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百年艰苦磨难的近代时期。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级艰难探索……地上天国梦难圆洋务自强甲午殇列强瓜分如潮涌国家出路在何方戊戌维新运动及其失败一、戊成维新运动的改革方向及局限?(一)时代背景

材料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及乙未(1895年)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据材料指出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维新变法?结合所学概述他们为此做了哪些准备?甲午战败后,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发展?唯有实行变革,才能救亡图存据材料指出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维新变法?结合所学概述他们为此做了哪些准备?(1)历史背景:①政治形势: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被激发唤醒。

②思想基础: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维新派的理论,知识分子日益觉醒。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准备:①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②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鼓动变法(“公车上书”等)。

③创办学堂和报刊(《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

④成立强学会(1895年)、保国会(1898年)等宣传和组织变法。

理论依据——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代表主张主要思想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1)

反对君主专制(2)

主张君主立宪(3)

变法图存(4)

发展资本主义梁启超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变法图存。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义》严复翻译《天演论》,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批判君权论,主张主权在民,宣扬变法思想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主办《湘报》,发表《仁学》,宣传变法思想

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

(三)落幕——政变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紧急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均被废止。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喋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材料: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相当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政权和军队,局限于部分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更没有取得群众的支持。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顽固派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整套官僚机构,控制着军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忠实维护者。——《中国近代史》

材料: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变法的意义与局限改革的方向:引领中国走向近代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维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局限:①缺乏社会基础与政治实力,难以推行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如推行君主立宪),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统治秩序。②没有严密的组织,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守旧势力强大。③措施过于集中,难以有效推行,且易造成过大阻力。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背景: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背景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民族危机与民教矛盾

文化自卫与经济抵制1898年冬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1899年底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1900年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1900年8月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义和团运动形势

材料1: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2: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材料3:义和团运动的悲剧说明,仅有正义远远不够,因为仅有正义并不能救国,甚至可能“误国”。所以除了正义、激奋、英勇等,重要的还要有理性,要有思想启蒙。----雷颐《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1)进步性(爱国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斗争行为正义合理)(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斗争方式落后盲目)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天津保卫战慈禧向各国“宣战”天津陷落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1900.08中旬1900.07.141900.06.101900.06中旬1900.06.21廊坊阻击战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大事记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拳民到处杀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铁路,攻击各国使馆和租界。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发动了英、法、美、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各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材料: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措施: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治商“东南互保”协议。影响:①将战争限制在直隶地区,使南方免遭战火,暂时安全;②实质是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体现了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内容影响政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设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交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派兵驻守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军事拆毁大沽至北京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丧权辱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