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巩固提升[高考题组]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行,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对应区间的相关信息以及逻辑分析的能力。A项是根据第1段内容作出的推论,这个推论的前提是错误的。根据文意,人文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不是“建设之余”“兼顾”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重视且全方位的落实。B项涉及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怎样留住乡村记忆的理解有错误。原文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可见,“必须完好保存下来”的分析是不符合文意的。C项是对第3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概括。D项对活化乡村记忆的理解有错误。原文谈到乡村记忆的整体活化时说道: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可见作者说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要与乡村记忆配套,使之活化起来,而不是D项说的乡村记忆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A项考查对全文论证结构的分析。四段文字是一个总起分述的结构,第1段总起,提出中心论点,后面三段逐次从留住、呵护、活化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A项的分析符合全文的逻辑结构。B项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该项对第2段前半段论述内容做了正确的概括性转述。C项对应的答题区间是第2段,分析有误。其一,第2段中有举例,但说明的是乡村记忆两个方面的例子;其二,第2段说明了综合甄选的方式,即“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这不是甄选的标准。D项所涉及的乡镇化与乡愁的关系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在总起部分:“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在论证留住层面时:“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在论证呵护层面时:“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些都能支持D项推论的正确性。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作出推论的能力,属于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A项是对文本论点的升华与推论。纵观全文三个分述的层面,留住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父老乡亲搬进了新楼房,却因未能留住乡愁而造成情感伤痛,既实现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又让人的情感得以安放,使家园空间具有高度的人文品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推论正确地表述了作者写本文主要的观点态度。B项是典型的张冠李戴,逻辑推论不能成立。“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第3段从呵护层面论证留住乡愁的重要意义,而第四段才从活化层面论证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假设推论的条件和结论分属两个不同的论证层面,不合逻辑。C项的推论是对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态度的正确表述,在留住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三个论证层面都有所体现。D项是根据第4段活化层面的论述所作的推论。第4段中“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的论述都能支持这一推论。答案:B[模拟题组训练]政论、时评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21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年轻听众成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的挑剔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流在21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进,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高温,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解析:A项,扩大范围。改革开放中,在不同领域推进的是政治和经济,不包括文化。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气旺盛。B.第二段由90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味。C.第三段用21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D.第四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解析:结合原文“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论证的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手段,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90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的流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D.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解析:张冠李戴。对叙述、抒情失去耐心的是人们,而不是流行音乐。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摘编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及彰显内在品格的家国情怀。B.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解析:A项,“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另外“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有不同;C项,“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实现人生价值”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原文“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答案: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C.文章最后一段从是什么、怎么样等方面论证了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的观点。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D项,文中没有正反对比论证。答案: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B.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C.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D.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解析:B项,“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内化而不是取代。答案:B学术论文阅读一、(2018·济南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解析:A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D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解析:D项,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答案:D二、(2018·郑州联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圆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往来信件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B.“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清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C.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D.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解析:B错误在于秦始皇之前公私印章均可称“玺”;C主要由布局美(对称美)决定;D明清时期开始有严格规定,历朝历代的要求原文无据。答案:A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B.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C.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就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D.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解析:无中生有,文章对于方形、圆形所代表的意义未有涉及。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B.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C.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将图徽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D.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解析:理解错误,国印由国务院报请国家主席使用。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做哲学研究,关键是要面向哲学问题,提出理论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哲学家要继续研究那些传统上仍未解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也要直面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哲学问题,或者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者在新背景中探讨老问题,发展新的哲学理论。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也会把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例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Brandom)是“分析实用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创造了“推理主义语义学”,但他按自己的理解,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还是彻底的否定,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当然更不评论,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在匿名审稿过程中,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循此办法,逐渐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我要提倡的是:少一点排斥,多一些包容;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以至最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一位学者不会因为所研究的论题“前沿”而变得前沿,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学术共同体或许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不够公正,但有理由相信,它在总体上会是公正的,至少最后会是公正的。大浪淘沙,历史无情,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或被抹去,最后留下来的可能是金子。(摘编自陈波《哲学研究——诠释与创新并重》,2017年第15期《新华文摘》)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研究,从研究路径上来看,主要是研究传统,其次是直面现实生活。B.哲学研究,其研究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而研究的论题却并不那么重要。C.一个原创性的哲学研究者,须对相关的先贤、著名的同辈有足够的了解。D.哲学研究应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怎么研究,在于研究什么。解析:A项,按照文章的观点,“传统”和“现实生活”是并列的关系,不是主次的关系;B项,原文只是说“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不是说“研究的论题并不那么重要”,本项纯属理解有误;D项,原文是“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顺序颠倒了。答案:C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哲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摒弃功利性的研究,反对关起门来研究,从而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B.中国哲学家应走入现实生活,对其问题可从哲学层面研究,或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提炼出新的哲学问题。C.对哲学的研究,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而应当与其他研究者一道共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学术水平。D.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哲学研究应当把握的重点,集中强调了诠释与创新并重的重要性,两者不可偏弃。解析:原文并不是说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也不是要与其他研究者一道研究,而是说作为一名研究者要与他人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至于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术水平”,更是无中生有了。答案: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Brandom)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发展来的。B.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研究需要我们去原创,但原创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抄袭前人的作品,因为可以大量征引解说。C.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须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思考你的观点遇到哪些不同意见,并作出一定程度的回应。D.哲学研究中,后人的创造往往是建立在前人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借助“巨人的肩膀”方能站得高看得远。解析:原文是说“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大量征引解说”“抄袭”是两个概念,明显曲解词义。答案:B传统文化阅读一、(2018·西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其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1),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这不正是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有删节)【注】大令:指晋王献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书法和诗歌达到了顶峰,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它们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B.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目仍需探究,不过,完全可以把《兰亭序》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C.“草圣”张旭的草书和狂草,流走快速,一派飞动,把悲欢感情倾注在笔墨之间,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D.盛唐把书法作为抒情传达的艺术手段,并将此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解析:B错,“完全可以把《兰亭序》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不准确,原文“似有更多理由”,非确定性表达。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工艺、赋之于汉等事例进行比较类推,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书法和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B.文章一方面论述初唐书法风度体貌欣欣向荣,一方面把初唐诗歌作为比较对象,指出它们都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C.文章把冯、虞、褚、陆的兰亭摹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并行论述,有着共同的论证目的。D.文章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论证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必将到来。解析:D错,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不是为了论证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必将到来。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张旭的狂草,其实也在以此来论述盛唐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B.初唐书法、诗歌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唐代及后世艺术繁荣的基础。C.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都具音乐美,可见张旭与李白艺术特点是一样的。D.孙过庭与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盛唐书法都有强大的历史责任感。解析:B.无中生有;C.推不出“可见张旭与李白艺术特点是一样的”;D.“使得盛唐书法都有强大的历史责任感”不对。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区域承包合同
- 合伙出资成立公司协议
- 沥青水稳运输合同协议书
- 办公桌椅购销合同协议
- 装修工程劳务分包合同书
- 建筑工程建设工程合同与索赔
-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3.3 多媒体信息处理
- 19父爱之舟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智能接地状态在线监测仪用在什么场所
- Unit5Fun clubs.SectionA1a-1d教学设计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GA 814-2009 警用约束带标准
- 钉钉考勤休假规定
- 海氏岗位价值评估法应用实践课件
- 慢性肾病知识讲座课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交流课件
- 领子的分类课件
- 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课件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沪教版 (共15张PPT)
- 《六大茶类》讲义
- X会计师事务所的J城投公司发债审计项目研究
- 中国传媒大学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课件-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第7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