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背影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背影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背影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背影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背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背影【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意,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3.感知父亲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4.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5.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朱自清及其本文写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2.通过对四次“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给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言独白下面文字。(出示课件1)亲情是一株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遒劲的枝蔓里写满思念和感激,凝聚着过去和未来。岁月带不走爱的痕迹,只会将爱的烙印刻得更深。打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一起感受文中那普通又伟大的父子亲情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背影”。(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行为中重点人物及其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4)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代表作有《雪朝》《踪迹》《背影》《诗言志辨》等。(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5)教师出示课的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7)(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4)解一解词语意思。(出示课件9、10、11、12)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13)教师提问: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说一说哪一处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后,讨论勾画回答)学生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思背影)学生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望背影)学生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学生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念背影)四.阅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找到课文四次写父亲“背影”的语句,下面我们来讨论这样写作用及其含义。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看看“思背影”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4)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教师:(出示课件14)这样写“背影”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教师:(出示课件14)这样写“背影”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的内容核心,突出背影,引起悬念。教师追问: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出示课件15)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第2段,然后勾画回答。(出示课件15)学生:时间:两年前的冬天。学生:地点:徐州。学生:背景:1.祖母死了。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教师点评:可见,但是是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我们才“思背影”,下面我们走近父亲,来“望背影”。出示语段:(出示课件1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师:同学们,我们齐读上面描写父亲“背影”的语段,读后思考下面问题:(出示课件16)教师:从上面的文字,我们看出父亲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课件16)(学生读后讨论,小组分析回答)第三小组抢答:从父亲的穿戴,可以看出父亲因为祖母的去世和差事的丢失而心情忧郁。教师:上面语段中红色字体的动词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6)教师点拨:动词表达效果的分析,要结合语境分析。学生:通过对父亲买橘子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父亲动作不便,渗透着满满的父爱和作者深深的感动。教师追问:这一部分的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出示课件17)教师:同学们,再次朗读本段,然后同桌间互相讨论,然后回答。学生5: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的印象最深。学生6: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学生7: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教师:我们刚刚“望”见了父亲的“背影”,想必我们每一位同学们,情感的闸门一定被打开,现在我们又要“别”父亲的“背影”。语句出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出示课件18)(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分析回答)教师:上面语句中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8)学生:“混入”一词非常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教师追问:我们看到这几句“别”父亲的“背影”的语句,说说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出示课件18)学生: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离别的伤感涌上心头,字里行间流露出惜别之情。教师:同学们,我们通常“别”后就是“思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念”父亲的“背影”,即“念背影”。语句出示: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出示课件19)教师:同学们一齐大声朗读上面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着对父亲什么样的思念之情?(出示课件19)(学生读后讨论,然后分析回答)学生:结尾与开头相照应,反映出父亲生活的艰辛,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同时加深“背影”的形象。学生:儿子在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教师再文:同学们,我们以上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出示课件20)教师:同学们,再次把描写父亲四次背影的语句大声朗读,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父亲?(出示课件20)(学生读后讨论,分析归纳回答)教师总结:这是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仁慈伟大的父亲形象。五.课堂总结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感情变化,感受分子之情;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自然引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作者四次描绘父亲的背影,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认识了这位慈爱且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件21)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深入阅读本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出示课件22)文章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学生默读课文,分析讨论回答)学生:变化:“我”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③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教师追问:(出示课件22)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学生: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作者的几次流泪,说说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泪。(出示课件23)教师:课文中描写几次流泪?(出示课件23)学生:四次教师:请你们说说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泪?(出示课件2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预设1:预设2:预设3:预设4:教师: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出示课件24)出示语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出示课件24)教师提示:本题一起我们理解课文重点语句含义,一定要结合语句和课文主旨分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抢答)学生抢答:“太聪明”在这里用的是反语,实际指“一点儿也不聪明”,因为“我”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却不能体谅父亲爱子的心情。教师点评:这样写表现了自己对那时未能体会、理解父亲的深爱而悔恨、自责的心情。教师: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你如何理解?(出示课件25)教师点拨:本问题是要求我们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我们可以解文章内容分析回答。(学生默读课文)学生: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只是表层原因,有没有深层原因?(出示课件25)(学生讨论,分析抢答)学生:父亲:父亲犹豫拖沓的原因:其一是父亲对儿子深厚的感情;其二是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教师补充:(出示课件25)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的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送”到“决定还是自己送”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教师: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6)教师点拨:回答本题,我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学生同桌讨论,然后分析抢答)预设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预设2.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教师:前面我们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下面我们再对本文进行体味,本文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洁而又细致,试着找几处赏析。(出示课件27)教师出示语句:(出示课件28)(学生大声朗读语句,然后分析赏析回答)学生:(出示课件28)“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浅显易懂。学生:(出示课件28)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气氛、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气氛。教师出示语句:(出示课件29)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学生大声朗读语句,然后分析赏析回答)教师:同学们,上面文字采用上面描写手法?(出示课件29)学生:采用细节描写教师追问: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9)学生:将父亲操劳忙碌、对儿子关怀备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教师补充:父亲“拣定座椅”,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教师出示语句:(出示课件30)(学生大声朗读语句,然后分析赏析回答)教师:同学们,上面文字采用上面表现手法?(出示课件30)学生: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教师追问: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30)学生: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父亲的形象。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分析: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不平静的感情。教师出示语句:(出示课件31)(学生大声朗读语句,然后分析赏析回答)教师:这段文字,词语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1)学生:这几句话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能力,短短几句话,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教师:我展示的文段中画红线词语蕴含什么内容?(出示课件31)学生:“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教师:同学们,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体会。(出示课件32)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勾画语句,然后分析含义)学生勾画语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出示课件33)学生:父亲也很难过,却要劝慰“我”,表现了对“我”的关爱和体贴。父亲平淡朴实的语言体现了深深的父爱。学生勾画语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出示课件33)学生: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并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父亲却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月台旁在卖橘子,便要去给儿子买,想让儿子旅途中吃,父亲对儿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学生勾画语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出示课件34)学生:父亲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惦记着儿子,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依依不舍之情。学生勾画语句:进去吧,里面没人。(出示课件34)学生: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就叫儿子进去,什么都为儿子着想。教师: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出示课件35)(学生讨论,教师释疑)教师提示:要解答本题须结合文中交代的特定的背景。把-个人物的情感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自然会有道理。教师指正:我认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作者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作者在文中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三.课堂小结这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3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同学们,通过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7)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平凡的生活并不平庸,因为它蕴含着人世间最美的情感。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领悟亲情,享受亲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