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

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

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L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

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

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

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得。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汕。)簌簌(及)载途(zdi)销声匿迹(ni)

连翘(qido)农谚(ydn)差异(cha)翩然(pidn)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次第)②动作轻快的样子。(翩然)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孕育)④纷纷落下的样子。(簌

簌)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载途)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

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销声匿迹)⑧草木盛衰。荣,草木

茂盛。(草木枯荣)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周而复始)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

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C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

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②经度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

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6小

组评分()

【课堂探究】

1.重点阅读67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

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

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

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

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

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

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

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

“大地,,__“苏醒”,“草木”__“萌发”,“花”一一“次第开放”(写春

天);“植物”一一“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一一“销声匿迹”(写秋

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

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9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

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

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

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

“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

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c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

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c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

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

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e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侯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

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

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

学”“简介物候学”,“物侯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

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

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

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c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

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

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一一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d。)衰草连天(shudi)观测(gudn)风雪载(zRi)途

翘起(qid)鬓毛衰(cui)玄观(guM)记载(zdi)

落叶(lu6)丢三落四(Id)落枕Qd。)

差异差hd)差遣差hdi)差错差hd)参差(cl)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ng)发:萌芽、发芽©农谚(Ydn)衰(shud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G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U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Ci):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i)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

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6语:鸣叫.

风雪载(zd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

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Q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

分。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6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

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

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一一再过两个月一一不久

——于是转入一一到了秋天一一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

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

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

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

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洛杏花、桃花拟人

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

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

“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

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s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侯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

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

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C]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

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

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

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

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6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

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

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结果受到低温

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

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

“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

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

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

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侯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

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

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

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

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a纷纷;B.

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

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答案:BA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

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答窠: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

了Q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

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

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

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侯学

物候现象一一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一一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

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

绿绿的"O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

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侯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

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

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

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

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

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

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e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

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

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一扫清字词障碍6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do)衰草连天

(shuai)观测(guan)风雪载(zCii)途

翘起(qid)鬟毛衰

(cui)玄观(guan)记载

(zai)

落叶(lud)丢三落四

(Id)落枕(1比)

差异(chd)差遣

(chai)差错(chd)参差

(cl)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eng)发:萌芽、发芽。农谚

(Yan)衰(shud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a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U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u):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l)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

失。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鸣叫。

风雪载(zE)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教: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

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Q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6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

分。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HT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

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

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一再过两个月一不久一于

是转入一到了秋天一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

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

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

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

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

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O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

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洛杏花、桃花拟人

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借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

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

“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

然的语言Q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

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

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

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

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

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Q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

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

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

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异。

不能对换Q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

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

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

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

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

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Q(第8

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

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

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

段)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

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

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

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A,次第;B.连续;C.陆

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

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

变黄,在秋风中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

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

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答案:BA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

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

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

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

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

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

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

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

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侯学

物候现象一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一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田应武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

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

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年赴美国

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

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

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

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

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榛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

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

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

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

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

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

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一一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

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耻做出了重

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

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

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

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o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落()叶落()枕观()测

翘起()丢三落()四玄妙观()

差()异差()道差()劲参差()

衰()草连天翩然()孕育()农谚()

萌发()销声匿迹()

次第草长莺飞周而复始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

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价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侯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值的有关因素以及研

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

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

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

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

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

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

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侯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

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

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

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

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

意义。

2.读6To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

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

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

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

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

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

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

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

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

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

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

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

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

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

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

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

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

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C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

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

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e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

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

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

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

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

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

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

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

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c《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

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

征、成因和意义。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

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

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

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

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

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

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

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

“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

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

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

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

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

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