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kns8s/defaultresult/_blank"民事诉讼限制自认认定及效力探究摘要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修改后,规定了限制自认制度,这是我国通过司法解释方式所确认的自认方式。由于限制自认的相关规定较为模糊,我国司法审判中难免会出现法官对限制自认的分类和构成条件判断不当的情形。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案件进行归纳与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对限制自认的立法,厘清了限制自认主要有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自认两种表现形式。本文还在研析限制自认各个构成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将当事人所作承认与所附条件分割认定从而构成自认,具体要件有三:一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二是所附条件构成独立的抗辩方式;三是所附条件和被承认事实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最后,为了解决适法较不统一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案例或者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和明确构成自认的条件。关键词:自认;可分性;限制自认目录摘要 限制自认是相对于完全自认而言的一种自认形式,是自认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下文称旧《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对自认做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完全自认,却并未提及限制自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这导致学术界对限制自认的讨论不够深入,司法审判中对限制自认的处理分歧多样。20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限制自认的司法实践状况限制自认一直广泛存在于司法实践的各种案件类型当中。为更好地分析限制自认的成立条件,厘清司法实践当中存在问题,笔者先就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的限制自认案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件归纳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限制自认主要案件类型分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承认对方主张的不利事实并附加限制条件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在各种案件中都存在。有学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以“限制自认”、“限制的自认”、“附条件自认”“附条件的自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获得的121个案件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限制自认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其中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数占比达到了总数的44%,是占比最高的案件类型。合同是私权的代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签订各种合同进行交易,随着合同的增多,相关纠纷也层出不穷。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例,在发视借贷关系时,往往仅有出借人、借款人或少数保证人在场,在场的多为双方当事人为亲友关系,因此,签订合同随意性大、隐蔽性高。上述特征使得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双方的口头约定和借款归还情况等事实认定较为困难。在庭审过程中,当双方当事人均无法出示相关证据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约定利息或者借款归还时,一方通过限制自认承认另一方的真实事实主张,然后再将庭审的重点放在更为重要的事实上,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压缩审判的争议焦点,提高庭审效率。表1限制自认主要案件类型分布数据来源:刘学在,赵贝贝.我国限制自认的实践难题及其成因与出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6):80-89.案件类型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加工合同纠纷合伙协议纠纷对外追收债权纠纷不当得利纠纷占比44%26%11%8%7%3%1%限制自认的实例分析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有关限制自认的案件,提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的案件进行分析。下文将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在司法实践中适用限制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典型案例案例一:胡树光、程晋亮、陈亮三人与陆玉松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参见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皖03民终166号.主要案情:上诉人(原审被告)胡树光、程晋亮、陈亮与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陆玉松之间存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被上诉人陆玉松在原审中主张为被上述人安装的1852户电表均已经安装完成并经验收合格,而上述人程晋亮、陈亮主张被上述人确实安装了1852户电表,但是经验收合格的电表仅有1300户左右。原审法院认为陈晨、程晋亮对工程量和质量问题的自认构成限制自认,应当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案不能剥离部分电表安装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根据自认当事人予以限制的陈述,认定陈晨、程晋亮对陆松玉完成1852户电表安装且质量合格的事实予以承认。二审法院则认为一审法院仅基于陈晨、程晋亮对工程量的承认认定陆松玉安装电表1852户并验收合格,而否定其关于部分电表安装质量不合格的主张,系对陈晨、程晋亮所作承认真实意思的片面理解,又可能存在使诚实守信一方当事人利益受损的风险。二审法院结合当事人的陈述,认定陈晨、程晋亮仅对有1300户左右电表经验收合格构成自认。案件焦点:本案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对于陈晨、程晋亮是否构成限制自认存在不同的看法。一审法院认为陈晨、程晋亮所作的承认应当视为限制自认,并且对于自认不能分割看待,而二审法院则认为不应当整体看待,仅将当事人承认的部分认定为自认。那么本案的焦点在于陈晨、程晋亮所作自认是否为限制自认。案例二:李力与黄明远、刘朝明劳务合同纠纷案参见四川省富顺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川0322民初720号.主要案情:本案中,原告李力要求被告黄明远和刘朝阳支付吊车租赁费91000元,被告刘朝阳承认了欠原告吊车租赁费91000元,但主张其与本案另一被告黄明远签订了《退场承诺书》,诉争租赁费应当由黄明远承担的事实。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刘朝阳承认租赁费用并附加签订了《退场承诺书》的条件为限制自认,而且因为承认欠租赁费91000元与提出的附加条件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所以两者应当分别认定,将前者认定为自认,后者依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被告刘朝阳承担举证责任。案件焦点:本案限制自认的形式与案例一中所提及的限制自认的形式不同,案例一所提及的限制自认是对事实的部分承认,而本案所提及的限制自认的形式是当事人承认后附加条件。并且法院将刘朝阳对于租赁费用的承认与附加的限制条件认定为限制自认后,未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而是将它们分别认定。固本案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本案中刘朝阳承认事实后附加条件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限制自认;二是如果将其认定为限制自认是否应当将限制自认的两个部分分别认定。案例三:陈欢、李仁民间借贷纠纷案参见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川民申1461号.主要案情:本案中,再审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陈欢与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李仁存在借款关系。申请人陈欢申请再审的理由之一为:在原审庭审中,被申请人李仁自认了相关的借款期限,固依照该借款期限计算,李仁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法院经过审查认为:被申请李仁在承认借款期限时也提到曾多次找过申请人陈欢催要借款,固该自认行为属于限制自认,不能割裂进行理解,因此不据此认定李仁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案件焦点:上述案例二法院裁判时,将限制自认的承认与附加条件部分分割看待,而本案则将限制自认看作一个整体。本案与的焦点与案例二的第二个焦点相同,在于何时才能将限制自认两个部分的事实能否分割认定。问题归纳根据以上案件为例,反应出实践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司法审判中存在对限制自认的成立条件和分类认识不清楚的问题。例如案例一中,一审法院将当事人对对方主张部分事实的自认认定为限制自认,并认为自认不得分割认定。这反映的是法官对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前半部分中提及的“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理解不够清楚。二是对于限制自认何时才能将当事人的承认和所附条件分割认定的问题。例如案例二和案例三中,法院均将当事人的相关成熟认定为限制自认,在对限制自认所涉及事实进行认定时,两个案件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后半部分提到:“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可见对于限制自认是否应当分割认定,将其中对对方所主张事实的承认直接认定为自认,是交法官自由裁量的,法律并没有更明确的规定。终上所述,关于限制自认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由限制自认的内涵、相关概念把握不清楚,以及法律规定较为模糊所导致的。因此下文将对相关问题展开详细论述,以细化完善限制自认制度本身。二、限制自认的基本理论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分为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完全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全部予以承认的行为。史利来.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史利来.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一)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1.限制自认表现形式的理论分类限制自认又称为附条件的自认、有限自认等等。德国学者罗森贝克认为限制自认可以分为广义的限制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他认为,广义的限制自认包括间接否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德]罗森贝克.[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M],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51.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玮直则认为限制自认有三种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部分自认、间接否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陈玮直.民事证据法研究[M]陈玮直.民事证据法研究[M],台北,台湾新生印刷厂,1970:49.杜闻.我国民事限制自认的含义、类型及适用——以24篇裁判文书为视角[J].证据科学,2020,28(01):100-11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第一审判庭庭长郑学林以及学者宋春雨等人认为,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所规定的限制自认是指一方对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于己不利事实承认其中一部分而否认其他部分,或者在自认时附加独立的攻击或防御方法。郑学林,宋春雨.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若干问题[J].法律适用,2020(13):43-56.据此观点,新《民事证据规定》中所描述的限制自认包含了部分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这两种表现形式。郑学林,宋春雨.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若干问题[J].法律适用,2020(13):43-56.如上所述,关于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相关条文对于限制自认的规定,笔者认为郑学林法官等人的观点更贴近新《民事证据规定》规定的内容,所以本文采用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仅包含了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两种形式的观点。如果本文没有特殊说明,所提及限制自认仅包括部分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这两种表现形式。2.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自认如上所述,一般认为限制自认包括了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自认两种表现形式。狭义的限制自认指在承认对方主张成立后,附加限制条件,该限制条件构成一种独立的抗辩方式,但并不与对方主张事实的法律规范前提条件相矛盾,并且由作出限制自认的一方当事人对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承担证明责任。如果所附加的条件被证明属实,法院将作出有利判决,此时虽然对方主张的事实得到确认,但是其诉讼请求也难以得到支持。例如上文所提及的陈欢和李仁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再审民事裁定书同上5同上5部分自认是指,对于对方主张的事实,仅承认一部分并且否认一部分的自认。例如:原告主张被告欠款一万元,而被告辩称只欠款五千元,如果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则对于被告承认欠款五千元陈述构成自认,剩余部分则需要继续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胡树光、程晋亮、陈亮三人与陆玉松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中,程晋亮和陈亮对1852户电表中的仅有1300户经验收合格进行承认的行为构成部分自认。(二)限制自认与相关概念比较1.限制自认与附条件承认附条件承认是指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陈述事实的承认,建立在将来不确定事实之上。刘勇.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D].郑州大学,2004.例如:甲主张乙欠自己十万元,且双方约定年利息为百分之十。乙则主张并未向甲借款,就算存在借款事实利息也为百分之五。甲则表示,如果乙承认十万元的借款事实,就承认利息为百分之五。那么甲对乙主张的百分之五的利息的承认是以乙承认十万元借款事实为基础,所做出的承认。事实上,甲并未承认乙所主张事实,此时,乙仍需对其所提出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刘勇.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D].郑州大学,2004.张国明,刘勇.自认及其法律实务问题[C].陈光中,江伟主.诉讼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55.2.限制自认与抗辩假定抗辩是指为了最终达到否定对方当事人主张的法律效果,而在肯定对方当事人所主张之事实的前提下又附加地提出了自己负担证明责任的新事实主张,是一种诉讼防御手段。张琳.民事诉讼限制自认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例如:甲主张乙欠钱未还,乙辩称:“未借甲的钱,就算借了也早已还清。”那么,乙的陈述构成抗辩假定。抗辩假定并非对于对方当事人主张事实的承认,而是一种假设,并对于这种假设成立附加条件。而限制自认中,当事人是直接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而非假设张琳.民事诉讼限制自认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3.限制自认与间接否认间接否认也被称为附条件的否认,其主要内容是指,对于对方当时事人主张事实予以承认的情况下,附加的限制条件与对方当事人的主张的法律规范前提条件相矛盾。间接否认的核心含义为:“因该附加或者限制之附带陈述,对造之主张全体上可视为被‘否认’者。”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52.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桂民申6541号.(三)限制自认的理论支撑1.约束性辩论原则约束性辩论原则是限制自认的重要保障,是指法院在裁判过程中应当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辩论权,且裁判的依据和结果应当受到双方当事人辩论的约束。该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院在裁判过程中所得依据应当经双方当事人充分辩论;二是法院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异议的事实应当予以确认,但是确与客观事实不符的除外;三是法院依职权主动收集的证据则不适用上述原则。根据约束性辩论原则,限制自认作为自认的一种,在双方当事人都对某一事实没有异议时,法院应当将该事实作为真实的事实进行考虑。但是,这并不必然导致一方当事人败诉,是否导致一方当事人败诉还需结合其他事实加以认定。2.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限制自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处分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在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要求的情况下,通过意思自治处分、支配自己的合法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而不受他人干预。该原则主要表现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主地对自己的权利进行处分,可以是行使权利,也可以是放弃权利。在当事人作出限制自认时,当事人承认对方主张的事实后附加的条件行为以及对于对方主张事实的部分承认都属于意思自治的范畴,都充分体现了处分原则在诉讼中的作用。自认的可分性自认的可分性是指,自认可以被分割从而作出不利认定的一种性质。在特定情况下法官可以将限制自认中当事人所作承认与所附加条件分割认定,这是限制自认的一个重要特征,该特征的理论基础就是自认的可分性。长期以来我国学界认为自认具有不可分性,当事人的陈述是不是自认,应从整体上加以观察,不能断章取义,肢解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割裂其中有自认表面情形部分而认其为自认,作出不利于陈述者的认定。吕景美.论自认的不可分性[J].科技经济市场,2006(07):154.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明确了当事人作出限制自认后,法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将当事人所作承认认定为自认,表明我国法律认可了自认具有可分性。吕景美.论自认的不可分性[J].科技经济市场,2006(07):154.限制自认的比较法探究限制自认制度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完善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比较法分析,对比世界各国对于限制自认的相关规定。(一)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对于限制自认的规定1.德国德国是坚持自认具有可分性的国家。《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9条规定:(l)对于审判上的自认,附加有包含独立的攻击防御方法的陈述者,并不影响自认的效力。(2)在法院所作的让步陈述,即使有其他附加的或者限制的主张,应该在何种程度上视为自认,由法院按照具体情况决定。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0.2.日本日本的法律虽然没有规定限制自认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当中,对于当事人作出承认对方主张的陈述后又附件限制条件的情况,法官将双方陈述一致的部分视为自认,所附加的条件则依据法律的规定来分配证明责任。[日]三月章.[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王一凡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426.3.法国法国的法律坚持认为自认具有不可分性。《法国民法典》第1356条第3款规定:“裁判上的自认,不得对作出自认的人分割利用之。”法国民法典[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法国民法典[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阮莉娜.论民事诉讼限制自认[D].西南政法大学,2018.4.我国台湾地区台湾《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第二款写道:当事人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者,应否视为自认及当事人撤销自认所及于自认的效力之影响,由法院审酌情形断定之。在事实可分性问题上,台湾地区立法与德国的立法相似,但是又不同于德国的就可分性进行直接规定,而是将自认的可分与否以及相关事实的证明责任归属都交给法官自由心证而定。(二)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对于限制自认的规定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不同,相关国家的法律并非都有法律条文的明文规定。在美国和英国,对于自认是否具有可分性以及限制自认的相关制度并没有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但是在英国和美国的司法实践当中,对于附加独立攻击或者防守方式并作出自认的陈述称为“承认又否认之抗辩”,应当赋予该陈述以自认的效力同上同上17(三)各国家和地区限制自认构成要件的分析无论是德国直接通过立法确定诉讼可分性,还是我国台湾地区交由法官自由心证确定,或者是英国和美国的“承认又否认之抗辩”,对于限制自认无非都是“虽然……,但是……”模式,也就是先承认对方的主张,然后再添加独立的攻击或者防御方式。对于所添加的条件,各国或地区的无论是立法还是学界主张也不完全相同,限制自认中,附加的条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分析限制自认制度的重中之重。四、限制自认被分割认定的条件新《民事证据规定》中规定,限制自认中当事人所作承认是否可以被认定为自认由法官综合案件情况决定。可见该规范较为模糊,那么下文将对限制自认被认定为自认应当具备的条件展开论述。(一)限制自认的发生时间在民事诉讼中,何时作出限制自认才算有效,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限制自认作为自认制度的一种,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其做出时间与按照法律关于自认的要求相同。新《民事证据规定》中,关于自认提出时间的表述为“在诉讼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对于在诉讼过程中的理解,各国法律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德国与法国的法律将限制自认的发生时间规定为“在法庭上”,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则规定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二)限制自认的作出主体毋庸置疑,限制自认作为自认的一种,其做出主体应当与自认做出主体一致,即由适格的当事人作出。若本案的适格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代其作出限制自认。有些学者认为在诉讼中,未成年人对于其法定代理人所做的自认作出相反的意思表示时,法院应当将该自认作为限制自认的特殊形态加以考虑。董麟醒.民事诉讼限制自认制度中附加限制条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笔者认为,该形式明显不符合承认后附加限制条件的形式,不应当将该形式归入限制自认当中。就算将该未成年人的反对陈述作为其法定代理人所附加的条件加以考虑,但是该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对方的诉讼请求,也不能指向另一事实,也不符合限制自认中关于附加条件内容的要求。董麟醒.民事诉讼限制自认制度中附加限制条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三)限制自认的承认对象1.对于“对方主张的”的理解限制自认的承认对象为对方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如果在对方尚未主张相关事实,而当事人就对该事实予以承认,这种情况属于当事人陈述,不构成自认。只有在对方提出该事实主张后,对该事实予以承认才能构成自认。2.对于“不利于己”的理解构成本要件的另一个条件为“不利于己的”事实。对于自认的事实是否需要于己不利,学界主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自认的事实必须是不利于己方的事实,且该“不利益”会导致免去对方的证明责任或者导致己方败诉。否定说认为,对于自认的事实不需要为不利于己的事实,仅需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即可。我国《民事诉讼解释》和新《民事证据规定》对于自认的事实规定采取的是“肯定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肯定说分为“证明责任说”和“败诉可能说”。“证明责任说”认为,对于限制自认所承认的事实,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需对该事实具有证明责任。如果当事人承认了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但是对方当事人对该事实不负有证明责任,则视为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将不会产生限制自认的效果。“败诉可能说”认为,根据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法院作出的判决可能导致陈述者部分败诉或全部败诉就可认定“不利”。[日]高桥宏志[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88.笔者支持“败诉可能说”。这是因为“证明责任说”在一定条件下简化了诉讼,减轻了法官对于自认认定的压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可能是对案件事实负有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采用证明。例如:张某殴打李某后,张某主张未殴打李某,李某予以承认,法院在充分释明结果后,应当将李某的承认视为自认。上述例子中,张某对于案件事实并不具有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但是法院将李某的承认视为自认并无不公平,没有必要将上述情况排除出自认的范畴。(四)限制自认所附加的条件限制自认所附加的条件为独立的攻击或者防御方式。狭义的限制自认与部分自认的所附加的条件以及表现形式在上文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在我国新《民事证据规定》中,对于当事人自认并附加限制条件后,是否可以将承认和所附加的条件分割,从而被视为自认,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对于承认事实和所附加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看法。在实务审判当中,不同的法官对于承认和所附加条件之间什么时候可以分割判断的标准也有不同观点。所以对于所附加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将导致自认具有可分性的探究显得十分有必要。以法律关系为标准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如果当事人承认的事实与附加的条件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即附加条件涉及对方主张的法律关系成立所依据的事实,那么就应当承认事实与附加事实合并在一起加以考察;如果当事人承认的事实与附加条件不具有法律上的关联性即分属两个法律关系则可以分别认定,认定当事人的承认事实为自认,同时将附加条件当作当事人另行主张的独立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客观牵连性标准有学者提出了是否存在客观牵连性为标准,以此来判断是否具有可分性。客观牵连性是指承认的事实与附加的条件之间存在关联,且二者互为真实的合理性达到了高度盖然性的标准。如果连着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客观牵连性,那么对于承认事实与附加条件之间就将不再分割,而将其视为整体讨论。熊承星.新民事证据规定中附条件自认适用规则的深度解读.还是以上面一方声称欠钱,一方声称已还为例,如果甲在主张欠款事实,并未拿出借条等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借款关系,而乙对于甲的借款事实予以承认的同时附加已经还款的条件,且声称甲在收到还款时并未出示收据等凭证而是将借条退回给乙。此时法官在甲未出示借条的情况下,可以推断乙还款时没有要求甲出示收据具有高度盖然性,即可以根据日常交易习惯等经验推断乙已经还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认事实和附加的条件之间存在客观牵连性,不得将两者进行分割。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在甲主张存在借款事实时,出示了由乙签字盖章的借条,且乙仍旧是承认借款事实,并且主张已经还款,但是没有甲没有出示收据。那么此时法官在借条仍旧存在的情况下,很难再根据经验法则来推断出乙已经还款的事实,承认的事实与附加的条件之间的关联性仅为乙主观上的关联性,不足以时法官推断为真实。此时,可以将乙所作承认与所附条件分开判断,将前者视为自认,后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由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由乙承担证明责任。笔者认为对于自认的可分性判断不能进行全有或者全无的绝对化判断,这样难免会导致审判僵化失去灵活性。在考虑自认是否可分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双方陈述是否为各自的真实意思表示进行判断;其次,应当考虑所附加的条件于事实承认之间是否为不同一法律关系;最后,应当考虑附加的条件是否会导致对方当事人的主张难以实现的效果。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符合,那么就必须将对于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视为自认,并将所附条件进行单独判断。五、对我国限制自认制度的完善建议针对我国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的对于限制自认概念不够清晰和何时才能构成自认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对于我国的限制自认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中关于“限制或者附加条件”的含义,并且明确部分自认这种形式。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案例的形式,指导各级法院更好得理解并适用该条款。我国关于限制自认的相关规定在可分性问题上,给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认定是否构成自认时,由于法官素质以及坚持理论不同,会导致对于自认认定的偏差,从而导致法律适用不一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将限制自认的构成要件具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的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在实务中当事人作出限制自认的种类和形式繁多,对于限制自认也不能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顾问聘请合同
-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
- 项目管理效率提升的实施方案
- 建筑工程投资合作协议合同
- 本小区物业管理合同书
- 酒店合作协议书范本旅游
- 智能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服务协议
- 债权代偿及担保协议
- 智能穿戴设备研发及生产销售合同
- 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合作协议
- 新版高中物理必做实验目录及器材-(电子版)
- 五金采购合同含价格清单
-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课件
- 机械基础 第2版全书电子教案
-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 学校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 《列夫·托尔斯泰》-完整版PPT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 负数的认识1202
- 中国铁塔建设维护工作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Book 2 Unit 1 Text 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