25奖励措施 21260253.6.26惩罚措施 21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与依据1.1.1制定目的本细则旨在规范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1.1.2制定依据本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的政策规定,结合我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第二节适用范围1.1.3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等活动。1.1.4本细则所指农业资源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水域、湿地、森林等农业用地及农业生态环境资源。1.1.5本细则适用于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划分、管理措施、法律责任等。第三节保护原则1.1.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农业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1.1.7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应优先保护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开发,保证资源安全。1.1.8坚持综合管理原则。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应实行综合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资源保护。1.1.9坚持法治原则。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应依法进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农业资源保护秩序。1.1.10坚持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第一节资源调查方法1.1.11概述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本节主要介绍农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样方调查等。1.1.12遥感技术(1)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通过分析地球表面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获取地表各类资源、环境及生态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调查方法。(2)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植被覆盖调查、土壤侵蚀调查、水资源调查等。(3)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信息提取等。1.1.13地面调查(1)地面调查概述:地面调查是指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和取样,获取农业资源的第一手资料。(2)地面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样方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3)地面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状况、土壤类型、水资源分布等。1.1.14样方调查(1)样方调查概述:样方调查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规则选取若干个样方,对样方内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观测和取样。(2)样方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样方调查、系统样方调查、分层样方调查等。(3)样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土壤类型等。第二节资源评估体系1.1.15概述农业资源评估体系是农业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本节主要介绍农业资源评估体系的内容、方法和指标。1.1.16评估内容(1)农业资源数量评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农业用地数量评估。(2)农业资源质量评估: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3)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评估:包括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进步等。1.1.17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2)定量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1.1.18评估指标(1)农业资源数量指标: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水域面积等。(2)农业资源质量指标:包括土壤肥力、水资源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3)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指标:包括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进步等。第三节数据收集与管理1.1.19数据收集(1)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遥感数据、统计数据、实地调查数据、科研成果等。(2)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等。(3)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数据购买、数据交换、数据采集等。1.1.20数据整理与预处理(1)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清洗等处理,使其符合数据管理要求。(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投影转换等处理,使其适用于后续分析。1.1.21数据管理(1)数据存储:采用数据库、文件系统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2)数据安全:制定数据安全策略,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3)数据更新与维护:定期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4)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规划第一节规划编制1.1.22编制原则农业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农业资源在保护与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2)坚持科学合理原则,依据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地确定保护目标与措施。(3)坚持整体协调原则,充分考虑农业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实现整体协调发展。(4)坚持分区分类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业资源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1.1.23编制内容农业资源保护规划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资源现状分析:分析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变化趋势。(2)保护目标与任务:明确农业资源保护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3)保护措施与政策:制定农业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政策及实施办法。(4)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估算农业资源保护所需投资,分析保护措施的经济效益。(5)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责任主体、实施步骤等。1.1.24编制程序(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明确编制任务、时间节点等。(2)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3)编制规划:根据调查与评价结果,编制农业资源保护规划。(4)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5)审批与发布:将规划报送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发布实施。第二节规划实施1.1.25组织领导农业资源保护规划实施应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的协调、监督和指导。1.1.26责任主体各级是农业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应按照规划要求,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具体职责。1.1.27实施步骤(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时间、任务、责任人等。(2)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农业资源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3)落实保护措施:按照规划要求,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保证保护目标实现。(4)监测与评估:对农业资源保护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措施。1.1.28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政策保障。(2)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农业资源保护所需资金。(3)技术支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保护水平。(4)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资源保护,形成合力。第三节规划调整与监督1.1.29规划调整(1)规划调整原则:规划调整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保证农业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2)规划调整程序:规划调整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评估现状:分析农业资源保护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2)调整目标与措施:根据现状评估结果,调整规划目标与措施。(3)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4)审批与发布:将调整后的规划报送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发布实施。1.1.30监督与评估(1)监督机制:建立农业资源保护监督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2)评估机制:建立农业资源保护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3)问题整改:对评估中发觉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4)信息公开:公开农业资源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四章农田资源保护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1.1.31保护目标1.1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功能不降低。1.1.1保护措施2.1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2.1.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和标准。2.1.2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对基本农田实行信息化管理。2.1.3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和积极性。2.2严格基本农田占用审批2.2.1严格审批程序,保证基本农田占用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2.2.2强化基本农田占用补偿机制,保证占补平衡。2.3加强基本农田质量监测与评价2.3.1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基本农田质量评价。2.3.2强化基本农田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应用,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建设目标1.1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1.1.1建设内容2.1土地平整2.1.1对田块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田块内部土地平整。2.1.2改善田间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提高农田通行和排水能力。2.2土壤改良2.2.1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2.2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农田生态环境安全。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3.1建设灌溉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2.3.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降低农田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三、农田土壤改良一、改良目标1.1提高农田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1改良措施2.1采用生物措施改良土壤2.1.1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2应用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2.2采用化学措施改良土壤2.2.1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2.2.2应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3采用物理措施改良土壤2.3.1深耕翻土,破坏土壤板结层,提高土壤透气性。2.3.2采用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2.4加强土壤环境保护2.4.1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防止土壤污染。2.4.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壤污染风险。第五章水资源保护第一节水资源合理利用2.4.3水资源调查与评估(1)组织开展水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区域内水资源分布、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状况。(2)建立水资源评估制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评估,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2.4.4水资源规划与管理(1)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目标和布局。(2)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2.4.5水资源调配与优化(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类水资源。(2)推进区域间水资源调配,实现水资源优化利用。第二节水资源节约与保护2.4.6水资源节约(1)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等领域节水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2.4.7水资源保护(1)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2)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水资源污染。(3)加强水资源保护区建设,保证水资源安全。第三节水环境治理2.4.8水环境监测与评估(1)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2)组织开展水环境评估,掌握水环境状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4.9水污染治理(1)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等对水环境的污染。(3)加强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4.10水生态保护与修复(1)保护水生态系统,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2)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3)加强湿地保护,发挥湿地在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第一节物种多样性保护2.4.11保护目标为维护农业生物物种多样性,本节明确了以下保护目标:(1)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保证物种不致灭绝。(2)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完整性,防止物种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3)提高物种多样性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参与保护工作。2.4.12保护措施(1)建立健全物种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保证护责任和措施。(2)开展物种资源调查与监测,掌握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3)加强物种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保证保护区内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4)推广物种多样性保护技术,提高物种保护水平。(5)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利用珍稀濒危物种的行为。第二节农业遗传资源保护2.4.13保护目标本节旨在保护农业遗传资源,保证农业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目标如下:(1)收集、保存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防止遗传资源的丧失。(2)提高农业遗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全球农业遗传资源。2.4.14保护措施(1)建立农业遗传资源数据库,加强遗传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2)建立农业遗传资源保存库,保证遗传资源的安全保存。(3)开展农业遗传资源研究与开发,提高遗传资源的利用价值。(4)制定农业遗传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5)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第三节生态农业建设2.4.15建设目标生态农业建设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环境污染。(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4.16建设措施(1)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明确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5)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第七章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第一节农业废弃物处理2.4.17处理原则1.1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率。1.2建立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处理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1.3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提高处理效果。1.3.1处理范围2.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2.2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如农药瓶、化肥袋等。2.2.1处理措施3.1加大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生物质能等技术。3.2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粪便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3.3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水平,推广废弃物深度加工、资源化利用等技术。3.4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体系,提高处理效率。第二节农药化肥使用管理3.4.1管理原则1.1坚持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原则,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1.2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农药化肥生产、销售、使用行为。1.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1.3.1使用范围2.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化肥等。2.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调理剂等。2.2.1使用措施3.1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3.2制定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农民合理使用。3.3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3.5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行为。第三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3.5.1防治原则1.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产生。1.2强化源头控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1.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力。1.3.1防治范围2.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2.2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造成的污染。2.2.1防治措施3.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3.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3.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涝排旱能力。3.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保护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3.6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觉和解决污染问题。第八章农业资源监测与预警第一节监测体系建设3.6.1监测目的与任务本节明确了农业资源监测体系的建设目的,旨在全面掌握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及时发觉和预防农业资源退化、污染等问题,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6.2监测体系构成(一)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农业资源监测网络,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监测站,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处理和分析。(二)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三)监测方法采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监测仪器等多种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3.6.3监测体系管理(一)组织管理明确各级农业资源监测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监测制度,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二)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三)数据管理建立农业资源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第二节预警机制建立3.6.4预警目标与原则本节明确了预警机制的目标,即提前发觉农业资源潜在的危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预警机制建立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预警机制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保证预警结果的准确性。(二)及时性原则预警机制应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动态性原则预警机制应能够根据农业资源变化动态调整预警指标和阈值。3.6.5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建立包括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预警指标体系,为预警工作提供依据。3.6.6预警流程与方法(一)预警流程预警流程包括数据收集、预警分析、预警发布、预警响应等环节。(二)预警方法采用定量预警、定性预警、综合预警等方法,对农业资源进行预警分析。第三节应急响应与处理3.6.7应急响应组织建立农业资源应急响应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有序进行。3.6.8应急响应流程(一)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结果,启动应急响应程序,采取相应措施。(二)应急处理针对农业资源危机事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减轻损失。(三)恢复重建危机事件结束后,及时开展农业资源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6.9应急响应措施(一)技术支持加强农业资源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二)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响应过程中的物资需求。(三)社会动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业资源应急响应工作,形成合力。第九章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政策制定与实施3.6.10政策制定原则农业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政策制定应基于充分调查研究,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实事求是原则: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现状,保证政策符合实际需求。(3)公平性原则:政策制定应保证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平衡,促进农业资源保护的公平性。(4)可持续性原则:政策制定应注重农业资源的长期保护,保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6.11政策制定程序(1)深入调研:对农业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及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方案。(3)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各级相关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4)审批发布:将政策方案提交至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发布实施。3.6.12政策实施(1)宣传培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知晓率。(2)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监督检查机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3)政策调整: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第二节法规制定与执行3.6.13法规制定原则农业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法律依据原则:法规制定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法规的合法性。(2)公平公正原则:法规制定应保证各方权益的平衡,维护公平公正。(3)系统性原则:法规制定应注重与其他相关法规的衔接,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3.6.14法规制定程序(1)起草:根据政策要求,起草农业资源保护法规草案。(2)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各级相关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3)审批发布:将法规草案提交至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发布实施。3.6.15法规执行(1)宣传普及: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法规知晓率。(2)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法规执行监督检查机制,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