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_第1页
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_第2页
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_第3页
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_第4页
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从曲折实践到开拓奋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大陈营的对峙势不两立,资本主义虽不是铁板一块,但社会主义内部的分道扬镳却越来越明显。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的主题也由“战争与革命”逐步趋向于“和平与发展”。战后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开始了赶超世界发展先进水平的过程,现代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作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和人类发展先进的目标取向,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模式虽有不同,但有可资借鉴的共同之处。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国50多年来,一直在探寻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共产党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付诸了艰辛的探索。共和国50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探寻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一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强国,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开始就确立的宏伟目标。然而,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历史背景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时代中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落后是其基本特征。新制度建立之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已暴露出来,而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又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严峻挑战。因此,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任务。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一条既不同以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海外掠夺作为发迹史的西欧道路,也不同以通过农副产品“剪刀差”来实现高积累的苏东道路,而是以国家工业化为首要内容,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这条道路实现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来认识,把实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新政策。遗憾的是,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延缓了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排在贫穷国家的行列。可以说,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加之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偏离了现代化主题,导致现代化的进程遭受挫折。毛泽东的失误在于没有始终如一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而在发展阶段上,把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恩设想的,那种高于资本主义阶段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路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急于过渡,在生产关系上急于求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急于求成,同时排斥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所有,不理解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机制的有效形式,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使得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20年间实际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二1978年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吸取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的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1.首先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必须融入世界现代文明的进程。早在7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作出了延缓世界大战可能的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情况,邓小平对时代主题重新审视,重新估量,重新判断,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精辟论断。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除和平问题之外,就是发展问题,因此,应该把经济发展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硬着头皮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一个关乎现代化“大局”的问题,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必须围绕着现代化经济建设这个战略中心。这就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从战略上扭转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统一了起来。2.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新确立。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经历了百年外辱的中国人始终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坚持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他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历史表明,造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严重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即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困难在于理论上的含混不清。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总结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来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来加以反对。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中进一步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他抓住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3.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定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目标追求,现代化的建设是一项世界性的社会工程。虽然,各国的现代化目标与道路不同,但那只是根据各自的传统和国情在共同的现代化目标取向下的自我选择,并非能够孤立地发展。而且,当代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生产的社会化向生产的国际化发展,已使不同历史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在国际市场纽带下打成一片,任何闭关自守状态都将被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替代。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世界各国的发展都要搞开放,中国更应如此。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一种强烈的世界现代化意识。邓小平认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以世界上先进技术和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为此,他对内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①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归根到底必须以教育为基础。他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纠正了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左的错误认识,使科技教育工作步入了正轨。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等一整套战略思想。在对外开放方面,努力探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新途径,他把对外开放当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4.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现代化的进程是有着自身规律的,按照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任何国家都不能跨越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阶段而进入后现代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失误,深层理论原因就在于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路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邓小平在现代化进程展开之初,就反复强调,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此后,又多次发表谈话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来加以把握。那么,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靠什么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确认的战略布局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④中共十三大把这一战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提法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为排除现代化建设中“左”的和右的因素的干扰、保证现代化建设不偏离正确轨道提供了根本依据。因此可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反思,不仅从深层上纠正了毛泽东的失误,更重要的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在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如何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引导21世纪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新模式形成,为解决“发展”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创建了良好的社会机制,对2l世纪的中国来说,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l.中国式现代化方式的新探索。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在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因而对我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的必经阶段,商品经济演化为市场经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又是其重要内容。世界上已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各国,其共性都表现在致力推进市场经济的高度成熟,由此带来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在目的上相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后者却是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不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现代化的最高发展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就是世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现实的世界历史演进中,客观地表现为双重过程。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发展到近代而出现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形态多样性相统一的体现。经过多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科学地得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的卓见,作为人类文明的共有成果,市场经济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所采用。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不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了一个经典式的回答,而且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这就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不仅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性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而且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定下基调。2.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新内涵。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则,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但这决不将其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好处不是财富增加了幸福,而是财富增加了人类选择的范围。”因此,尽管经济尺度重要,但绝非衡量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必须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结合,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所特别强调的。对于现代化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应当将其视为近代人类社会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进程,泛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包涵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综上所述共和国50多年以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从艰难探索到开拓奋进,终于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现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