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_第1页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_第2页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_第3页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_第4页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方案TOC\o"1-2"\h\u10630第一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总则 311521.1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意义 3313361.1.1背景概述 3322861.1.2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意义 353421.1.3总体目标 3134111.1.4具体目标 336361.1.5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4277931.1.6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39031.1.7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4108381.1.8快速响应,科学处置 4231291.1.9社会参与,共建共享 426219第二章农村应急组织体系 4199901.1.10组织架构概述 448331.1.11组织架构层次 5130031.1.12镇级应急指挥部职责 589911.1.13镇级应急办公室职责 5207641.1.14村(居)民委员会应急组织职责 5155281.1.15协调机制 65561.1.16协调内容 67957第三章农村应急资源管理 6118181.1.17调查目的与意义 612631.1.18调查内容与方法 651871.1.19调查步骤 731491.1.20整合原则 7203021.1.21整合内容 7279971.1.22整合措施 8257701.1.23调配原则 8138941.1.24调配内容 8223021.1.25调配措施 916128第四章农村应急预案制定 9178621.1.26编制原则 9238381.1.27编制内容 980121.1.28评估目的 10242101.1.29评估内容 10296921.1.30演练目的 10194501.1.31演练内容 1014031.1.32演练组织与实施 11138191.1.33演练频次与要求 1126914第五章农村应急监测与预警 1111944第六章农村应急响应与处置 12313131.1.34响应级别划分 12222941.1.35响应级别确定 1210761.1.36组织指挥 13272671.1.37预警与信息报告 1317421.1.38应急队伍与物资保障 13152881.1.39应急处置与救援 13228571.1.40预警与信息报告 13324071.1.41组织指挥 13153241.1.42应急处置与救援 14181591.1.43恢复与重建 1415813第七章农村应急恢复与重建 14120381.1.44评估目的与原则 14164231.1.45评估内容与方法 14275271.1.46评估流程与要求 14258071.1.47基础设施恢复 15326831.1.48农业生产恢复 15287181.1.49生态环境恢复 1571231.1.50社会服务恢复 1581981.1.51居民生活恢复 15168921.1.52重建目标与原则 15175631.1.53重建内容与布局 15262821.1.54重建项目与资金管理 1562551.1.55重建政策与法规保障 1514901第八章农村应急宣传教育与培训 16293911.1.56宣传教育目标 16260311.1.57宣传教育内容 1650421.1.58宣传教育形式 1681151.1.59培训对象 16316821.1.60培训内容 16247891.1.61集中培训 1665351.1.62分散培训 17319011.1.63培训效果评估 177434第九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保障 17192351.1.64政策制定 1734351.1.65政策宣传与培训 17124901.1.66政策执行与监督 17225851.1.67经费来源 17319251.1.68经费使用与管理 1842471.1.69经费保障机制 1871351.1.70物资储备 1811321.1.71物资调配与供应 18199721.1.72物资维护与管理 18164341.1.73物资动员与保障 1812984第十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监督与评估 1877131.1.74监督主体 19308231.1.75监督内容 1991581.1.76监督方式 1910341.1.77评估指标体系 19187611.1.78评估方法 20245371.1.79加强农村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20245611.1.80优化农村应急预案制定与执行 20287421.1.81提高农村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效率 20147511.1.82加强农村应急演练与培训 21107481.1.83完善农村应急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21第一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总则1.1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意义1.1.1背景概述农村应急管理作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村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日益凸显。1.1.2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意义(1)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对自然灾害、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预防、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生命财产损失。(2)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助于保持农村社会秩序,防止因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动荡。(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进,有利于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加强,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节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目标1.1.3总体目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证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1.4具体目标(1)完善农村应急预案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农村应急预案,保证农村地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有据可依。(2)提高农村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3)加强农村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训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农村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农村应急救援能力。(4)提升农村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农村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第三节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原则1.1.5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农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减少人员伤亡。1.1.6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应注重预防,加强预警监测,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提高农村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1.1.7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要在各级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1.1.8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要迅速响应突发公共事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事件得到妥善处置。1.1.9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应急管理格局。第二章农村应急组织体系第一节农村应急组织架构1.1.10组织架构概述农村应急组织架构旨在构建一个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以乡镇为领导核心,村(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支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形成覆盖农村地区的应急组织网络。1.1.11组织架构层次(1)镇级应急指挥部:作为农村应急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指导全镇应急管理工作。(2)镇级应急办公室:承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等。(3)村(居)民委员会应急组织:作为基层应急组织,负责本村(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协助镇开展应急响应。(4)职能部门应急组织: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参与镇级应急指挥部组织的应急响应。(5)企事业单位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参与农村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6)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协助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志愿服务。第二节农村应急组织职责1.1.12镇级应急指挥部职责(1)统一指挥全镇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2)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整合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应急意识。(4)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村(居)民委员会开展应急响应。(5)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保证应急需要。1.1.13镇级应急办公室职责(1)承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2)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整合应急资源。(4)组织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应急意识。(5)跟踪掌握应急信息,及时向指挥部报告。1.1.14村(居)民委员会应急组织职责(1)负责本村(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协助镇开展应急响应。(2)组织村民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意识。(3)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整合应急资源。(4)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村民开展应急响应。(5)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工作。第三节农村应急组织协调1.1.15协调机制农村应急组织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应急组织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建立应急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应急信息畅通无阻。(3)建立应急资源调度机制,合理配置和利用应急资源。(4)建立应急响应协同机制,保证各部门和单位在应急响应中的协同配合。1.1.16协调内容(1)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定期组织应急演练。(2)应急资源整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整合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应急宣传教育: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应急意识。(4)应急响应协同: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保证在应急响应中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三章农村应急资源管理第一节农村应急资源调查1.1.17调查目的与意义农村应急资源调查旨在全面掌握农村地区应急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有助于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1.18调查内容与方法(1)调查内容(1)农村应急资源种类: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应急资源。(2)农村应急资源数量: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统计,了解其数量、规模及分布情况。(3)农村应急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农村应急资源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使用效率、效果及存在问题。(2)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政策文件等,为调查提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农村应急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农民对应急资源的认知、需求及利用情况。(3)访谈法:选取部分农村地区,对当地村委会、农民等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应急资源的实际情况。1.1.19调查步骤(1)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2)组织实施:成立调查小组,进行培训,保证调查质量。(3)数据收集与整理:对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4)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政策建议。第二节农村应急资源整合1.1.20整合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领导下,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实现应急资源的整合。(2)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类应急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根据农村应急资源调查结果,调整应急资源整合策略。1.1.21整合内容(1)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2)物资资源整合:对农村应急物资进行统一采购、储备、调配,提高物资利用效率。(3)技术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应急技术支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应急技术水平。(4)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农村应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应急决策能力。1.1.22整合措施(1)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农村应急资源整合的政策导向,为整合工作提供法律依据。(2)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形成应急资源整合的合力。(3)开展培训与演练:提高农村应急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应急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4)加强监督与考核:对农村应急资源整合工作实施监督与考核,保证整合效果。第三节农村应急资源调配1.1.23调配原则(1)公平公正:保证农村应急资源在调配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满足各地实际需求。(2)高效快捷:优化应急资源调配流程,提高调配效率,保证应急资源迅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3)动态调整: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应急资源调配方案。1.1.24调配内容(1)人力资源调配:根据突发事件需求,合理调配农村应急人员,保证应急队伍迅速响应。(2)物资资源调配: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规模,合理调配应急物资,保证物资供应充足。(3)技术资源调配:针对突发事件特点,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应急技术水平。(4)信息资源调配:加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应急决策能力。1.1.25调配措施(1)建立应急资源调配制度:明确应急资源调配的流程、责任主体、操作规范等。(2)完善应急资源调配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形成应急资源调配的合力。(3)加强应急资源调配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应急人员素质,增强应急资源调配能力。(4)建立应急资源调配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资源调配预案,保证快速响应。第四章农村应急预案制定第一节农村应急预案编制1.1.26编制原则农村应急预案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充分调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保证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预防为主:强化预防意识,注重对潜在风险的排查和预警,减少发生的可能性。(3)综合协调:统筹考虑农村各类突发事件,实现应急预案与各类应急资源的有效衔接。(4)简明易懂: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述,便于农村居民理解和掌握应急预案内容。1.1.27编制内容农村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案总则:明确预案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编制原则等。(2)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分析:分析农村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及其风险程度。(3)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协调机制等。(4)应急响应流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等。(5)应急资源保障:列出农村应急资源清单,明确资源调配和保障措施。(6)预案演练与培训:制定预案演练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7)预案修订与更新:规定预案修订和更新的时间、程序等。第二节农村应急预案评估1.1.28评估目的农村应急预案评估旨在全面了解预案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预案修订和更新提供依据。1.1.29评估内容农村应急预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案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检查预案篇章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全面。(2)预案针对性和实用性:分析预案是否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措施是否可行。(3)应急组织体系与协调机制:评估应急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协调机制是否有效。(4)应急响应流程与措施:检查应急响应程序是否合理,处置措施是否得当。(5)应急资源保障与调配:评估应急资源是否充足,调配是否合理。(6)预案演练与培训:检查预案演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培训是否到位。第三节农村应急预案演练1.1.30演练目的农村应急预案演练旨在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提高农村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31演练内容农村应急预案演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案启动:模拟突发事件发生,启动应急预案。(2)应急响应:按照预案规定,进行应急响应操作。(3)应急处置:采取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4)应急结束:完成应急响应任务,恢复正常秩序。(5)演练总结与评估:总结演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评估预案的实际效果。1.1.32演练组织与实施(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明确演练任务和职责分工。(2)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包括演练时间、地点、内容、流程等。(3)开展演练前的培训和动员,提高参演人员的认识和技能。(4)演练过程中,保证参演人员严格按照预案执行任务。(5)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1.1.33演练频次与要求(1)演练频次: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农村应急预案演练。(2)演练要求:保证演练的实战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农村应急能力。第五章农村应急监测与预警第一节农村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农村应急监测体系是农村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旨在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有效监测和及时响应。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应涵盖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个领域。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监测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提升农村基层监测站点硬件设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完善监测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析。(3)培训专业监测人员:加强对基层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监测和预警能力。第二节农村应急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在发觉潜在风险的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2)准确性:发布的信息应基于科学分析和权威数据,保证准确性。(3)可靠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覆盖面。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各类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2)明确发布流程:制定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操作规程。(3)强化公众参与: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对预警信息的认知和响应能力。第三节农村应急预警响应农村应急预警响应是在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和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预警响应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警响应应包括以下方面:(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具体措施。(2)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实战能力。(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4)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与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六章农村应急响应与处置第一节农村应急响应级别1.1.34响应级别划分农村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级别。1.1.35响应级别确定(1)Ⅰ级响应:突发事件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2)Ⅱ级响应:突发事件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3)Ⅲ级响应:突发事件造成2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2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4)Ⅳ级响应:突发事件造成1人以上2人以下死亡,或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第二节农村应急响应措施1.1.36组织指挥(1)成立农村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农村应急响应工作;(2)设立应急响应办公室,承担日常应急响应事务;(3)建立应急响应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协作。1.1.37预警与信息报告(1)建立农村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保证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上报;(3)建立农村应急响应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1.1.38应急队伍与物资保障(1)建立农村应急队伍,包括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物资保障队伍等;(2)加强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物资供应。1.1.39应急处置与救援(1)制定农村应急处置方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2)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损失;(4)对受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保障基本生活。第三节农村应急处置流程1.1.40预警与信息报告(1)接到预警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及时向农村应急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响应。1.1.41组织指挥(1)农村应急指挥部组织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2)设立应急响应办公室,负责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1.1.42应急处置与救援(1)启动应急队伍,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2)调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处置需要;(3)对受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保证基本生活;(4)加强信息发布,稳定社会秩序。1.1.43恢复与重建(1)评估应急处置效果,总结经验教训;(2)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3)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农村应急响应能力。第七章农村应急恢复与重建第一节农村应急恢复评估1.1.44评估目的与原则农村应急恢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系统了解灾害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恢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群众参与性和可持续性。1.1.45评估内容与方法(1)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2)评估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专家咨询、居民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1.1.46评估流程与要求(1)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数据整理、评估分析、成果报告五个阶段。(2)要求: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结果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第二节农村应急恢复措施1.1.47基础设施恢复(1)优先修复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2)采取临时措施,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1.1.48农业生产恢复(1)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促进农作物恢复生长。(2)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支持农民恢复生产。1.1.49生态环境恢复(1)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治理污染,恢复生态功能。(2)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1.1.50社会服务恢复(1)重建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2)恢复社会秩序,保障居民基本权益。1.1.51居民生活恢复(1)提供临时住所,保证居民基本居住条件。(2)开展就业援助,促进居民收入恢复。第三节农村应急重建规划1.1.52重建目标与原则重建目标应立足于提高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重建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1.1.53重建内容与布局(1)重建内容:包括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2)布局:结合地形地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1.1.54重建项目与资金管理(1)项目管理:明确重建项目的时间节点、责任主体和监督机制。(2)资金管理:保证重建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防止浪费和腐败。1.1.55重建政策与法规保障(1)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重建工作。(2)完善相关法规,保证重建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第八章农村应急宣传教育与培训第一节农村应急宣传教育1.1.56宣传教育目标农村应急宣传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农村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1.1.57宣传教育内容(1)国家及地方应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2)农村自然灾害、灾难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3)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处置;(4)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宣传;(5)农村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1.1.58宣传教育形式(1)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应急宣传教育;(2)举办应急知识讲座、培训班、演练等活动;(3)制作应急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展板等;(4)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庙会等场合开展应急宣传教育。第二节农村应急培训内容1.1.59培训对象农村应急培训对象包括: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基层干部、应急管理人员、志愿者等。1.1.60培训内容(1)国家及地方应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2)农村自然灾害、灾难的预防与应对;(3)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处置;(4)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5)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6)应急救援设备、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第三节农村应急培训方式1.1.61集中培训(1)组织开展应急知识讲座、培训班;(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3)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1.1.62分散培训(1)利用网络、手机APP等平台开展在线培训;(2)制作培训教材、课件,供基层干部和居民自学;(3)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1.1.63培训效果评估(1)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测试,检验培训效果;(2)定期对培训成果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第九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第一节农村应急政策保障1.1.64政策制定为保证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各级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村应急政策。政策内容应包括农村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信息报告、救援协调等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1.1.65政策宣传与培训(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应急政策的认知度,使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2)开展农村应急管理培训,针对基层干部、救援队伍、志愿者等,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素质。1.1.66政策执行与监督(1)各级要加强对农村应急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政策落实到位。(2)建立农村应急管理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第二节农村应急经费保障1.1.67经费来源(1)和地方应根据农村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应急管理事业。1.1.68经费使用与管理(1)制定农村应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审批程序、报销制度等。(2)加强对农村应急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经费使用合规、高效。1.1.69经费保障机制(1)建立农村应急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保证经费投入与农村应急管理需求相匹配。(2)摸索多元化经费筹措途径,提高农村应急经费保障能力。第三节农村应急物资保障1.1.70物资储备(1)根据农村应急管理工作需求,制定农村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明确储备种类、数量、质量等要求。(2)加强农村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1.1.71物资调配与供应(1)建立农村应急物资调配与供应体系,保证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投入使用。(2)加强与物资生产、供应企业的合作,保障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畅通。1.1.72物资维护与管理(1)制定农村应急物资维护与管理制度,明确物资保养、维修、报废等规定。(2)定期检查农村应急物资,保证物资功能良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1.1.73物资动员与保障(1)建立农村应急物资动员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物资保障。(2)加强与周边地区、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农村应急物资需求。第十章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监督与评估第一节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监督1.1.74监督主体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公众。各级应承担主要监督职责,加强对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多元化的监督体系。1.1.75监督内容(1)农村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监督农村应急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工作职责是否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