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讲解_第1页
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讲解_第2页
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讲解_第3页
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讲解_第4页
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节血管生理主讲人:晏丽一、血管的功能分类

(一)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和肺动脉)、弹性纤维丰富、管壁厚。

(二)分配血管:(中等动脉及分支)。(三)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其阻力称外周阻力,口径小。(四)交换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五)容量血管:(静脉):管径大、壁薄。生理功能:输送血液、分配血流、调节血压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Q=△P/R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或容积速度,单位为L/min。

(二)血流阻力:R=8ήL/πr4

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占47%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液各成分之间的摩擦和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血流阻力与血液粘滞度(η)和血管长度(L)成正比,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即R=8ηL/πr4。在体循环的总血流阻力中,大动脉约占19%,小动脉、微动脉约占47%,毛细血管约占27%,静脉约占7%。可见小动脉、微动脉是产生血流阻力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图4-8血管系统中压力、血流速度和总横截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三)血压:1、指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血压单位:mmHg(1mmHg=0.133Kpa)(1Kpa=7.5mmHg)

2、形成:心室收缩射血的动力与外周阻力相互作用,使血流对血管壁产生侧压力

3、规律:动脉压>毛细管压>静脉压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和变化动脉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等于舒张压+1/3脉压。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脉压30~40mmHg(4.0~5.3kPa)特征正常情况下保持平稳状态,有利于组织器官的供血变化受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血管的生理2、血压形成机制

条件: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心脏射血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辅助条件

机制:在充足循环血量的基础上,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相互作用,即可形成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基本条件第二节血管的生理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图4-9主动脉的弹性作用示意图

收缩压和舒张压过程:

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入主动脉---动脉血储于动脉血管中---管壁被动扩张--血流对管壁产生侧压力,即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射血停止---被动扩张的动脉血管回缩---压迫和推动血液流动---血流对管壁产生侧压力,即舒张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条件)(1)每搏量:

每搏量↑(即:心缩期射入主A的血量↑)→心缩期中主A和大A内的血量↑→管壁所受的压力↑→即收缩压↑。即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量的大小。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舒张压↑↑,随后收缩压↑,但不如舒张压↑明显,故脉压↓。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脉压↓。

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脉压↑。第二节血管的生理(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内流向外周血↓→心舒末期贮存在大动脉中的血↑→舒张压↑↑;随后收缩压↑,但收缩压增加不如舒张压明显→脉压↓。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4)主A和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A和大A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心室收缩期贮存势能→舒张期释放,转变为动能和压强能(维持舒张压)。

主A和大A弹性↓→舒张压↓,收缩压↑→脉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

失血时→循环血量↓→充盈压↓→BP↓

休克:毛细血管静脉大量开放→血管系统容量↑→充盈压↓→BP↓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二)动脉脉搏:1、概念: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导致动脉管壁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桡动脉是临床上最常用来感触脉搏的部位。2、原理:心脏的舒缩活动所致(振动源)

3、意义:可反映心率、心律、血管弹性等心血管功能状态。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四、微循环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以保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1、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

七部分组成。

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图4-11微循环的结构模式图第二节血管的生理2、血流通路迂回通路:途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特点: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交替开放。功能: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捷通路:途径: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特点:管径较粗,阻力较小,血流速度较快,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功能:保证静脉回心血量,并维持循环血量。

A-V短路:

途径: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特点:在皮肤和皮下组织较多,一般处于关闭状态。功能:体温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全身性体液物质和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1、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微动脉和微静脉均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调节。2、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五、组织液生成与回流

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内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液,它是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来源:血浆

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方式:滤过与重吸收

动力:有效滤过压第二节血管的生理(一)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有效滤过压=(生成力-回流压)生成力=(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回流压=(血浆胶渗压+静水压)(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右心功能衰竭水肿发生的机理;2、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脏、肝脏疾病水肿发生的机理;3、淋巴回流受阻:也会出现水肿;4、毛细血管通透性:过敏、烧伤可以使通透性增大,也可引起水肿。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图4-12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示意图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图中“+”表示促进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表示阻止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单位为mmHg)(三)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作用1、回收蛋白质2、运输营养物质(脂肪)3、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平衡4、防御屏障作用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第二节血管的生理六、静脉血压和静脉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