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乱,季羔逃之。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也,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略删减)材料二: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节选自《列子·仲尼篇》)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曩者A君治臣B以法令C先人D后臣E欲F臣之G免也H臣知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怨,指报复仇怨,其中“报”与“捷报频传”的“报”意思不同。B.私,意谓偏向,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词义不同。C.居,意谓坐下,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中的“居”词义不同。D.贰,意谓背叛,有二心,与“且贰于楚也”中的“贰”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羔对犯罪的守门人施行了刖刑,后季羔临难,守门人令他钻狗洞为难他。B.守门人认为,季羔审理他的案件时既做到了公正执法,又做到了心存不忍。C.季羔临危不越墙,不钻洞,斯文体面地脱离了险境,律己示人有君子之风。D.孔子点评学生时赞其所长,亦不避其短,重视学生的德才发展和为人处世。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家语·致思》)(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5.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四位弟子在为人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忘也?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蔡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选自《荀子·仲尼篇》,有删改)材料二: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管仲得君,其专也,行乎国政,其久也,功烈,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公孙丑问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③,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选自《孟子·公孙丑》,有删改)[注]①倓然:坚定的样子。②艴然:生气的样子。③镃:农具。6.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诸侯有一节A如是B则莫之C能亡也D桓公兼此E数节者而尽F有之G夫又何H可亡也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与“则应节而舞”(《促织》)两句中的“节”意思不同。B.“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意思不同。C.竖子,即小子,鄙称。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相同。D.“莫非其有也”与“汝其勿悲”(《与妻书》)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把管仲称为仲父,朝廷内外、举国上下都跟随桓公一起尊重管仲,这可以说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决定。B.公孙丑询问孟子,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孟子以曾西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C.孟子认为因为殷纣有武丁时期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的遗存,所以文王的兴起才会那么艰难。D.孟子善用譬喻,将齐国此时推行仁政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比作倒挂着的人获得解救,强调了当下推行仁政的适宜性。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0.孔子的门人在对待春秋五霸的态度上和孟子对待管仲、晏子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出监豫州诸军事,至镇,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谓余不信,明如皎日。”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爵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国。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转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明年,帝追思沈勋,诏曰:“故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才识通洽。内著谋猷,外宣威略。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节选自《晋书·王沈列传》)1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沈A少孤B养于C从叔D司空昶E事昶F如父G奉继母寡嫂以孝H义称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改官。改官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右迁)、降职(左迁),本文是右迁。B.“长久之道也”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C.“固让不受”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固”字的含义不同。D.出纳,“出”与“纳”相对,文中用作偏义复词,偏重于“出”字,语境义指“发布”。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沈喜欢读书,善写文章,与荀顗、阮籍合撰《魏书》,所记之事不像陈寿那样客观。B.王沈探寻善治,沿用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他所施行的方针政策,总是挑好的执行。C.王沈重视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他认为,改革民间旧俗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学习。D.王沈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声名显赫,他在平定蜀国的战役中镇守有方,使敌人闻声而退。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2)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15.王沈为听到“逆耳之言”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节选自《说苑·至公》)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1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答案。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1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20.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EH解析:句意:以前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罚别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意味先用法定罪于别人,让他看见不敢犯罪)。“曩者君治臣以法令”为状语后置句,相当于“曩者君以法令治臣”,其后应断开;“先人后臣”句中对比,其后应断开;“欲臣之免也”中“也”表停顿,其后应断开故选CEH。2.答案:B解析:相同,都是“偏向”之义。3.答案:A解析:“守门人令他钻狗洞为难他”错,守门人令他钻狗洞是帮助他逃跑,不是为难他。4.答案:(1)上天降下像您这样的君子,您的道德本来就这样(高尚),这就是我爱戴您的原因。(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不服。解析:5.答案:①有一定的专长;②不知道变通,过于拘执。解析:①由“回之仁,贤于丘也”“赐之辩,贤于丘也”“由之勇,贤于丘也”“师之庄,贤于丘也”可知,有一定的专长;②由“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可知,不知道变通,过于拘执。参考译文:材料一:季羔作为卫国的最高司法长官,砍了一个犯人的脚。不久卫国有人作乱,季羔出逃,正好是那个被砍脚的人守门,他对季羔说:“那里有段矮墙残破了,你从那逃吧。”季羔说:“君子不翻墙。”他说:“那里有个地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守门人又说:“这里有个密室。”季羔才进去。随后追捕他的人找不到就放弃了。季羔将离开,对守门人说:“我当初不能违背王法,所以才砍了你的脚,现在我落难了,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而你却三次救我,这是为什么呢?”守门人说:“断足本来就是我应得之罪,没什么可说的。以前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罚别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意味先用法定罪于别人,让他看见不敢犯罪)。等我的案子判了罪定了,要行刑的时候,您非常严肃没有喜色,看您的脸色我又知道;您对我没有私心,上天降下像您这样的君子,您的道德本来就这样(高尚),这就是我爱戴您的原因。”材料二: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的仁爱超过我。”子夏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论辩能力超过我。”子夏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超过我。”子夏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严肃超过我。”子夏离席站起来问道:“既然是这样,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还要拜您为师呢?”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颜回仁爱,却不懂严厉;子贡善辩,却不懂必要的沉默;子路勇敢,却不知必要的退让;子张严肃庄重,却不能谦恭随和。把他们四个人具有的本事合在一起来和我交换,我也不答应。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没有二心的原因啊。”6.答案:BDG解析:(原文标点)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7.答案:C解析:“竖子”在文中是童子的意思,《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鄙称,是小子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8.答案:B解析:“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错,是问如果孟子管理齐国能否再现管仲和晏子的功业。9.答案:(1)他们是用谦让来掩盖争夺、假借仁爱的名义追逐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2)疆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解析:10.答案:①都因他们未能推行仁政而持批判态度。②孔子的门人以赞扬五霸为耻,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不注重礼义,也不能使礼仪制度健全,反而用谦让和仁爱实施争夺实利的行为。③孟子认为五霸因为争夺天下而使百姓被暴政残害,不能趁当下时机施行仁政,而管仲和晏子也没有引导国君推行仁政。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他懂得了治理天下的策略呀,谁还能灭了他呢?他坚定不移地相信管仲的才能,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他当上了齐国君主后,)能忘却自己危急时对管仲的愤怒,逃离险境后就不再计较对管仲的怨仇,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重要的决定。把管仲尊称为仲父,国君的内外亲族没人敢妒忌,朝廷大臣没人敢埋怨;举国上下,从高贵到卑下,老老少少,都秩序井然地跟随桓公尊敬管仲,这些都是统治天下的关键问题。诸侯国君只要懂得了一两个这样的策略,就没人能把他灭亡。桓公懂得了所有这些重要的策略,又怎么可能被灭了呢?然而孔子的学生和他周围的人,尽管是身高五尺的童子,议论起来都以赞扬五霸为耻,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是这样的,因为他们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没有达到注重礼义的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没有使礼义制度健全而且条理清楚,没有使人完全归服。他们是用谦让来掩盖争夺、假借仁爱的名义追逐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他们怎么可以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受到赞扬呢?材料二: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做了齐国的相,管仲、晏子的功业,有希望再度出现吗?”孟子说:“曾有人问曾西说:‘您和管仲相比,谁更贤能些?’曾西变了脸色,很不高兴地说:‘管仲得到他的君王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的政权是那样长久,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能拿我和他相比?’”孟子又接着说:“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为我愿意学他吗?”公孙丑问道:“管仲辅佐其君而称霸,晏子辅佐其君而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吗?”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推行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公孙丑说:“以文王的贤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逝世,还没能统一天下;直到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大大地推行王道,才统一天下。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孟子说:“从汤到武丁,贤圣的君王有六七个,天下归附于殷商久了,久了就难以改变。纣离武丁不久,先王时的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还有所留存。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农具,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疆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况且仁义的君王没有出现,这是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稀缺的;老百姓被暴政残害,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严重的。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喝足。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推行起仁政来,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被倒挂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11.答案:BEG解析:原文标点为: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沈少孤”主谓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养于从叔司空昶”状语后置句,结构紧密,不断开;“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均为动宾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12.答案:B解析:B项,含义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规律。C项,坚决/本来。13.答案:D解析:“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错误,因果不当,原文说“沈以才望,显名当世”,大意是:王沈凭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14.答案:(1)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2)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解析:15.答案:①奖励谏言者。他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对能推举贤才的、罢黜奸邪、陈述官吏好坏、诉说百姓忧患、兴利除害且效果显著的人,赠谷物五百斛。②若进谏的是至理名言,能评说刺史的得失和朝政的宽严,使其刚柔得当的人,赠谷物一千斛。③向士民百姓表明自己的诚恳态度:不失言,讲诚信。解析:文言文参考译文: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王沈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王沈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主管创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常有隐讳,不像陈寿那样如实记录。出京监管豫州各项军事,到了任所,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众人的言论,这是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能说出朝廷的事的缘故。自从到了任所那天,没有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人有疑虑吗?王沈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州国罢黜奸邪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赠谷物五百斛。如果是至理名言,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刚柔得当的,赠谷物一千斛。说我不讲信用,但我的诚信如同明亮的太阳。”王沈探寻善治,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针,挑好的执行。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间风化褒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在在于重视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憋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于是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移风易俗。王沈升任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种爵位刚建立时,封为博陵侯,位在封国二等。平定蜀国的战役,吴国人大举出动,声称救蜀,使边境动荡。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王沈凭才气名望,在当时声名显赫,因此创业的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人,都跟王沈商议谋划。到武帝接受禅让之时,王沈因为辅立皇上的功勋,转任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王沈为博陵郡公,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晋爵为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王沈去世。第二年,武帝追思王沈的勋绩,下诏书说:“已故的博陵元公王沈,遵循礼仪身居正道,忠诚清廉纯正,才识渊博。对内出谋划策,对外显示威力谋略。建立国家设置官职时,首先登上三公辅相之位,兼管内朝,发布皇上号令,实在有辅佐国家的功勋。”16.答案:BFK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季子”作主语,“贤”作谓语,所以应在“贤”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及”作谓语,“季子”作宾语,所以应在“子”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吴”作主语,“兴”作谓语,所以应在“兴”后面断开,即在K处断开。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承担/掌握,主持。句意:季子始终不肯接受/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B.“‘之’在这里作代词”“用法不同”错误。均为“动词,到,往”;句意:(他)最终离开吴国去到延陵/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错误。认为/凭借。句意:君子认为他不行杀戮是仁慈/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D.正确。“正确/认为正确”。句意:哪一种作法对/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故选D.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借出使逃避继位”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当时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国内。并非故意“借出使逃避继位”。故选B.19.答案:(1)僚就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国,侍奉僚跟侍奉从前的吴王一样。(2)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参考译文: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谒;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礼,被称为延陵季子,在兄弟中数他最贤能,三个兄长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吴王寿梦死后,长子谒要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始终不肯接受。谒便作誓约说:“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他)每当吃饭时便祈祷说:“但愿我能早死,把君位传给季子。”谒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款转让房产合同范本
- 加班法务合同范本
- 公司入股合同范本文档
- 仔猪购销纠纷合同范本
- 包装插画合同范本
- 农村协议买房合同范本
- 2024年金山区卫生健康事业单位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南丹县丹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农村修水渠合同范本
- 2024年阜阳市皖西北(阜南)粮食产业园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蓝晒创作方案
-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2023
- 2024年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幼儿羽毛球培训课件
- 红色旅游线路
- 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
- 胰性脑病和wernicke脑病
- 大国工匠课件
- 辽宁省冷链物流行业报告
- 清洁氢能生产与输储技术创新
- 产品标准化大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