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_第1页
DB52-T 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_第2页
DB52-T 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_第3页
DB52-T 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_第4页
DB52-T 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10

CCSF10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eenexplorationofcoalbedmethane

resource

2021-12-08发布2022-03-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638—2021

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的总则、勘查设计、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恢复治理、

和谐勘查和资料提交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煤层气资源的绿色勘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Z118油气田测井放射防护要求

GB/T5005钻井液材料规范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T29119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

GB/T31033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规范

GB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NB/T10001煤层气压裂作业规范

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651-201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SY/T6277硫化氢环境人身防护规范

SY6348录井作业安全规程

SY/T6610含硫化氢油气井井下作业推荐作法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201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52/T1638—2021

3.1

表土层topsoil

土壤剖面的上层。该层土作物根系密集,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对于长期耕作土壤的表土层,又可分

为上表土层与下表土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上部分。表土层的厚度

一般为20cm~40cm。

[来源:TD/T1048-2016,3.1]

3.2

绿色勘查greenexploration

在实施煤层气资源勘查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运用先进的勘查手段、方法、设备、

工艺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施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实现

高效勘查和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勘查模式。

3.3

和谐勘查harmoniousexploration

在勘查过程中,以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尊重群众意愿,处

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建立健康、安全、和谐的勘查环境。

4总则

4.1目的任务

在满足勘查目的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勘查技术、施工工艺和

装备,加强对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治理等方面的管控,实现对生态环境境不利影响最小化,

推动煤层气资源勘查绿色发展。

4.2基本原则

4.2.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

4.2.2坚持综合勘查,统筹兼顾原则。

4.2.3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赢原则。

4.3基本要求

4.3.1勘查设计编制前,调查识别施工区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危险源等,预判和和分析勘查活动可能

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填写勘查环境调查表(见附录A)。

4.3.2勘查设计编制,应包括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恢复治理、和谐勘查查、工作部署、保障

措施等内容和要求。

4.3.3勘查工作实施前,开展环境环境保护、安全等培训,对拟施工的道路和场地地原始地形地貌拍摄

照片或视频留存,便于勘查结束后恢复生态环境。

4.3.4勘查工作实施中,应保留相关记录,拍摄施工照片、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4.3.5勘查工作结束后,应按景观相似原则进行恢复治理,对难以恢复到初始状态态的,按环境协调、

美观原则进行恢复治理,并提交绿色勘查总结报告。

4.3.6勘查单位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及标准执行,并做好好各类预防控制措施

或应急预案。

2

DB52/T1638—2021

5勘查设计

5.1编制要求

5.1.1煤层气勘查工作实施应编制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设计,绿色勘査设计大纲格式与内容见附录B。

5.1.2绿色勘查设计应包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水土保持、耕地复垦、

植被恢复及和谐勘查等内容,并强化对勘查查方法选择、工程避让、综合勘查等方面的提升,在满足地质

勘查目的及规范允许范围的原则下进行工程优化布置。

5.1.3若环境状况有新的变化或绿色勘查设计有调整的,应及时对勘查设计中相应内容进行修改。

5.2编制依据

5.2.1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

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相关方面报告(表)及治理方案等。

5.2.2经调查核实后的下列资料:

a)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地(包含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

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永久基本农田等对勘查开发有相关要求

的区域;

b)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环境污染现状,相关规划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水土

流失易发区、各类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区;

c)勘查活动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地方各相关方面对勘查工作的融洽情况,

开展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等。

6勘查施工

6.1道路与场地

6.1.1道路

6.1.1.1勘查区施工道路应因地制宜,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公路、村道、居民区通道及农耕

道等,无道路时,可修建临时道路。

6.1.1.2道路路线设计兼顾后续勘查开采阶段施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道路修建在满足勘查目

的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占用土地,避开环境敏感区(各类保护地、林地、耕地等)。

6.1.1.3新修道路的表土剥离和储存应按照TD/T1048-2016的规定,做好挖填方平衡,如土石需外运,

应按指定位置堆放和规范管理。

6.1.2场地

6.1.2.1钻探场地

依据现场地形条件和工作需要,合理选择钻井井场及设施布局,具体要求如下:

a)岩心棚及材料库、备用管材物资堆场、值班休息房、油料堆场、防火、防毒设备库、废弃物

资及垃圾场、工地厕所场地等附属设备设施场地,在满足附属设备、设施安装及操作使用情

况下,宜不占用耕地,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扰动,分区平整场地;

3

DB52/T1638—2021

b)钻井液循环系统(清水池或泥浆池、废浆池等)应与钻井施工场地在同一场地布置,当设计

多个钻孔在同一场地同时施工时,宜布置共用的钻井液循环系统;

c)钻探场地周围设置排水设施,应满足坡面水、季节性暴雨、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

6.1.2.2驻地

勘查工程驻地宜就近使用当地已有居民房屋或公共建筑物。新建办公生活营地的,应选择在对环境

影响较小的区域规范建设,宜采用活动板房或采用基桩架空建设,减少表土破坏。

6.2地面物探工程

6.2.1踏勘人员应对勘查区所涉及的地面、地下设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在地震勘探主线铺设

时应有效控制和减少对林地、耕地的破坏。

6.2.2在野外测量时,应在图上标注重大环保因素的位置,在技术可行且安全的前前提下,宜限制测线

的宽度。测量标志物应采用环保友好的材料。若测线条带内遇有重大环保问题或文物古迹,应更改设计

方案。

6.2.3钻井及相关设备搬迁、采集作业埋置检波器时,应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6.2.4数据采集后及时处理废炮,回收测线上的废弃物,恢复施工现场原貌。

6.3钻完井工程

6.3.1优先采用安全环保的钻井设备和施工工艺,如近平衡钻井技术、储层保护技术、防漏堵漏技术、

防漏固井技术等开展钻完井施工,减少地层扰动,提高钻井效率。

6.3.2表层钻进应采用空气钻或清水钻进,避免钻井液污染地表水。表层套管下深深应满足隔绝地表水

的要求,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

6.3.3钻井施工中优先使用水基钻井液体系,钻井液应在泥浆罐(箱)及管道内循循环,采用固相控制

系统,降低钻井液固相含量,钻井液材料及处理剂应符合GB/T5005的规定。

6.3.4固井施工过程中,优化固井液配比及施工工艺,提高固井液性能参数,减少少固井液用量,避免

对环境污染。

6.4压裂排采工程

6.4.1压裂应选用环保压裂液,现场备液时压裂液不得外溢,残留压裂液、返排溢溢流液须集中回收处

理,严禁油料、压裂液、支撑剂、返排液等随意排放。

6.4.2优化压裂工艺及施工规模,压裂返排液集中处理后重复利用,减少压裂用水水量。

6.4.3优先采用技术成熟、稳定、能耗较低的排采设备。优先采用自动化、数字化化生产模式,实现生

产决策、环境监测治理、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6.4.4针对返排液成分特点进行集中外运到水处理厂处理或在井场设置水处理站处理,达到GB8978

规定后可排放或用于场地绿化、周边灌溉、水力压裂及钻井施工等。返排液池应采取必要的防漏、防渗

措施。

6.4.5进行试抽试采的煤层气井,排采动力优先采用电力系统,以降低噪声污染和和污染物排放。

6.4.6煤层气井封井应按照相关设计做好封井工作,实行全井封闭,确保封井质量量,以恢复地下水环

境。

4

DB52/T1638—2021

7生态环境保护

7.1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GB16297的规定,并应采取以下措施:

a)加大煤层气的综合利用,产出煤层气禁止直接排放;

b)施工过程产生粉尘的,应采用喷(洒)水措施,减少扬尘;

c)车辆及各类工程机械,应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燃油动力设备并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尾气达标

排放;

d)不应焚烧垃圾、塑料制品及其它油料污染物件等,减少各类烟尘及污染物排放量。

7.2土壤与水环境

应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土壤与水环境保护:

a)油料、化学药品等储存场所,应搭建在地势较高处,顶上布设避雨、避雷设施,地面铺设防

渗土工布,周边修筑截排水沟和围堰;

b)在设备搬运、安装、运行及保养过程中,应预防油料、化学药品等泄漏、泼洒;

c)采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废弃的编织袋、彩条布、包装袋等回收集中处理;

d)废弃油料和化学药品应回收集中处理;

e)科学合理选择井场位置,避让暗河、溶洞以及地下水强径流区带,避免钻井液对地下水系统

的污染,无法避让时,按6.3.2的规定执行;

f)压裂及后期采气运营过程中应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识别和发现污染,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7.3生物圈与社区环境

7.3.1勘查过程中对用地及影响范围的地表植物,按下列情形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a)对国家或地方保护植物,应采取移植或其他有效保护措施予以保护,保护率100%;

b)对可用于恢复使用的树木,可根据需要进行移植或采取保护措施;

c)对植被恢复困难地区,应对原地表树木及草皮进行移植,并进行有效保护。

7.3.2车辆行驶应按规定线路行驶,不得随意更改线路,减少植被破坏,被车辆破坏的沟渠、河坝应

及时修整,在草原、森林行驶应按规定安装防火罩,在植被区域行驶时,应低速行驶,车辆修理应有防

止燃油、机油泄漏的措施并定期检查。

7.3.3涉及文物古迹的勘查区,车辆和人员不得破坏文物古迹,对于新发现的古迹场所应做好标记,

并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告。

7.3.4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GB12348的规定,并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a)施工设备应安装消声装置及尾气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有效运行;

b)在靠近居民区的勘查区内,应将噪声较大的作业工序调整至昼间进行;

c)勘查施工场界环境噪声超过规定阈值时,应采取必要的消声、隔振及减振降噪措施。

7.4节能减排

7.4.1在勘查施工过程中宜采用低耗能高效率的设备,在条件具备的区域宜采用清洁能源(电力、光

电、风力、水电等)作为施工动力及照明。

7.4.2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渗堵漏措施,避免水资源浪费,优化压裂工艺减少施工用水量。回

收钻井液、压裂液,循环再利用。

5

DB52/T1638—2021

7.5环境监测

7.5.1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周边水环境制定监测方案,对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测频次等内容进行规

定。按照监测方案开展水质监测,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

7.5.2对于存在污染风险的场地,场地污染现状调查按HJ25.1的规定执行,场地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

复监测技术按HJ25.2的规定执行,若已形成污染应按相关程序开展评估和修复。

8环境恢复治理

8.1现场清理

勘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撤除施工场地和项目驻地的设备、不再使用的临建房屋屋及水电管线等各项

设施,回收各种宣传牌、标示牌、警示牌、防滑防压网,清理干净场地内的土石、废物及垃圾。

8.2地形地貌恢复

8.2.1新建道路一般应根据勘查设计中环境修复措施的要求恢复至原地形地貌,对对不再使用的硬化的

临时道路,应对混凝土进行拆除和清运,按建筑垃圾进行处理。采取深翻、松土、覆覆土等方式进行地形

地貌恢复,难以恢复原貌的地段复原时,按照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应产生新的挖

损和压占破坏。

8.2.2项目驻地和钻探施工产生的坑、井、池、沟等,按开挖时相反顺序分层夯实回填。斜坡沟槽回

填时,应分分段进行,自下而上用袋装土石依次堆码回填,避免产生滑动及洪水冲蚀,必要时做好围挡措

施。

8.3废弃物处理

8.3.1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受污染的岩屑、泥砂等废弃物,应分类存放,进行无害化化处理。固体废物处

置应按GB18599的规定,项目驻地及现场清理出的生活垃圾处置应按GB50869的规定,对现场不能

处置的有毒有害废物应外运至专业场所进行处理。

8.3.2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宜利用移动式废液处理装置和现场排污池进行处理,应处理至符合

GB8978要求进行排放。

8.3.3勘查施工结束后,应对排污池内储存的废钻井液(钻屑)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排污池进行回填

并恢复植被。

8.4复垦复绿

8.4.1耕地、园地复垦应采用深翻、松土及覆土换填等方式,复垦后耕地坡度和有有效土层厚度及土壤

质量应满足当地农作物耕种条件,恢复施工及验收按TD/T1036的规定执行。

8.4.2林地复垦应优先回植早期移植的林木,未成活的应进行补植,无法移植的应应种植,新种植的林

木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的坑穴规格及其施工等应符合林林木种植相关标准要

求。恢复施工及质量验收按GB/T15776的规定执行。

8.4.3草地复垦应将原剥离的根系覆植土铺垫在覆盖的表土后,再将剥离养护的植植被依次紧凑铺平复

植。自然修复能力弱的地区,植被复植后应适当浇水养护,确保与开挖前状态一致,草种播撒后应覆盖

适当厚度的表土,并洒水保持潮湿,必要时用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加以覆盖。培植的树树种与草种应选择适

应当地季节自然生长的、与周边植被环境相协调的优良品种。

6

DB52/T1638—2021

8.4.4除地方要求保留的道路及建设用地外,各恢复治理区的覆土厚度及土质应达到TD/T1036的要

求。

8.4.5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污染现象,应及时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如抽水处理方法、生物处理

方法、渗透性屏障方法等。

8.4.6在投产完成后,除已留作业场地外,前期占用土地的恢复治理工作应符合HJ651-2013中4.5

的规定。

9和谐勘查

9.1自然和谐

勘查过程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护自然,不烧山,不砍伐各类树木,不捕杀野生动物,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9.2社区关系

9.2.1遵守勘查区乡规民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及信仰。

9.2.2主动协调社区关系,按规定进行备案、报告项目绿色勘查情况等,自觉接受监督指导。

9.2.3宜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事项,取得当地民众支持和协调配合。

9.3健康与安全

9.3.1施工现场按规定布置现场平面图、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

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在井场高地设置风向标,主要施工部位、危险区域及通道口应悬挂安全警示牌。

9.3.2煤层气勘查过程中出现井喷问题,处理应按GB/T31033的规定执行,出现有毒、有害气体问题,

防护应按SY/T6277的规定执行,处理应按SY/T6610的规定执行。

9.3.3井场内易燃、易爆物品等消防重点部位按规定设置灭火器和消防沙箱。

9.3.4因地质条件限制,在山沟、洼陷等低凹地带施工时,暴雨、洪水季节应加高地基,修建挡土墙,

布置防洪、防滑坡设施。

9.3.5测井放射源防护应按GBZ118的规定执行。

9.3.6录井用危险化学品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和废弃处理应按SY63488的规定执行。

9.3.7煤层气压裂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要求应按NB/T10001的规定执行。

9.3.8施工过程中的仪器房、野营房等安装漏电保护器和接地装置应符合JGJJ46的要求。

9.3.9施工现场应配备急救箱,施工现场入口处应悬挂施工标牌,明确工程名称、施工单位、现场负

责、投诉电话及责任分工等信息。

10资料提交

应对绿色勘查的资料进行记录、收集、整理及归档,做到真实、齐全、规范,资料包含但不限于以

下内容:

a)绿色勘查环境调查表;

b)绿色勘查设计;

c)绿色勘查工程施工记录、检查评价及验收资料、图片、影像;

d)绿色勘查工作相关统计报表、竣工资料及总结报告等。

7

DB52/T1638—2021

A

A

附录A

(资料性)

勘查环境调查表

A.1勘查环境调查表

见表A.1。

表A.1勘查环境调查表

地理位置

经纬坐标

观测点坐标

大地坐标

(2000坐标)

地面海拔(m)

交通情况

地形地貌

民居情况

动植物情况

水文地质情况

电力情况

照片

勘查条件评价

调查单位:调查人:填表时间:

8

DB52/T1638—2021

B

B

附录B

(规范性)

绿色勘査设计大纲格式与内容

B.1项目概况

B.1.1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

任务来源、任务书(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预期成果及提交时间等。探矿权人基本情况,

勘查项目基本情况、工作背景及勘查单位情况等。

B.1.2勘查区概况

矿业权设置情况、勘查区名称、行政区位、地理坐标、面积、交通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气象、水

文及生态环境条件、供水供电情况、经济概况等。

B.1.3以往勘查地质工作及认识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工作程度、地质工作成果、矿产开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B.1.4设计编制依据

B.1.4.1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B.1.4.2煤层气相关技术规范。

B.1.4.3勘查区已有地质勘查、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

等方面资料。

B.1.4.4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a)勘查区及周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现状:生态保护红线、其它需要保护或禁

止开发区域情况;

b)重要建设构筑物工程、村民集中居住的村寨等;

c)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现状。

B.2勘查区地质情况

B.2.1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层、构造、矿产等概况。

B.2.2勘查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水文地质特征。

B.2.3煤层

煤层埋藏深度及空间形态,煤岩煤质特征、煤变质作用及煤类分布,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等情况。

9

DB52/T1638—2021

B.2.4煤储层物性特征

煤的吸附性、含气性、孔隙结构特征、渗透性、储层压力、地应力、储层温度等。

B.3勘査工程部署

B.3.1总体工作部署原则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矿床勘查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和依据。列出整个绿色勘查项目

要达到工作目标拟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施工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可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

以说明。

B.3.2工作安排及工作量

B.3.2.1分阶段目标任务、各项煤层气勘查手段的工作量。

B.3.2.2绿色勘查为防护施工及恢复治理增加的工作手段及工作量,如施工中增加的截排水沟土石方

量、防护水土流失形成的围护材料、表土层袋装量(材料及施工)、复垦复绿面积等,施工中,增加的

土工布面积及布设情况等。

B.4主要勘查手段及工作内容

B.4.1测量工程

测量工程的方法、设备仪器、质量标准、内容、对象等。确定测量路线、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

B.4.2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范围、方法、路线、比例尺、对象、内容。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

B.4.3地面物探

采用的物探方法、工作流程、仪器设备、设备参数、工作内容、质量标准等,减少环境破坏的技术

手段。

B.4.4钻探工程

井位确定的原则及有关情况,井场布置要求,钻井的目的层位、井身结构、采用的钻探设备、钻井

工艺、完井层位、完井方法、钻井液材料等。在道路施工、井场布置、设备搬迁、钻井液材料选取及钻

探工艺等方面所采取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措施。

B.4.5录井工程

录井(煤岩屑录井<排采井>、岩心录井<参数井>、钻时录井、钻井液录井、气测录井等)内容、工

艺流程、质量要求等。仪器摆放,危险品运输及存储使用,随钻录井钻井液、岩屑堆放、处置等采取的

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

B.4.6测井工程

测井内容、工艺流程、质量要求等。仪器摆放,放射源运输及使用等采取的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

10

DB52/T1638—2021

B.4.7水文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工作内容(钻井水文观测、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观测等)、方法、质量标准等,工作过程

中采取的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

B.4.8样品采集与分析

样品采集方式、样品规格、保存及运输,目标煤储层及层位,测试化验项目。

B.4.9试井工程

试井层位、测试内容、设备仪器、流程及质量要求等。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

B.4.10固井工程

固井设备、固井液、工作流程、固井工艺等。在设备搬迁、固井液材料选取及固井工艺等方面所采

取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措施。

B.4.11压裂工程

压裂层段、射孔工艺及材料、压裂设备、压裂液、压裂工艺、工作流程等。在设备搬迁、压裂液材

料选取、压裂工艺等方面所采取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措施。

B.4.12排采工作

排采工艺、工作流程,设备选型及安装,返排液及产出气处理等。在设备动力、返排液及产出气处

理等方面所采取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措施。

B.4.13封井

封井结构、材料、工艺流程、质量要求等。

B.5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的实物工作量、政策依据、计算标准和方法,明确阶段经费及总经费(附相应表格)。对

预算中的特殊情况进行文字说明。

B.6预期成果及提交资料

GB/T29119中明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