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_第1页
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_第2页
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_第3页
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_第4页
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TOC\o"1-2"\h\u16826第一章:导言 3148931.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概述 319056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140811.3研究方法与框架 415026第二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现状分析 4120702.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现状 4382.2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现状 415167第三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51433.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存在的问题 4281243.2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4275393.3问题产生的原因 427013第四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对策建议 44754.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 4235594.2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 458604.3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协同发展 412638第五章:案例分析 4192475.1典型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 488765.2案例分析 4192895.3案例启示 410775第二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 443512.1民主协商的组织结构 5272812.1.1村级民主协商组织 5112452.1.2乡镇级民主协商组织 5211982.1.3县级民主协商组织 5239952.2民主协商的程序与规则 5156042.2.1民主协商的启动程序 5254012.2.2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 563482.2.3民主协商的监督程序 5251812.3民主协商的参与主体 6236762.3.1村民代表 6267742.3.2村级组织、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 661652.3.3乡镇级和县级部门、组织、人大和务监督委员会成员 611922.4民主协商的议题与内容 6108642.4.1村务管理议题 683222.4.2公共服务议题 6190042.4.3国家政策议题 688772.4.4社会治理议题 627687第三章: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构建 6236213.1民主监督的组织结构 660123.2民主监督的程序与规则 6121803.3民主监督的参与主体 712163.4民主监督的对象与内容 731956第四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互动关系 7322614.1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相互促进 734814.2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协同作用 7304834.3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矛盾与冲突 8156054.4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整合与发展 817300第五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证分析 8187735.1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8173825.2案例一: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 8262765.3案例二: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 9259265.4案例三: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 96719第六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评价 9308216.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306456.2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 10147666.3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10195706.4成效评价的启示与建议 10204第七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挑战与困境 11311647.1挑战与困境概述 11310137.2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挑战与困境 11306417.2.1民主协商机制不健全 1149677.2.2民主协商资源分配不均 1143947.2.3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1182897.3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挑战与困境 11101527.3.1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 11183647.3.2民主监督资源不足 1219767.3.3监督主体能力不足 12249067.4破解挑战与困境的对策建议 12229007.4.1完善民主协商机制 12117837.4.2优化民主协商资源分配 12220257.4.3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1256407.4.4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 12292867.4.5强化政策支持与指导 1231462第八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政策法规保障 12288108.1政策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12272338.1.1政策法规的梳理 1251248.1.2政策法规的分析 1369988.2政策法规对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支持 13234548.2.1明确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法律地位 13120988.2.2保证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质性参与 13290098.2.3提供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 13176308.3政策法规对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制约 13191928.3.1政策法规的滞后性 1332278.3.2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 1423838.3.3政策法规的适应性不足 14220268.4政策法规完善的路径与措施 14205518.4.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413928.4.2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14273298.4.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1469398.4.4创新政策法规实施方式 1423833第九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培训与教育 145589.1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 14259099.1.1提升民主协商与监督意识 14191979.1.2增强协商与监督能力 1471619.1.3培养民主协商与监督人才 14218199.2培训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5192669.2.1培训内容 15206019.2.2培训方法 15258199.3培训与教育的实施主体 15281129.3.1部门 15107679.3.2社会组织 15132289.3.3村民委员会 15206679.4培训与教育的效果评价 15115319.4.1评价体系 1566769.4.2评价方法 1614264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61241610.1研究结论 16441610.2研究局限与展望 16336510.2.1研究局限 1618510.2.2研究展望 162743010.3研究启示与实践意义 171115310.3.1研究启示 171578810.3.2实践意义 172201110.4研究拓展与未来方向 17第一章:导言1.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概述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是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村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就村务管理、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等公共事务进行广泛讨论、平等对话、民主决策的过程。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则是指村民对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保障村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通过对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觉和解决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利于维护村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3研究方法与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实证调查等方法,对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框架如下:第二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现状分析2.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现状2.2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现状第三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1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存在的问题3.2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3.3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对策建议4.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4.2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4.3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协同发展第五章:案例分析5.1典型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5.2案例分析5.3案例启示第二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2.1民主协商的组织结构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2.1.1村级民主协商组织村级民主协商组织是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基础,主要由村民代表、村组织、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村民开展民主协商活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1.2乡镇级民主协商组织乡镇级民主协商组织是在村级民主协商组织的基础上,由乡镇乡镇组织、乡镇人大和乡镇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的协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和监督村级民主协商活动,推动乡镇范围内的民主协商工作。2.1.3县级民主协商组织县级民主协商组织是由县级县级组织、县级人大和县级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的协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和监督乡镇级民主协商活动,保证民主协商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有效开展。2.2民主协商的程序与规则2.2.1民主协商的启动程序民主协商的启动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议题:根据村民需求、村务管理和国家政策,确定民主协商议题。(2)发布议题:通过公告、会议等方式,将议题告知全体村民。(3)组织协商:由村级民主协商组织召集协商会议,邀请相关村民参与。2.2.2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讨论议题:村民代表在协商会议上充分讨论议题,发表意见。(2)形成决议:根据讨论结果,形成民主协商决议。(3)决议公示:将决议公示于村务公开栏,接受村民监督。2.2.3民主协商的监督程序民主协商的监督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监督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民主协商决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2)反馈意见:村民代表对监督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3)整改落实:村级民主协商组织对反馈意见进行整改,保证决议落实。2.3民主协商的参与主体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3.1村民代表村民代表是民主协商的主要参与者,代表全体村民发表意见和建议。2.3.2村级组织、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级组织、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民主协商中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2.3.3乡镇级和县级部门、组织、人大和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乡镇级和县级部门、组织、人大和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民主协商中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2.4民主协商的议题与内容2.4.1村务管理议题村务管理议题主要包括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2.4.2公共服务议题公共服务议题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2.4.3国家政策议题国家政策议题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政策落实等。2.4.4社会治理议题社会治理议题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社区服务、文明创建等。第三章: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构建3.1民主监督的组织结构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村民代表大会负责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对村民委员会的决策进行审议;村民委员会是村级的常设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村务监督委员会则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进行监督的专门机构。3.2民主监督的程序与规则民主监督的程序与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程序,包括会议的通知、议题的确定、会议的主持等;二是村民代表大会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程序,包括对决策的审议、对工作的询问等;三是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程序,包括对工作的调查、对问题的处理等。3.3民主监督的参与主体民主监督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村民、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是民主监督的基础,他们通过参加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村民代表是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们代表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是专门从事民主监督的人员,他们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专门的监督。3.4民主监督的对象与内容民主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包括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村务管理等方面。民主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村民委员会决策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二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效率、效果进行监督;三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进行监督。,第四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互动关系4.1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相互促进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民主协商为民主监督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决策基础,民主监督则对民主协商的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在这一过程中,民主协商能够提高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民主监督则能够促进民主协商的深入发展。4.2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协同作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协同作用。民主协商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决策方案,民主监督则对这些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落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村基层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在实际运行中,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4.3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矛盾与冲突尽管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政治中具有相互促进和协同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例如,民主协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可能导致民主监督的困难;而民主监督的过度干预,也可能影响民主协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这些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4.4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整合与发展为了解决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整合与发展。应完善民主协商制度,保证民主协商的广泛性、公正性和实效性;应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建立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有效衔接机制,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民主协商制度建设,提高民主协商的质量和效果;(2)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民主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3)加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4)注重培养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意识和能力,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互动关系提供人才支持。第五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证分析5.1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为了深入探讨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机制,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案例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村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二是村庄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三个村庄的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进行深入剖析。5.2案例一: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某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全村共有1200户,人口约5000人。该村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民主协商方面,该村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每月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村民议事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会议过程中,村民们充分发表意见,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在民主监督方面,该村设立了民主监督小组,负责对村委会及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民主监督小组通过定期走访、调查了解村民对村庄工作的满意度,及时发觉问题并向村委会提出建议。同时民主监督小组还对村委会的财务收支、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村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5.3案例二: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某村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全村共有800户,人口约3000人。该村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在民主协商方面,该村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的作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村民们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村民们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推动村庄发展。在民主监督方面,该村建立了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委会及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民主监督小组定期对村庄工作进行评议,对村委会及村干部的廉政情况进行调查,保证村庄工作的顺利进行。5.4案例三:某村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践某村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全村共有600户,人口约2500人。该村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方面有以下亮点:在民主协商方面,该村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平台,让村民们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村民们对村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事项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推动村庄发展。在民主监督方面,该村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委会及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村民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调查、走访,了解村民对村庄工作的满意度,对村委会及村干部的工作提出建议,促进村庄工作的改进。同时村民监督委员会还关注村庄项目的实施情况,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第六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评价6.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民主协商评价指标:包括民主协商的组织程度、参与度、议题设置、协商结果满意度等。(2)民主监督评价指标:包括民主监督的覆盖率、监督力度、监督效果、监督反馈等。(3)民主制度评价指标:包括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力度、制度创新等。(4)民主氛围评价指标:包括村民的政治素质、民主意识、参与热情等。6.2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以下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和进行评价:(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进行评价。(3)通过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6.3实证评价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对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进行实证评价。以下是评价结果分析:(1)民主协商方面: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组织程度、参与度、议题设置等方面表现良好,但协商结果满意度有待提高。(2)民主监督方面: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覆盖率较高,但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仍有待加强,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3)民主制度方面: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较为完善,但执行力度和制度创新程度仍有待提高。(4)民主氛围方面:三农村村民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较高,参与热情较浓,但民主氛围有待进一步优化。6.4成效评价的启示与建议通过对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评价,本文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1)提高民主协商的质量,关注协商结果满意度。建议加强民主协商的组织程度,提高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关注协商结果的落实情况。(2)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建议提高监督覆盖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3)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度和制度创新。建议加强民主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对民主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同时鼓励制度创新。(4)优化民主氛围,提升村民政治素质。建议加强村民的政治教育,培养民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第七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挑战与困境7.1挑战与困境概述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这些挑战与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有效性、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独立性、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的制度化建设、以及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的参与度等方面。7.2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挑战与困境7.2.1民主协商机制不健全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协商程序不规范、协商内容不全面、协商结果缺乏约束力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民主协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7.2.2民主协商资源分配不均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部分地区民主协商活动较为频繁,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较少。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整体效果。7.2.3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的主体,其参与意识对协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农民参与民主协商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与农民的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参与途径等因素有关。7.3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挑战与困境7.3.1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表现在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效果不明显等方面。这些问题使得民主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7.3.2民主监督资源不足在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资源相对不足。部分地区的民主监督活动经费、人力、技术等资源较为匮乏,影响了民主监督的深入开展。7.3.3监督主体能力不足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村民、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但是这些监督主体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监督主体在开展监督工作时缺乏有效手段和方法。7.4破解挑战与困境的对策建议7.4.1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应规范民主协商程序,明确协商内容,提高协商结果的约束力。同时加强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参与协商的途径。7.4.2优化民主协商资源分配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民主协商资源,保证各地民主协商活动的均衡发展。7.4.3提高农民参与意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意识,激发农民参与民主协商的积极性。7.4.4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完善民主监督渠道,丰富监督手段,提高监督效果。同时加大民主监督资源投入,提升监督主体能力。7.4.5强化政策支持与指导应加大对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的指导,推动其健康发展。第八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政策法规保障8.1政策法规的梳理与分析8.1.1政策法规的梳理本章主要对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政策解释和实施细则。具体梳理如下:(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2)地方性政策文件: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如《省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实施办法》等。(3)政策解释和实施细则:针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级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解释和实施细则。8.1.2政策法规的分析通过对上述政策法规的梳理,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形成,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2)政策法规注重实际操作:政策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3)政策法规强调民主参与:政策法规鼓励农村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8.2政策法规对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支持8.2.1明确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法律地位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了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法律地位,为其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8.2.2保证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质性参与政策法规要求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实质性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8.2.3提供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政策法规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健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组织机构、程序规定等。8.3政策法规对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制约8.3.1政策法规的滞后性政策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发展的需要。8.3.2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影响了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际效果。8.3.3政策法规的适应性不足面对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多样性需求,现有政策法规的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8.4政策法规完善的路径与措施8.4.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政策法规的滞后性、执行力度不足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8.4.2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8.4.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实施情况,为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8.4.4创新政策法规实施方式结合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实际需求,创新政策法规实施方式,提高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第九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培训与教育9.1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9.1.1提升民主协商与监督意识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培训与教育有助于提升村民对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的认识,强化其民主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9.1.2增强协商与监督能力培训与教育有助于提高村民在民主协商与监督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为村庄发展贡献智慧。9.1.3培养民主协商与监督人才通过培训与教育,可以为农村基层培养一批具备民主协商与监督能力的人才,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持。9.2培训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9.2.1培训内容(1)民主协商与监督的基本理论及政策法规;(2)民主协商与监督的实践操作技巧;(3)村庄发展规划、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4)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9.2.2培训方法(1)集中培训:组织村民参加定期举办的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2)现场教学: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其他村庄的民主协商与监督实践;(3)网络教育: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培训课程;(4)实践活动:组织村民参与实际的民主协商与监督活动,以实践促进能力提升。9.3培训与教育的实施主体9.3.1部门部门应承担起组织、协调、指导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培训与教育工作的责任,保证培训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9.3.2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协商与监督培训与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服务。9.3.3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积极参与培训与教育工作,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保证培训效果。9.4培训与教育的效果评价9.4.1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培训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覆盖率:评估培训对象是否覆盖了大部分村民;(2)培训满意度: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