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穿越千年的城市记忆宋词中的盛世与离殇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仔细斟酌每一个字词,积累丰富的词汇,深入品评古诗词的韵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2.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意象,细致体察意境,探索虚实相生等艺术技巧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享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诗词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探究其在当代的价值,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4.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感悟繁华和灾难,两种不同的文学书写主题,理解诗人书写城市的情怀及当下意义。教学重难点1.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意象,细致体察意境,探索虚实相生等艺术技巧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享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感悟繁华和灾难,两种不同的文学书写主题,理解诗人书写城市的情怀及当下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城市文化是地域居民共同记忆的载体,塑造城市文化即是构筑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目前,学校正在开展一个名为“我的城市记忆”的创意项目,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今天,我们将扮演两宋时期的都市探索者,借助柳永和姜夔的视角,揭示杭州与扬州的历史奥秘,为两个城市建立“城市基因检测报告”,为构建我们自己的城市记忆奠定基石。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诊断宋词中的城市性格为了绘制两座城市的“城市基因检测报告”,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来概括这两首诗词所描绘的城市特点,并详细阐述选择这个词的理由。《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繁华

《扬州慢》都在空城——扬州——空城学习任务二:制作钱塘盛世图鉴为了绘制两座城市的“城市基因检测报告”,请从柳永的《望海潮》找出"钱塘盛世图鉴"的分镜头脚本。1.分镜一:城市格局的宏伟气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掩映的精致桥梁、随风轻拂的珠帘翠幕,错落有致的万千屋舍,勾勒出城市建筑的秀美与人口的稠密,暗示经济繁荣与社会安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钱塘江堤上高耸入云的树木、如霜雪翻涌的江潮,既展现自然奇观,又暗喻城市依托天险而固若金汤,为繁华提供保障。2.分镜二:经济富庶的市井画卷"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珍宝(珠玑),百姓家中堆满绫罗绸缎(罗绮),"竞豪奢"三字直击市民生活的奢侈之风,凸显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昼夜不息的乐声与歌声,既写市井娱乐的丰富,也暗示商业活动的繁荣(如夜市),呈现"不夜城"般的活力。3.分镜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胜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重湖)与群山(叠巘)相映成趣,秋日桂香与夏日荷花的时空交错,展现自然景观的诗意化改造,体现城市对生态的驾驭与享受。"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官员("高牙"指高官仪仗)与百姓共赏湖山烟霞,官民同乐的图景暗含政治清明的盛世气象。第二课时学习任务三:寻找芜城伤逝密码相比于钱塘的繁华,姜夔笔下的芜城满目疮痍,请从姜夔的《扬州慢》中找出哪些图景表现了扬州的离殇?1.荒芜田野图:“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已不再,如今映入眼帘的只有满眼青青的荠菜和野麦,衬托出扬州城的亭台楼阁荡然无存,居民也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一片荒芜。2.废池乔木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兵南侵后,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连这些无情的事物似乎都厌恶谈论战争,可见战争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创伤之深。3.空城寒角图:“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时分,天色渐暗,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回荡,传遍了整座空城,以有声反衬无声,更显扬州城的荒凉寂静,令人心生寒意和悲怆。4.冷月孤桥图:“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依旧屹立在那里,桥下水波荡漾,然而曾经“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繁华盛景已不复存在,只有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清冷、空寂,尽显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5.寂寞红药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红芍药花依旧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却无人来欣赏,它们的寂寞开放,更衬托出扬州城的荒凉与衰败,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华不再的惋惜与哀叹。学习任务四:绘制创作心电图“城市基因检测报告”不但与城市本身的品格有关,还与城市中的人物品格有关,请寻找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绘制两位诗人的创作心电图。1.柳永的创作心电图(1)时代背景:北宋前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商业活动频繁。杭州作为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这一时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创作目的:柳永创作此词是为了投赠给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以求得赏识和举荐。孙何在杭州时,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有一定贡献,柳永借此词描绘杭州的繁华,以表对孙何的赞美与期许。(3)作者情感赞美与惊叹之情:词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开篇便对杭州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繁华给予高度赞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句,细致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展现出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惊叹与欣赏。艳羡与向往之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通过对杭州商业繁荣和市民生活奢华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这种富足生活的艳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百姓悠闲自在的生活场景,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歌颂与祝愿之念:从整体上看,这首词全面展现了杭州的繁荣昌盛,是对当时太平盛世的歌颂。作者希望通过对杭州的赞美,让孙何及其他官员能继续致力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百姓生活更加美好,也暗含着对自己能得到赏识、实现抱负的期待。2.姜夔的创作心电图(1)创作背景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这座昔日繁华之都在经历金兵南侵后的残败景象。扬州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极为繁荣,但经战争洗劫,城市荒芜,人民离散,与昔日的盛景形成巨大反差,姜夔触景生情,写下《扬州慢》。(2)作者情感黍离之悲:词中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句,以景衬情,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对战争的谴责。对百姓的同情:看到扬州城“尽荠麦青青”的荒芜和“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凄凉,能感受到作者对在战争中饱受苦难、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个人的身世之感:姜夔一生未仕,四处漂泊,在看到扬州的破败后,也融入了自身身世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