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夏商时期的最高权力以“神主”的面貌出现,夏商之“王”受到神灵天命的束缚。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不再专擅天命,以“民本”为君权张目,民众成为有影响的社会力量。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A.宗法关系趋向崩溃 B.天命观念走向消亡C.君主权力逐渐加强 D.民本思想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统治者以天命思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民本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民本思想渐趋成熟,D项正确;宗法制走向瓦解,而非宗法关系,排除A项;天命观念走向消亡,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本思想,而非君主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2.秦始皇东巡刻辞:“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并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据此可知,秦汉王朝()A.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 B.重视社会规范的建设C.注重集权与分权结合 D.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王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调“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仪: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和制度);刘邦也明确“奉汉法以治”,这表明秦汉两朝都高度重视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建立与实施,B项正确;据材料“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并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可知,刘邦在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但秦朝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A项与秦朝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刘邦“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但与秦朝不符,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秦汉两朝在全国范围的治理理念,并未明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病坊的设立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时间设立者经费来源运营情况北宋熙宁九年杭州知府苏轼募捐、私人钱物招募僧人负责病患医药、饮食。南宋乾道九年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芮烨、赵汝愚官员馈赠、积钱放贷和贸易配有掌事者和专业医生,收治贫苦医患。南宋嘉泰元年和州提举韩挺经费节余、挪用他费安排僧人负责饮食,兵士负责杂役,医生诊视病患。A.政府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B.社会救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D.民间自发救助活动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中宋代部分地区病坊设立者均为政府官员,说明政府成为社会救济主体,A项正确;虽然古代救济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排除B项;表格中经费来源靠馈赠和募捐,具有不稳定性,不能体现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排除C项;民间自发救助活动开始兴起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里甲制由明太祖创设,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中后期,里甲制开始崩溃;至清代,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常态。这一变化()A.源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C.反映了乡绅势力膨胀 D.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对地方的治理从里甲制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到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多元性,有利于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改革,排除A项;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排除B项;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而非势力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为清乾隆三十一年与光绪二十九年财政收入比较表(单位:万两)。这反映了当时()时间田赋关税厘金盐税及杂税项收入总计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766年299170.354012.70072317.042541001903年354633.8304228.99229821.9160615.3110492100(注: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A.清政府主权不断沦丧 B.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财政结构趋向近代化 D.列强资本输出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后期(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03年与1766年相比,关税、厘金等商业税收的比重显著增加,而田赋(土地税)的比重相对下降。这反映出经济结构中商业和贸易的地位逐渐上升,趋向近代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清政府主权不断沦丧是1840年以后,不能解释整个时段,排除A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表格中田赋增加,不能证明小农经济解体,也不能反映表格全部内容,排除B项;列强资本输出史实正确,但不能解释厘金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表面如火如荼,实皆纸上文章。……张之洞,且特著《劝学篇》,以矫维新人士过激之论,而京中则新旧僵持之局已成。维新诸健者,皆书生,更事少……终为袁所卖,而一败涂地。”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改革措施不务实际【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百日维新,表面如火如荼,实皆纸上文章。”可知,该学者认为百日维新很多措施都是纸上文章,说明改革措施不切实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变法内容不务实际,但并没有改革具体内容贪大求全,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虽然也是维新变法的局限,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为晚清政府变革选官制度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当时()时间史实1901年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出身,对成绩优秀者再行考试,殿试后“因材器使,优予官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并对国内学堂优秀毕业生奖励出身,并授予官职。1905年拟定《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规定对留学生根据考试优劣给予官职。A.留学毕业生成为官吏选拔的主体 B.科举制度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C.官制变革反映了社会转型的特征 D.清末新政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学堂选官逐渐取代科举选官,说明官制变革反映了社会转型的特征,C项正确;留学毕业生成为官吏选拔的一方面,无法判定其是主体,排除A项;科举制度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标志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且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清末新政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8.1941年,山东沂蒙人民群众高呼“选举真正代表民众利益的自己的代表”“老百姓要管理国家大事”。乡村街头贴着选举标语,小孩子们跑来跑去唱着与选举有关的小调,老太太们也在谈着妇女参选。这一现象()A.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 B.体现了“三三制”的原则C.反映了人民认同苏维埃政权 D.凸显了边区民主建设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山东沂蒙地区,人们谈论的是选举自己的代表,老百姓管理国家大事,体现了沂蒙地区的民主建设有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边区民主建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中没有涉及扩大,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体现的是各个社会团体和阶层,材料中没有涉及各个阶层,排除B项;抗战时期是边区政府,而非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9.1948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华北人民政府,形成了代表选举制、资格审查制度、代表提案制度等新型体制,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和《华北区村县人民政权组织条例》等文件。这些举措()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C.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 D.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代表选举制、资格审查制度、代表提案制度等新型体制,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B项正确;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新型体制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原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权建设,而非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0.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受封者要宣誓效忠国王,为其服兵役,国王要保护受封者。此后,大地主纷纷效仿进行分封。这些改革()A.强化了国王的绝对权力 B.顺应了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C.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促进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法兰克王国实行“采邑改革”,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D项正确;中古时期的西欧国王并没有绝对权力,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在12世纪以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主教会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是关于英王约翰与贵族签订《大宪章》的漫画,画中贵族们用《大宪章》裹挟着国王,国王的手脚被束缚。该漫画揭示出当时英国()A.封建秩序面临挑战 B.国王权力有名无实C.阶级矛盾难以调和 D.制衡机制初见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王约翰与贵族签订《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国王权力受到限制,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制衡机制初见雏形,D项正确;《大宪章》调整了封君封臣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而非封建秩序面临挑战,排除A项;国王权力受到限制,但并非国王权力有名无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城市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同时市民阶级通过行会参与城市事务,遵守城市法律,组织市政议事会进行管理。据此可知,中世纪自治城市()A.促进了国家集权与稳定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特权C.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自治城市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有利于国家集权,而市民阶级通过行会参与城市事务,遵守城市法律,组织市政议事会进行管理,促进了城市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主教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总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地方治理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结构变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国际法学者格劳秀斯(1583—1645)在《海洋自由论》中提出:海洋是国际领土,不应由某个国家封闭,所有国家均可利用,作为航海和贸易之媒介。这一主张()A.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为荷兰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撑C.发展了近代主权国家理念 D.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当时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成为“海上马车”,格劳秀斯此时强调海洋权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荷兰的海上贸易利益,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为荷兰崛起提供理论支撑,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强权政治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海洋权力,而非主权国家,排除C项;工业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规定:从汉诺威王朝以后,凡领取皇家薪俸和养老金官员都不得成为议员。政治各部门除极少数高级官员外,不许其他官员参加党派的政治活动。以上规定()A.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与管理 B.确保了国家政治决策的正确性C.排斥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 D.有助于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701年的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通过立法,限制官员参与党派的政治活动,这有利于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汉诺威王朝以后,凡领取皇家薪俸和养老金的官员都不得成为议员”以及限制“除少数高官外的其他官员参加党派政治活动”,没有涉及事务官的选拔与管理,排除A项;材料“确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英国实行英国政党政治,《王位继承法》限制官员参与党派的政治活动,不会排斥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1983年,荷兰开始对疾病保险金征收所得税;1995年,法国也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保险金的征收范围、限制医疗保险的开支范围、提高国家公务员和国有部门职工退休年龄等。这些做法旨在()A.弥补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 B.推动社会保障的市场化改革C.缩小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保险金的征收范围、限制医疗保险的开支范围、提高国家公务员和国有部门职工退休年龄,其目的是缓解保险资金的压力,弥补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A项正确;推动社会保障的市场化改革,是对材料的描述,而非目的,排除B项;缩小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非保险改革的目的,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非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6分,17题13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张氏兄弟为父复仇案唐开元年间,东都洛阳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大案:原嵩州都督府都督张审素的两个儿子为报父仇将监察御史杨汪杀死。◆案发原因清廉正直的张审素被诬奏“冒战级、私佣兵”,玄宗派监察御史杨汪去调查。张审素部下董堂礼胁迫杨汪为张审素雪冤,脱身后心怀仇恨的杨汪奏称张审素谋反。依《唐律》,张审素被处斩,两个儿子因未成年,流徙岭南。几年后,两人逃回洛阳,砍死了杨汪。◆各方反应依《唐律》,死刑重案,须报朝廷,由中书省、门下省五品以上官员及尚书省“九卿”集议,以决定是否执行死刑。中书令张九龄称其“孝烈”,应宽恕;而侍中裴耀卿与李林甫坚持认为“国法不可纵报仇”。玄宗下敕:“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展转相仇,何有限极!……宜付河南府杖杀。”并在临刑前赐予酒食。张氏兄弟死后,士庶皆伤愍之,为他们写作哀诔,张贴于衢路。市人集资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张氏兄弟于北邙山,朝廷对此未加干预。——摘编自郑连根《一宗复仇案引发的礼法之争》(1)该案的处理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哪些特点?(2)谈谈你对“张氏兄弟为父复仇案”引发的各方反应的认识。【答案】(1)特点:礼法结合;法自君出,中央集权;民间意志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认识:张九龄一方:认为张氏兄弟为父报仇的行为体现了孝道的极致,主张宽恕张氏兄弟,这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尊崇对官员判断案件的影响。李林甫一方:坚持“国法不可纵报仇”,认为国家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保障,这反映了当时部分官员法治意识较强,注重维护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玄宗:一方面他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防止因复仇之风盛行而破坏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在临刑前赐予酒食,也体现出他对张氏兄弟孝道行为的一种认可,只是在国法面前不能网开一面,这反映了玄宗在处理案件时需要在法律、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之间进行平衡。民众:对张氏兄弟表示同情和对其孝道的尊崇,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伦理观念,这种观念与官方的法律和部分官员的看法存在差异,表明在唐朝社会,官方和民间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互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中书令张九龄称其‘孝烈’,应宽恕”可知,张九龄的主张体现儒家伦理影响司法,体现礼法结合;根据张氏兄弟为父复仇案按照皇帝唐玄宗的意见裁决,可得出法自君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市人集资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张氏兄弟于北邙山,朝廷对此未加干预。”可知,政府一定程度上顺应民意和社会舆论,民间意志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本题应从涉及案件审判的各方的角度分析。张九龄一方,根据材料“中书令张九龄称其‘孝烈’,应宽恕”结合所学知识可,认为张氏兄弟为父报仇的行为体现了孝道的极致,主张宽恕张氏兄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尊崇对官员判断案件的影响。从李林甫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李林甫坚持认为‘国法不可纵报仇’。”可知,坚持“国法不可纵报仇”,认为国家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保障;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部分官员法治意识较强,注重维护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从玄宗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展转相仇,何有限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他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防止因复仇之风盛行而破坏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并在临刑前赐予酒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一方面,他在临刑前赐予酒食,也体现出他对张氏兄弟孝道行为的一种认可,这是在顺应儒家伦理和民间意志,只是在国法面前不能网开一面;综上可见,这反映了玄宗在处理案件时需要在法律、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之间进行平衡。从民众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张氏兄弟死后,士庶皆伤愍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张氏兄弟表示同情和对其孝道的尊崇,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伦理观念;根据材料“并在临刑前赐予酒食”“朝廷对此未加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观念虽然与官方的法律和部分官员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政府一定程度上顺应民意和社会舆论,官方和民间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互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范氏义庄材料一宋代封建统治者迫于形势,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策略,导致贫富急剧分化⋯⋯当时国家社会救济能力削弱,基层社会自治化倾向逐渐加强,民间社会救济活动不断兴起……宋代儒家有一种入世苦行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上,而范仲淹是最先标榜这种“先觉”精神的人。——摘编自贾兵强《论宋代义庄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材料二方(范仲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摘自(宋)钱公辅《义田记》材料三范文正公《义庄规矩》(节选)◆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米济助。◆诸位子弟得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诸房子弟得贡大比者,义庄支裹足钱十千。如有子弟得解赴省,义庄支官会一百千。◆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人月米一年。再犯,除籍,永不支米。除籍之后,长恶不悛,为家族乡党善良之害者,控告官府,乞与移乡。评析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答案】评析:范氏义庄是一种有着积极社会意义的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在此背景下,范仲淹通过设立义庄,利用自己家族的土地收入资助家族成员及邻里,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责任感。义庄通过“置负郭常稔之田”保障了族人的生活需求,并通过选贤能者管理,确保了制度的良好运作,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义庄规矩》详细规定了救助、奖励和惩罚机制,既为有急需者提供临时支援,也有助于激励后代子弟刻苦学习,惩戒不良行为者,维持家族和社会的和谐。这种制度不仅有助于范氏家族内部的和谐和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社会的贫困问题,成为一种地方社会的自救模式。范氏义庄在宋代成为一种值得推崇和效仿的慈善形式。【解析】【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描述了范氏义庄的产生发展等基本情况,题目要求评析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范氏义庄是一种有着积极社会意义的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其次,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评析,如根据材料一“宋代封建统治者迫于形势,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策略,导致贫富急剧分化⋯⋯当时国家社会救济能力削弱,基层社会自治化倾向逐渐加强,民间社会救济活动不断兴起”得出义庄发展背景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但国家救济能力削弱,贫富分化加剧,在此背景下,范仲淹通过设立义庄,利用自己家族的土地收入资助家族成员及邻里,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责任感。根据材料二可知义庄主要救助内容,义庄通过“置负郭常稔之田”保障了族人的生活需求,并通过选贤能者管理,确保了制度的良好运作,资源得以持续利用。根据材料三《义庄规矩》可知,《义庄规矩》详细规定了救助、奖励和惩罚机制,既为有急需者提供临时支援,也有助于激励后代子弟刻苦学习,惩戒不良行为者,维持家族和社会的和谐。最后总体评价,这种制度不仅有助于范氏家族内部的和谐和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社会的贫困问题,成为一种地方社会的自救模式。范氏义庄在宋代成为一种值得推崇和效仿的慈善形式。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外交话语目标的演变材料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仍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再加上革命思维所具有的历史惯性,使此时革命属性成为外交话语的主要方面。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既要带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被其他国家行为体平等相待的国际地位,也要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互动,建立起平等的国家间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使用的外交话语,在注重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也开始以一种融入性的姿态带领中国回归国际社会。而这种融入性外交哲学与外交话语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顺利推进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是在融入国际社会后,对现存的外交话语体系中不合理之处进行变革,以期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起世界外交话语新秩序,从而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交往。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二十大的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逐步构建具有引领意蕴的外交话语目标,既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之间形成有效平衡,也要以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指引,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亲诚惠容”理念的指导下,同周边国家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联合国际社会中各个层次的国际行为体共同为化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摘编自李博一《从抗争到引领: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历史变迁》提取材料信息,对“新中国外交话语目标的演变”加以阐释。【答案】观点:新中国外交话语目标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阐释: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面临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三大决策,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面对世界动荡、分化、改组的局面,以及中苏出现的分歧,中国外交目标转变为推进世界革命。这一阶段,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国家局势的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外交目标转向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阶段,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21世纪以来,在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并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综上所述,从最初的争取国际承认到现在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围绕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一核心目标。【解析】【详解】本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提取材料信息,对“新中国外交话语目标的演变”提出一个合适的观点,据材料“既要带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被其他国家行为体平等相待的国际地位,也要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互动,建立起平等的国家间关系”、“一方面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顺利推进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交往”、“既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之间形成有效平衡,也要以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指引,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合作”等信息和所学可得出,新中国外交话语目标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然后,组织相关史实进行阐释,主要从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80年代至90年代等历史时期,具体结合外交环境、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等角度加以阐释。如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面临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三大决策,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面对世界动荡、分化、改组局面,以及中苏出现的分歧,中国外交目标转变为推进世界革命。这一阶段,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国家局势的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外交目标转向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阶段,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