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2/11/wKhkGWetPLKAD1M0AAHiajvywAM060.jp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2/11/wKhkGWetPLKAD1M0AAHiajvywAM0602.jp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2/11/wKhkGWetPLKAD1M0AAHiajvywAM0603.jp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2/11/wKhkGWetPLKAD1M0AAHiajvywAM0604.jp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2/11/wKhkGWetPLKAD1M0AAHiajvywAM0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讲人:陈红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63-3)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身体的延伸——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感官和大脑的延伸——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万倍显微镜下看到的雪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63-4)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自身获得很好的协调。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规则、程序、步骤)实践活动反馈和调节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63-D1)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64-3)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建筑、手工业战争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天文学,气象学(《失落的天书》)数学力学生态科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识产生孙子兵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64-D1)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太阳神号探测器高能加速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65-2)(1)实践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暴露。(2)实践→感官与对象直接接触→直接经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是直接经验。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5-3)大地是球形吗?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24
麦哲伦航海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65-4)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科学理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66-3):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2、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66-4)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3、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66-4)
回忆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约翰·洛克的“白板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对象。它存在两个根本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思想特征(66-6)2、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缺陷的克服(67-1)其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建立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基础上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其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认识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将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辩证过程。反映具有摹写性: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是对客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再现。反映具有创造性:(1)认识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2)人的认识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塑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3)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68-2):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68-4)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局限: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及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还不深刻,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2)理性认识(68-5)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区别: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69-2,3):第一,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要求)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的要求)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开普勒对行星运行规律的发现是建立在第谷的天文观测资料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书本、媒体)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总结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割裂两者关系
唯理论教条主义经验论经验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洛克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培根笛卡尔(2002年研文)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000年研理)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答案要点: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3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分)。
①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69-4)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69-5):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决定:为了改造世界,需要科学理论指导。(69-6)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是由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决定(70-1):
A、正确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B、理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实践。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C、理论只有回到实践当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2、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70-2):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设计,安排,设施)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70-4)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上升到更高一级的程度。——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其一,主观方面,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其二,客观方面,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2、认识反复性的原因(70-6)3、认识的无限性的原因(71-2)具体认识过程的完成: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认识的无限性。→不存在所谓“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4、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1-3)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左的错误:事物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事物转变的条件尚不成熟,企图超越事物发展阶段,则容易犯左倾冒进错误。
右的错误:事物向前发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思想落后于实际,容易犯保守主义的错误。3、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论述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发展过程。答:(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过程本身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因为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认识之所以具有无限性,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无限的并不断变化发展的。(2)认识运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本身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又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我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正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我们还应认识到,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身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本身也存在反复性。比如建国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化认识,未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或者不顾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均出现了偏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则提出了符合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新认识,突出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作用,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适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如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4)除此以外,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想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社会主义本身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深化自身的认识。
1.真理的含义(71-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72-3、4):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是相对于将主观的东西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言的,后者表征的则是一种认为真理的主观性的错误观点,如有用即真理)。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2、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72-5)
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应当承认人的认识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能够与客观相符合——这实际上即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主观性是指其存在形式方面的主观性,而不是其内容方面的主观性(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人的意识,不是客观实在本身。水中月,镜中花)。4、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72-6)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将真理等同于客观存在。一种是将真理看作纯粹主观的东西的主观真理观。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上帝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马赫: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对经验的组织形式(真理的主观形式)。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就是真理。(杜威)(对谁有用?)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不同人对于客体的认识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但这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拥有真理。(近似的、局部的)5、真理的一元性(72-7)(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对象的属性、规律以及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2)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伽利略的胜利真理的绝对性
a2+b2=c2ACBcab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毕达哥拉斯真理的绝对性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73-4)(1)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实践水平和范围的影响、认识能力的限制→只能认识无限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宇宙仍存在我们尚未观测到的存在(2)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深刻程度和精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关于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遥远星系、黑洞的认识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3)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牛顿时空观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绝对性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2)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从静态意义上看两者相互渗透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这是从动态意义上看真理向前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转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真理发展的前后相继角度来看,之后的真理性认识对之前真理性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性真理。(如关于原子的认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近代科学原子论→原子核→基本粒子)二是将任何一个具体的真理放在人类认识真理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是趋向绝对性真理的一个环节。1、它是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表现:绝对主义真理观: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失望的科学家:受不了进一步发展的冲击;自负的哲学家:总试图建立完美的真理体系);
相对主义真理观: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庄子以道观之的真理观;老是重新开始的中国科学,不注重科学积累)。2、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采取既坚持(基本原则)又发展的科学态度。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75-2后半段)附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75-3)至上性:人类的思维本性、能力和可能性而言……非至上性: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的限制……作为其认识成果,因而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三)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对立: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统一:(1)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成立的条件。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现实意义: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人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不要害怕错误,也要勇于改正错误)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均不能把两者连接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起草,《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吴江、马沛文10次参与讨论修改,中央党校的孙长江执笔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1日、12日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立即轰动全国,引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相关视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方面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方面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左”的思想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实事求是历史在这里转折: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雏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77-4中)(1)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2)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补充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3)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而不能回答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检验;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1)确定性(78-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实践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最终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不确定性(78-4):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们已有的认识;(认识主体、客体、认识和实践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实践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对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门捷列夫(1834-1907)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UFO外星人(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茫茫宇宙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1、实践的两种尺度:
实践的真理尺度:实践必须遵循真理,按真理办事;
实践的价值尺度:实践必须满足人们的需要2、哲学上的价值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经济效益;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精神信仰对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作品给人的美的享受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3、价值的特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2、价值的特点
(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的。客体的价值依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体现。如药物对病人才显现出自己的价值。2、价值的特点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主体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体现出社会历史性→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发电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的历史发展2、价值的特点
×(4)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具有满足主体不同需要的属性。如自然生态价值: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万物承载着多方面的价值。他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列举了自然的13种价值: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基因多样化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和同一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即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2.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为目的;价值评价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效用为目的,它所形成和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2、价值评价的特点
知识性的认识作为事实性认识,不以主体的需要、特点、利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评价是主体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规定性对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与价值评价的客观性并不矛盾)2.2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价值评价是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取决于其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正确认识。2.3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价值评价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1、客观性:只有正确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2、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评价活动与知识性认识活动一样,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成功的实践不仅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表明评价性认识是正确的。4、只有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和利益的评价结果才是正确的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会产生差异或矛盾;只有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和利益的评价结果才是正确的: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
第一,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第二,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第三,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1、价值评价的功能(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不同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价值取向,追求人类的进步和彻底解放。(3)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人生观、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等方面。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对实践的制约: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对实践的制约: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1、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的体现(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实践要获得成功,必须既遵循真理尺度——按科学规律办事;又符合价值尺度——满足人们的需要。(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其一,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其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无法实现价值目标。*教材上说的“真理本身具有价值”与以上两方面内容实际上是同义反复,不过是颠倒过来讲。(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其一,相互制约:一方面,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世界民俗文化节展品陈列合作协议
- 2025年闭式冷却塔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企业招投标合同管理权威指导
- 2025年信贷业务代理合同
- 2025年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安全合同协议
- 2025年劳动力合同绩效管理性签订
- 2025年停车场所停车位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临翔区互联网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饮品供应长期合同
- 2025年工程用瓷砖订购合同示范
- 漫画物理之力学
- 新浪舆情通建设方案
- 单板硬件测试规范
- 关于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壮医滚蛋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学校安防监控维保方案
- 13J103-7《人造板材幕墙》
- 七步洗手法 课件
- 供应商信息安全检查表
- 仓库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小学语文二年级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