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校本教材_第1页
初二语文校本教材_第2页
初二语文校本教材_第3页
初二语文校本教材_第4页
初二语文校本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秦汉之前

1.采葛《诗经》

2.伯牙善鼓琴《列子》

3.博学之《礼记》

4.傲不可长《礼记》

5.大学之道《大学》

6.陌上桑《汉乐府集》

魏晋

7短歌行四操

8.七步诗曹植

唐代

9.滕王阁诗王勃

10.山居秋暝王维

11.登科后孟郊

12.古从军行李斤页

13.虞美人李煜

14.把酒问月李白

15.月夜忆舍弟杜甫

16十五夜望月王建

17.望月怀远张九龄

18.关山月李白

19.贫交行杜甫

20.晚晴李商隐

宋代

21.乡思李靓

22.绝句忐南和尚

23定风波苏轼

24.声声慢李清照

25.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26.鹊桥仙秦观

27.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8.蝶恋花苏轼

29.游山西村陆游

明清

30.论诗其三赵翼

31.狱中题壁谭嗣同

32.对酒秋瑾

33.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34.别离陆龟蒙

35.蜀道难李臼

36.送友人李白

37.别董大高适

38.晚春韩愈

39.望洞庭刘禹锡

40.秋夕杜牧

1国风•王风•采葛

出自《诗经》,是一首出于先泰时代的四言诗,作者不详。表达的是一种急

切的相思情绪。

【原文】采葛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作品注释】

①葛:一种笠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

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可用于针灸。

【作品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作品鉴赏】

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

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名希^,盖

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

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

之久”;牟庭《诗切》乂说是“刺人要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

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

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筲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

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

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

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哲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

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费

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

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类爱的吃语,更无具体的

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口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

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

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

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

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令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脸,一口之别,逐渐

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一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

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

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2伯牙善鼓琴

选自《列子》,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了•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伯牙善

鼓琴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

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

此也⑪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班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

后至也。

【作品注释】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作品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

“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

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

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

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

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1]

【作品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

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日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

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

与友情的标准

3博学之

博学之选自《礼记•中唐》,文章原意旨在教人如何做到真诚,郑玄《礼记注》:“此

劝人学诚其身也。”其中所讲的学习方法对后人的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

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

必强。

【注释】

博学之选自《礼记•中庸》,文章原意旨在教人如何做到真诚,郑玄《礼记注》:“此

劝人学诚其身也。”其中所讲的学习方法对后人的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

笃:切实地:坚定。

思:思考。

辨:辨别。

行:行动,做;实行。

弗:不,表不否定。

措:搁置,终止。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译文】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己,既然要

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

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

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己,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

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

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博学之解释《礼记中庸》子思在第二十章十九条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

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

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

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仃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

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

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

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

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

合一”。“笃”有忠贞不渝,P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

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关于《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

颁、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乂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

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

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

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

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

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4傲不可长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魏征曾用此话来铮谏李世民,夯实了大

唐千年基'I匕此话乾隆曾御笔提来.时时自省,以矫骄妄,现其直沸碑刻仍立于蓟具独乐寺

内,留警后人。此话对时下每个人来说也确是一剂处世良方。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一一《礼记・曲礼上》

【作品译文】

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作品赏析】

傲不可长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染上骄傲,难免自以为是,闭目塞听,再聪明的人

也要变得愚言。目空一切,刚愎自用,阿谀奉承之词则竞相而进,于是忘乎所以,脱离实际,

而且本来和谐的人际美系也公毁损。反之,谦和有礼,待人以诚的人,受人尊敬,居丁庙堂,

却能胸怀旷达,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自然耳聪目明,顺应人心。

欲不可纵

人不可能没有欲求。人对自己的欲求,不能不加以节制但却又很难节制。"欲不除,如

蛾扑灯,焚身乃止。”人一旦萌生贪欲将日益膨胀,最终滑向果恶的深淋I。思想是行为的先

导,心不贪,手自然不会乱伸。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岂不快战。

志不可满

人需要立志,即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坚持奋斗。志与欲不同,孙中山先生劝导青年立志,

说“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要做大事就是“志”,要做大官就是“欲”。一个立志高

远的人,坚毅执着地为宏伟目标而奋进不息,就能拒绝个人名利,不会沉湎于一时成就。一

旦“志满”,或目标降格以求,或不能实事求是,或不能与时俱进,傲、欲、乐之类就会乘

虚而入。因此“志不可满”可以为“四不”之纲。

乐不可极

求乐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坦古人早就告诫我们:乐极生悲。“乐”不单指声色方面的感

官享受,更包含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理性麻木。乐极之人,必然丧失生命活力,即使危机

四伏也视而不见,一旦危机迭起则无能为力。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其实只是一理,凡事可为而必不可逾

度,懂得节制之道也可称大智慧了。

5大学之道

(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一一《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犬卜者,先治具国;欲治具国者,先齐具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珞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求治者否矣(12)o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

未之有也(14)!

【作品注释】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颍、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

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

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颍、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

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

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

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

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

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

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

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

达。

(7)修具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作品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

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

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占代那

些要想在天卜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

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

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刍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

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作品赏析】

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

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竹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

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人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把打

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

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

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

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迅,是“兼善天下”。两千多

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

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

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

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

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

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

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作者简介】

朱欣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

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汜录下来。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H)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

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

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

政期间,巾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丁他的学术思想,在

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

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

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寰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寰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竹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6陌上桑(唐代李白诗作)

《陌上桑》是唐代诗人李白编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原文】陌上桑

——《汉乐府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践u蹋。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I•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I•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里籁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r人,皆言夫始殊。

【难字注音】

隅(yu)敷(fu)笼系(X1)倭(wd)堕(du。)

髻(ji)细(xiGng)绮(qD襦(rii)捋(IQ)

髭(ZJ)须著哨(zhu6qiao)跑I短(chichu)姝(sho)宁(ning)可

共载(z6i)不(fou)千余骑(ji)珈(li)驹(ju)系(xi)马尾鬃鬃(lian)趋(qu)

【词语解释】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

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

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

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陌上桑》的名称的由来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

《乐府诗集》,将本诗收入《相和歌辞》,又题为《陌上桑》.

注:曹操也曾写过“陌上桑”,但其内容与汉乐府的并不相同。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1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儡南,所以说

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本人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一

层美)。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i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细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

1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提,

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1脱帽著帽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

帽。著,戴。峭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跑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因辘彷,井上汲水的用具。宝

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a)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为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皮肤洁白”,原句句意为:他为人清廉,而不

是他为人皮肤洁白。

(髭髭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口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

颇:梢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

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黑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

的提柄。头上梳君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石化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

的线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者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

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

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

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

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弑!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埼白马后

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

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

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

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商。(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作品鉴赏】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

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

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

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

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

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

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

“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祗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

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

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

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

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

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防喝不前.,分

明又喑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

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

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

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

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

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

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

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

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

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吉

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

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

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

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

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以托。“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

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

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

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

进行翦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

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

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

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

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

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

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

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

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

是从这•甲.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

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

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K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

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

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

相比,代表着汉乐府乂i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

本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

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

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

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

欲赚得螺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

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

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

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

罗敷容貌•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

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

化的完美。十分明显,如果没有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

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

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

经验,还是值得后人借鉴。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

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

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

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

取名。因从东汉其它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

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口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

素罗敷。”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

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吉丝为笼系,桂枝为笼

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确实美,并且美得超凡,

美得脱俗,以青丝做提篮的背带,桂枝做提篮的把手,好像能让读者们闻到一丝淡淡的桂花

的香味。杏黄色的绫罗裁成轻柔的裙子,紫色的绫罗做成合身的短袄,和谐的色调搭配,好

似芙蓉出清水,一尘不染。更独特的还是他那头上的装饰,头上梳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式,

耳朵上带的是明月宝珠。使她在高雅中透出几分富贵。

这些都是罗敷的外在之美,是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如果作者只是着重表现这些外

在的美,那么罗敷充其量只是一个“美人儿”,绝对不能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光彩夺目的艺

术形象。罗敷的美是内外统一的,是全方位的。“罗敷喜蚕桑”一句,表现出她的勤劳,这

是百姓对做人的最基本的人格要求,也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和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里,

对一个家庭妇女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是罗敷最可贵的品质,最能体现罗敷高尚人格与品

质的是她而对权贵时的杰出表现。当诗中的“反面”人物“使君”出场之后,罗敷的形象才

真正得到升华,而对“使君”的厚颜无耻,罗敷首先是不畏权贵、义正辞严,其次是沉着冷

静、机智勇敢,斥责“使君”,使显赫的“使君”无言以对、无地自容,最后罗敷大获全胜,

不仅保全了自己,也打击了权贵。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

(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

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

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

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7短歌行(唐代李白诗作)

《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

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旦两鬓成霜,凡人何堪:只有天公、玉女才能与时长存,

T•年万我,操控天象;后六句诗人突发奇想,欲阻拦六龙,留住时光,使人生不老,青春永

驻。全诗悲叹人生太短,写法上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短歌行

【原文】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有扳本为“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嶷①,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①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②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品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

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

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eng):出自《诗经•小雅•鹿

鸣》o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o):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ydn):同“宴”(原文中^为“i燕”)。

匝(zd):周,圈。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

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作品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U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理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普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

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

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

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

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东方人来道谢,曹

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

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

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品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

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

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r《短歌行》还有《长

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

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

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

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苜,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

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

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

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

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儿何?普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

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

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

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

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

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

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

大“贤力”,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

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狙包含了相当强

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了•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

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

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

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

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

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

那么这愁就是•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种积极

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

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

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

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酉操当时考

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且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行嘉宾,鼓瑟

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

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I可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

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

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

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

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莫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

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

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年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

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

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

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