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L2022学年河南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据材料可

知孟子()

A.主张贵族的专权暴政B.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C.强调天赋人权的理念D.重视阶级差异的认知

2.汉代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只是确立

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

A.常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B.因丧失官学地位而逐渐消亡

C.逐步演化为道教与佛教思想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3.如图是一部史学著作《儒家统治的时代》的部分目录。口兼

笫5章窗骅道式教

据此可知()撅兴11学

宗教文化主导了地方教育

A.新得学与佛学

B.儒学遭到佛教抵制

转熨中的偶学和佛教

C.思想发展影响了官吏选拔第6章做力与科举号试

D.儒学地位逐渐降低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

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

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A.迎合君主集权需要B.缓和君民之间矛盾

C.奉劝君王以法治国D.以礼规范君主行为

5.“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土横

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鲤宜之风,于斯行矣。”《后

汉书》中的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

A.文人的入世精神B.土族的专横跋扈

C.清谈的大肆盛行D.选官的极度混乱

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

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7.乾隆年间,推崇事功的做法在理学官僚群体中相当流行。大学士陈宏谋就曾高度评

价前朝某位学者“学能实践,事功卓然,后儒罕及”。这位“前朝学者”的主要观

点是()

A.知行合一B.正君心C.宇宙便是吾心D.格物致知

8.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

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材料体现的是()

A.法家主张B.道家观点C.墨家要求D.儒家思想

9.梁启超说:“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

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做人类的模范,

我们和他同国,做他后学,若不能受他这点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

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注重道德,维护纲常伦理B.人格伟大,堪称后世楷模

C.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D.主张仁爱,调节社会关系

10.春秋战国时期的“土”,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

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

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

11.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

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

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孔子B.董仲舒C.朱惠D.李贽

12.如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笫2页,共30页

时期孔子遭遇

西汉武帝时(黄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末年(李贽)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晴时期(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

民国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

改革开放以来“孔子热”(海外众多孔子学院的建立)

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3.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

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

思想家对此作了改;S,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14.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

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

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5.占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

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

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16.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

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

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17.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

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18.唐朝时,李翱提出了包括人性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的属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善情

恶”,可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

“至诚”境界,来诙复人善的本性。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A.有利于儒学体系的重建B.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

C.标志着心学体系的建立D.形成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9.有双关联的上联为“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

最佳解释是()

A.朱熹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体系

B.朱熹排拒佛道专心于重新诠释儒学

C.朱熹对于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集成了更精致完备的儒学体系

20.某学者说:“儒家思想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朝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

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束,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21.如图是安徽省歙县篁墩村的“程朱阙里”牌坊。“阙里”■■■■

本指孔子的故居,南宋时宋度宗特诏定朱熹祖籍故里为

“阙里”,并按祭孔规格祭朱熹。宋度宗的做法表明()

A,朱熹理学的政治地位提高

B.朱熹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C.朱熹理学已超过孔子儒学

D.朱熹理学得到了普遍认同

22.北宋程颍提出“定心”的修养方法,“所谓定心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

内外”,崇尚切身感受的内心直觉体验。这一学说()

笫4页,共30页

A.对心学的兴起有启发作用B.反映出程颁是心学的开创者

C.指明了修养最高境界是仁D.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

23.孔子一生为求索“文王之道”而颠沛流离,难以一展其政治抱负,但他将自己的政

治理想倾注于整理编订的典籍之中。下列典籍能体现孔子政治理想的是()

①《诗》

②《书》

③《论语》

④《左传》

A.①B.C.D.③④

24.窦娥在死前立下三班儿誓愿:“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

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从今以后,这

楚州亢旱三年”。后来三桩儿誓愿都灵验了,使窦娥冤情大白于天下,得以平反昭

雪。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安排这一剧情,体现了()

A.老子“道法自然”思想B.体现了孔子“悲天悯人”思想

C.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张D.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25.《水浒传》中,宋江临死前对李逵说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

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

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

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

回至润州必死”。宋江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孔孟之道B.老庄学说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26.《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

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细恶。”

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霜道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27.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

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希望君主无为而治

C.宣扬三纲五常理论D.引导统治者施德政

28.明儒讲学之所,书院外,还有针对大众寺观祠宇的定期集会。著名学者钱德洪、陈

时芳、王歌等集会开讲,听众动辄上千,樵夫、陶匠、农工商贾无不听讲。材料反

映出明代()

A.儒学教育得以普及B.儒学义利观已改变

C.程朱理学成为主流D.儒学已走向世俗化

29.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

并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据此,韩非子()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诫法治立足于民本

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30.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

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材料表明他认为土人

应该()

A.专注修心性品德B.首先重视实用技术

C.远离古人,免受牵绊D.重德行与修实学并重

3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上述材料揭示

的主旨是()

A.三纲五常B.家国同构C.社会起源D.君主专制

3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

①社会发生巨变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

④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A.B.②®®C.©®®D.

33.建元六年,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数百,而公孙弘以治《春

秋》为丞相封候”.这()

A.有利于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B.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内部统一

C.使政府管治中放弃法家学说D.导致汉代开启重文轻武先河

34.《三国演义》中,刘备只是一个一般意义的道德楷模,《西游记》中的唐僧是百无

一用的窝囊角色,《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变成了“孝义黑三郎”,最大本领是“纳

头便拜”。这些人物形象和历史真实人物肯定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笫6页,共30页

A.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在文学上的反映

B.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C.历史人物在文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塑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35.黄宗羲积极呼吁政治改革,主张以相权限制君权,建立一个“凡事无不得达”的高

效率行政机构。这一主张()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色彩

C.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36.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上面有“孔子”“叔梁

纥”“子贡”“颜回”等文字及孔子的画像。据专家初步判断,此画像是迄今为止,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可以印证()

A.孔子曾周游列国到过南昌B.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C.西汉时人物绘画成为主流D.西汉书法开始进入到自觉阶段

37.诸子中的“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它有两种意义,称人时意义是

“先生”,称著作时意义是“全集”。只有李耳,据说因为他太老了的缘故,特别

尊称他为“老子”。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宋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

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推崇夏朝政政治

D.韩非是战国末黑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

38.“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

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39.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

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一

直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哭四句”。“横集四句”旨在说明

()

A.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C.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

40.《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

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

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41.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

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

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

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郭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

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裙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

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

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吁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

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

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材料三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

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颗、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

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

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

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笫8页,共30页

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乂出怪异以警惧之;尚

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

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

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

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

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在所《举贤良对策》之第三策中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

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我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茶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

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

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

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

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

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

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认定儒家思想可以成为国家根本的指导思

想?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其地位并不是稳如泰山,请指出古代史上儒家思想遇到的主

要挑战。

儒学家们是如何应对上述挑战的?

第10页,共3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

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

孟子重视阶级差异的认知,故选D。

ABC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杳的是孟子的思想。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联系选项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孟子的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在吸取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

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因此汉代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

故A项正确。

B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

道教产生在东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而且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的是董仲舒和汉武帝,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汉代儒学的特点分

析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的状况。

本题考查对汉代思想状况的把握,注意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和措施,旨在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根据“转型中的儒学

和佛教”可知思想的发展对官吏选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

A项说法明显是不符合史实,排除: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佛教是积极迎合和融合儒学,而不是抵制的,排除B;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儒学的地位并没有逐渐降低,排除D。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

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

力和解题能力。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帝仲舒强调的是“人君”要守“德”、执“权”,这为汉武帝加

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提供了治国方案,A项正确;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非为缓和君民矛盾、推行法治、规范君主

行为,B、C、D三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

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茶仲舒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或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和解题能力。

5.【答案】A

【解析】材料“故匹夫抗愤,处土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体现的是当时文人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时期社会思想和政治统治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

理解材料的能力。

笫12页,共30页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儒家强调道德是个人生存的意

义和根基,通过规范个体来规范社会,意在通过道德塑造一个有序的社会,故C正确。

儒家强调道德的目的是重构社会,而非复占,排除A。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对•个体的重要性,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指向社会变革,排除B。

D只体现了儒家强调道德的一面,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儒家思想主

张和阶级立场去分析其目的。

本题考查对先秦儒家思想及其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隹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学能实践,事功卓然,后儒罕及”可知,该学者事功精神成就卓然,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是王阳明,王阳明主张知行合」故A项正

确。

BD两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

C项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学能实践,事功卓然,后儒罕及”的

主旨判断出该学者是王阳明,然后结合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解答。

本题考查对王阳明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

治”的意思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

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由此可知,材料主张统治者少管,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

的思想,故B项正确;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故C项错误;

儒家主张仁、礼,故D项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联系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

本题考杳道家的思想,同时注意把握法家、墨家以及儒家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杳学生解

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人类的模范”“若不能受他这点精

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可知,梁启超赞扬孔子的人格,认为其是后世楷模,

B正确;

梁启超未强调孔子对纲常伦理的维护,排除A;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调节不是梁启超赞扬孔子的重点,排除C、Do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孔了•和孟子,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

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孟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

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

行文化专制,故导致士大夫丧失了独立人格,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

第14页,共30页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红楼梦》”、“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等,结合所学知

识,这种“离经叛道”与明末反正统意识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一致,故D正确;

ABC三项均不正确,排除。

故选:Do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

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

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当时在明清思想界里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

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的继承了传统

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2.【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孔子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处境或状况差别较大;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明显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法正确,故B

正确。

A项说法明显片面,排除。

C说法绝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的客观的,排除D。

故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同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难度偏高。

13.【答案】C

【解析】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

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故c正确;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错误;

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认以理的途径不同,故B错误;

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

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4.【答案】C

【解析】“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体现了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

正确;

王夫之的思想冲击了宋明理学的权威,故A错误;

这不能体现史学革命的必要性,故B错误;

该思想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

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

力和解题能力。

15.【答案】C

【解析】A项直接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

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题干与“法律”无关,排除。

故选:Co

第16页,共30页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

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

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

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的思想被强化,故A错误。

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关键信息有: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

结论,难度适中。

1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师友之道”“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

师友也”等信息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应该是“师友关系”,故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伦理道德.故排除B;

题干仍然认可君主的存在,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依据材料“师友之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A

【解析】A.据材料可知,李翱的复性学说对传统的人性论有所发展,对佛教观点有所吸

收,这为宋代理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

B.“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排除B项:

C.与史实不符,心学在南宋出现,排除:

D.材料体现不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杳的是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要唐朝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它方

哲学,因此有"朱子高于孔子”的说法,D正确;

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体系,A排除;

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B排除;

孔子和朱对儒学产生和发展都贡献非常大,C排除。

故选:Do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

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

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凉,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该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故选A;

BCD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镭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解答本题需紧扣”……正是这种刚健有为

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并结合选项分析。

第18页,共30页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镭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南宋时宋度宗特诏定朱熹祖籍故里为“阙里”,并按祭孔规格祭朱熹,反映朱

熹理学的政治地位提高,故选A;

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

朱熹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普遍认同”,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生可结合材料“按祭孔规格祭朱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

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22.【答案】A

【解析】A.依据材料"崇尚切身感受的内心直觉体验”可知,程颍提出修养的方法是

内心感受,心学强调修养的方法是“本心体悟”,因此对心学的兴起有启发作用,故A

选项正确;

B.心学的开创者是南宋的陆九渊,故B选项错误;

C.材料提到的修养方法是内心感受,没有提到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故C选项错误;

D.材料没有提到格物致知,故D选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观点是“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

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的方法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心”“发明本心”;王阳明:“致良

知”。

解答本题要掌握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书》、《论语》、《左传》都是儒家的经典,

都能体现孔子的政治理想,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o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孔子政治思想”,

并准确识记儒家经典著作。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4.【答案】C

【解析】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安排“六月飞雪”,这主要是反映出上天能够感应到人

间的冤情,体现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张,C项正确;

ABD项的思想理念与这一情节没有关系,排除。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析题意并结合已学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25.【答案】C

【解析】A.孔孟之道的七理观未上升到“三纲五常”的高度,故排除A;

B.老庄学说是道家学说,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

C.根据材料中“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可知,宋江言语充分体现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知,这思想源自

程朱理学,故选C:

D.陆王心学盛行于明朝以后,与宋江的故事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

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

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TT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笫20页,共30页

26.【答案】A

【解析】A.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先秦儒者的社会秩序建构中,司徒作为掌管民政、

教化的官员,其职责是通过冠、婚、丧等礼典来调节人们的性情,向人们灌输父子,夫

妇、君臣、长幼等的相处、交往应有的道德观念,同时在整齐衣服、饮食、事为等方面

来防止僭越,正是通过这种制度性的灌输,礼的践行才可能转化为主体的自觉,故选A

项;

B.先秦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

C.霸道是指君主凭借式力、权势、法治进行统治,属于法家思想,排除C项;

D.墨家反对不义之战,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先秦的礼乐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意思,并联系选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杳先秦的礼乐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君臣以义序,百官

以义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实行德政,从而维护统治的思想,

故D正确;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董仲舒罢现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排除A;

通过材料“德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内容而不是无为而治,排除B;

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三纲五常思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赛演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思想。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主要考查学

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8.【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还有针对大众寺观祠宇的定期集会”“听众动辄上千,樵夫、陶匠、

农工商贾无不听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学世俗化倾向,故D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儒学教育的普及,和儒学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B;

材料并没有说明理学成为主流,排除C。

故选:Do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学教育的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时期儒学教育世俗化倾向。主要考

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C

29.【答案】B

【解析】A、材料虽涉及法治,但并非遏制人性,故A项错误;

B、由“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可知,韩非子认为实

行法治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民众利益,即认为法治立足于民本,故B项正确:

C、材料并未强调仁政的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法治与维护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而非只强调法治重要性,故D项错

误。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关键信息“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

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本题考查W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0.【答案】D

【解析】材料“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强调的

是德行和实学并重之间的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结

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明末

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rr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笫22页,共30页

31.【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强调“三纲五常”,排除A;

材料“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

所错”体现了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即家国同构.所

以B符合题意;

社会起源和君主专制材料中体现不明确,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牛.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

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

上卜.然后礼仪有所错”切入,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3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③错误;

①②@均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识记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的

时间。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3.【答案】A

【解析】“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数百,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

封候”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有利于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

文学儒者以数百,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候”。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

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4.【答案】A

【解析】A、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与现实中的人物存在差异,是因为理学中仁义礼智信

价值观念在人物中的体现,故该项正确;

B、小说的写作是作者的意念想法,与普通民众的愿望无关,故排除;

C、历史人物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新的重塑,但是该选项未指出进行重塑的原因与理

由,故该选项不全面,因此排除;

D、材料中未涉及到商业发展的信息点,属于对材料中内容的无关联系,故排除;

故选A.

本题以明清小说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宋明理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这一知识点,考查

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明清小说为考查切入点,在解答题目时,要充分结合题干的要求,对选项的内容

进行有关的选择.

3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呼吁政治改革”“以相权限制君权”可以得出,黄宗羲的思想具

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民主色彩,故B正确。

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不是近代思想家,故排除C。

黄宗羲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当时的中国只有市民阶层,而没有资产阶级,故排除

Do

故选: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相权限制君权”。

本题主要通过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来考杳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

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样等素养。

36.【答案】B

笫24页,共30页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一组漆器屏风涉及孔子像,结合汉代

儒学的地位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一组漆器屏风涉及孔子像,无法推断出孔子曾周

游列国到过南昌,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一组漆器屏风涉及孔子像,不能说明西汉时人物

绘画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汉代儒学的地位分

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汉代儒

学经过芾仲舒的改造,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7.【答案】C

【解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陈国,A错误;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B错误;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抛弃儒家

推崇的周代文化,崇尚夏文化,C正确;

荀子主张“天行有常”,D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掌握。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它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根

据“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战

国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成为中原霸主,体现了

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故A正确;

B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CD是在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

已经完全被遗弃了”。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亿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中华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39.【答案】C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儒家的广

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

久和平的社会远景,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心学无关,排除B。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旨在考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0.【答案】A

【解析】农民杀牛祈祷父亲痊愈,被判死刑,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