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0B/29/wKhkGWepfE2AarPUAAJz1PJt_fA780.jpg)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0B/29/wKhkGWepfE2AarPUAAJz1PJt_fA7802.jpg)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0B/29/wKhkGWepfE2AarPUAAJz1PJt_fA7803.jpg)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0B/29/wKhkGWepfE2AarPUAAJz1PJt_fA7804.jpg)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0B/29/wKhkGWepfE2AarPUAAJz1PJt_fA78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真题速递1.(2024·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减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解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照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限制,应当只是加强限制而已,解除D项。3.(2024.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特地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心,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特地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依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心集权方面,还是有肯定的主动作用,故③错误;依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4.(2024·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验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允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允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挡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允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5.(2024.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更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减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解除A项;汉代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解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解除D项。6.(2024·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唐朝中心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7.(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减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变更,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减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8.(2024·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9.(2024·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志向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10.(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意维护中心的权威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靠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限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各藩镇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驾驭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独立,不利于中心集权,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卫地方割据势力、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动作用,有利于持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11.(2024·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心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肯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心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12.(2024.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心集权,调整中心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心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心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心官制,与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13.(2024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更: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A项错误:材料中看出三省仍旧存在,没有被废除。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出省能下手,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14.(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表1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学问,这应当是汉朝减弱封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心集权的威逼日益减弱,中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冲突渐渐缓和,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心官制,B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疆的威逼越来越严峻,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逼中心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挡匈奴侵略的问题,C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起先减弱藩国,地方王国限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C。考纲解读考点内容说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从汉至元中心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化,选官制度的演化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亦不少见学问梳理考点一中心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一中心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心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3.宋代(1)措施eq\b\lc\{(\a\vs4\al\co1(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地方精兵充溢中心禁军。,②行政: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2)影响eq\b\lc\{(\a\vs4\al\co1(①主动: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eq\b\lc\{(\a\vs4\al\co1(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2)影响eq\b\lc\{(\a\vs4\al\co1(①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当尚书令、侍中等,以减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eq\b\lc\{(\a\vs4\al\co1(①三省:唐朝中心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eq\b\lc\{(\a\vs4\al\co1(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考点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邻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接着下去。3.隋唐:科举制(1)形成:eq\b\lc\{(\a\vs4\al\co1(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eq\b\lc\{(\a\vs4\al\co1(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考点精讲考点一中心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1)演化过程中,中心始终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始终存在。(2)中心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心。(3)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典例1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纳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心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答案】B【解析】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心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行省制加强中心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总结提升]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心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沟通,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加强,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典例2(2024·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限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教材拓展]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给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心政府限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始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心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心机构的权力,相互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能的不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典例1.(2024·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考题)唐代大理寺是中心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心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心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B.实现了司法的公允公正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答案】A【解析】唐朝“三司推事”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进行会审,有效监督司法,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三司推事”只能有利于司法的公允公正,但不能完全实现司法公允公正的效果,故B项错误;“三司”中刑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监察机关,都不具备司法权,故C项错误;“三司会审”与君主干预司法无关,故D项错误。[易错晚易混]“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分二者形式上相像,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典例2.(2024·山东济南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减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心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过官”制度有利于订正选官弊端,并未减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依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心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D项错误。[易混易错]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分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心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心行政机构是尚书省。考点一精练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心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途。”该帝王符合“中间路途”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答案】C【解析】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心专制”体现了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心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心机构,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水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最终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答案】B【解析】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惊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心集权C.门下封驳避开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答案】D【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惊莫敢犯禁”提到司隶校尉在京师监察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4.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保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始终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故A项错误;“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保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保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选官的一项依据,并且依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故D项错误。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吩咐,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实行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推断,这说明白当时()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C.相权膨胀,威逼皇帝权力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心【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姚崇并无执行权,强令地方长官执行吩咐是越权,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下省,不能说明门下省失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故C项错误;倪若水拒不执行吩咐是因为中书令姚崇越权,并非是藩镇割据,故D项错误。考点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一、全面相识科举制的影响主动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典例1.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用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用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精确的是()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减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起先驾驭选官权【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更,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削减,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减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起先驾驭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学问巧记]典例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淌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依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淌,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淌,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线索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及趋势考点二精练1.唐太宗吩咐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凹凸的依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变更了官吏选拔的标准【答案】C【解析】这种做法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调整,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凹凸的依据”,没有扭转唐代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与此相对,庶族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标准,故D项错误。2.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用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果和社会名声,共同确定最终录用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允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答案】B【解析】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果和社会名声,共同确定最终录用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说明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科举制录用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允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果仍旧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唐代科举制的录用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3.(2024·山西太原调研)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与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折信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频热合粘扣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斜流式管道通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五妙水仙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醇基锆英粉混合涂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制鞋业中的消费者洞察与需求分析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手工铜艺雕塑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露营折叠晾衣架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地热资源勘探热成像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压路机高效能设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Starter Unit 1 Hello!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公安局招考警务辅助人员(500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2025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省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东方航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微生物燃料电池MF》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