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走进地理学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摘自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这段诗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她,爱护她,报答她,为此,必须认识她。地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一、地理学是什么一般人以为地理学只是陈述什么地方(where),产生什么现象(what),这并没有错,我们以前学习的地理“知识”大致如此然而,地理学还研究世界为什么会这样(why)和将会怎样(willbe),这就必须将地理知识系统化,探究其中的“道理”。所以地理学已不是“大地之描述”了,而是对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之道“理”的认识和发现。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是探究其中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地理学按系统要素和内在规律分门别类地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二、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各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秩序联系起来的?人类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构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分享生存的权利?地理位置对政治、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地理学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对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协调、区城协调、人才战略等重要方面提供解释和解决之道。地理学能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决策提供支持,能为经济重构、提高竞争力、制定能源政策、灾害防御、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饥荒等问题时能够作出特殊贡献。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简而言之,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球表层在不断演化,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的认知领域也在不断出现。地理学的使命,就是深刻揭示和合理解决人类与地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勇于开拓并科学认知新领域。阅读地理学在浦东机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浦东新区滨海地带,占地40平方千米,1999年建成,是上海两大国际机场之一。在该机场选址的过程中,地理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长江口一带有大片滩涂,浩荡江流抉带的泥沙在此不断淤积,逐渐形成新的滩涂。经过地理学家的缜密论证,对滩涂实施加固工程,再修建飞机场,就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机场主跑道由原来的规划方案中的位置向海边平移了700米,在滩涂上造地8.89平方千米,这样就为寸土寸金的上海节省了5.6平方千米的宝贵用地。该机场处于候鸟迁徙要冲,每年都有大量候鸟飞过。为了防止鸟类与飞机冲撞,地理学家在机场附近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最后确定在机场以东约11千米的九段沙种青引鸟。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引鸟工程获得成功,既保障了机场的飞行安全,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三、地理学怎样做地理学各分支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首先是观测技术,野外考察是最基本的观测,所以学习地理就有很多“行万里路”“融进大自然”的机会;此外,遥感、定点观测、实地调查、实验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学观测技术。其次是分析和解释的技术包括分类、空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模拟等。最后是表达技术,包括描述、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可视化等。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简称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体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为技术支撑,用于获取、储存、处理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它主要应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虚拟现实与地理模拟、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地理建模等方面。遥感一般指在人造卫星或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分析利用的技术。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传感器。遥感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资源普查、地图测绘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环境与灾害监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阅读遥感技术与资源普查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是遍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带或特殊构造带。在没有资源卫星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地质构造分析、野外踏勘取样来寻找矿苗,勘探人员长年风餐露宿,工作效率很低。现在,人们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便可大致划定矿区范围,从而大大缩短探矿时间。在对森林、草原、农作物的调查中,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植被的类型、分布健康状况、产量等信息,为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提供服务。例如,植物在遭受病虫害时,外观往往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本身发出的辐射会大量减少,表面温度也会随之降低。这种变化是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但红外传感器却能清楚地发现。人们借助遥感图像,就能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早导航系统(GLONAS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作为导航台的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户外运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资源勘察、农业生产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阅读地理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查询道路通行状况,迅速定位事故地点,提供堵车疏解方案。在道路规划中,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叠加多种数据,为道路选线提供决策依据,确定最佳线路,减少工程造价。在道路建设中,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掌握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此外,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路政部门统计道路长度、输出工程报表、绘制专题地图、查询路况信息,并为道路养护提供服务。地理学分支学科可以通过评价和规划设计为实践服务。例如自然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属于前者,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土地整理规划等属于后者。当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打破分支学科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究夏秋季节,无月的睛夜,我们仰望苍穹,在天空中可以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乳白色光带,犹如梦幻般的薄纱,天文学上称之为银河。神秘的银河引发了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直到望远镜问世后,云雾状的银河才被分解为点点繁星;由于它们太密集,距离又遥远,所以,肉眼望去就化为白茫茫的云雾状光带。恒星天文学创始人、英国天文学家威康·赫歇尔对恒星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密集分布在银河中的无数恒星,连同散布在天空各方的点点繁星,包括太阳系在内,都属于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并称它为银河系。1.议一议,我们所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位于银河系内部,所以我们夜晚看到的银河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不可能看到银河系的全部。2.我国古代把银河叫作天河、银汉等,民间还流传着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白居易有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夏秋之交的黄昏,银河最为明显。观察银河,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领会诗人指绘的意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漫长而曲折。尽管人类对宇宙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但是,与茫茫的宇宙相比,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只是“沧海一粟”阅读探索宇宙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天文现象,探索星空奥秘。先民们编织了许多美妙的星空神话,留下了大量观察星空的记载,为我们揭开宇宙奥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至今使用的一些星座和恒星的名称,都与精彩的星空神话有诸多联系。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自此,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视野逐渐拓展,探索和开发宇宙的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9月500米1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它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为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该望远镜成功运行后,其超强的灵敏度显著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137亿光年。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在真空中,光速约3×105千米/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5×1012千米。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多少光年,折合多少千米?2.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算一算,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多少时间?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多少倍?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比邻星是除太阳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比邻星,是它4年多前的形象。当我们向太空极目远眺时,从时间上说,我们看到的是过去。(一)银河系与河外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恒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以光年为最小单位来计量。例如,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4.2光年。仙女星系距离地球260万光年。如今我们看到的仙女星系,实际上是260万年前该星系的状况银河系是由1000多亿颗恒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扁盘密集部分的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2万光年。银河系中所有的恒星都环绕共同的中心——银心旋转。太阳距离银心约2.6万光年,绕银心运行周约需2.5亿年。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恒星以外,还有很多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在银河系以外,有许许多多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有数百亿个。大多数河外星系由几十亿到上万亿颗恒星组成,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包括银河系与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阅读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行星是指环绕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并能通过引力清空轨道附近碎物的天体。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外行星。木星和土星的体积与质量分别居第一、二位,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远日行星。矮行星环绕太阳轨道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球形,不是一颗卫星,也不能清空轨道附近的区域。冥王星为其代表。太阳系小天体是指其他环绕太阳运行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运行轨道基本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受木星、火星和地球引力的影响,小行星有时会运行到地球和火星之间,甚至会“闯入”地球的大气层,与大气摩擦而持续燃烧,其残骸降落到地球表面,便是陨星。许多证据表明,大约6600万年以前,一颗小行星掩击了地球,使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能是恐龙时代结束的重要原因。有些彗星沿着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周期长短悬殊。当它们接近太阳的时候,外层物质会呈现为背向太阳的尾状(扫帚状)。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就是名叫“坦普尔—塔特尔”的彗星尾部所留下的碎屑残留物质与地球大气摩擦而形成的。地月系地月系是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月球在环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是月亮的盈亏变化。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各自的卫星,分别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之外,目前观测到的类似级别的天体系统十分有限。活动观察月相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月亮盈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从农历初一开始,观察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及其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活动过程如下:1.选择住所附近便于观察的场地。2.了解当地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制订逐日观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每日观察次数、时间,观察项目和相关器材等。3.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你可以用伸展手臂紧握拳头的方法来估测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线一拳为10°,两拳为20°,依此类推)和亮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并记下每次观察的农历日期、时刻及其他情况。4.将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表格应包括以下项目:①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②一天中所观察到的月相、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亮面凸出方向以及观察时间。5.与同学一起交流,说一说在活动中你感到容易和困难的地方,以及你的发现。如果要在另外一个月里观察月相,你的观察方法应做哪些改进?为什么要做这些改进?三、特殊行星一一地球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一一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特殊行星。阅读探索宇宙中的生命太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恒星系统。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太阳系中的地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人们对此一直抱有巨大期冀。在目前观测所及的数百亿个星系中,每个星系有数亿乃至上万亿颗恒星,其中总有一些恒星与太阳相似,即在这类恒星的周围,有环绕着恒星运行的行星,构成以恒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在这类天体系统中,很可能有一些行星具有与地球相类似的宇宙环境。也就是说,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寻找地外智慧生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尝试,也是人类认知宇宙和生命的过程。活动1.收集人类进行字宙探索,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试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备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①具有“金锁链条件”的原因——地球自身的条件:②如果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地球上的生命演化过程将受到影响,使生命演化过程中断。如果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将得不到太阳辐射的能量,也就不具备适宜的温度条件和液态水,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消失,生命也将不复存在。

③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火星,理由是火星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以及和太阳的距离、表面温度等方面与地球最接近或类似。(2)除地球外,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个?简要阐述判断理由。火星,在迄今所知的行星之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是我们的近邻——火星。这个红色的星球是太阳系中和地球最类似的行星,它和我们居住的星球有着相似的大小和温度环境。在火星的两极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水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地表之下存在着液态水。火星稀薄的大气层不足以抵挡致命的太阳光辐射。但是地表之下,可能生活着微生物。有证据表明,火星过去的环境也许更适宜生命存在。地质特征暗示着火星上曾经流动着液态水,而现在悄无声息的死火山也曾经一度繁荣,在地表和火星内部进行着化学物质交换。(3)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而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试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探究19世纪40年代,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的变化,其纬度分布也具有规律性:每当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开始时,最先出现的黑子总是在距离太阳赤道较远处(平均纬度为35°),然后向低纬度方向移动,最终黑子出现的位置逐渐靠近太阳赤道。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蒙德(1851-1928)以日面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年份)为横坐标,绘制出太阳黑子分布图。他据此发现,在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黑子出现过的区域所组成的图案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如果把一系列太阳黑子周期的图案绘制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连串翩翩起舞的“蝴蝶”影像。1.扼要了解本节课文中对太阳黑子的相关介绍;议一议,在图1-11中,你可以获取太阳黑子的哪些信息?2.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观测太阳活动,过程如下:(1)在晴朗的白天,架设好天文望远镜,用一张白纸作为投影屏。(2)把一块28厘米长、20厘米宽的薄硬纸板一个洞,套在望远镜镜筒上,硬纸板会在白纸上形成阴影。(3)去掉望远镜的目镜,调节焦距,前后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呈现出清晰的太阳图。(4)在太阳表面你能看到什么?把你看到的画在纸上。温馨提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也不能使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辐射波长范围为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活动1.读下表,完成相关任务。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统计图,据此归纳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2)地球表面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议一议,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无相关性?说明你的理由。2.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为8.24焦/(厘米2分)。计算: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在将地球看作一个标准球体的条件下,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提示:1焦=1瓦·秒,1度=1千瓦·时。将地球面向太阳的半球的表面积换算成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积,就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大圆的面积。太阳概况01组成物质炽热的气体02主要成分氢,氦03表面温度约6000K04能量来源不断发生的核聚变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此过程中,太阳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但亏损的质量不大,目前损耗的质量仅占本身质量的0.03%。每分钟辐射向地球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只约占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概况01组成物质炽热的气体02主要成分氢,氦03表面温度约6000度05能量的传递方式:太阳辐射04能量来源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就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活动:

1.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几个光区?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全球太阳辐射分布有什么规律?随纬度增加而递减活动探究一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耳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在色球层中,有时会向外猛烈地喷射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儿十万千米的红色火。这种现象叫作日耳。日耳形志多姿多彩,千变万化,肉眼只有在日个食时才能观测到。活动探究二①总体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多、东南少(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极值中心:高值中心: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四川盆地读下图,说出我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最贫乏区分别在哪?分析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四川盆地1、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2、阴天多、云雾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大气削弱作用强。3、阴天多,日照时间短总结: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②昼长③地形地势①纬度④天气状况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夏季,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多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发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强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高山高原区太阳辐射强)晴天,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量多(阴雨天相反)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青藏高原1、纬度:该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2、地势: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3、天气: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4、昼长: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一定丰富,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煤炭石油(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小结❶是地球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的因素;❷维持地表温度;❸促进地球大气和水体的循环;❹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海水运动地质作用开发利用直接利用间接利用1、太阳大气的结构①概念:太阳表面的异常现象②主要表现: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③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2、太阳活动太阳黑子黑子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的暗黑斑点。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因此颜色看上去深一些。黑子数量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量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谷年波动周期约为11年耀斑,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暂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活动周期为11年,和黑子活动相关以太阳射电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耀斑日珥日珥是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日全食时,可用肉眼观测到。太阳风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日冕层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当其脱离太阳引力便形成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风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风强度增大,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阅读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例如,在太阳活动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区域“飘忽不定”,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其内在规律。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反之,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农业统计数据则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谷年,全球农业歉收的概率更高一些。活动1.下面是丹霞、经纬对话的内容。围绕他们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2.经纬在反复推放太阳常数、太阳活动等概念后,大胆质疑:太阳常数的概念中,并未考虑太阳活动的影响,而太阳活动的概念中有“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这样的表述,因此,太阳常数是不是常数、有没有变化、有多大变化之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针对经纬提出的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

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扰动地球大气层,产生极光现象

扰动地球磁场,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70°N~8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呈正相关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小结: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存在相关性60°N~7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呈负相关50°N~6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活动位置概念原因特点黑子光球层太阳表面的暗黑斑块温度低于周围的温度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2.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色球层短暂时间内突然增大增亮的现象太阳内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活动强烈的标志活动位置概念原因特点太阳风日冕层太阳向星际空间吹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1.太阳内部高温、高压2.太阳的引力作用小太阳活动越频繁,太阳风越强光、热地表温度动力之源(大气、水、

生命活动)能量之源(直接、间接)1.地理环境:(1)干扰无线电通讯

(2)产生磁暴(3)产生极光2.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自然灾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太阳(太阳活动标志)黑子耀斑日珥日冕【总结】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维持着地表温度,因而成为地球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

C.太阳能量巨大且集中,容易被直接利用

D.煤、石油等埋藏在地下,它们是地球内部的能源

A古书《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和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3题。1、这种现象属于的太阳活动类型以及所发生的太阳大气层分别是()A、太阳黑子日冕层B、耀斑色球层C、太阳黑子光球层D、耀斑日冕层C2、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黑气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B、黑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C、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偏黑的气体D、黑气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A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简介

地震和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探究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而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的1/516,因此缺乏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证据。自1970年起,苏联在科拉半岛进行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井达(12262米)。它当时是世界上最深的钻井。该纪录先后被卡塔尔的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的油井(12345米)打破截至2016年,科拉超深钻井的深度居世界第三位。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一、地震和地震波(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白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和烈度一样吗?如同一个炸弹,其所含的炸药量相当于震级,炸弹爆炸后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有大有小,这相当于地黑烈度。房屋建筑的地基坚固程度、设计好坏、抗囊结构和施工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二)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为了分别纪念发现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一)地壳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到了莫霍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阅读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二)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慢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三)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内容圈层名称界面地震传播特点圈层特点地壳()

()

地幔

地核

2.如图1-20,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二)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但是,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四川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等形式发出。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1)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属同一概念吗?为什么?(2)讨论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的重大意义。(3)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避震方法。(4)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提高应急反应能力。2.绘制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如果有可能把你的作品给家人欣赏,向他们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力求讲解严谨科学、形象生动,且富有特色。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地震和地震波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震中位于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震级为M7.0级,震源深度20千米。中国的地震灾害多发原因?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构造示意图震源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波等震线地震和地震波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每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5级以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会造成重大破坏裂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共12度)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有无数个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影响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坚固程度关系正相关负相关负相关负相关负相关针对练习: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D含义: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影响:使地面上的物体上下震动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影响:使地面上的物体左右或前后摇晃【总结一】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分类特点方向传播速度(快慢)能通过的介质共同点纵波(P)横波(S)

上下左右较快较慢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速度都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探究一】1.体育课时地震突然发生,操场上的同学们先感到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后来呢?为什么?先上下震动,后上下左右震动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快2.如果在海里游泳时地震突然发生了,你感觉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只上下震动原因: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不能地震小常识地震时先感到P波,破坏性不是很强。后是S波,破坏强烈。从感觉到P波到S波,时间短则几秒,长则一分钟,应利用好地震波时间差立即逃生。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地壳地幔外核内核17km2900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如何变化?1——波速明显增加(Vs<Vp)——横波消失,纵波减速莫霍面古登堡面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地壳地幔外核内核17km2900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物质组成或状态(介质)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地壳地幔外核内核17km2900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3地壳地幔外核内核17km2900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壳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6千米)(1)位置: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2)厚度:17km/33km/6km地壳厚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4)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硅镁层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消失连续分布(3)组成: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主要组成为氧、硅、铝,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地幔地幔的范围、深度、组成分层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地核地核的范围、深度组成物质分层外核:呈液体或熔融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呈固态,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外核内核地壳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核帮助记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大气圈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陆地内循环(内流区)海陆间循环(外流区)海上内循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大气圈水圈1.概念: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2.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3.核心部分:地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内4.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想一想:生物圈与其他圈层比,有何不同?①其他圈层是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圈是由生物构成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②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而生物圈则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无明显界限?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大气圈AB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理论依据生物圈包含: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思考探究】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划分依据组成地震波

界面

界面纵横地壳地幔地核莫霍古登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小结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纵波,上下颠簸D.横波,左右摇晃AC某石油勘探队利用人工爆破的方法测得某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请你利用地震波知识解释一下原理。爆破时产生的纵波能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只能穿过固体。若在某一深度横波突然消失,说明该深度以下可能为液体;再根据纵波在水、石油、天然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确定是石油、天然气还是水。(学案上第二种应用)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D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C3.地震发生时,坐在(震中上)湖中小船里的人()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B.只感到上下颠簸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B4.在莫霍界面以下()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A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智利西北部沿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据此回答5~6题。5.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A6.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B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7~8题。精心制作

必出良品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介新课标的全名叫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有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连劳动、道德这些,也有非常详细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2011年制定的,离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而课程方案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已经二十多年没更新过了,很多内容,确实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更新。所以这次新标准的实施,首先是对老课标的一次升级完善。另外,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颁布,也能体现出,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规划。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是啥?课程方案是对某一学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或者说,是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简单说,每个年级上什么课,每周上几节,老师上课怎么讲,课程方案就是依据。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就是说,它规定了,老师上课都要讲什么内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像是一面旗帜,学校里所有具体的课程设计,都要朝它无限靠近。所以,这份文件的出台,其实给学校教育定了一个总基调,决定了我们孩子成长的走向。各门课程基于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九年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小学初中衔接,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关联。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通过增加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等,增强了指导性。教育部将组织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指导地方和学校细化课程实施要求,部署教材修订工作,启动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有效落实。

本教学课件是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软件平台精心设计与开发的,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流畅运行。作为一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本课件充分整合了多种媒体元素,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部分内容取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7.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8.从地壳到地心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DA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9~11题。9.b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10.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A.dB.bC.a D.c11.岩石圈的下界在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DBC读图回答问题。(1)莫霍界面是字母_____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字母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2)地壳由图中字母________________表示的层次构成,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GB、CA、B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一、地层与化石1、地层Earthstrata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地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在地层中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可以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1、地层Earthstrata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但是,自然界的地层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地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印、粪便)。可确定地层时代顺序。2、化石2、化石Earthstrata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例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化石。三叶虫恐龙思考:1.不同的地层有新老关系吗?2.化石中的生物有规律可循吗?3.地层和化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1.不同的地层有新老关系吗?正常情况下,地层具有层理结构,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2.化石中的生物有规律可循吗?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3.地层和化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化石可以确定所在岩层的时代和顺序以及沉积时环境特征。3、地层/化石追溯沉积时环境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二、地球的演化史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为冥古、太古、元古和显生四宙。宙——>代——>纪地质年代表RepresentstheGeologicalYear地质年代表简易图(一)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1、冥古宙46亿——40亿地球诞生,冷却分层。2、太古宙40亿——25亿(1)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2)形成铁矿太古宙早期,没有生命,产生水和空气。(3)太古宙中期出现原始生物(蓝藻原核生物)。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3、元古宙25亿—5.7亿(1)大海洋占据。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陆地。(2)元古宙海水生命活动增强,出现藻类、海绵低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到多细胞,原核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蓝藻爆发与叠层石的形成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图为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现存的叠层石阶段演化特点冥古宙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小结:阶段演化特点

太古宙

地质环境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生物演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阶段演化特点

元古宙环境变迁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生命发展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二)显生宙5.7亿年至今显生宙分为古生、中生和新生三代。生物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骨骼。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距今5.41亿年前,动物化石爆发式增长,出现硬体生物,将寒武纪划为新地质年代标志。此前为前寒武纪。1.古生代5.7亿—2.5亿(1)地壳剧烈变动,陆地反复浮沉。中后期陆地大增加,欧亚北美大陆雏形。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2)动物从海洋登上陆地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珊瑚后期出现两栖类中期脊椎动物出现,如鱼两栖类动物(3)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盛树木参天,是重要造煤期。(4)古生代末期,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灭,蕨类植物衰退。古生代小结:早期中期后期末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植物出现低等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2.5亿—6500万年前(1)陆地再扩大。环太平洋造山运动,金属矿形成。(2)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一支向鸟类发展。银杏(3)裸子植物发展(苏铁、银杏、松杉纲)中生代是重要造煤期苏铁(4)中生代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恐龙消失,海洋中50%无脊椎动物灭绝。动物植物中生代末期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中生代小结:3.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1)巨大造山运动,现代海陆地貌格局形成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新生代生物复原图(2)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大发展,灵长类出现。第四纪出现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哺乳动物被子植物

灵长类新近纪上新世时出现站立行走、手足分工的古猿。第四纪初,出现人科的南方古猿。劳动中进化为直立人(如北京猿人)、古人(如尼安德特人)、新人(山顶洞人)、现代人。(3)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冰川增大,海面下降,许多大陆架变成了大陆间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第四纪冰期动物植物

气候特点哺乳动物出现较大发展。灵长类动物也是在此时出现的。被子植物出现较大发展。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3.新生代小结:二、地球的演化史Earthstrataandearthhistory[活动探究]:1.在图中标出几次在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二、地球的演化史Earthstrataandearthhistory[活动探究]:1.在图中标出几次在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古生代末期气候冷湿中生代末期气候暧干二、地球的演化史Earthstrataandearthhistory[活动探究]: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呈波动变化趋势,且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生物演化:太古宙:早期:无生命现象;中期: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蕨类植物繁盛出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中生代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出现,被子植物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时,气候变冷。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4、地质环境变迁: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1、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化石相同B.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化石基本相同或相似C.化石只是古生物遗体D.化石不能用来确认地层时代B2、以下关于从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可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是()A.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B.温暖的浅海环境C.严寒的深海环境 D.氧化性强的干燥环境B3、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漫天的景象。是描述哪个时期的景象()A.元古宙 B.太古宙C.冥古宙 D.显古宙4、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时间()A.元古宙 B.太古宙C.冥古宙 D.显古宙BA下图是“三叶虫化石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5、三叶虫化石生存的地质年代是()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B6、图中化石存留的是三叶虫的()A.遗体 B.遗迹 C.遗物 D.骨骼7、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右图两栖类化石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AB8、古生代末期()灭绝和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A.恐龙 B.海洋中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C.哺乳动物 D.蕨类植物B9、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D.蕨类植物C10、有关动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无脊椎动物时代②两栖动物时代③脊椎动物时代④原生生物时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C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11~13题。11.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B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谢谢大家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外力作用的常见形式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等外力作用的5个主要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的常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任何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流水侵蚀地貌第一节流水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V”字形河谷河曲形成机制分布河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同地区河曲的形成机制河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同河段流水侵蚀的主要类型流水侵蚀与气候的关系常见地貌平坦开阔地区山区1、常见地貌据图可见V形谷地貌的主要特点:谷底狭窄,谷深通常大于谷底宽度,两岸悬崖峭壁,河谷整体呈V字形。(1)“V”字形河谷选择:河谷、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床河漫滩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床:被水淹没的河底部分河漫滩:枯水期岀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河流阶地:洪水不能淹没的地形①“V”字形河谷的形成机制:地壳上升,河流下切。②通常分布的河段:河流上游段。AB段;BC段;AC段;CD段;D以下河段V形谷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既有取水之便,又有舟楫之利,还避免洪涝威胁;人类重要的活动场所河漫滩:重要的湿地;常有大量的芦苇等分布。重要的季节性农耕区。41、常见地貌:(2)河曲:①平坦开阔地带河曲的形成过程:北半球某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向右偏凹岸凸岸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曲流颈洪水可能没过曲流颈形成牛轭湖裁湾取直裁湾取直②山区河曲的形成过程:河流受地形阻挡而变向,绕山丘流动;同时伴随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河曲(嵌入式河曲)沉积岸(凸岸)形成年代的变化规律早晚早晚早晚植被覆盖凹岸、凸岸河床深浅、流速的差异(①②为等流速线)AB堆积物AAABABBB甲乙丙丁1.AB之间河床剖面图正确的是(

)2.①②流速大小:①

②>甲3.①②之间横向径流方向是(

)①②①②甲乙乙2、流水侵蚀类型及不同河段流水侵蚀的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