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835第一章总则 322801.1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概述 388721.1.1定义与目的 3276861.1.2主要内容 3166071.1.3合法性原则 437841.1.4科学性原则 4250251.1.5前瞻性原则 440711.1.6适应性原则 4145181.1.7实用性原则 4274421.1.8动态调整原则 4145751.1.9参与性原则 472531.1.10保密性原则 422464第二章农村经济管理 4210831.1.11农村经济组织概述 47391.1.12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原则 5234101.1.13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内容 5291251.1.14农村财务管理概述 5295591.1.15农村财务管理内容 6292631.1.16农村产业发展概述 6133611.1.17农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65311第三章农业生产管理 672111.1.18目标与任务 7306101.1.19管理措施 724401.1.20执行标准 7152561.1.21目标与任务 7123561.1.22管理措施 7106471.1.23执行标准 840381.1.24目标与任务 877321.1.25管理措施 8188571.1.26执行标准 8138181.1.27目标与任务 831111.1.28管理措施 8170741.1.29执行标准 95262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管理 972771.1.30管理目标 9129651.1.31管理内容 9132951.1.32管理措施 9153391.1.33管理目标 9146831.1.34管理内容 956501.1.35管理措施 103321.1.36管理目标 10312771.1.37管理内容 10255471.1.38管理措施 1024164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管理 10275701.1.39农村教育管理目标 1087471.1.40农村教育管理措施 1188381.1.41农村卫生管理目标 11146721.1.42农村卫生管理措施 11255551.1.43农村文化体育管理目标 11134031.1.44农村文化体育管理措施 1215484第六章农村社会保障管理 12146181.1.45管理目标 12157941.1.46管理内容 12215741.1.47管理措施 12103401.1.48管理目标 1255471.1.49管理内容 13157171.1.50管理措施 13128571.1.51管理目标 1380991.1.52管理内容 139961.1.53管理措施 1424857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管理 14156781.1.54村级组织管理 14226391.1.55乡镇管理 1459381.1.56农村民主管理 153160第八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6126181.1.57概述 16110601.1.58主要模式 16249301.1.59国家政策 16308551.1.60地方政策 16219441.1.6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6100381.1.62优化土地政策 17175911.1.63加强金融支持 1737631.1.64培育人才队伍 17327581.1.65加强科技创新 17231611.1.66推广典型经验 1711322第九章农村改革与创新 1737251.1.67背景与意义 17119031.1.68改革目标 17207021.1.69改革措施 1777621.1.70政策保障 1899061.1.71背景与意义 18204891.1.72改革目标 1837261.1.73改革措施 18239561.1.74政策保障 18251361.1.75背景与意义 1828151.1.76改革目标 1824591.1.77改革措施 1930361.1.78政策保障 193910第十章三农工作评估与监督 1964491.1.79目的与意义 19263411.1.80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199251.1.81评估方法与流程 208761.1.82目的与意义 2030191.1.83监督主体与职责 20323151.1.84监督内容与方式 20234131.1.85目的与意义 20247231.1.86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029471.1.87绩效考核流程 21第一章总则1.1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概述1.1.1定义与目的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是指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工作进行科学管理、规范执行的一系列准则。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2主要内容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生产管理标准:涉及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领域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标准。(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标准: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标准。(3)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标准:涵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标准。(4)农村社会治理管理标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法治建设、平安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标准。(5)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标准:包括农村产业布局、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增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标准。(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标准: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标准。第二节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制定原则1.1.3合法性原则三农工作管理与执行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标准的合法性、合规性。1.1.4科学性原则标准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实践经验,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三农工作提供有效指导。1.1.5前瞻性原则标准制定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预见性地制定相关标准,为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1.6适应性原则标准制定应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发展阶段等因素,保证标准的适应性。1.1.7实用性原则标准制定应注重实用性,便于操作执行,保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1.1.8动态调整原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应定期对标准进行评估、修订,保证标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1.1.9参与性原则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识。1.1.10保密性原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标准,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密管理。第二章农村经济管理第一节农村经济组织管理1.1.11农村经济组织概述(1)定义与作用农村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类型与特点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自愿参与,民主管理;(2)产权清晰,利益共享;(3)服务农民,发展经济。1.1.12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原则(1)坚持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3)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4)坚持创新发展,提高组织活力。1.1.13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内容(1)组织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2)人才培养: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3)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4)项目实施:推动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发展。第二节农村财务管理1.1.14农村财务管理概述(1)定义与任务农村财务管理是指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中,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保证财务活动的合规、安全和效益。其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财务效益。(2)财务管理原则(1)合法性原则: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财务活动合规;(2)真实性原则:真实反映财务状况,提高财务透明度;(3)效益性原则:注重财务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风险控制原则:加强风险防范,保证财务安全。1.1.15农村财务管理内容(1)财务预算:合理预测财务收入和支出,保证资金平衡;(2)财务核算:规范财务账务处理,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3)财务监督:加强财务审计,防范财务风险;(4)财务报告: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节农村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1.1.16农村产业发展概述(1)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2)产业发展方向农村产业发展应遵循以下方向:(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3)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17农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1)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农村产业发展。(2)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低息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3)技术支持政策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市场开拓政策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5)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三章农业生产管理第一节种植业管理1.1.18目标与任务(1)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益。(3)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1.1.19管理措施(1)制定种植计划: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2)种子管理:严格筛选优质、抗病、高产的种子,进行种子质量检测和认证。(3)土壤管理:加强土壤改良,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4)植保管理: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5)水肥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1.1.20执行标准(1)种植业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的操作规程。(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二节畜牧业管理1.1.21目标与任务(1)提高畜牧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2)保障畜产品安全,满足市场需求。(3)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1.1.22管理措施(1)制定养殖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畜牧业发展布局。(2)畜种管理: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品质。(3)饲料管理:加强饲料质量监测,保证饲料安全。(4)疾病防治:建立健全兽医防疫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5)环保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1.1.23执行标准(1)畜牧业生产技术规程:包括饲养、繁殖、防疫、环保等环节的操作规程。(2)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证畜产品安全、优质。第三节渔业管理1.1.24目标与任务(1)提高渔业产值,增加渔民收入。(2)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3)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25管理措施(1)制定渔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渔业发展布局。(2)渔种管理: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渔业产量和品质。(3)养殖管理:加强养殖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效益。(4)资源保护:实施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加强渔业资源养护。(5)环保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渔业对环境的影响。1.1.26执行标准(1)渔业生产技术规程:包括养殖、捕捞、加工等环节的操作规程。(2)渔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证渔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四节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管理1.1.27目标与任务(1)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管理水平。(3)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1.1.28管理措施(1)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2)机械装备管理:推广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3)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操作技能。(4)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5)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1.1.29执行标准(1)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机械操作、维修、保养等环节的操作规程。(2)农业信息化建设标准: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第一节农田水利设施管理1.1.30管理目标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31管理内容(1)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农田水利规划,合理安排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2)水利设施维护: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农田灌溉需求,防止水资源浪费。(4)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治水污染,保障农田水质。1.1.32管理措施(1)制定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保证工程质量。(3)定期开展水利设施维护培训,提高维护人员技能。(4)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资源状况。第二节农村道路桥梁管理1.1.33管理目标农村道路桥梁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农村道路桥梁的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34管理内容(1)道路桥梁建设:按照农村道路桥梁规划,合理安排道路桥梁建设。(2)道路桥梁维护:定期对道路桥梁进行检查、维修,保证道路桥梁安全。(3)道路桥梁安全管理:加强道路桥梁安全管理,预防交通。(4)道路桥梁绿化:加强道路桥梁绿化,提升农村环境。1.1.35管理措施(1)制定农村道路桥梁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道路桥梁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保证工程质量。(3)定期开展道路桥梁维护培训,提高维护人员技能。(4)加强道路桥梁安全管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第三节农村能源环境管理1.1.36管理目标农村能源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1.1.37管理内容(1)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减少传统能源使用。(2)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强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4)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1.38管理措施(1)制定农村能源环境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技术。(3)开展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环境监测和治理。(5)推进生态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工作。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第一节农村教育管理1.1.39农村教育管理目标农村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1)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3)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1.1.40农村教育管理措施(1)完善农村教育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条件;(3)实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4)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5)加强农村教育扶贫,助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第二节农村卫生管理1.1.41农村卫生管理目标农村卫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保障农村卫生安全。具体包括:(1)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2)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降低农村传染病发病率;(3)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1.1.42农村卫生管理措施(1)完善农村卫生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3)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质量;(4)加强农村疾病监测和预警,及时应对农村卫生风险;(5)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第三节农村文化体育管理1.1.43农村文化体育管理目标农村文化体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具体包括:(1)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3)推广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农村居民身体素质。1.1.44农村文化体育管理措施(1)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文化体育条件;(3)举办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4)培育农村文化体育人才,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水平;(5)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产业培育,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第六章农村社会保障管理第一节农村养老保险管理1.1.45管理目标农村养老保险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46管理内容(1)完善养老保险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调整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合理筹集和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3)保证养老保险待遇:按照规定,保证农村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保险待遇。(4)宣传普及养老保险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意识。1.1.47管理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2)健全养老保险机构: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3)严格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保证基金的安全和合规运作。第二节农村医疗保险管理1.1.48管理目标农村医疗保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1.1.49管理内容(1)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制定和调整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合理筹集和管理农村医疗保险基金,保证基金的可持续运行。(3)提供医疗保险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保证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4)加强医疗保险监管:对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服务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基金的安全和合规运作。1.1.50管理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2)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居民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第三节农村社会救助管理1.1.51管理目标农村社会救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1.52管理内容(1)确定救助对象:合理确定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保证救助政策的精准性。(2)制定救助标准: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制定合理的救助标准。(3)实施救助措施:为农村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种形式的救助。(4)监督救助效果:对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救助政策的落实。1.1.53管理措施(1)完善救助政策:根据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救助政策。(2)加强救助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3)提高救助效率:优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效率,保证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4)强化救助监督:加强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保证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救助政策的落实。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管理1.1.54村级组织管理(一)概述村级组织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承担着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村级组织管理主要包括村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二)村组织管理(1)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组织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2)组织开展员教育培训,提高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3)健全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三)村民委员会管理(1)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加强村务公开,提高村务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3)加强村务监督,保证村民利益不受侵犯。(四)村务监督委员会管理(1)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监督。(2)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制度,规范村务监督工作。(3)加强村务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村务监督水平。1.1.55乡镇管理(一)概述乡镇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乡镇组织管理(1)建立健全乡镇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乡镇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3)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三)乡镇职能管理(1)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保障农村社会稳定。(2)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1.56农村民主管理(一)概述农村民主管理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内容。(二)村民自治管理(1)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3)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村民自治在村级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三)民主选举管理(1)加强民主选举制度建设,规范选举程序。(2)保障选民权益,提高选举公正性。(3)加强对选举工作的监督,保证选举结果合法有效。(四)民主决策管理(1)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保障村民参与决策的权利。(2)加强决策前的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完善决策反馈机制,保证决策的实施效果。(五)民主管理(1)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管理。(2)加强对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提高民主管理水平。(3)深化民主管理实践,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创新发展。、第八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1.1.57概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依托农业,发挥农村产业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1.1.58主要模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业为主导,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农业现代化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3)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模式:整合农村资源,打造产业集聚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农村电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5)农村休闲旅游模式: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二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1.1.59国家政策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规划》等。1.1.60地方政策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土地政策、加大财政扶持等。第三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措施1.1.6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1.1.62优化土地政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给予用地保障,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简化用地审批程序,降低用地成本。1.1.63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1.1.64培育人才队伍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1.65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1.1.66推广典型经验、第九章农村改革与创新第一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1.67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1.68改革目标(1)明确土地产权,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69改革措施(1)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明确土地产权。(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保障粮食安全。(4)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利益。1.1.70政策保障(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认识。第二节农村金融改革1.1.71背景与意义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金融改革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1.1.72改革目标(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2)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73改革措施(1)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4)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农村金融安全。1.1.74政策保障(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和任务。(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金融改革。(3)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认识。第三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1.75背景与意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明确农村各类产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1.76改革目标(1)明确农村各类产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2)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1.1.77改革措施(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3)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产权流转。(4)加强农村产权保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1.1.78政策保障(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3)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第十章三农工作评估与监督第一节三农工作评估指标体系1.1.79目的与意义三农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三农工作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创业园宣传册
- 产品对接酒店合同范例
- 些合同属于正式合同样本
- 会议场出租合同标准文本
- 中国甲方违约合同样本
- 中海地产合同样本
- 中标 补充合同样本
- 关于bot合同样本
- 产品购销运输合同标准文本
- 买卖淘宝商铺合同标准文本
- 科技公司费用报销制度及流程比较
- 牧原应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绍兴诸暨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新版供电营业规则考试题库
- 2025年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初中语文】第11课《山地回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华为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 2025年事业编畜牧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排水工程监理细则
- 办公用品及设备采购产品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